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讨论。我觉得汪老师的这个餐饮行业的例子举的不恰当。
在“二手车”市场里,我们知道“柠檬原则”:那些质量更高的二手车,因为不愿意接受二手车的平均价格而逐渐退出市场,导致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二手车平均价格进一步降低,如此恶性循环,可导致市场崩溃。在劳务市场里,高质量的劳动者不愿意接受平均工资,当他们逐渐退出市场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平均工资进一步降低,于是诱致劳务质量的进一步降低。如此循环,最终留在劳务市场里的,将是质量最差的劳动者。(
这个讲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接下来是他的例子)
最近几年,我在北京和杭州的餐饮业恰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中国人虽然富裕了,饮食品味却远未精致化(这个论点本身有问题。富裕不一定带来饮食品味的精致,至少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第二,到底饮食有没有精致,是social norm层面的问题,是perception,与劳动力质量无关)。
这一情形相当于在二手车市场里,只有一个均衡,可称为“低质均衡”。(我觉得汪老师没有理解均衡的动态性。)
结果,高质消费者只好自己从事烹调。而高质劳务呢?只好转而从事其它行业。
劳动力市场为什么和二手车市场不一样?
- 二手车买了以后,就是浸没成本(sunk cost),所以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购买之前(大家买东西前都要反复比较吧,因为买了以后不能退货),购买以后,这就是个车,能开就行(只要没有大的机械故障)。而餐饮(作为服务业)是很难衡量服务的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按照品牌定价,服务业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标准。)
- 劳动力市场里面不只存个一个均衡点。以这个例子来说,我试着解释为什么好大厨不但没有转其他行业,而且得到了高工资:假设一个好的大厨能够提供美味的菜肴,这样的菜能卖的够食客也愿意接受(不知道,这是不是汪老师说的“精致饮食”?我觉得:愿意花高价饮食完全不等于“精致”!),应该得到高工资。而同样的一道素菜,比如在五星级酒店是200元,在一个普通的街边餐厅是20元,扣除食材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给厨师的。所以高质劳动和高质消费者都去五星级饭店(高层次上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