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799 5
2011-05-08
作为一个学术的critique,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本人不成熟的观点,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教。



Summary
文章小结

这篇文章从工资的属性开头,先提到了工资定价问题,然后提到了世界银行各国财富的比较,接着由存量、流量引出了折现率问题和行为经济学实验,最后讨论了二手车市场和信息不对称,并回到了劳动力市场的讨论上。



Critical Comments
我的批判性观点



1.   “因研究概念,我查阅了最近几十年以英文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所获甚微。”
Economic rent 的研究主要属于政治经济学,Economic rent is typically definedby economists as payment for goods and services beyond the amountneeded to bring the requir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to a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ustain supply,是商品、服务超出正常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么说,economic rent 和这里讨论的工资定价问题、折现率问题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关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剩余,是另外一个研究问题了)。另外,Rent的出现倒是和文末提到的信息不对称有关,可惜作者在文末没有回到rent的讨论上面,而是讨论了工资,并给出了一个很悲观的论点。


2.    工资定价问题:

(1)汪写道:“劳动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提供的服务是一个流量概念。”他这里所指的劳动,是宏观经济学中的humancapital 人力资本的概念,而不是雇员为企业进行的实质性的工作。这个意义上讲,汪所谓的存量概念的劳动非但没有被忽略,而是有众多文献研究(Romer高级宏观教科书里面有专门一章讲述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2)工资问题与折现率有关吗?

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工资定价主要与劳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有关,这其中还要考虑一些政策调控因素(比如最低工资现价,以保护劳动者)。那么这个角度说,工资与折现率似乎没有必然直接关系

汪在这里举了两个关于折现率的例子,一个是关于宏观经济的(GDP),一个是关于行为金融实验的。这两个例子都不能很好的支撑其论点。


3. 关于折现率

折现率应该考虑的问题似乎是利息、投资收益、资金成本、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等,不知道中国20%这个折现率是怎么出来的?!

至于两个矿工“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我觉得根本与折现率无关,这个只是与矿主有关。折现率只与山西和广东的城镇职工收入有关,而这个数字绝对不会是10倍吧。如果山西和广东各自有矿难补偿条例的话,到是可以比较一下,制度在其中的作用。
4. 关于世界银行的那份报告

我把报告找了出来
http://data.worldbank.org/news/the-changing-wealth-of-nations

原题目是:The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NewMillennium
这篇报告主要谈的是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 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似乎和工资,折现率完全没有关系。这里的可持续发展,讲的是怎么样从依靠自然资源转型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制度的建设。“Most countries, it says, start out with a relatively highdependence on natural capital and those that progress most successfully managetheir assets for the long term and reinvest in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as wellas in building strong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of governance. ”



5. 劳动的快乐和痛苦

文末作者把(1)高质劳动、低质劳动与(2)劳动的痛苦和快乐混为一谈。高质劳动不一定是痛苦的。

餐饮行业里面出现了更多的低质均衡吗?我看到的是更多现代企业管理,更多标准化。

文末的这个观点实在悲观,照这么说有知识的“高质劳动者”会被信息不对称淘汰,那社会还会进步吗?还是回到human capital 上面,我相信对于知识、教育的真正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5-8 06:50:45
附:汪丁丁老师原文

