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1251 1
2013-02-28
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中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投资性房地产
  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新准则规定了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在公允价值模式中计量的条件为: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以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则计入当期损益。
  2、金融工具计量
  新准则明确规定金融工具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同时还规定金融工具重新分类后的后续计量标准仍为公允价值,并对金融工具的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规定了会计处理方法。即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继计量。重分类目,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在此过程中,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作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的重要判断标准;而确认是否损益与采用的计量方式直接相关。同时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计量:一是该资产交换具有商业性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准则体系另外还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允价值在新准则的具体应用这一事实,本文不想再做赘述。本文所关心的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到底会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纳税义务产生何种影响,它会不会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之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公允价值引入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剖析。
  
  二、公允价值引入所带来的影响
  
  1、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
  在新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一方面对房地产类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内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市场环境中,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远大于成本价,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都会受到利好的影响。如果改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巨大的利润将显现出来,这将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信息,可能导致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对金融工具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以股票市场为例,以前企业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认股票的短期投资收益,账面上只能用成本确认投资价值,无法显示出市值的实际变化。这样尽管符合谨慎性原则,却并不能充分反映证券投资的实际价值,也抑制了企业投资证券的积极性。而按照新准则规定,交易性证券的投资必须在期末按交易所公布的市价计算证券价值,变动部分计入损益。这就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排斥,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
  2、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会影响公司的实际运营,但会在较多方面影响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而对企业的纳税义务产生影响。一直以来,投资性房地产以历史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日渐景气,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因采用公允价值对房地产计价将引起利润上升,可能增加企业的所得税。对于这部分利润的所得税纳税义务,税务主管部门还未明确具体的处理方法。因此,对某些公司来说,仍有可能选用历史成本计价模式进行纳税筹划。  
  在金融工具市场,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会产生利得或损失,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下金融工具产生损益的纳税义务,目前的税法体系还未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因公允价值的变动产生的这部分利得或损失,不是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根据我国税法一惯的立法原则应该不会确认这部分损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年终汇算清缴中作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在递延税款中进行列示。
  3、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引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取代历史成本模式记账的行为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在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第一年,地产公司将会采取追溯调整的方式对公司财务进行调整,从而使企业的上年度净资产值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相关公司的规模。同时对于投资性地产上市公司来说,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意味着要每年重估地产价值,并以市值反映其账面价值,这为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的时机选择提供了决策依据。当企业选择以成本计价模式进行计价时,无论何时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其他资产均不会产生转换损益,但是,当企业选择以公允计价模式进行计价时,不同的时机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处于一个比较好的上升通道时,则企业应继续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反之,当市场价格处于一个下降通道时,应选择尽快将其转换为其他资产,避免转换损失。  
  另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就会带来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的波动。这其实是对此类公司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若经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意味着风险的加大。因此,公司管理者为了稳定经营业绩,必然会作出相应投资决策来管理风险,由此可能导致对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剧增。
  
  三、结论
  
  会计学应该始终坚持务实的精神,在原有计量方法的科学指导下,坚持操作性强的特点,改进计量方法,切实提高会计计量水平。要认识到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情况下存在难点,并且当前还存在世界性的会计信息失真难题,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解决公允价值应用所带来的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问题、实现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创新成为国内外会计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玉祥:浅析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10).
  [4] 王丽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石继广、梅世强: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 张连起: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之影响(二)——“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公司纳税的影响[J].中国税务,2007(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2-28 13:15:34
涉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计量属性、经济学利润、经济利润、资本保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当期经营业绩观和收益满计观、盈余管理、会计舞弊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FAS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为边界,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核心,同时满足可理解性和可比性(一致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包括可验证性、中立性和陈述真实。
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信息要满足财务会计报告相关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重相关性。但不能脱离可靠性性,不可靠的信息,再及时也没有用。
受托责任观:财务会计信息要满足管理层履行所有者托付其管理的企业经济资源的有效运用的责任需要。最关注可靠性,但不能脱离相关性,如果会计信息不及时提供给使用者,即使再可靠,也没有用。
相关性强调了,可靠性可能就会降低;可靠性提高了,相关性可能会降低。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间进行权衡。
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历史成本指以实际发生的价款和相关费用计量,可靠性强,但在物价持续剧烈变动期间,相关性差;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自愿销售资产或偿还债务所收取的价款或支付的价款。在活跃市场上,同质资产的交易价格;在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在非活跃市场上,通过恰当的估值技术确定的资产价格。公允价值相关性强,但其波动可能剧烈和频繁,可靠性差。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涉及未来估计现金流量和估计折现率,这完全需要人的主观判断,可靠性差,相关性强。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也是两种公允价值。重置成本,需要市场上有类似资产,而有些资产是企业的专门定制生产或使用的资产,活跃市场上没有类似资产,其重置成本很难确定,也需专门估值技术确认其价值,相关性强,可靠性差。可变现净值,是资产销售价款减去全部销售费用。由于变现时,往往比较急迫,导致变现价格往往低于市场实际价格,相关性强,可靠性差。
经济学利润指产出减去投入后的净值。
经济利润指经济增加值EVA或剩余收益,即扣除资本成本后的收益,会计经营业收益减去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等于投资资本乘以综合资本成本率,综合资金成本率等于债务资金成本乘以债务权重,加上股东权益资金成本乘以股东权益权重。其优点在于,便于考核管理者的经营业绩,面向未来;缺点在于资金成本难于精确确定。
资本保全,指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后,才能确认收益。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分为名义货币资本保全和购买力资本保全。名义货币资本保全指,以会计报表名义货币计量条件下,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后,才能确认收益,但如果在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货币资本保全后的收益是侵蚀资本的。购买力财务资本保全指按购买力不变标准,期末净资产大于等于期初净资产。实物资本保全指在生产能力不变条件下,期末净资产要大于等于期初净资产。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指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表,损益表为资产负债表的从属报表,强调公允价值,强调资产负债确认和计量,净资产的变化构成经营损益,把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摊提项目从资产负债表去除掉。
收入费用观指以损益表为主表,资产负债表是从属报表,强调历史成本、会计分期、配比和权责发生制,强调收入费用确认和计量,损益的变化构成了资产负债表的变动,即净资产的变化。把摊提项目确认到资产负债表。
联系:是会计要素的分摊方法,侧重点不同。
当期经营业绩观和收益满计观
当期经营业绩观:损益表只包括正常经营业绩,非正常经营业绩放在留存收益表中,其理由包括:只有正常经营业绩,才于经营决策相关,而非正常经营业绩与经营决策无关,如把与经营决策无关的非正常经营业绩列示于收益表,会影响正确的经营决策,利于考核管理者业绩,面向未来。
收益满计观:管理者往往通过会计操纵,把影响经营决策的项目放入非正常经营项目中;而真正影响决策的项目,放在留存收益表中,不便于报表使用者阅读,影响决策;只有把正常和非正常经营损益项目列报在一张报表上,才有利于反映报告主体的实际经营状况。
盈余管理,指通过人为有目的选择会计政策,改变会计盈余数字。动机设计分红计划假设、负债权益比例假设、规模假设等。手段主要是操纵应计项目前移或后移利润,达到契约临界条件,使管理层效用最大化。
会计舞弊动机理论包括:二因素理论(冰山理论)、三因素理论(三角理论)、四因素理论(gone理论)、五因素理论(风险因子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