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汪先生,今天中国股市的疯狂,乃至整个中国资产价格的疯狂,是理性出错了么?是信息的传递出错了么?是市场机制出错了么?我恰恰觉得不是。
不去说别人了,就说我自己吧,我很清楚中国股票的收益不可能长期支撑中国股票的现行价格,我很知道一两千的租金支持不了一百多万的房价。可是我还是愿意持有资产而不是货币。为什么?通货膨胀预期。
一般而言,作为流动性过剩的指标,资产价格通常比物价指标更反应灵敏,更容易反应过度(如果确有过度这一说的话)。同时,只要作为宏观面的货币指标仍然维持疯狂,那么作为微观面的资产价格以及消费品价格就不可能不疯狂。对不起,我的钱虽然不多,但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变毛,我想我是理性的。
谁都清楚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谁都知道屏蔽流动性进入的良方根本上在于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而在比较僵化的汇率机制下,要么是政府主动地升值,要么是市场被动地调节----结果不言而喻,当然是通胀。从持续的贸易顺差,政府和专家对汇率问题的表态;从六月份的物价指标,到政府的反应----推导出通货膨胀预期,不需要太长的逻辑链条吧?
我知道贸易顺差不可能短期改变,我知道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大幅调整,那么中国货币当局当然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这是蒙代尔三元。中国的资本管制,对流出比较厉害,流入的暗箱操作是可以有很多的。所以,你提高准备金率有个鸟用?提高利率有个鸟用?一起出台又有个鸟用?这样的政策环境,我们老百姓放心大胆往股市房市里冲,小心谨慎地不得不往股市房市里冲,实在是再理性不过了。
个体理性到集体不理性,原因恐怕只有一个,这不是市场疯了,而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疯了。
流动性,并不仅指m0,m1,m2,也不单单由货币当局所能控制的几个指标来调控,而是当包含所有金融工具在内的。市场对这一类工具有相当大的弹性。也包括股市在内的。股市上涨,既反映了流动性的过剩,又提供了流动性的过剩。本质上,这是一种预期。
而预期的本原,恰恰在于某一些政府行为。
大众的理性,永远不会是“消费主义的、短期的、对生活的终极意义不加思考的”。因为“非消费主义的,长期的,包含生活终极利益”的价值已经被费雪意义上的自然利率所贴现到当期行为。
问题的关键恰恰倒在于,谁改变了这个贴现因子?
“价值”,如果我们是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唯理主义的含义上谈这个问题,从来都不能脱离“个体理性”。
最后的一句话,说到了关键指出,在下佩服!
中国当局不能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恐怕是因为它在操作技术上还不成熟;而对资本流动的人为管制则是出于特定的目的,很带有些重商主义的色彩;
不管是什么主义的色彩,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无论从个体还是从集体上来讲,他们所做的也是出于某种“理性”,只是这种“理性”所遵循的规则——和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不大一样;
兄台客气了
我的看法是:我们总不能永远“初级阶段”下去吧?
既然要紧缩没异议,那么汇率政策难道不就仅是一个紧缩政策么?
麦金农的扯淡,比较没有道理的。不过这个说来话长,就不展开了。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由于成本优势,加上股权改革后,制度上促使大小股东利益与激励一致,制度成本也降低,我国的商品与服务,价格较低,需求上升,需求上升,人民币升值,加上“蒙代尔三角”与我国的结汇制度,使得人民币供给增加,引起通胀。实际利率为负,人们的资产要保值增加,于是购买黄金、地产、股票等。
只要汇率制度不变,人民币是否升值将成为衡量我国商品有否竞争力的可靠标准之一,也将成为资产价格(包括股票价格)上涨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打压股市,政策上,当然可以,实际上,过多的货币,不投入到股市,一般物品与房价马上就上涨,政府只能在二者之间选择、平衡。
如果不维持国际收支顺差,恐怕中国的失业人口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可能还是廉价劳动力,而非产品的质量。
新闻媒体是否起传递真实信息的作用,除了与新闻媒体本身从业人员的认知能力有关,还与政府是否允许新闻的自由有关。我想从中国长期以来的各种媒体的报道应该不难发现,中国的媒体报道事实上而言,并没有多少真正值得深究的东西。因为真实信息很有可能触犯某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如果不维持国际收支顺差,恐怕中国的失业人口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可能还是廉价劳动力,而非产品的质量。
新闻媒体是否起传递真实信息的作用,除了与新闻媒体本身从业人员的认知能力有关,还与政府是否允许新闻的自由有关。我想从中国长期以来的各种媒体的报道应该不难发现,中国的媒体报道事实上而言,并没有多少真正值得深究的东西。因为真实信息很有可能触犯某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要想获得真实的值得深究的东西,从哪里寻找呢?而付出的成本不是很大,期待中.
