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国家力量扶植战略产业。
目前的“全球化理论”,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片面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实际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易区。
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大国超级大产业竞争。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而进行的(赵英,2000)。
超级产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栏。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
只有大国才有条件发展超级产业。超级产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费用极高,风险和收益都高。发展超级产业可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需要巨额的社会先行资本。超级产业主要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政府是主要买主;美国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之一。超级产业的进入门栏极高,能否发展取决于大国规模和其政府的能力;成长初期需要政府保护。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美国位居第一,还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
中国航空工业的挫折,集中反映了在全球化竞争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航空工业是高科技,战略性核心产业,涉及机械,仪表,电子,材料,冶金,化工和交通运输,在制造业中附加价值最高,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算,如果船舶为1,小汽车为9,彩电为50,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新战机的导航设备和软件已经占成本的50%。开发研究费用50亿美圆,用8---10年。现代航空制造业集材料、机械、发动机、空气动力、电子、武器各前沿技术之大成,包括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工艺。下决心发展航空工业,等于动员全国工业技术精英,强制性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
1997年底全世界有民用客机16553架,其中70%是喷气客机;到2017年喷气客机将增加到26198架,增加16000架,生产由波音和空中客车垄断。中国到2017年要购买民用客机1591架,总价值750亿美圆。中国早在1980年就试制成功了150座的Y―10,只比欧洲晚3年。但是Y―10在80年代初期由于政治原因,被迫下马。以后20年,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和策略,我国航空制造业遭受严重挫折。自己的问题是:决策层次太高,随政治多变,过分强调赚钱和对外合作,内部矛盾严重,丧失进取精神,不考虑长期利益,都不利于航空制造业的发展。
买飞机还是造飞机?有人以为通过国际转包、合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这是幻想。为外国转包生产和自行设计独立知识产权,然后转包给外国生产,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同一种发展模式的前后两个阶段,前者不但不能自动发展到后者,而且可能长期被外国“锁定”在加工配件档次上许多年。中国可以参加国际飞机的转包生产,但主要力量一定要放在研制独立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方面。标准和机型是自己的,某些造不出来的零件可以进口和转包。
发展大型民航客机有重大国防意义。美国1958年试制成功波音707,是从军用飞机B―52发展而来,成为军用特种飞机的技术平台,如军事运输机、加油机、预警机、指挥机,电子侦察机,空中指挥机等。欧洲摆脱了自己的“三叉戟”体系,仿制波音,以4国联盟的力量,不惜25年巨额亏损,研制“空中客车”,终于与波音并驾齐驱,成为垄断国际航空工业的两大寡头。目前300座的空客已经上天,6年以后600座上天。
中国应独立发展大型民航客机,是国防安全需要,提升工业科技整体技术水平需要。乡镇企业已能独立设计制造摩托车,需要提升技术档次,向制造汽车发展。技术和工业全面升级,依靠的就是国防和战略产业向国际最高水平努力。一方面给一般企业腾出空间,去生产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方面通过公开招标,带动一般企业为战略产业加工配件。
发展战略产业特别是航空工业,可以创造长期动态比较利益,真正带动国内需求。这类产业处于幼稚期,国家应以坚决意志和法律,长期坚持发展。这绝不是什么闭关锁国。学习考察,翻译资料,全球加工定货,都是对外开放。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要敢于和善于打破强者的规矩。中国人不是没有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的资本,未来的国内市场,加强国防和技术实力,都是我们的优势。
以国家力量支持战略产业,培养动态比较利益,还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接近饱和,中国有40%的储蓄率,每年40000亿人民币的巨大固定资产投资,如果继续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全球马上过剩。中国2000年GNP为10000亿美圆,出口为2500亿美圆,出口依存度25%,今后假设GNP每年增加7%,出口依存度即使不再提高,每年也要增加200亿美圆的出口。这200亿美圆增量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抢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跌价。
