学术道德建设是时下高校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八成院士认为学术界道德状况“严峻”,即郭传杰所指出的“宽严失当”的事实,本该追求科研质量却变成了盲目追求科研数量,科研论文数量的确上去了,期刊也越来越厚,文章越来越多,但质量却并没有相应提高,着实令人堪忧。而据此提出的对策,要科教管理者负起本应担当的责任,营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也可谓是切中肯綮。
面对令人担忧的学术道德现状,通过怎样的努力,改善当前的学术道德状况,显然需要确立学人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往,致力于学术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水准的提高,我们过多强调的是,最根本的要依靠学人的自觉和自律,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而没有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也没有从学术考评体制和机制找问题。遗憾的是,事实恰恰证明,在学术道德的意义上,我们的自律和自觉要求是有失偏颇的,只有达到“大师风范”才能符合这个目标要求,才能够超越了一般追求,不以生活境遇、职位升迁等为转移。
过去,反对学术腐败,大多是以道德谴责为主,并想当然地以为,制止学术腐败也应从道德入手。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重建学人的学术主体意识,既要承认学术评价中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的现实合理性,更要关注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等超越性的价值取向。当务之急,是要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所幸,我们终于看到了学术反腐之重拳出击。教育部正“下大力气”筹组学风监督委员会,以配合其他手段共同力阻学术腐败现象,挽救日渐颓废的学术道德。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称教育部将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学术建设与学风检查。教育部法规司甚至要在《考试法》中出台具体措施,遏制学术腐败。
笔者以为,学术腐败现象之所以产生,学术剽窃、弄虚作假、严重粗制滥造得不到有效遏制,且学术剽窃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泛滥成灾,非但源于惩治不力,在相当程度上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脆弱,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不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做什么事都要看职称,极力推崇“惟职称论”,而学术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职称的高低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于是又大肆吹捧“惟成果论”;学术评审机制和职务评聘制度不健全,又为不能安心搞学术、科研的人提供了学术腐败的土壤,为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打开了方便之门。唯有及早进行思想转变和制度变革,才能彻底刹住此学术歪风,制止住此学术腐败,才能从根本上还学术领域一片明净的天空。
治理学术腐败现象,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要从机制、体制上进行改革。在学术打假方面建树颇多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认为,学术资源分配体制不够合理、学术评价体系不合理、社会风气和个人品行是学术腐败存在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要对评定职称论文数量规定做一次“大手术”,不局限于看中被评定者论文数量,而是要看学术成果及其质量。也就是说,要“疏”与“堵”相结合,既要严厉打击学术腐败,更要消除学术腐败的土壤,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迎来学术道德的新景观。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这是绝对形式主义的政府行为所酿出的苦果!
改革何其艰难.几年前就在讨论的问题,到现在还是停留在讨论的阶段,而现实确是越演越劣.所谓的改革,永远是领导阶级的统治工具, 于是, 腐败向更隐蔽的形式发展.受苦的,一直都是低层的教师.
规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诚信是无法逃避的问题。靠赎买,终究会穷途末路,靠腐败,终究会难以为继。
学术界的问题,社会问题,各种问题,都是一个不讲诚信的问题,是同一个病源。
人大经济论坛 → 学术交流 → 发展经济学 → 农业经济学 → 市场化改革不能突破人类文明底线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85&replyid=42414&id=219017&page=1&skin=0&Star=2
假大空,就是我们的大部分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