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影响因素以及功能和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对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指出了今后若干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证研究;计量经济学
国内实证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献较少。本文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是指针对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的案例分析或基于问卷调查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
郭红东、方文豪和钱崔红(2005)组织大学生调查农户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共收到有效问卷694份。样本农户遍布全国l5个省34个县(市)地区、120个村。大多数农户认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户销售费用和稳定价格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在降低生产资料购买费用和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方面,则效果不明显。
张路雄(2002)结合浙江省衢州市农业专业协会实践,指出农业专业协会的功能包括:制定地方性行业标准,协调价格、维护平等竞争,推广本地产品,促进产品销售。他认为技术培训和推广职能是协会存在的基础,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2 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
2.1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
黄祖辉、徐旭初和冯冠胜(2002)基于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实证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他们认为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归结为产品特性因素、生产集群因素、合作成员因素以及制度环境因素等。产品特性因素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了原初的必要性,生产集群因素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了可能性,而组织成员因素和制度环境因素则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建水平、组织制度、运营机制以及发展路径等。制度环境因素大体包括宏观体制、法律法规、行政介入、文化影响等方面。他们认为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既非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创新,但也不是农民在逐利动机驱使下自发行动所能实现的诱致性创新,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政府主导性制度创新。从文化的角度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容易在两类地区兴起。一是具有比较深厚的合作组织传统的地区。二是区域亚文化与社会主文化整合度不高,且区域亚文化中的商品经济成份和内在凝聚力较强的地区。
张晓山、罗远信和国鲁来(2001)通过四川省射洪县棉花协会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如何处理新发育的组织与已有组织资源(乡镇政府及有关机构、村社区组织等) 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两种组织资源之间不一定是替代的关系,完全有可能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对接的关系。通过这样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来促进技术变迁。孔祥智和郭艳芹(2006)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发现政府的支持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尤其在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但总的来看,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仍显不足。
郭红东和蒋文华(200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户主的文化程度、农产品“卖难”问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销售能力是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对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政府的支持对于促进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孙亚范(2003)实地调查江苏农村农民合作需求与意愿。他研究发现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程度低是影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主要因素;缺乏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和法规政策加大合作组织创新成本。周勇和张涛(2006)以重庆市的23个农民合作社为样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虽对一个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影响不明显。但却与该地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规范程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发展要受到一定制约。
2.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因素发生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会发生变迁。农业部访美代表团(2001)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现在美国的许多农民经济组织表面上还打着合作社的旗号,但很大部分已经公司化了,实际上演变成为企业。而原有的服务于农户和企业的各类合作系统也在适应形势的变化,纷纷转变职能,由过去侧重于农业生产、销售的合作转向科技推广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服务。原来意义的合作系统已有很大的变化,成为类似行业协会的非政府组织。美国的农业合作社经过这样的演变,已和专家、官员认可的,我们国内所想象的那种合作社相距甚远。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和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短期内,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因素及其功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长期内两者都是动态变化的。当去除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因素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得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会产生制度变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政府、个人会员和法人会员)之间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能很好得履行自己职能时,就要探讨哪些因素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孔祥智和郭艳芹(2006)认为首先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进程,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主体地位。并且要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使其运作符合合作经济的一般规律,避免政府过渡干预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人力量过于强大两种倾向。郭红东、方文豪和钱崔红(2005)认为现阶段政府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尽快制定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保护和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做好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增进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和了解,调动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选择和培育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农村能人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骨干,鼓励其积极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鼓励其它经济主体,如企业、供销社等积极参与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 结论性评价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国内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属于规范研究和定性分析。规范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认识不足;二是提出的理论观点没经过计量方法支撑的实证检验,科学性和合理性都很值得怀疑。案例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统计软件的实证研究都很少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能够搜集资料的渠道很少。另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影响很大的非经济变量如历史变迁、社会经济制度、政府干预、文化水平、法律法规等难以找到统计量进行表征,现实中也难以获得统计数据。有些学者进行了案例研究,但是案例研究能否代表全部、个性研究能否有效上升为共性研究也是问题。个别学者试图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来弥补这个缺陷。但由于大学生调查经验的不足,样本抽取随机性和准确性都不够。
对于计量经济学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我们首先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一方面应该提倡计量经济学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滥用。计量经济学应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其弱点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非经济变量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很大影响,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被考虑进回归方程,对重要变量的忽略会导致研究结果大打折扣。不过,实证研究在今后国内研究中将会越来越多。例如可以构建虚拟变量研究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匹配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功能观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户、重点户、生产大户、科技示范户中之间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农民日报,2003-02-14(6).
[2]郭红东、方文豪和钱崔红.我国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和行为——基于694个农户的问卷分析[J].农业经济,2005(11):31-32
[3]张路雄.从衢州农业专业协会的实践看我国农业协会的发展[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营理,2002,(4):12-16
[4]黄祖辉、徐旭初和冯冠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2,(3):13-21
[5]张晓山、罗远信、国鲁来.两种组织资源的碰撞与对接———四川射洪棉花协会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J],2001,(4):17-23
[6]孔祥智、郭艳芹. 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23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6,(1):54-59
[7]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 (5):10-16.
[8] 孙亚范.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和启示——对江苏农户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3,(1):204-207
[9]周勇、张涛.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约因素与政府行为:重庆样本[J].改革,2006,(4):55-58
[10]农业部访美代表团.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关于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8):72-80
即将发表在《河南农业科学》第9期,文章比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