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391 4
2007-08-19
用人单位开给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偏低,绝不仅仅只是存在于泉州的事情。在有些地方,这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去年年底,河南某用人单位在一场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开出月薪600元招聘本科生的“地价”(不是“天价”),在当地媒体引起轩然大波,河南财经学院教授王继山表示,一个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一般要投入15万元。大学生十年寒窗之后,薪酬偏低,就是投资得不到回报,反映在市场上,就会导致一些家庭认为“读书无用”,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有人提出,现在不少城市已出台相关条例,对务工人员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限定,却没有对大中专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的相关的规定。政策空白是出现大学生“贬值”的原因之一。那么,该不该给大中专毕业生设个“最低工资”标准呢?

  毕业后工作难找一些学生被迫降低身价

  “不是不想找工作,实在是找不到工作,也没有人要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昨日采访中,泉州师院学生小魏无奈地对记者说。得知春节泉州有很多场招聘会,小魏大年初五就来到泉州,在泉州各大人才市场上逛了一圈,发现招人单位都要求要有从业经验,“这不,因为自己没有经验,不能熟练应用PHOTOSHOP软件,在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刚上班5天,老板就塞给我100元,让我走人了。”“找工作一趟路费就要20多元,有的还不止,我们不得不降低身价。”小魏说。

  小陈是泉州某高校2006届毕业生,为了能够找到工作,大年初六他就迫不及待地从老家惠安来到泉州,春节每一场招聘会他都参加,结果是空手而归。去年春节,在泉州展览城举行的招聘会上,有很多公司到处在招聘广告设计、文案写作和企划人员。“可今年比往年大大不同了,大多单位都要有经验,而且要资深,从事广告经验至少要3年以上的。”小陈无奈地说。“工作难找啊!”

  “咳,工作找不到就算了,就连个实习的场所也没有”,在参加了泉州展览城的第三场招聘会后,小陈感慨地说,自己现在完全放下了当初未毕业时候的心态——那就是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岗位免谈,“现在只要有一家企业收留我,别说每一天上班10个小时,就算是天天加班,再苦再累我都做。”

  林总经理说,泉州企业招人一般都要求有经验,这成了学生找工作的“拦路虎”。因为找工作处处碰壁,而且也因为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多了,使一些学生被迫降低身价。

  该不该设“最低标准”大学生持正反两种观点

  现实的情况,使“该不该设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这一问题浮上台面。

  据了解,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早在2004年就有发布了“应届生工资指导价位”。相关部门表示,工资指导价位反映的是市场的价位,对大学生的就业能起到引导作用。工资指导价位把一些具体职位的市场价格告诉大学生,能帮助他们调整心理期望值,更贴近社会,这对他们自身的定位也是有好处的。

  不过,该部门也承认,工资指导价位只是体现短期的工资收入,而不是长期走势。可以想像,工资指导价位的发布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向高收入行业集中,但是,很有可能这个行业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大学生们需要注意的是,热门行业经常在变,行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波动,工资指导价位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个人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此外,浙江省也已经出台了大学生最低工资指导标准。

  尽管如此,调查显示,上海大学生就业却不一定买这个“指导价”的账,大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出自己从1500元到5000元以上的“心理底价”。

  在网上,把这一问题炒得最热的是著名门户网站163的新闻中心“交锋”专栏,以“该不该设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命题发起网友的投票,截至昨日下午3时,已收到总投票数6813票,网友回帖达1813多条。在回答“该不该设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的问题中,认为“应该”的网友占了58%,计有3988票之多,而认为“不应该”和“无所谓”的仅分别占36%和5%。在网友发表的评论中,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也针锋相对,争吵得相当激烈。

  正方认为,大学生的报酬还不如务工人员是十分不正常的,而且务工人员有最低工资标准,大学生反而没有,这本身就不公平,薪酬偏低,还容易导致“读书无用论”。

  反方则认为,给大学生制订最低工资标准简直是一种污辱,一位网名叫lshk2-2的网友发帖说,他“坚决反对,尽管我也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我不认为大学生的工资就应该高于务工人员,如果考大学后就能功成名就,那跟以前的科举有什么区别,一朝中举,终生受益,是不是也给每个大学生配个漂亮的爱人才能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位网友认为,大学给一个人的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社会认可的学位,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才是上大学的最大收获。

  对于这个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公开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制订这样的工资标准存在实际困难。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不赞同制订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他认为,大学生就业的单位、行业和形式千差万别,从技术上来说,制订这样的一个标准存在很大困难。其次,按照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制订统一标准也没有必要——大学生就业行情是一个市场调节的过程,单位出的价只要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合法的。

