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0 15:58:02编辑过]
这个我也早就注意到,但是没有听。如果坚持这两个“劳动”的区别,那么《资本论》得重新翻译,但是我国政府和大学教授们真正需要的是招牌而不是学术。
我觉得依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内涵直接work翻译成“劳动”,将labour翻译成“劳动量”更好。
关于劳动,关于劳动二重性等问题,兄弟的看法是:
人大经济论坛 → 学术交流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价值和价格的形成
。。。
三、劳动
上述价格之意义下的生活,在这里叫做劳动。
从前述出发,作为生活的人类劳动是一切人类产物的唯一人类原因和唯一人类代价,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之间是同一的、对等的,构成了自然价格。
。。。
劳动,是被看作原因、手段、代价之生活。一定劳动,针对一定的看待关系而成立——另外来说,在这种时间、地点、人物之情况下某种生活被叫做劳动,在另外的情况下可能就不被叫做劳动了。例如偷窃活动是非法劳动,只对偷窃者来说是劳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来说属于损害。而无效的劳动,就是没有获得应有结果之劳动,或者虽有劳动结果但不符合人们特定时间下的特定需要之劳动,有效劳动则反之——也因此可以说,劳动结果越是符合人类的需要,就越是有效劳动,就越是质量好数量大的劳动。而生产性劳动,根据通常的看法,就是创造人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换言之,相对来说,这被认为是以人类自由而发展人类自由的活动,是以生命耗费而发展人类福利的活动。
劳动是作为手段的生活。这个生活又是什么呢?
高宽先生指出,劳动是脑力的活动,是人类凭借脑力而对体力和其他自然力的获取与支配过程。根据这种说法,劳动是一种内在的脑力的过程。而内在的脑力过程,作为对体力和其他自然力的获取原因与支配原因,并不是外在的马力、火力、水力等等,而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时间过程,这也是人类的同质的过程。至于劳动过程的质量、数量,也就通过自然价格,等同为劳动结果的质量、数量。
当我们看到人的身体在动,看到了纺织、耕种、伐木、建筑、做菜,看到学者在思考,歌星在唱歌,看到机器轰鸣,看到车轮滚滚,看到产物在逐步形成……我们由此说:这里是劳动,这里有劳动,这叫劳动。其实,这些都不是劳动,而是劳动的过程,是劳动的结果。真正的劳动,正如高宽先生所说是脑力的活动过程,即对各种自然力量的支配活动。
劳动者的外在行为姿态不是劳动,为脑力所支配的各种自然力量的运行也不是劳动,劳动者的内在体力耗费和身心疲劳还不是劳动——这些是“伴生物”、“副产品”。
惟有人类脑力的运行才是劳动。所谓的劳动,就是被看作生活手段的脑力活动。劳动是内在的过程,是时间过程,是“看不见”的。劳动的同时,人类进行着整体的生活。
根据前述,作为同一的过程,可得:
劳动过程(脑力的运行)=劳动结果(自然力的运行)=劳动结果(产物的形成)
劳动量(劳动过程量)=劳动时间量=劳动结果量
兄弟对劳动,做了投机取巧的一种定义,也是一种含义广泛的定义。另外,把通常说的价值和通常说的使用价值,这里建立了等同关系。
对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概念,兄弟做了舍弃。但是兄弟认为,对这里的有关的思想内核,兄弟并没有抛弃。
根据前述,作为同一的过程,可得:
劳动过程(脑力的运行)=劳动结果(自然力的运行)=劳动结果(产物的形成)
劳动量(劳动过程量)=劳动时间量=劳动结果量
上述,也可以表述为:
劳动(脑力的运行)=劳动(自然力的运行)=劳动(产物的形成)
劳动过程(脑力的运行)=劳动过程(自然力的运行)=劳动过程(产物的形成)
这个我也早就注意到,但是没有听。如果坚持这两个“劳动”的区别,那么《资本论》得重新翻译,但是我国政府和大学教授们真正需要的是招牌而不是学术。
我觉得依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内涵直接work翻译成“劳动”,将labour翻译成“劳动量”更好。
完全正确。不过,不要说“更好”。在学术上,不存在程度问题。“labour”一词根本就不允许被理解成通常所说的“劳动”。
根据高宽先生的观点,并不存在体力劳动,所有的劳动,都是脑力活动。而体力,身体,是劳动工具,是脑力所掌握所支配所利用的劳动工具,和其他工具一样。外延上的所谓的体力劳动,和劳动姿态,技术方式,是什么呢?是劳动的结果,例如说,我们看到有农民耕地,他驾驭牛,驾驭拖拉机,他走动,等等,例如,我们看到有人扛木头,他做那些技术动作,他表现出特定的一些姿势姿态,例如,有人绣花,她一针一线的,反反复复的。。。这些,都是劳动的结果。我们从人的外在的姿势姿态,做工,动作,可以抽象出劳动来。
所谓抽象劳动,应当是这种意思吧。就是从劳动结果(劳动的姿势姿态等等,技术动作特点等等,人体运动的轨迹等等)当中,抽象出劳动这个概念来。这样来说,是和通常的抽象劳动对应具体劳动之区别联系,是有所不同的。这里,是从劳动的结果,来抽象出劳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6 19:22:20编辑过]
这个我也早就注意到,但是没有听。如果坚持这两个“劳动”的区别,那么《资本论》得重新翻译,但是我国政府和大学教授们真正需要的是招牌而不是学术。
我觉得依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内涵直接work翻译成“劳动”,将labour翻译成“劳动量”更好。
把“labour”译成“劳动量”未尝不可。但是,这样一来,又给那些不懂逻辑的经济学家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理解“劳动量”呢 ?
