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博士不合格吗
说来惭愧,作为北京大学第一批文学博士,我本人深深得益于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近十年,撰写过好几篇谈论中国学位制度以及如何培养研究生的文章。话是说了不少,可你如果追问,中国博士的水平靠谱吗?真不知怎么回答。无论哪个国家培养的博士,都有特别出色的,也有拆烂污的,关键是总体水平如何。没拿到过硬的数字,不好乱说。更何况,我是“土博士”,说低了自贬身价,说高了又成了自我标榜。
-
让我很受刺激的,是前几年读到的两篇洋博士的文章。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薛涌2007年在《东方早报》上发表《博士教育到“减灶”时候了》,直指中国大学根本就不适合于培养博士。此文后来成为薛著《北大批判》的一节,其中建议:“关掉绝大部分的博士课程,借助国外大学培养博士,集中国内的资源把本科生教育搞好”。
-
另一篇是2007年发表在科学网上的《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作者乃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王鸿飞。王文称:“以我在Columbia的学术标准来衡量,我所在的研究所和中国最好的大学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以美国三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大陆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读科学网上的争辩文字,竟有不少人认为王文在理,只是不该说得那么透彻、那么决绝。
-
我不同意两位洋博士的大判断,但承认中国的博士培养问题多多。王鸿飞的博文本就是针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将要开展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工作”的新闻而发的,称“早就该加紧整顿了”。
-
具体承担此调查任务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三年后终于拿出了两项重要成果:《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很可惜,二者联袂登台,并没有消除我对“中国博士”质量明显下降的疑虑。
-
《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一书称:“课题组向289所博士培养单位发放了大量问卷,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0666份,导师问卷9928份。”依据这些问卷,课题组选择了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和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分析,结论是:“博士生自身和导师对我国当前博士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较好的,总得分超过了70分。”我不知道中国教授及其指导的博士生的自我评价(假定抽样合理、填表认真),能否抵挡住人们对于中国博士质量低下的责难。即便就像研究者所称,90%的博士生导师认为中国博士教育水平“提高”或“持平”,也没有回答两位美国博士的质疑,即相对于美国三流大学,“中国博士”到底行不行。
-
博士数量大跃进
2005年4月,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谈及中国的博士生招生规模超常规增长:“美国博士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十多年来,全美每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一直保持在4万人左右。我国2004年博士生招生数已经达到5.3万余人,比2000年增加2.8万人。再考虑到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近乎‘零淘汰率’,预计我国博士学位年授予数量将会接近美国。”岂止是接近,很快我们就超越了;更令人惊讶的是,博士生招生数量居然可以四年翻一番。
-
大概正是因为王校长等人的大力呼吁,才有了2007年的全国博士质量大调查。很可惜,此项大张旗鼓开展的调查,结论竟然是“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乐观”。
-
从1978年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学,到如今每年二十多万在校博士生,“中国的博士培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腾飞式的发展”。可我记得,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现任复旦大学校长)曾透露:中国有本科授予权的高校七百多所,美国一千多所;而中国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则只有253所。为何如此?因为“我国目前培养的博士生有一半的就业去向是做公务员”,需求十分旺盛。
-
这就难怪,虽不断有质疑的声音,中国的博士数量还在大踏步前进。2011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第一名浙江大学,1559名;第十名四川大学,997名。而据上述王大中文,美国大学中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超过700人的只有两所,其中培养规模最大的是UC-Berkeley,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约750人。也就是说,中国大学博士生招收数量排名第十的,也比美国排名第一的多(四川大学每年不可能有250名博士生被淘汰)。
-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2009年在《南方周末》上发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大声疾呼“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理由是:“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员和老板考博是一路绿灯”。
-
革新博士教育六建议
观察教育部近年决策的大趋势,是逐渐放松管制——最近一项举措是允许民办高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政府若真下决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自然是大好事;但民办高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短期内希望渺茫。倒是各地众多公立大学持之以恒的“争创博士点”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更值得关注。
-
王大中先生委婉地劝说——“促进博士生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没有任何效果;刘道玉先生猛烈地抨击——“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更是无法实行。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大学里的博士点及博士生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教育部愿意且能够做到的,只是控制“增长速度”。因此,我倾向于改良主义立场,抱怨之余,提若干“建设性意见”:
-
第一,改国家学位为大学学位。像欧美国家一样,各大学对自己颁发的学位负责。经由一番激烈的竞争与淘洗,内行人很快就会明白,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值得珍惜,哪些大学的博士学位白给你也不能要。目前中国的“博士学位”属于国家,无论教育部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监管到位,长此以往,“中国博士”的声誉只能越来越低。在学位授予权方面,教育部不妨守住底线,基本放开,允许各大学进入竞技场,参与搏杀与竞争。若干年后,那些博士学位基本没人要的大学,就会反过来努力办好本科教育。
-
第二,正因是国家学位,无法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并共同颁发学位。改为大学学位后,中国各大学乃至各院系,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与国外著名大学结成同盟,迅速提升自家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中国有好教授,但数量远远不够;而众多“不合格的教授”正大批量地生产“不合格的博士”,现有的体制又根本卡不住。这些“不合格的博士”放出去,很快就会占据要津,形成一时之风气,阻塞学术发展。引进外来的制度及资源,可以让我们把路走得更顺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