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论者对于保护主义的批评是:
第一,国内市场的失灵应该以国内政策来纠正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生产者的补贴比征收关税效果更好,间接的政策会导致社会其他部分行为的扭曲,使用贸易政策处理国内市场失灵只是次优,不是最优。
第二,进口替代会恶化二元结构。在欠发达国家,资本密集,高工资的现代化部门,与非常贫穷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称为“经济二元化”,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制造业每个工人的产值比其它部门高得多,商品价格比农产品高几倍,工资比农民多10倍,资本密集度比农业高得多,但是工业部门的资本回报率很低。如果经济能够把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可以增加产值,对制造业的关税保护可以从上述“工资差别论”中得到支持。1970年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制造业吸收一个农民,可能导致更多的农民离开农业,增加城市失业。自由贸易论进一步指出,制造业的高工资是进口替代下,免受外国竞争的工业中工会垄断造成的,自由贸易会降低工业工资,提高农业工资。
第三,进口替代促使制造业资本密集度过高。汇率高估和进口设备低关税,鼓励国内企业使用进口投入品,浪费了外汇,提高了资本-产出比例。加上低利率,资本的成本大大低于其相对稀缺程度。在过量使用进口商品和资本时,就业的增加很少,劳动成本高昂,恶化了收入分配。
第四,进口替代的宏观效果不好。国内生产增加不快,进口占GDP的比重没有下降,进口没有被“替代”,只是由消费品转移到中间产品,进口结构有了提高,经济对于世界市场的依赖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强了。在出口和外汇储备下降时削减进口,过去是削减消费品,现在是削减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造成经济波动。高关税在减少进口的同时减少出口,通过保护进口替代工业,ZF把资源从现有或潜在的出口部门转移出来。高成本迫使ZF给予高额财政补贴,才能够出口。出口多样化与进口替代是不相容的。 出口收益的变动直接影响产出,就业与增长。进口替代还有限制后向联系的倾向,消费品工业建立后,就要谋求对自己使用的进口中间产品减少关税,抑制对后向工业的投资。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国内经济增长经常受到外汇缺口和进口的障碍而放慢。
第五, 自由贸易论者进一步从政治决策过程批评保护主义,认为贸易政策政策常偏向于较小的,较集中的利益集团。奥尔森指出:代表团体利益的政治行为将有利于团体中所有成员,而不仅仅有利于实施这一行为的个人。政治中公共产品的特点,意外着在总体上损失巨大,但是任何个人损失都很小的政策不会受到有效的反对。集体行动的难题,只有在规模比较小的群体中(每个人能够从有利的政策中获取较大利益),和组织良好的集团中(组织的成员能够被动员去维护组织的利益),才能解决。用政治学的概念,就是某些团体的“利益密度”比较高。这些集团人数少,组织成本低,争取到利益后,每个人分到的份额大。在美国盛行公开的利益集团政治,大部分保护集中在农业和服装业,美国贸易限制每年给美国社会带来150亿美圆的成本,其中纺织和服装占100亿美圆。日本和欧洲对农业的高度保护,是因为农民人数少,组织良好。为了消除政治上的障碍,通过一系列ZF间国际谈判,把减少进口限制与促进出口联系起来,使不同的利益集团互相制约,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如果一国ZF把别国的政策视为既定,它就一定会选择保护。这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各国ZF为了使自己的决策最优都会选择保护,但是如果不选择保护,它们的福利都会得到改善。贸易保护,武装冲突和军备竞赛都是相似的。应该保护的只能是新产业而不是任何产业,但是保护一旦实施就往往过多。在一些国家的实际保护程度,比关税要高得多,拉丁美洲国家的行政保护,相当于200% 的关税率,生产成本高于所替代产品3--4倍的企业,也能够生存。新产业的保护效果也不一定就好,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会获得大部分利益,使幼稚工业难以成长,长期地依赖保护。
第六,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纷纷采取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战略。办法是:确认有巨大国内市场的进口产品,确保本国的技术条件或外国投资者可以生产它们,然后设立贸易壁垒,提高国内价格使投资者有利可图。消费品工业将首先成为投资目标。进口替代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确培养了一批产业,但是幼稚工业并没有成熟和发展起来,仍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甚至需要新的一轮引进和保护。说明保护主义理论的对于幼稚工业发展的期望过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很小,达不到规模效益,也缺乏熟练劳动力和必要的社会条件。当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奇迹”出现以后,进口替代受到冷落,并演变成一种以较温和的,市场导向的结构政策推动,较少教条主义的形式。
自由贸易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主导原则,在实践中依靠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将其变成国际规则,依靠霸主地位推行,以GATT为框架,开展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将自由贸易原则扩大到投资领域。发展到WTO,主要原则是:
------非歧视的,即一国不应在其贸易伙伴之间造成歧视,他们都被平等地给以“最惠国待遇”,一国也不应该在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人员之间造成歧视,要给以他们“国民待遇”;
------更自由的,通过谈判使贸易壁垒不断减少;
------可预见的,外国公司,投资者和ZF应相信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及其他措施)不会随意增加;在WTO中,越来越多的关税税率和市场开放承诺得到“约束”;
------更具竞争性,不鼓励“不公平的”做法,如出口补贴和为获得市场份额而以抵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产品;
