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氨纶生产始于1987年烟台氨纶引进日本东洋纺丝的溶剂干法纺丝技术,建成中国第一套产能300吨的氨纶生产装臵;在我国氨纶生产规模化后的10多年来,氨纶行业10多年来主要经历过3波景气阶段:2001年-2004年上半年、2006年至2007年、2009年到2010年。
(1)快速成长期(2001-2004年),供不应求的暴利阶段
随着氨纶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纷纷在我国新建氨纶装臵,导致氨纶产能急速扩大,2001-2004年产能复合增长率约85%,同期下游需求量复合增长率约为55%,但当时国内氨纶供不应求,国内每年新增产能都能得到有效释放,且每年均需通过大量进口弥补需求,净进口依赖度从超过50%下降到22%。
(2)低谷期(2004年-2006年),供大于求下的洗牌阶段
之后由于前期产能增长速度明显大于需求增长速度,导致2004年开始开工率逐步下降,氨纶出现恶性价格竞争而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再加上原材料(PTMG和纯MDI)价格持续上升造成氨纶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巨大的利润空间逐步被吞噬,2005年氨纶行业平均处于亏损状态。
(3)上升期(2006年-2007年)
2005年后,氨纶产能增速逐步放缓,2005-2007年产能复合增长率仅为13.8%,同期下游需求量复合增长率则超过20%;2006年初氨纶行业开工率仅为40-50%;到2006年10月份,氨纶行业开工率就已经达到了100%;2007年表观消费量增速达到26%、而产能增速只有不到16%,此时2004-2007年的新增产能基本消化;这段时间,氨纶价格从底部的45000元上涨到95000元的第二高峰。
(4)下降期(2007年-2009年)
随后氨纶公司的扩产使得氨纶行业2008年产能增速达到21%,下游需求量由于金融危机而增长停滞,2008-2009两年表观消费量累计增长仅为1%左右,产能增速快于需求增速导致2007年到2009年的氨纶价格下跌。
(5)再一轮上升期(2009年-2010年)
2009年之后下游需求得到恢复性反弹性增长,2010年表观需求量增速达到33%,而产能增速只有16%;行业表现情况与2006年有些类似,年初行业开工率仅为40-50%,随后开工率逐步提升,2009年7-8月份行业整体开工率已经达到90%以上,氨纶价格也随之有所提升,到2010年10月达到局部高点60000元。
(6)再一轮下降期(2010年-2012年)
随后2011年氨纶大量扩产,产能增速达到25%,而表观需求量为负增长,氨纶出现下跌,一度回落到40000元以下,行业陷入全面亏损,毛利率都出现负的。
(7)新一轮上升期(2012年开始,已经来临)
2012年下半年开始,新增产能有限,行业步入产能消化阶段,供需格局开始好转;2012年氨纶的产能增速为7.4%,而且大部分是在2012年上半年投放的,同期2012年表观消费量增速达到12.7%。未来两年氨纶新增产能相对较少;福建长乐恒申合纤之前2010年规划2014年10万吨而尚有8万吨没有投产,天拓咨询《
中国氨纶行业研究报告》分析认为这个产能按时投放的可能性较小;除去这个规划产能的话,新增产能2013年主要只有浙江四海氨纶的10000吨、新乡化纤的5500吨和泰和新材原7000吨舒适氨纶的后一半3500吨,2014年主要是厦门力隆的7000吨;我们统计未来两年的氨纶产能增速分别只有3.6%和1.3%,而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下游需求增速达到10%左右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图1:氨纶2001年以来产能和表观消费量增速情况

图2:氨纶2001年以来名义产能利用率情况

比较2006-2007年和2009-2010年两波氨纶上升景气行情,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共同特点:(1)两波上升景气行情都始于表观需求增速开始高于产能增速;(2)两波景气阶段,当年的名义产能利用率都达到或超过了70%。
2012年氨纶名义产能利用率为58.5%,相比2011年53.2%的低点已经明显提升;我们假设2013-2014年氨纶表观需求量复合增长率为10%、则2014年氨纶名义产能利用率将达到68%接近70%;若2013-2014年氨纶表观需求量复合增长率为15%、则2013年氨纶名义产能利用率就能达到68%接近70%;而如果按2012年12月产量年化的名义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67%。因此,从产能和需求增速的关系来看,天拓咨询认为目前氨纶的新一轮上升期已经开始。
中国氨纶行业市场状况,处于新一轮的上升期: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