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研究工业生产力发展的的三个理由!
——要争论劳动生产力,暂不要争论生产关系(6)
生产力始终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的生产力,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主要是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是为农业生产劳动提供劳动资料即农业机械的活动,所以,农业生产劳动实现了机械化以后,实质上就变成了工业生产劳动。所以,马克思认为要把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就是探讨研究劳动生产力的第一个理由!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带头人孙冶方同志,在批判了斯大林的生产力二元素论后,提出生产力三元素理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孙老的三元素理论就是马克思的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结合在一起创造物质财富的理论。因此,探讨研究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状况就是探讨研究劳动生产力的第二个理由!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1789-1846)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写了一本《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幼稚工业学说。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逻辑是:生产力是一国最重要的财富,而工业又是生产力之本,要培育发达的生产力,就必须培育发达的工业;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国要想培育发达的工业,就必须对尚且幼稚的工业加以保护。李斯特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将物质财富的交换价值形式作为核心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并提出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这一理论也可以被称为“生产力学说”。 李斯特指出,一国真正的财富并不在于对交换价值的占有,而是在于对生产力的占有。“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一个人可以据有财富,那就是交换价值;但是他如果没有那份生产力,可以产生大于他所消费的价值,他将越过越穷。一个人也许很穷,但是他如果据有那份生产力,可以产生大于他所消费的有价值产品,他就会富裕起来”。李斯特认为,古典学派的观点是一种狭隘、短视的物质主义,这对于个人的短期利益也许有好处,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而言,不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短期的利益换来的永远是工业强国的奴役,购买廉价外国货最终结果必然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因此,探讨研究工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就是探讨劳动生产力的第三个理由!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因为以上理由,研究探讨劳动生产力,就要探讨工业的劳动生产力或者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绝不应该和劳动生产力的价值形式搅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坚决抛弃劳动生产力的价值形式!
劳动者2013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