工资问题
汪丁丁
发表于4月《经理世界》

因研究“租”概念,我查阅了最近几十年以英文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所获甚微。顺便提及,在这些教科书里,工资问题,也从未有过清晰的阐述。肤浅地说,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是人的属性之一,怎样界定劳动力?价格有许多维度,怎样定价?诸如此类的问题,逐渐引导我们关注更深层次的工资问题。
劳动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提供的服务是一个流量概念。工资是劳动服务的价格,不是劳动存量的价格。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在一般均衡假设下,由等比级数求和公式,我们知道,存量价格等于流量价格乘以折现率的倒数。教科书的作者,只有老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的最后一章探讨了存量的经济学问题,很艰难,但很深刻。那本书的初版是1962年,第二版是1976年。奇怪的是,以后的教科书作者们始终不再探讨存量的经济学。还是老阿罗,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严复讲座之邀的发言,打破了这一沉闷局面。他的严复讲座,标题是“可持续性与财富的度量”。那是2009年11月,阿罗88岁。
阿罗度量各国财富,影响深远。2011年初,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标题是“变化中的各国财富”。在这份报告的理论追溯部分,作者们特别感谢了阿罗近年来的工作。
折现率,怎样计算?我们从奥地利学派、拉姆齐和费雪、以及当代的经济学研究,知道折现率依赖于三项因素:时间偏好、未来收益的增长预期、未来消费与当前消费之间的替代弹性。在假设了一般均衡之后,这三项因素决定的折现率完全重合,就是市场利率。问题是,一般均衡假设太强,系统地不能预测真实世界里的折现率。一名山西矿工在井下死亡,他的家属只收到补偿金2万元。同样的事情在广东发生,补偿金的下限是22万元。假设工资一样,那么,两地的折现率相差十倍,若仍相信这是一般均衡,难免荒唐。
存量的价格敏感依赖于折现率。这一事实,只要你做过投资规划或仿真,就会很熟悉。在世界银行2011年这份研究报告里,作者们估算了各国折现率并画出一条分布曲线,大致是正态分布,峰值对应的折现率是百分之五。我相信,这样低的折现率只适用于稳态社会。我观察,中国人的浮躁程度,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折现率大约是百分之二十或更高。
我们知道,2010年中国GDP大约是40万亿人民币。如果折现率是百分之五,则中国社会那一年的总财富就是40万亿的二十倍。不过,如上述,中国社会的折现率太高,例如,百分之二十,于是,中国财富总量就只是GDP的五倍了。
你可以自问自答做这样一个经济学实验:你更愿意一年以后领取一笔1万元奖金呢?还是更愿意现在就领取一笔8千元奖金?如果你充分理性,并且充分注意到物价上涨的幅度,你多半选择现在就领取这笔奖金。事实上,根据最近几年住房价格、医疗价格、学费和消费品等类价格的上涨幅度,你可以预期,一年以后1万元的购买力,以相当高的概率,低于现在8千元的购买力。
上面的实验不够准确。因为,折现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未来收入有不确定性。财富是存量,用费雪的定价公式,财富存量的价格等于财富在未来各期收入的折现值之和。未来越不确定,例如,未来的时间越长,不确定性也就越高,折现率也就越高。仅当全体跨期资本市场都达到一般均衡时,各期收入的折现率才重合为一。阿罗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缔造者之一,他早已警告过经济学家,远期市场大部分都不存在,即使那些存在的,也不是一般均衡的。
人类的劳动,永远有两方面的性质。其一,劳动带来快乐,尤其,如果劳动是充满着创造性的。其二,劳动带来痛苦,尤其,如果劳动是机械性的和“物理-生理-心理”上肮脏的。
市场如果完备,那么,它可以为劳动的快乐和痛苦两重性质提供均衡价格。真实的劳动力市场,绝不完备。尤其是,劳动者若将自己的劳动视为个体生命长期发展的资本(存量),则他绝不满足于劳动力市场仅仅为他的劳务确定的市场价格(工资)。在“二手车”市场里,我们知道“柠檬原则”:那些质量更高的二手车,因为不愿意接受二手车的平均价格而逐渐退出市场,导致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二手车平均价格进一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可导致市场崩溃。在劳务市场里,高质量的劳动者不愿意接受平均工资,当他们逐渐退出市场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平均工资进一步降低,于是诱致劳务质量的进一步降低。如此循环,最终留在劳务市场里的,将是质量最差的劳动者。最近几年,我在北京和杭州的餐饮业恰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中国人虽然富裕了,饮食品味却远未精致化。这一情形相当于在二手车市场里,只有一个均衡,可称为“低质均衡”。
结果,高质消费者只好自己从事烹调。而高质劳务呢?只好转而从事其它行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8 07:14:18
学习学习,今天又进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14 10:29:25
汪老师是说餐饮行业“高质劳动者”会被信息不对称淘汰,转投他业,不是都市场淘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制度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3824&page=1&from^^uid=281686 1# teddycy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22 01:57:54
kevin0815 发表于 2011-5-14 10:29
汪老师是说餐饮行业“高质劳动者”会被信息不对称淘汰,转投他业,不是都市场淘汰。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制度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93824&page=1&from^^uid=281686 1# teddycyd
谢谢讨论。我觉得汪老师的这个餐饮行业的例子举的不恰当。

在“二手车”市场里,我们知道“柠檬原则”:那些质量更高的二手车,因为不愿意接受二手车的平均价格而逐渐退出市场,导致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二手车平均价格进一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可导致市场崩溃。在劳务市场里,高质量的劳动者不愿意接受平均工资,当他们逐渐退出市场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平均工资进一步降低,于是诱致劳务质量的进一步降低。如此循环,最终留在劳务市场里的,将是质量最差的劳动者。这个讲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接下来是他的例子)


最近几年,我在北京和杭州的餐饮业恰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中国人虽然富裕了,饮食品味却远未精致化(这个论点本身有问题。富裕不一定带来饮食品味的精致,至少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第二,到底饮食有没有精致,是social norm层面的问题,是perception,与劳动力质量无关)这一情形相当于在二手车市场里,只有一个均衡,可称为“低质均衡”。(我觉得汪老师没有理解均衡的动态性。)

结果,高质消费者只好自己从事烹调。而高质劳务呢?只好转而从事其它行业。


劳动力市场为什么和二手车市场不一样?
  • 二手车买了以后,就是浸没成本(sunk cost),所以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购买之前(大家买东西前都要反复比较吧,因为买了以后不能退货),购买以后,这就是个车,能开就行(只要没有大的机械故障)。而餐饮(作为服务业)是很难衡量服务的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按照品牌定价,服务业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标准。)
  • 劳动力市场里面不只存个一个均衡点。以这个例子来说,我试着解释为什么好大厨不但没有转其他行业,而且得到了高工资:假设一个好的大厨能够提供美味的菜肴,这样的菜能卖的够食客也愿意接受(不知道,这是不是汪老师说的“精致饮食”?我觉得:愿意花高价饮食完全不等于“精致”!),应该得到高工资。而同样的一道素菜,比如在五星级酒店是200元,在一个普通的街边餐厅是20元,扣除食材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给厨师的。所以高质劳动和高质消费者都去五星级饭店(高层次上的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7-12 09:55:09
学习了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