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883 147
2007-08-15
在一个市场社会里,由于“社会”被嵌入在“市场”之内,故而大众的行为模式是消费主义的、短期的、对生活的终极意义不加思考的

  今天,新闻的不幸是双重的。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疯狂的时期。不错,市场确实可以有疯狂的时期和平静的时期。当大众丧失常识的时候,表现为市场疯狂。当市场疯狂的时候,类似“花喇子模信使”的问题可以频繁发生。不过,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中,斩了信使的是王(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信使,则会被送去喂老虎。——编者注)。在市场疯狂时期,大众是王,他们不愿意听坏消息,他们叫嚣着杀死信使,例如,他们更喜欢用虚假的好消息愚弄和消磨自己的心智,例如他们兴高采烈地相信“中国牛市将持续80年”这样的宣言,同时他们诅咒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因为那意味着股市将在重力作用下回归平静。那么,在这样一座铁屋里,面对这样一群人,还有必要呐喊吗?这是新闻的第一重不幸。
  其次,我们生活在一个转型期社会里。此时,新闻一方面承担着所谓“引导舆论”的功能,另一方面,它逐渐要承担建立新制度的功能——其基础是“揭露真相”。在许多情形下,这两项功能会发生冲突。当然,这些冲突不发生时,我们可以有很出色的新闻报道;而当新闻陷入这些冲突时,它只有三种选择:(甲)揭露真相,(乙)为了“引导舆论”而放弃揭露真相,(丙)保持沉默。
  在上列三种选择中,不同的新闻理念导致不同的不幸。我认识一些“老资格”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相信放弃“引导舆论”的责任是新闻的不幸;我还认识一些新制度下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相信放弃揭露真相的责任是新闻的不幸。不论如何,他们共同相信,在这种时候保持沉默,也是新闻的不幸。总之,这里出现了我说的所谓“新闻的第二重不幸”。
  与中国社会其他方面的事情一样,最糟糕的是,这两重不幸却是同时降临。大众媒体,一方面必须履行它们的旧职能;另一方面,却已经浸淫在市场里,受着利润的驱使。在稳态社会里,新闻只有一重不幸,尽管也很严重。为了对比,我们最好看看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稳态社会的类型。今天,似乎只剩下“市场社会”这一种类型了。在一个市场社会里,由于“社会”被嵌入在“市场”之内,故而大众的行为模式是消费主义的、短期的、对生活的终极意义不加思考的。这样一个社会,可以有严肃新闻。因为,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大众更愿意相信严肃新闻,虽然大众是以消费主义的态度对待严肃新闻的。他们购买“花边新闻”,他们也购买严肃新闻——在不同的场合。
  稳态社会比我们这样的转型期社会平静许多倍,我不清楚这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对新闻而言,平静的大众更愿意遵守他们的常识。所以,在稳态社会里,消费主义者是以平静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信使的。不论他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他都不会被杀死。兼听则明,这是常识。与真理不同,常识就是对大众长期而言有好处的确信体系(belief system),虽然常识未必是真理。
  为了兼听则明,我们应鼓励大众媒体之间的竞争。这是市场社会的常识。每一个角度,只要提供了新的有用信息,就可为信使们带来利润,所以就有信使们为利润而寻找信息。
  竞争无限制地展开,后果就可以是新闻的第一重不幸。最初,信使们可以为利润寻找新的有用信息。然后,寻找新的有用信息逐渐演化为手段,利润才是目的。对应地,对社会而言,市场是达到效率的一种手段。可是一旦市场无限制地展开,将社会嵌入到市场之内,手段就转而成为目的了。当利润成为目的时,凡可以产生利润的,都可以是“新闻”。换句话说,新闻转而成为手段了,例如这里报道的新闻造假案例。
  新闻的第一重不幸降临到我们中国社会里,发生了新闻造假案例,而且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远比西方社会更严重。为什么呢?因为,首先,我们这里的市场恰好处于疯狂时期,大众丧失了常识,非要偏听偏信;其次,不要忘记,我们是在转型期社会里,这里还有新闻的第二重不幸呢。让我们想像一位信使的行为吧——他可以揭露真相也可以编造假象,取决于哪一种行为带来更高的回报。或者,等价地,取决于哪一种行为代价更低。
  显然,当第二重不幸降临时,揭露真相的行为需要支付更高的代价。即便你保持沉默,那也是一种代价,因为你放弃了挣钱的机会。于是你倾向于“编造假象”或“引导舆论”——其实,一旦你放弃了揭露真相的行为,你将很难相信这两种行为之间还有什么本质差异,反正就是不说出真相嘛。所以,如果你是信使,难道你会坚持严肃新闻吗?愚蠢!支付高得多的代价,坚持虚妄的理想?
  这样,信使们,至少他们的大多数,不得不演化为谎言信使。这里,市场竞争无济于事。因为市场竞争是新闻机构之间的利润竞争,这种竞争很可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机构A派出的信使编造了谎言并带来利润之后,机构B将派出更聪明的信使编造更令人信服的谎言并带来更高利润……这样,那些最诚实的信使将首先被解雇;其次,那些不很诚实但仍嫌太诚实的信使也将被解雇,最后……。
  总之,这篇文章的结论,我可以留给读者自己去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15 15:54:00