-----更有利于欠发达国家,给以他们更多的时间进行调整,更多的灵活性和特殊权利。
WTO与GATT的主要区别是:
------GATT是临时性的,没有得到成员国立法机构的批准,没有建立组织的条款;
-----WTO及其协议是永久性的,拥有“成员”,而WTO只有“缔约国”;
-----GATT处理货物贸易,WTO还涉及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比WTO速度更快,更自动,作出的裁决不会受到阻挠。
二.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
分析加入WTO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实际是分析中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我按照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劳动---资本密集,资本密集,资本---技术密集,技术密集,独立知识产权的顺序,一一解剖。
1949---1978年中国的计划经济和高度保护主义,虽有布局错误,但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国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1:9,到1978年达到7:3。中国拥有了原子弹,卫星和强大的机械加工工业,在1980年独立设计制造了150座的大型民航客机。这是以国家力量创造动态比较利益的结果,成功大于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保护主义首先在理论上被自由贸易理论所代替,中国立足于市场经济,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并且有所升级,出口从1978年的95亿美圆增加到2000年的2500亿美圆,外贸占GNP 的比重,(外贸依存度)从10%提高到47%。两个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国内外环境,都有成功和失败,不能以一个否定另一个。但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和战略,表现为互相对立的理论斗争,则是非常明显的。
出口第一阶段是80 年代中期以前,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占出口50%,其中石油占25%。1992年出口1亿美圆以上的产品中,纯资源类农矿产品 28 种,资源密集型(行业物质消耗率70% )产品20 种,共48种,占出口46%。劳动密集型特征(行业产值中活劳动消耗 8 % 以上)36种。中国出口资源本无比较利益,17大类出口产品中,只有石油,煤炭和建筑材料赢利。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农矿产品和资源优势丧失殆尽,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资源进口国。
第二阶段,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出口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机械和运输设备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7年的4。4%,上升到1994年的18%。1989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85。6%。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加工贸易,是劳动密集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取代资源密集产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工业制成品出口向深加工发展。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成为第一大类,1995年出口435 亿美圆,1年增加37%,占出口的29。5%,超过了纺织品的25。5%。2000 年中国造船业总产值 300 亿元,成为出口支柱产业;机电产品计划出口可能1000 亿美圆,占出口40%。这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发展。
表 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转移情况
农产品 矿产品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制造业
1978年
商品比重(%) 36? 17? 31? 15? 46?
世界市场份额(%)0.5 0.5 2.2 0.2 0.6
比较优势指数? 2 0.7 2.94 0.32 0.8
1985
商品比重 21.7 28.8 35.5 12.9 50.4
市场份额 2。3 1 5.2 0.4 1.2
比较优势指数 1.5 1.3 3.3 0.26 0.78
1990年
商品比重 12.4 9.4 50.8 26.8 80.1
市场份额 2.4 1.6 10.3 1.2 2.8
比较优势指数 0.93 0.6 4 0.47 1.08
1993年
商品比重 9.2 4.7 56.8 28.8 87.9
市场份额 3 1.6 17.4 2.1 4.8
比较优势指数 0.71 0.38 4.13 0.49 1.14
注:比较优势指数,指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为中国出口商品比重与世界出口商品平均比重的比。
资料来源:宋立刚《贸易自由化与商品结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自由化”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以劳动换取资源和技术,为中国现实比较优势所决定,长期亦难以改变。中国粮食总产为10000亿斤,商品率35%,与美国双边协议进口的粮食,占中国商品粮的20%。中国小麦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16.57%,玉米高出38%,大米高出63.5%。进口粮食在所难免,这等于进口外国的土地,石油和水。每生产1吨粮食,要耗费1000吨水,节约资源对于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增加农民收入,不能依靠生产粮食,而应该通过农村城镇化等多种途径解决。当然中国有自己基本的粮食安全线,不能过多依赖进口。中国人是自己整治国土,还是依赖进口,这是长期的生存与竞争战略问题,是对ZF能力的根本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