市场不理性没什么奇怪的,网络股泡沫时,一直亏损的垃圾公司股票也可以飞涨,还有大萧条前美国的股市、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金融市场上集体发疯从来不罕见。
货币升值能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升值了8%以上,但恰恰是在这期间,中国贸易盈余爆炸性增长。中国总需求远远低于总供给能力,除非中国愿意大幅削减生产能力,忍受经济衰退,否则巨额贸易盈余的状况还会持续。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性问题,在有贸易盈余的亚洲国家、基本平衡的欧洲国家、有逆差的美国、印度都出现了,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个人认为过剩的根源不在于中国而在美联储。
人们偏好持有资产是因为通胀预期吗?至少在今年以前,人们的通胀预期是很低的,没有几个人担心消费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怀着发财的憧憬杀入股市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5 23:23:2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6 7:26:31编辑过]
那根压死骆驼的稻草就在不起眼的地方,总会成为事件结果的原因。在经济海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裸泳爱好者,如果都大同了,也就随着世界疯狂吧。但是在保守的具有几千年内敛哲学思想的中国,很难让大家都爱上裸泳,相信还有很多人是穿泳裤的(毕竟我们人口基数在这)。而且如果相信世界是平的(至少在信息领域内传递的速度加快了),总有些清醒的,或者是心怀恐惧的,要知道这人心总在贪婪和恐惧中摇摆,难道整个海洋都能被虚假信息所煮沸吗?最不济,忧国忧民的同志们,可以独醒嘛。^_^
如果不维持国际收支顺差,恐怕中国的失业人口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可能还是廉价劳动力,而非产品的质量。
新闻媒体是否起传递真实信息的作用,除了与新闻媒体本身从业人员的认知能力有关,还与政府是否允许新闻的自由有关。我想从中国长期以来的各种媒体的报道应该不难发现,中国的媒体报道事实上而言,并没有多少真正值得深究的东西。因为真实信息很有可能触犯某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bajjio兄,很久不见,近来可好?
我个人的看法是,支撑中国货币存在较大升值压力的源头在于劳动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这在民营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叔叔开一家制衣厂,2002年的时候平均每个工人的产量是每天10来件T SHIRT,这两年由于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工序的改进,每天可以生产30件以上,并且质量比以前还好。
失业人口,就现状而言,我所看到的情形是“民工荒”。除非游手好闲,或者好高骛远,一般找份工真的是很容易,而且工资的涨幅也不算太小。经济过热,恐怕本身就包含了过度就业在内的。任何紧缩性的措施,都会影响到就业率,不独汇率机制。
现在的问题是,长期靠低估汇率来维持增长,已经出现了太严重的副作用。产业如何升级?技术如何提高?人力资本如何积累?环境如何改善?资源消耗如何降低?
新闻的自由,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不太相信目前的状况都是因媒体忽悠而造成。
市场不理性没什么奇怪的,网络股泡沫时,一直亏损的垃圾公司股票也可以飞涨,还有大萧条前美国的股市、南海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金融市场上集体发疯从来不罕见。
货币升值能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升值了8%以上,但恰恰是在这期间,中国贸易盈余爆炸性增长。中国总需求远远低于总供给能力,除非中国愿意大幅削减生产能力,忍受经济衰退,否则巨额贸易盈余的状况还会持续。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性问题,在有贸易盈余的亚洲国家、基本平衡的欧洲国家、有逆差的美国、印度都出现了,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个人认为过剩的根源不在于中国而在美联储。
人们偏好持有资产是因为通胀预期吗?至少在今年以前,人们的通胀预期是很低的,没有几个人担心消费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怀着发财的憧憬杀入股市的。
jackma兄,您说的郁金香也好,南海也罢,见诸于任何一本金融方面的普及读物,要说谁没听说过倒有些奇怪了。问题是:怎么解释这些案例?我个人的看法是:个人的行为可以犯错,但是系统性的不能比较迅速纠正的偏差,一定是某种制度性的缺失造成的,在我看来,这个“制度”倒不是市场。若干问题,弗里德曼有一个解释,比较有趣。但这里说的不是这个,就不展开了。
我想说的,是今天中国的股市以及房市,今天中国的资产价格。究竟是整个经济系统结构性的问题?还是单纯因为投机炒作造成的?是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本身痼疾?还是不够市场化带来的问题?