可是,你得帮我一把呀!发现人才的人本身都是人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商品经济中,真的有很多资本家不是非常在乎能够更多的被社会所承认的使用价值这个质而盲目生产“量”这样的商品吗?
不明白了。乱了。
商品经济中,真的有很多资本家不是非常在乎能够更多的被社会所承认的使用价值这个质而盲目生产“量”这样的商品吗?
不明白了。乱了。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生产是极其分散的,无人指挥,且大家都缺少信息,所以,谁也无法知道社会需要多少自己正在生产的商品。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是适销对路的,他们当然希望有人告诉他们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是多少,有多少人生产和自己的产品一样的产品。可是,在那个时期,就是没有人去做提供信息的工作。因此人们都不得不进行盲目的生产。人们为了给自己多积累财富,总是想多生产一些产品,可是只要生产就必定盲目。既然这样,人们索性不再考虑自己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只顾多生产产品。由于生产者无法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他们只好把积累起来的劳动时间看作财富,而积累起来的劳动时间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确实是不在乎自己的产品属于哪个种类的。不过,在这里必须明确,这里的“不在乎”是被迫的,是由社会决定的,因而是规律性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生产者确实是为一个“量”而生产的。
那末,大家都为一个“量”而生产,商品还有没有使用价值的属性呢?回答是肯定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物,只要保证商品不同质,商品就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那末,社会能不能保证商品不同质呢?回答也是肯定的。由于价格的调节,从全社会来看,必然会各行各业都有人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21:57:15编辑过]
恩。有收获。但还望指教!
一。你所说。价值理论对简单商品所说。那里有根据?还是你自己推出来的?
二。自然经济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商品经济为价值而生产。
(只是简单。资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价值定义不同了)
我不清楚你所说的量是不是就是价值。(因为那是交换的根据)
如果是的话。请允许我以下用价值代替。不是的话。请再解释。
之后。你说“对立面”恩。你好多思考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
自然经济人们不是那么注重价值(抽象人类劳动)。因为他们交换的很少。很偶然。可以忽略。或许还没那意识。但它确实存在。
而商品经济(你所说的简单商品经济)他们是改换注重价值了。因为他们需要交换。频繁。但是使用价值也是有的。只是在那时候。可以忽略了。因为他们并非是生产者最注重的。
以上是不是你的理解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9:27:17编辑过]
恩。有收获。但还望指教!
一。你所说。价值理论对简单商品所说。那里有根据?还是你自己推出来的?
我在昨天的帖子里说了一句多余的话,我把那句话编辑掉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11:38:29编辑过]
恩。有收获。但还望指教!
二。自然经济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商品经济为价值而生产。
从客观上讲,可以这样说。从主观上讲,人们生产产品都是为了过日子。
恩。有收获。但还望指教!
我不清楚你所说的量是不是就是价值。(因为那是交换的根据)
如果是的话。请允许我以下用价值代替。不是的话。请再解释。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这个概念对于没有研究过黑格尔逻辑学的人来说,很不好理解。请赐读我的《中国人为什么拒绝“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这个概念》一文(现在在本版第5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21:56:13编辑过]
恩。有收获。但还望指教!
之后。你说“对立面”恩。你好多思考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
“对立面”之说,出自《资本论》。我觉得,如果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可以得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对立面、具体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对立面的结论。可是,我国经济学界很多人由于误解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对马克思的“对立面”的提法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其中有些人硬说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恩。有收获。但还望指教!
