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产业与全球化
1.信息的特殊性。
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第三种客观实体。信息是具有客观内容的,这个客观内容是可以转化二进位数字的,于是就可以电子作为载体,以光速运动。爱因斯坦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指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当物体接近光速运动时,其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缩短50%,完全达到光速时,长度为零,而其质量趋于无穷大。长度是物体所占空间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存在,人类不能够想象有一种没有长度,不占据空间的物质,而且质量无穷大的物质,或者说物质不可能以光速运动。以二进位制将信息数字化,化为“0和1”两个数码,称为“比特(BITS)”,与电路的“开和停”正好一致,因此比特可以和电子运动相一致。电子的运动就是信息的传输。以光速运动的数字化信息(BITS),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而是独立分为一类,它就是以光速运动的某种“内容”,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并产生超越时空限制的产业----信息产业,在本质上必然是全球化产业,可以超越国界限制,语言限制,速度限制。
信息的另一个特征,是“注意力经济”。1997年INTEI前总裁GROVE提出了“争夺眼球”的概念:“一个用户就是一份资产,拥有的访问人数或者眼球数越多,就意味着企业的潜在利益渠道越广”。美国迈克尔说“注意力经济”是一种远期资产。在信息社会中,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经济中,信息以爆炸方式增长,信息已经是一种充实的经济资源。稀缺的只是人们的注意力,即期内客户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注意程度---注意力或者心灵占有率MIDSHARE,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注意力经济,是以最小成本吸引客户注意力,培养潜在消费群体,获得未来的无形资本。注意力是企业在网络经济中把潜在购买力变现的前提和关键,是虚拟经济的“硬通货”。
2.信息产业。
狭义的“新经济”主要指信息产业。“新经济”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最大不同,就是其科研试制费用,先期投资的固定成本非常之高,如12英寸的芯片生产线为20亿美圆,基本上是一旦失败就无法回收的“沉没成本”,而其复制成本或者边际成本非常之低,在复制软件方面几乎为零,必要时,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大幅度降价,保持庞大的销售市场,排挤竞争对手。因此,市场的规模和占有率是第一位的,生产者必须进入国际市场。
信息产品的技术标准最为重要,生产者可以通过技术标准的推广,通过技术和设备的专用性,把用户长期锁定于自己的产品系列中。技术标准必须是国际通行的。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是国际性的。
信息产业起源于本世纪初的无线电,发展于50-60年代的半导体。日本在70---80年代成功地把美国创造的电子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在家用电器和汽车等方面,对美欧占据了优势。80年代初期,日本总体科技水平已超过了欧洲,接近了美国。1983年日本在159项关键技术中,有39项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有38项水平相当,只有16项落后。日本小汽车成本,在1980年是3000美圆左右,美国为4700美圆;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80年代中期,占据了50%的国际市场;日本的汽车,家用电器和建筑机械,在世界市场的价格比欧美产品低25---30%。60年代日本的主流产品是钢铁,船舶;70年代是家用电器,80年代是汽车和电子产品,皆领先于世界潮流。然而在90年代的主流产品个人电脑,通信产品,和信息产品的增殖性服务方面,却明显缺乏日本的参与。在80年代末期,日本信息产业战略有误,把主要研究力量投入大型电脑,而美国却大力发展起个人电脑。
由于在领先产品方面的错误选择,日本就难以参与新经济的国际化分工。美国直接选取台湾,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为合作对象,以台湾和新加坡生产一般电脑部件,韩国生产半导体的记忆部分,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生产低档的周边产品,本土的英特尔控制核心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微软控制软件,利用英特尔和微软控制的技术平台周期性提升电脑性能和硬件需求,进而与英特网等最新的信息技术结合,左右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温特尔平台”: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和英特尔芯片结合,微软占领了90%以上的软件市场,英特尔占领了80%的芯片市场。
温特尔模式是信息时代的企业生产模式。视窗与英特尔结合带动产品档次提升,造成整个产业的所有企业和供应商,服务商等相关部门的技术大幅度提升,核心企业只要控制技术标准,就可以控制整个市场的利润流向。它包括两个革命性变化:第一,合同生产网络: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生产及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序委托给合同制造网络方去管理,公司放弃生产,集中力量开发和市场营销,可以得到80%的利润。美国大型电脑公司已经将电脑部件交给台湾生产。温特尔模式意味着几家控制关键技术的公司可以形成一个实质的卡特尔,垄断整个市场。拥有技术和产品标准的公司,可以利用垄断优势,不断推出新产品。
日本在信息产业落后于美国10---15年,不仅在硬件方面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没有形成信息产业良性发展的机制。美国的研究机构,风险资本,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形成良性自我循环机制,硅谷等地的研究成果得到风险资本资助,形成产业,全面进入商业应用,获得回报后,在股票市场上筹资。日本却被ZF官僚体系控制了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企业管理制度如丰田模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
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是电信。日本延误了电信市场的开放,使日本的电子公司失去了移动电话和通信市场。而1984年美国进行了电信改革,打破垄断,电信价格大幅度下跌。1996年英国全面开放电信市场,打破了电信与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脑的分割,通过多媒体进行综合发展。90年代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和西门子联合推出GSM体系,美国则在全球推销自己的CDMA系统。日本的松下,索尼到1997年才推出自己的手机,丧失了市场先机。
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在90年代获得成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995~1998年间,美国1/3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在国内总收入(GDP)4.1%的增长率中,信息产业的贡献达1.2个百分点;计算机和电信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到2006年,美国将有一半工人受雇于信息产业或成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高新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催生了一批新兴关联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1970年,美国每辆汽车电子装置的价值只有25美元,1990年上升到1383美元,2000年,美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上千亿美元。在1998年美国资本设备实际投资16.5%的增长率中,信息设备的贡献就占9.6个百分点,占总增长率的58%。美国信息产业占经济的25%,生物产业将使新经济的比重再增加15个百分点。
以美国带动的信息全球化,已经全世界达成了共识。2000年9 月在冲绳举行的8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指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信息通信技术将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3的8个国家达成共识,要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和益处,同时要在这种革命性变化中制订信息技术的各种相关规则。
21世纪全球发展的巨大的动力,仍然来自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增长1/3,达到80亿,2050年达到89亿,人口老化现象将影响全世界。今后几十年知识激增和因特网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场真正的知识革命正在开始,知识量每五六年就增加一倍。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尤其受重视,它的重要性超过体力劳动、自然资源以及实物资本。富国创造的的财富都归功于人力资本。在美国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在就业者中占2/5到2025年,在新的“知识经济”中老的工业部门将降到10%的比例。
信息产业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盘,并不说明信息产业的失败,它可能标志着积极的转折:美国的信息产业进一步与传统经济结合,美国信息革命的进一步全球化,“新经济”将继续发展。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