否定比较利益的动态性,片面主张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交换,在实践上危害极大,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如果中国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服装,出口美国,换取飞机和芯片,一旦中美断绝贸易关系,美国人将没有衣服穿,但是他们可以从墨西哥卖衣服。中国人没有飞机配件和芯片,又是什么结果?把过分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度垄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放在一起讲“比较利益”,在理论上叫做“虚假前提”,非常荒谬。两种产业的动态价格曲线,类似于国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农业的垄断程度没有工业高,所以总是跌价趋势,工业品是涨价趋势,或者降价的速度没有农产品快,因此,垄断程度低的产业总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中国目前的产品国际交换格局,对培植动态比较优势不利。2000年出口退税达到800亿人民币,出口总额2500亿美圆,平均出口1美圆,补贴0。32元人民币。实际出口汇率应该是8。3+0。32==8.62元人民币。这种补贴虽然重点扶植加工产品出口,有促进出口升级的意义,但是基本思路是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逐步升级的思路,不是直接扶植动态比较利益的思路。以如此大的代价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出口所得外汇,购买波音和空中客车----这符合现实比较优势,但是不能创造未来的比较优势。
即使从赚钱的角度考察,发展卫星和飞机,也未必就不如服装和玩具飞机。卫星已经使用于地质勘探,气象预报,地图测绘,军事情报,网络电讯各个方面,利润可观。从外贸对于国民经济拉动的综合经济效益来看,服装只能拉动一般劳动就业,拉动的纺织机械和面料,特别是原料,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而飞机所拉动一系列工业和科技部门:包括高精度铝合金,数控机床,电子遥控,计算机,高级空调等安全设备,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发动机,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等等。即使飞机最终难以完全成功,在试制过程中会全面拉动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与简单的来料加工装配,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中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是:高技术,部分资本密集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必须作为长期动态比较利益培养,盲目迷信市场自由竞争,将永远是劣势。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必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长期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资料来源:
1. 仲建心,邵海明:《业》同上,1998,12。1。
2. 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再造中国》,文汇出版社,1999年出版
3.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上市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主办,1999。1。
4. 李九九:《汽车行业研究报告》中国证券市场设计中心主办,
5. 陈辉:《医药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8。4。7。
6. 李杨:《中国造纸行业》同上,1998。
7. 韩春绪,张迄《中国民航运输业》,同上,1998。10。30。
8. 张鹏:《中国绿碱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8。11。18。
9. 廖深:《中国乳品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9。12。1。
10李巧宁:《中国啤酒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8。11。27。
11陈玉润:《喷汽客机:我们在等什么?》《产业论坛》1999。8。16。
12秦海:《信息网络技术进步,需求与体制》,同上。
13.张陆洋:《高科技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东方证券》,1999年第四期
14.张昕竹:《WTO与中国电信业新监控框架》《上市公司》,1999。12。
15.厉建超:《网络服务行业研究报告》,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
1999.11.29.
16.姜波克,陈已昕,阮雯,赵雷,吴一萍,田素华: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东方证券研究》,1999。7。22。
17.王小强:《中国航空工业何去何从?》粤海《参阅文稿》,1999。7。1。
18.江小娟:《减弱复关冲击的国际经验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出版
19.李扬:《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高梁:《战略产业》,
杨帆主编《世纪选择丛书》,石油出版社,2001年出版
21.杨圣明等:《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
所“财经文摘”,2000年第2期
22.金履忠:《大力发展微型车:我国汽车工业的重大战略》,经济资料文摘
2000年第三期
23.《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胡溪涛,同上,1997
24.《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角色》 彼得?诺兰,“产业论
坛”1998.19
25.《喷气客机,我们在等什么?》 陈玉润 “产业论坛”1999.14
26.《中国航空工业能否尽快走出低谷》 黄强,“科技日报”1999.7.8
27.魏志祥:《各国民用飞机的发展道路》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8.《世界航空工业概览》1988/1989
29.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30.字国瑞,高发元:
《红塔集团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考》,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1.杨圣明,,陈家勤,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