自然经济人们不是那么注重价值(抽象人类劳动)。因为他们交换的很少。很偶然。可以忽略。或许还没那意识。但它确实存在。
而商品经济(你所说的简单商品经济)他们是改换注重价值了。因为他们需要交换。频繁。但是使用价值也是有的。只是在那时候。可以忽略了。因为他们并非是生产者最注重的。
搞科学研究要使研究的对象纯净化。在谈论自然经济的时候,不能说“交换很少”,我们要假设没有交换。
在自然经济中,人类的思维中只有“劳动产品”这个概念,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概念。在自然经济中,产品没有分裂为使用物和价值物,无所谓“注重”什么。
商品生产者在为自己积累财富的时候注重价值,在消费的时候注重使用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3 9:53:09编辑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句话:‘……严格地说在商品中不存在两种劳动,但是,随着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看作它的产品,或者把这个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的纯客观的表现,同一种劳动在水平中就同它自身相对立着。’这里面的‘同一种劳动在水平中就同它自身相对立着’是什么意思?请大家指教。
这是一位朋友的问题。
我从他的这个问题中也许找到了你要的答案。
就象你之前说的。商品劳动者在生产的时候。注重价值。在购买的时候注重使用价值。也许就是在这一瞬间。商品在这水平中。是对立的。
我是刚刚学习政治经济学的。
今天是下学期这门课的第一天。我问了老师。
他说。你有精力看看马克思的哲学。也许就明白了。
你不要把咱们在网上讨论的问题拿去问你们的老师。我估计他不懂。如果他懂,不会这样回答你。我的观点是极具挑战性的,我国经济学家同意我的观点的人不多,读着这些经济学家编写的教科书成长为政治经济学教师的人,如果他不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他肯定也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读懂了马克思的哲学才能懂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这是搪塞之辞。马克思的哲学文章很多,读多少篇能懂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他没有说,一下子把你支到很远的将来,起码是你毕业以后。他这样做,就是不希望你以后再跟他提这个问题。其实,不读马克思的哲学直接读《资本论》也可以弄懂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过不要读中文版的,中文版的误译太多。要读英文版的。如果时间不够用,还可只读第一章。
我看你倒是一个研究型的学生,除了听课,还想从别的渠道获取知识,还愿意听听和课本不同的见解。我希望你把咱们讨论的问题研究清楚。不过,要记住两点:一、咱们研究的问题确实是比较深奥,自己的正确观点可能一时不被人接受,因此,要想让人们接受自己的观点可能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等待较长的时间。所以,我建议,如果没有一个愿意长期白给你饭吃的人支持你,你就放弃这个课题。二、在考试时,你要完全照书本上的答案去答。中国现在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会不及格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5 18:15:57编辑过]
这个我也早就注意到,但是没有听。如果坚持这两个“劳动”的区别,那么《资本论》得重新翻译,但是我国政府和大学教授们真正需要的是招牌而不是学术。
我觉得依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内涵直接work翻译成“劳动”,将labour翻译成“劳动量”更好。
把labour译成“只在量上被计较的劳动”或“人们只关心其量、不关心其质的劳动”不是更容易理解吗?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生产是极其分散的,无人指挥,且大家都缺少信息,所以,谁也无法知道社会需要多少自己正在生产的商品。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是适销对路的,他们当然希望有人告诉他们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是多少,有多少人生产和自己的产品一样的产品。可是,在那个时期,就是没有人去做提供信息的工作。因此人们都不得不进行盲目的生产。人们为了给自己多积累财富,总是想多生产一些产品,可是只要生产就必定盲目。既然这样,人们索性不再考虑自己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只顾多生产产品。由于生产者无法知道自己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他们只好把积累起来的劳动时间看作财富,而积累起来的劳动时间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确实是不在乎自己的产品属于哪个种类的。不过,在这里必须明确,这里的“不在乎”是被迫的,是由社会决定的,因而是规律性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生产者确实是为一个“量”而生产的。
那末,大家都为一个“量”而生产,商品还有没有使用价值的属性呢?回答是肯定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物,只要保证商品不同质,商品就具有使用价值的属性。那末,社会能不能保证商品不同质呢?回答也是肯定的。由于价格的调节,从全社会来看,必然会各行各业都有人干。
简单商品生产是啥含义啊。
是指自然经济抑或商品经济中的个人所有制度下的经济呢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