  泉州高校老师认为工资谁高谁低不是必然

  据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科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福建省出台的规定,只规定企业必须有最低工资标准。这个最低工资标准没有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等特殊人群。如果要出台针对特殊人群的最低工资标准,只能通过省政府等。是否能出台标准,泉州无法答复。

  对于是否该给大学生制订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泉州师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现在很多公司招聘的岗位不一定适合大学生,公司的结构不一样,招收的员工标准也不一样。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这个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讲究的是能力。大学生在学校理论性比较强;在技术方面,不一定能够跟技术工比,因此,大学生的工资不一定非得比务工人员高。当然,站在老师的角度,他认为,国家还是应该规定工资要以国家经济基本水平为标准,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活。

  学校都是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对于师院毕业出去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对目前的工资是可以接受的,基本满意,都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大学生工资高低,与学生自身能力高低有关。所以大学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出去就比较好找工作。

  为此,该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称,他们学校已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就业指导培训班,专门对就业政策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指导,现在又在考虑开设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这些课程的讲课老师,多数是请外面的专业人士。师院有自己的联合实习、实践基地,毕业生在毕业之前都是有进行过实习培训的,这就让他们多了一份经验。

  专家建议大中专生调整心态放眼未来

  对此,丰泽人力资源市场林总经理建议,尽管目前工资相当,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大中专毕业生有更多晋升的机会,做得好的话可以成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如经理、助理等职位。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技能掌握程度,是大学生与务工人员最本质的区别。”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林老师指出,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应届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务工人员工资相当,造成大学生就业时心态不好可以理解,但必须稳住心态,谋取长远利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他们必须靠着能力和文化程度来谋取发展。

  林老师建议大中专毕业生,当务之急是先积累社会经验,眼光放远。黎明大学林高峰副教授也认为,尽管工资相当,但是,两种人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务工人员从事的是纯体力工作,工作强度较大,而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一般是到企业里做基层的管理人员。此外,务工人员获得提升的机会较少,而大中专毕业生获得提升的机会较大,如果做得好,晋升了,工资、待遇也会随之提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20 16:22:00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然不应该设置最低工资,无论是对一般务工人员还是大学生,都没有设置这个最低工资的必要,设置最低工资的后果,只能是使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对于这个的经济学证明,大部分经济学教课书中都有,在这里没有必要再重新证明一遍了。

第二,作为民营企业,当然要符合上述从经济学角度对最低工资制的解释的,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设置最低工资,只能使民营企业的用人标准越来越高,而最后吃亏的也只能是大学毕业生。

第三,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负有很大的责任,地方高校没有顺应市场变化,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方式来培养要在市场经济时代找工作的学生,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才导致了大学生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在目前情况下,地方高校,甚至是重点高校,都应该改变教育方式,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否则,即使设置了最低工资,大学生也一样不好找工作,找到工作的也会不久就被辞掉,而企业也越来越不想雇应届大学生,而结果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难。

第三,作为招工市场的一大主力的国营垄断企业,在这里起的作用有限。这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就业市场上不招或少招应届大学生,招一些有门路的人,导致大学生就业门路减少,从进一步加剧了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

总之,无论怎么说,设置最低工资,一定会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恶化,如果不设置这个最低工资,那么,有一些学生可以找到一些工资相当低的工作,苦两三年,就当积累经验了,之后,不就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了吗,就当实习了,还不行吗?可是,设置了最低工资,在国有企业很难进,民企又要求成手的情况下,大学生连一个实习的地方都找不到了,还谈什么以后?这相当于把大学生今后的希望都给消灭了。

要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大学要改变教育方式,多教给学生一些实践技能,目前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要理论没理论,要实践没实践,要理论,只能考研,要实践,只能在社会上重学,或是行政机关去一些职业学校重学,这样的学生,如何去找工作?再有就是垄断国企,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否则,这种因为家庭,因为关系而导致的工作差别对学生的影响,要比找不到工作而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更大,更加恶劣,而这才是导致读书不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如果是大家都有一样,那么,不管怎么说,大学毕业,也比民工的日子要好,可是,如果那些好工作都让有门路的人占了,这种读书无用论才更可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20 16:27:00
从经济学角度讲,是不该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5 16:18:25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真的看了一下文章。觉得还是没有必要设这个最低标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3-15 16:22:39
我也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深感找份合适的工作不大容易。但是机会还是很多的,只要用心去找,找合适自己的。另外刚毕业的一两年,如果太注重工资的话,将会影响以后的发展。而应是一个积累经验,多学习社会经验以及工作技能的阶段。我总是勉励自己,当我把现在的工作做好,把该学的都学了,我就不相信我赚不到应得的钱。因此,大学生刚毕业,不能有太大的口气,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做。一两年之后,如果你还是找不到工作,还是比不上农民工,那问题就不在社会也不在制度了,而在于你自身了。到时该反思的就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