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289 0
2013-02-22

新华社记者 高攀 王宗凯

过去三个月,全球金融市场发生的最大变化,是日本股市大涨和日元大幅贬值。然而,这并不是因为日本ZF的刺激政策终于产生巨大效果,而是“安倍经济学”使投资者对日本央行未来出台更激进的宽松政策和日本经济走出通缩有了更高预期。

虽然尚不清楚这种预期最终能否兑现,但它却说明引导预期在推涨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安倍经济学”和即将离任的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治理经济的重大区别之一。

“引导预期”

芝加哥经济学派出身的白川方明较为保守,注重通过传统信贷渠道刺激经济增长。但由于日本长期通货紧缩,民众形成物价持续下降的顽固预期,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并未真正促使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也未激发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安倍晋三则更加注重通过预期渠道来调控,即通过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来影响现在的经济活动。他在竞选期间就把摆脱通缩和制止日元升值作为首要课题,上台后更是多次施压要求央行设定2%的通胀目标并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股市上涨、压低日元汇率和推升通胀预期,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复苏和摆脱通缩。

预期管理并不是“安倍经济学”的新发明。事实上,从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去年7月发表“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的承诺,到去年9月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不设规模上限”的购债计划,再到去年12月美联储为未来加息设置通胀率和失业率的门槛指标,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央行调控经济、提升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