问题在于,汪先生,今天中国股市的疯狂,乃至整个中国资产价格的疯狂,是理性出错了么?是信息的传递出错了么?是市场机制出错了么?我恰恰觉得不是。

不去说别人了,就说我自己吧,我很清楚中国股票的收益不可能长期支撑中国股票的现行价格,我很知道一两千的租金支持不了一百多万的房价。可是我还是愿意持有资产而不是货币。为什么?通货膨胀预期。

一般而言,作为流动性过剩的指标,资产价格通常比物价指标更反应灵敏,更容易反应过度(如果确有过度这一说的话)。同时,只要作为宏观面的货币指标仍然维持疯狂,那么作为微观面的资产价格以及消费品价格就不可能不疯狂。对不起,我的钱虽然不多,但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变毛,我想我是理性的。

谁都清楚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谁都知道屏蔽流动性进入的良方根本上在于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而在比较僵化的汇率机制下,要么是政府主动地升值,要么是市场被动地调节----结果不言而喻,当然是通胀。从持续的贸易顺差,政府和专家对汇率问题的表态;从六月份的物价指标,到政府的反应----推导出通货膨胀预期,不需要太长的逻辑链条吧?

我知道贸易顺差不可能短期改变,我知道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大幅调整,那么中国货币当局当然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这是蒙代尔三元。中国的资本管制,对流出比较厉害,流入的暗箱操作是可以有很多的。所以,你提高准备金率有个鸟用?提高利率有个鸟用?一起出台又有个鸟用?这样的政策环境,我们老百姓放心大胆往股市房市里冲,小心谨慎地不得不往股市房市里冲,实在是再理性不过了。

个体理性到集体不理性,原因恐怕只有一个,这不是市场疯了,而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5 15:55:00

流动性,并不仅指m0,m1,m2,也不单单由货币当局所能控制的几个指标来调控,而是当包含所有金融工具在内的。市场对这一类工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也包括股市在内的。股市上涨,既反映了流动性的过剩,又提供了流动性的过剩。本质上,这是一种预期。

而预期的本原,恰恰在于某一些政府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5 16:02:00

大众的理性,永远不会是消费主义的、短期的、对生活的终极意义不加思考的”。因为“非消费主义的,长期的,包含生活终极利益”的价值已经被费雪意义上的自然利率所贴现到当期行为。

问题的关键恰恰倒在于,谁改变了这个贴现因子?

“价值”,如果我们是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唯理主义的含义上谈这个问题,从来都不能脱离“个体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5 19:1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5 20:19:00
以下是引用princemlk在2007-8-15 19:13:00的发言:

最后的一句话,说到了关键指出,在下佩服!

中国当局不能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恐怕是因为它在操作技术上还不成熟;而对资本流动的人为管制则是出于特定的目的,很带有些重商主义的色彩;

不管是什么主义的色彩,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无论从个体还是从集体上来讲,他们所做的也是出于某种“理性”,只是这种“理性”所遵循的规则——和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不大一样;

兄台客气了

我的看法是:我们总不能永远“初级阶段”下去吧?

既然要紧缩没异议,那么汇率政策难道不就仅是一个紧缩政策么?

麦金农的扯淡,比较没有道理的。不过这个说来话长,就不展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