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概况(2)
人类历史上,在十三世纪的中期在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是第一,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第二,高利贷和商人积累的货币财富购买劳动的客观条件和劳动者的劳动。第三,劳动的客观条件变成了资本,丧失劳动的客观条件的个人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即工人。这就是著名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此,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以后直到今天,资本主义不断地生产着资本和雇佣劳动,正如马克思说的“我们已经知道,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产生更多的资本。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可见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发展起来,并发展到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
李约瑟证明,中国几千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亚细亚所有制,并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的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所以中国人民不认识资本主义,不需要资本主义,并且李约瑟还向西方资本主义下的人民提出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的灾难,就要向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以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里,历经近三十年的时间,没有利用资本主义的恶性循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发展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毛泽东的具体做法就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发展工业劳动生产力,抛弃工业资本生产力!
旧社会给毛泽东遗留下来的工业生产力,是微乎其微。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战争,仅有的工业生产力也遭到了破坏。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就是恢复工业劳动生产力并为抗美援朝提供战斗力!这种恢复就是不改变生产方式,不改变所有制形式,由原来的资本家管理企业,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刘少奇同志就和毛泽东发生了分歧,毛泽东认为当时不消灭资本家,是因为在恢复时期要利用资本家在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下发展生产,而这和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同一性质。因此,刘少奇同志认为要依靠红色资本家发展工业这就错了!
    当毛泽东通过公私合营以后,就采取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无产阶级的工业。通过公私合营后,原先的资本家就成了无产阶级工业的管理者,他们也拿利息。但是,工业生产资料从此以后就成为无产阶级国家的财产。也就是说工业生产力变成了全民所有的工业生产。这也就产生了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结合在一起的新的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工业劳动生产力,也就是发展劳动者的能力、发展劳动资料的能力、发展和提高劳动对象的利用程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制定的各种工业发展纲要、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国防发展纲要、文化发展纲要等等,就是发展工业的劳动生产力的纲领性文件。在所有这些纲领性文件中没有一点发展价值生产力即资本生产力的影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生产力的影子,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管理阶层,甚至影响到共产党的内部。所以,为了保护中国的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关系,为了保护业已形成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生产方式,不受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生产力的侵蚀,毛泽东不得不发动文化大革命,唤起全国人民!由此可见,毛泽东并不是人们所认识的那样对刘少奇有成见,或者不遵守法律程序,主观地发动文化大革命!而是毛泽东要发动全国人民保护工业生产的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保护好发展业已形成的工业的劳动生产力的成果!
由此可见,毛泽东时代发展工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就是:第一,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工业生产的全民所有制。第二,发展工业的劳动生产力,抛弃工业的价值生产力即资本的生产力!第三,劳动者是工业生产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
因此我们要探讨的就是毛泽东在上述工业生产的前提下,是怎样发展中国的工业生产的。《经济管理讲座》中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材料!
劳动者201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