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0262 49
2013-02-28

价值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天看到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每个人都要千百万次地打交道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

价格不是物,而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在每一个具体埸合都表现为商品(劳务)与货币相交换的比例关系:一斤4元钱,一台笔记本电脑4000元钱,等等。

      价格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商品交换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牵动着无数商品生产、经营、消费当事人的心。一种商品价格的暴涨或暴跌,可能使生产经营这种商品的厂商暴富或破产;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会使无数家庭主妇忧心忡忡;城市房价的疯涨会使大批购房者陷入“房奴”的困境,等等。

       价格之所以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因为价格现象以及价格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渗透到了商品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所有领域,如果不对价格现象及价格运动作出一定解释,就无法对商品社会的整个经济运营过程作出起码的描述,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定的价格理论作基石,经济学家们就无法构建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价格现象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莫测、奥妙无穷,是因为人们发现价格运动极难把握。人们明明知道,商品的价格运动一定是有规律的,但这种规律实在太复杂了,以致市埸上的商品价格走势常常出人意外,令人莫测高深,即使是多年经商的老手,也不敢保证自己没有看走眼的时候。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那个千变万化的价格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本质的东西,而那个涨落不定的价格运动必定有一个围绕的中心。而这个本质的东西,这个市埸价格上下摆动所围绕的中心,被经济学家们称为“价值”。

       对某些思想深刻的哲人来说,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两种外表上和功能上完全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互交换?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问过这样的问题:5张床和1间屋为什么能够交换?说明5张床和1间屋中必然包含着某种同质的东西,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价值;

        欧洲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斯密和李嘉图等则认为,不同商品中所包含的那个“同质的东西”就是劳动,因为在市埸上各种彼此可以交换的商品中唯一可以称之为“同质的东西”就是劳动,即人们为生产这些商品都耗费了劳动,因此,隐藏在价格现象背后的这个本质的东西——价值,就是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马克思接受了欧洲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过,他发现,生产不同商品的具体劳动形式也是不一样的,为此,他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形成商品价值的是抽象人类劳动。

       另一些经济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那个支配着商品彼此交换的比例关系的东西或者成为价格上下摆动所围绕的中心的东西是什么?

        一些人站在商品生产者的立埸看问题,认为“生产费用”应该成为价格上下摆动所围绕的中心,因为市埸上的商品价格高于或者低于生产费用,会严重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从而商品生产者会根据价格高于或者低于生产费用的情况相应地扩大或者缩小商品供应数量,因此,那个价格上下摆动所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厂商为生产商品所付出的生产费用。这些经济学家成为生产费用价值论者。

       另一些人站在商品消费者的立埸看问题,认为商品的价值应该由其效用来决定,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效用,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于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一定愿意多花钱,对于效用小的商品,消费者只愿意花较少的钱,因此,决定不同商品彼此相交换的比例关系的,是这些商品效用的大小,由商品的效用大小决定的价格,也就是市埸价格上下摆动所围绕的中心。这些经济学家被称为效用价值论者。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恩格斯,在1844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这部著作里,他针对当时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两派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也有一批经济学家,索性抛开了“价值”概念,他们根据市埸上商品供给和需求与价格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数学的方式提出了当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价格,即“均衡价格”,他们认为,这个均衡价格是市埸价格上下摆动所围绕的中心。

       经济学家对“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每一派都曾努力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宣布其他派别的谬误,但遗憾的是,每一派的理论都无法解释现实中千变万化的价格现象,每一派都无法揭示隐藏在千变万化的价格现象背后的那个神秘莫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隐藏在价格现象背后的那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即价值,是“商品社会的全部社会经济联系”。上述的前人理论,无论是劳动价值理论,无论是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无论是效用价值理论,无论是“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理论,无论是均衡价格理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商品社会的某一部分社会经济联系,因此,都是在人类探索价格之谜道路上的铺路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2-28 15:58:26
价格是相对独立的东西,其间不一定非要依赖于价值而存在。

马克思也观察到这一“奇异”的经济学现象,他说,有些东西虽然没有价值,却有价格。显然,这些仅有价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它们变化的根据,是不能以“价值决定”来诠释的。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不是同一的关系,即不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根据之间的关系,极有可能是二个互不相关的东西,却在商品经济条件形成“交集”。正如he_zr网友所指出的,价格有可能先于价值而存在,决定价格变化的因素,与决定价值变化的一些因素有可能是共用的,也有一些因素可能是互不相关的。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有些东西虽然没有价值,却有价格。这就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价格与价值这二者可以分离的。这样一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有了例外。如果,商品世界中有相当数量的商品虽然没有价值,却有价格。那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也就不可视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经济规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28 18:55:45
西方经济学并不认可古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28 21:59:58
“商品社会的全部社会经济联系”

这个结论虽然需要进一步细化,不过基本正确,符合价格形成原因的概括或总结。本人也认为,价格这个主观评价,或对商品进行“打分”,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人们最能体会到的有:对商品的需求度,商品的稀缺度,供给方的成本加利润,需求方的“余付能力”或支付能力,以及消费计划等。

至于说经济学家们要找出一个所谓的“中心”,从而能够解释价格围绕这个中心波动而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努力是徒劳的,也是无意义的,因为任何人只要给出任意一个数点,都会成为价格围绕这个数点上下波动的参数。因此,也不存在什么“上下波动”的现象,只存在怎么形成的问题。

为此,楼主把价值等于这个结论就不对了,说明还没有摆脱劳动价值论的思维方式。这个结论不是价值,而是价格形成的原因。原因就是原因,把原因说成价值,就很牵强了。此外,标题是说价值,内容是说价格,文不对题,应改为“价格的成因是什么”就名副其实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28 22:47:48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以上的“价值”定义,
说明价值理论还非常不完善,
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理论,
还谈不上系统化、科学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 10:00:40
很多人没有读过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往往把价值与交换价值完全分开.其实,要讨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交换价值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中间环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