汇率可不可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短期,要看马歇尔-勒讷弹性这样一个局部均衡条件,答案未必确定。但在长期,则更多是一个一般均衡问题。模型和实证结果也各家不一,麦金农和大野持一种观点。他认为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债券不由本币标价,一定的储蓄条件等等,升值会造成螺旋形的流动性陷阱。而您所比较推崇克鲁格曼的实证结论却是:汇率是重要的,汇率是有效的。两家的模型在于价格利率变量调整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个人看法是:麦的模型并不适合中国的金融环境。
这个,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换个地方展开来谈。我的看法是:第一,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在短期来看,目前位置的微调正好处于马歇尔勒讷条件的有利位置。以比较大宗的纺织品而言,中国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墨西哥。就算中国纺织品国际价格上调30%,在价格上仍然有竞争优势,因而,些微的调整反而增加顺差,是可能的。但这只说明上调的幅度还很不够。第二,退一步,就算上调汇率不能在短期影响到国际收支,至少改善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吧?至少有利于中国的技术改造吧?至少可以缓解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吧?
实际上。8%的升值幅度,甚至还远远赶不上大多数中国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国际贸易不平衡加剧,长期地来看,不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了,倒是因为人民币升值还很不充分。
美联储确实存在问题,整个国际经济也正处于一个高涨周期。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死抱着僵死的汇率制度不放,听凭通胀进入?
资产价格反映个体的预期较之物价指标更敏感,从来如此。传统的ISLM将价格作为参数而利率是变量,就是这个道理。第一步利率和资产价格,第二步才是一般物价水平。资产价格上涨本身就包含了通胀预期,这个怕是宏观经济学的入门吧?想发财的人年年都有,为什么去年要冲进股市的人特别多?疯牛病或者一过性内分泌失调也可以解释,但这恐怕不是科学。
经济学应该尽力阐释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着眼于不可捉摸的人性,我以为。
呵呵,汪先生说的有道理,诸位楼主一年后就明白了...
现在的股市确实疯狂,用不着一年后,现在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烂摊子真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谁来收拾。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归因于抽象的老百姓不理智,还是应当由具体的管理当局负起他们原本该负的责任?
现在的股市确实疯狂,用不着一年后,现在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烂摊子真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谁来收拾。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该归因于抽象的老百姓不理智,还是应当由具体的管理当局负起他们原本该负的责任?
这是一片关于人类决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和机制的文章。感觉还不错
我觉得汪老师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坚信老百姓没有错(虽然老百姓确实是不理智的),责任必然要由管理当局来负。这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我一直信奉的东西。
这是一片关于人类决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和机制的文章。感觉还不错
我觉得汪老师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坚信老百姓没有错(虽然老百姓确实是不理智的),责任必然要由管理当局来负。这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我一直信奉的东西。
谢谢您的文章。
我是学医出身的,所以行为主义倒也不太陌生,呵呵。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一定要训练的。
不过,我确实相信,这与基于“个体理性”和启蒙主义精神的经济学没什么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6 13:06:25编辑过]
老百姓是理智的,真金白银往外捧,怎能不理智?谁敢不理智?问题是:在目前这样的宏观环境下(确切来说,是政策环境),买股票买房子才是最大化个体利益的最优决策。你不买你就亏。你说老百姓不理智在什么地方?
因此,恐怕还不该在“偏好”上下功夫,而得看看,我们是什么样的约束条件!
这是一片关于人类决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和机制的文章。感觉还不错
我觉得汪老师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坚信老百姓没有错(虽然老百姓确实是不理智的),责任必然要由管理当局来负。这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我一直信奉的东西。
谢谢老兄提供的资料。
呵呵,不是说要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说,找准病根方能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市场疯了”,那么我们加强管制,打击投机倒把,实在不行了沪深股市关门大吉。但若不是呢?那么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也或者,本来根本就没病,吃药吃太多了的副作用?
日本泰国情况各有不同,汇率机制也不完全相同。问题恐怕到不见得出在“被迫升值”身上。克鲁格曼的危机解释,我觉得比较有道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