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争论劳动生产力,暂不要争论生产关系?
——要争论劳动生产力,暂不要争论生产关系(1)
多年来,无论对毛泽东时代的生产的看法,还是对改革开放后生产的看法,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上或者说都集中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或者说都集中在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的问题上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关于生产关系的争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多年,这种争论,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对生产关系的理解是按照斯大林的概念为理论基础!但是当我们理解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后就会认为斯大林的概念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因此,要弄明白社会关系(或者制度)就要弄明白生产关系,要弄明白生产关系就要弄明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我们要把弄清生产力的状况放在第一位,把弄清生产关系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我们为了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就要争论中国社会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暂不要争论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离不开生产,生产就是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生产产品的活动。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劳动的条件是生产的客体。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生产能力,就是劳动的生产力!因此,马克思说: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是产品数量的增加。因此,劳动生产力的规律就是“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不论社会形式如何,劳动生产力的规律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应该着重从生产力方面着手!
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是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也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分离的生产关系,这种分离表现在一方面,劳动者丧失了劳动的客观条件,为了生存不得不为他人进行雇佣劳动。另一方面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资本同劳动者相对立。因此,劳动者的雇佣劳动同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资本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在资本主义以前产生了高利贷和商人的利润并积累了货币财富,正是这种货币财富才转化为本来意义的资本即产业资本!因此,资本的原始形成是这样发生的:“作为货币财富而存在的价值,由于先前的生产方式的解体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能买到劳动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能用货币从已经自由的工人那里换到活劳动本身。”《马恩全集》46卷上。由此可见,货币财富就是资本产生的动因!货币财富又是从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所以,商品生产以及商品交换就是资本产生的条件!斯大林的最大错误就是把产生资本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产生,是资本增值过程的主要产物。普通经济学只看到生产出来的物品,而把这一点完全忽略了。既然在这个过程中,物化的劳动同时又表现为工人的非对象性,表现为与工人对立的一个主体的对象性,表现为工人之外的异己意志的财产,所以,资本就必然地同时是资本家,而有些社会主义者则认为,我们需要资本,但不需要资本家,——这是完全错误的。”《马恩全集》46卷上。斯大林就是这样的社会主义者!
既然人们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资本和资本家的概念存在很大的分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暂时停止从这种无法统一的生产关系的争论,而从能够精确计算的劳动生产力方面下功夫讨论问题呢?
劳动者2013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