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967 6
2004-10-13
from:人民网 饶文靖

  最近有媒体报道说,2005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规定:“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有“品德问题”的考生“一票否决”!

  初闻此律,倍感欣慰。在今日,教育者意识到品德的重要性,意识到国本民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是社会之幸。然而,在为这个规定欢呼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品德的优劣依何而定?由谁而定?品德有问题就该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吗?

  品德与道德属同一范畴,不具有强制性,其内涵和外延相当宽泛,如何界定,至今没有公认的说法。而将品德作为一项考核指标进入严肃的国家性考试程序时,它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考核标准,必须让公众、考生对这些标准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否则,这项政策就可能导致诸多的弊端。

  说到底,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判定和考核学生的道德问题。有的学校认为偷盗嫖娼是道德问题,有的则认为杀人越货才是道德问题。好奇的学生把老师一根精美的钢笔带回家给母亲看,母亲批评后返还并向老师道歉,该学生道德是否有问题?

  没有一个衡量好品德的具体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这个规定就会被滥用。从目前看来,最为简便有效的操作方式是通过看学生的档案来查证。但在很多地方,档案记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让人存疑。

  “品德问题”一旦成为考生录取的障碍,它必定同时会成为一些人手中的“权柄”。正如一位女大学生哭诉的那样:“一位老师几次邀请我吃饭,我都拒绝,这一规定出来后,我还有拒绝的勇气吗?”这样的问询和案例当然极少,但作为一项政策,我们却不得不耐心而冷静地听听这样的诘问。如果相马的“伯乐”都庸俗无德,又让人们如何相信他们能够相到日行千里的“怀德之马”?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圣人朱熹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犯错者德行不佳,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不甚“明德”。大学如果剥夺他们成为“新民”的机会,他们如何成为“明德之人”、“至善之人”?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教育的本义也并非要人不犯错,而是要使受教者知错能改,正所谓“有教无类”。况且,教育本身就包括品德教育。拒绝品德不完善者,是否无意中丢弃了大学应有的功能之一?我国宪法第46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犯过错误的人难道就不是公民?

  上述言辞并非认为不应该重视品德,只是说,作为一个考核指标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明确。如何评判、谁来评判的问题还很难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加上配套措施的缺乏,仓促实施可能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剥夺一些有“不良记录”学子受教育的机会也有悖教育的宗旨。在这种情形下,本文认为,用信用体系来考察考生似乎是更为可行的一种方式。一个人是否诚实、是否恪守信用,多有事实可依,而且也容易跟踪考核。用信用体系去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13 22:54:00

这类似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事实上是面试老师说的算,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个时代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与时俱进的!做个乖孩子,不能代表真正的标准,但它的实施不可否认是一种进步,难免会有一个过程的!不断自我完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23:32:00

只要是考试其实很难公平的,毕竟有很多随机因素决定。引入新的因素应该还是积极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23:38:0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非彼大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23:51:00
以下是引用阿不在2004-10-13 23:38:37的发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非彼大学。

呵呵,不知道笔者在这里是故意还是真不知道,反正确实小有不妥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4 00:17:00
以下是引用appleboy在2004-10-13 23:32:30的发言:

只要是考试其实很难公平的,毕竟有很多随机因素决定。引入新的因素应该还是积极的吧。

区分几个层次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

1、是否存在“合格”研究生的某些“公认”标准?

2、对这样的标准,将设计怎样的指标进行衡量?

3、将使用怎样的方式来测度这些指标?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似乎愿意认为,公认的标准将包括很多不同的维度,比如“道德”是其中之一。

于是,一般而言,我们不管设计什么样的指标体系,都只能是对标准的一种逼近,因为我们不可能设计出一个指标体系涵盖标准的所有维度。

在各种不同的“逼近”中,多指标的逼近是否优于单指标的逼近,并不是显然的事情(这令人想起次优理论),因为,一方面,每一个新指标的设立都需要制度支持——是否存在以及怎样的测度方式是科学、合理的,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成本收益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