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力必须有计划的发展!
——毛泽东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概况(4)
因为毛泽东时代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为劳动者自己生产,所以就要合理利用工业的生产力,因而需要计划生产!因为毛泽东时代发展的是具体的、有用的工业的劳动的生产力,而不是价值的或者资本的生产力。在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结合即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下,自然就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
有计划生产的经济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生产力极端低下的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是由许多单一的经济单位组成,每一个这样的单位从事各种经济工作,从采掘各种原料开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造成消费品,各经济单位之间很少联系,因此在客观上没有用统一的经济计划指导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按照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反对ZF干涉。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发展以后,生产社会化,社会生产各部门分工越来越细,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部门的产品是另一个部门的燃料、动力或原材料;这个部门为那个部门提供机器设备等等。各部门的生产,不仅在品种数量上,而且在时间上都要求相互适应。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正常进行,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能够经常地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要求计划调节。列宁指出:“大机器工业和以前各个阶段不同,它坚决要求有计划地调节整个生产和对生产实行社会监督。”。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他们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彼此进行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谁也不会服从什么统一计划。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要求按比例发展,这只能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这就必然造成比例失调和周期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生产资料愈以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使得经济危机更加频繁,破坏性也更大。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要取消,社会生产内部的无ZF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克思说,时间经济以及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与不同的生产部门,仍然是以集体为基础的社会首要的经济规律。
以上就是有计划生产的理论!
有计划生产的主要特点,我们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不是指个别生产单位有计划,而是指整个社会生产有计划。其主要特点和要求就是通过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正确安排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第一,要安排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第二,要安排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三者是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门,社会在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上体现在这三者的比例关系上。重工业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燃料动力和原材料,农业和轻工业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把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安排好了,社会扩大再生产就没能够顺利进行,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第三,要安排好农业内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农、林、牧、副、渔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第四,在重工业内部,要安排好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原材料工业为加工工业提供加工的对象;加工工业是原材料成为对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用的物品。如果原材料短缺,加工工业就无法开工;而如果加工工业能力不够,原材料就要积压在仓库里。所以,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二者不仅在数量上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而且在品种、规格等方面要相适应。钢铁特别是钢材,是各机器制造部门的主要原材料,所以以钢为纲是工业发展的原则!第五,要安排好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比例关系。当前生产是再生产,基本建设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扩大再生产的条件。第六,要正确安排燃料动力工业与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燃料动力生产,即煤炭、石油、电力等的生产,不只是与工业生产部门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各生产部门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都关系密切。燃料动力不解决,工厂的机器就无法运转,基本建设就无法上马,交通运输业会中断,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第七,要正确安排交通运输与其他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交通运输是实现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经济联系的纽带。它要把燃料、原材料和各种设备运送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又要把个人消费品运往各地。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与其他生产部门有个合理的比例关系,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八,要正确安排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
以上就是计划生产的特点
摘自《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黄振奇(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试问:这种有计划地发展工业劳动生产力的特点,在以劳动生产力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价值的条件下能实现吗?能不相互发生矛盾吗?能不受到破坏吗?
劳动者2013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