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623 18
2013-03-02

疯狂的M2:国内货币超发日益严重

作者:吴土金

来源:投资者报  2011-01-29 15:00:00

  由于社会融资体系和统计指标的差异,广义货币M2的相对规模不能完全准确地衡量一个国家的货币超发程度,但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来看,这一指标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某个地区的流动性泛滥程度,尤其是资本封闭地区。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万亿扩张到目前70万亿的水平,货币总量膨胀了35倍,年平均增速高达21%,是实际GDP增速的两倍。

  国内货币超发日益严重

  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广义货币M2相对名义GDP的规模一直维持在150%左右的稳定水平,2009年以来的财政、货币大放松导致M2相对规模上升至175%,既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也高过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以及同样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日韩地区。


中国货币之谜与超发货币的传导路径分析 (2010-02-12 16:59:16)

-兼析楼市调控为何成效不彰

韩复龄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profhan

2010年可谓是楼市的政策年,中央和地方的调控政策频出,涉及土地、财政、金融等各领域,楼市调控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政策风暴。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冰冻”之后,楼市再次出现了反弹上翘的迹象。为何调控政策频出,楼市却总是能顶住压力翻转向上?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10多年来中国楼市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才是真正的“无形之手”。在货币供应增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一时的政策打压难以改变房价长期上涨的趋势。尽管在国n条的严厉调控之下,仍然无法抑制2010年整整一年中国楼市的疯狂上涨,这实质是一场中国储蓄资金大规模对冲通胀的集体性行动。

   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到底高不高,可以有三个衡量尺度:一是跟历史水平比,二是跟人均收入比,三是跟其他国家比。国际上通用评估标准一般是房价与收入比达到国际上6:1左右,也就是6-8年的收入可以购买一套住房,事实上在很多城市因为房价的不合理,为了这一个基本的目标,现在有的人以至要付出一生的辛劳。如果一个家庭能只花10年的时间完成这个目标,那他是幸运的;花上20年也是可以忍受的;花上30年,则已经沦为彻底的“房奴”。从绝对价格来看,目前北京、上海一套150平方米的公寓房,可以换美国纽约附近新泽西州的一栋别墅,而中国大城市目前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

一、超发货币:房价上涨的源头

很多学者、ZF决策者都在讨论房地产泡沫,但很难说清这个泡沫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说开发商的猫腻,有人归罪于炒房团的推动,房价的持续上涨看起来一直像个谜,其实从货币的角度来剖析,就会更为清晰地解开这个谜底,最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问题。那么房价上涨的源头在哪里呢,我认为,其源头在于基础货币的超常规增加。根据弗里德曼的经济学原理 货币供应量是什么?就是流通中现金加上银行存款额。这不就是购买力或支付能力吗?换个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需求来决定的(或推动的),或者说,两者互为因果。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涨跌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涨跌(即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加上股市运转对货币的的需求和其它方面对货币的需求包括投机需求)。在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综观实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房地产对应的关系,无不是经济高速增长,注意,是高速增长期,人均gdp大幅增长,人均收入大幅增长,货币政策宽松,货币发行量持续n年大幅增加,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包括升级换代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每年的住房供应远远小于需求,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导致房价逐年上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和事实。

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货币是个存量概念,gdp是个流量概念,计算流量与存量的有两种算法。一个是减法,一个是除法。两者不能直接相减。第一,减法的使用可以用gdp直接减去m2,例如,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39.7983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72.6万亿元,也可用实际货币供应增速减去gdp增长率与cpi指数之和,得出货币超发率。这种方法不仅将通胀率考虑进去了,而且更容易衡量超发水平,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央行制定m2的增长幅度目标基本是按gdp的增长率加上cpi计划调节率再放大2至3个百分点来掌握的。若这种方法可行,有学者计算后的发现是:货币超发率在2001-2005年,平均是5.4个百分点;在2003-2007年,平均是2.8个百分点;而2008-2010年,是9个百分点。第二种算法是用当年的m2除以当年名义gdp来计算相对货币超发系数,其含义是每1元gdp背后有多少广义货币在支撑。以此计算,我国的货币超发系数从1996年起就大于1,最近两年达到峰值,大致在1.8-1.9之间。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39.7983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109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2.6万亿元,为845倍。从1985年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大约以高达22%的复合年率连续增长了24年。

自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我国的货币投放主要为两大渠道:一是各类贷款的增加,2006年至今的五年中共增加贷款29万亿,比2005年以前的全部贷款余额增加了240.3%;二是外汇占款的增加,五年中增加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相对应)14.7万亿,比2005年以前的全部外汇占款余额增加了206.9%。五年中,这两大渠道投放的货币供应量均比前5、6年总和翻了2倍以上,绝对额增加了40余万亿。尽管这五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需要资金投入的五年,但五年gdp累计增长了102.4%,绝对额增加了19万亿。货币供给的增长量远大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量。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货币供应量长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发生通胀的次数和幅度仍然有限,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货币之谜”。m2的高速增长与我国资产规模和经济活动规模的增长是相关的,但我国的m2占gdp比重达到180%(假设今年的gdp达到38万亿),而美国只有60%左右。这说明中国的m2高增长与资产规模的扩张有更大的关系,比如,美国m2的增速在过去20多年中基本与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中国则大大超过gdp的增速,也超过gdp增速加cpi大约6个百分点左右。这被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成为“中国货币之谜”,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引起通胀;其谜底就是资产价格,尤其是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涨。m2的快速增长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其一,从供给上,为我国信贷市场提供了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通过银行信贷,将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其二,从供给上, m2的增加使得房地产商从银行获得贷款可能性增加,加之地方ZF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反过来促使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价格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3-2 17:59:35

二、超发货币的传导路径

货币超发不一定立即引起通涨。超出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印出后,基本上有两条出路可去,第一条去路是消费品和投资品,即直接引起通涨,第二条是购买资产,即引起资产泡沫。货币发行过多,最先传导到房地产,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传导到房租价格上涨,再传导到租赁房屋经营的成千上万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这就是m2超发传导到房价再传导到cpi的链条。这个规律并未引起世人的注意。所以,房价在m2与cpi之间,起着立竿见影的传导作用,是过多货币传导物价的最广泛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只有控制住货币发行量,才能控制房价;只有控制住房价(尤其是商业地产),才能控制物价。以上是货币供应量、房价与物价的关系。

在货币供应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房价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而买房,这个时候,房子不再是普通的房子,而变成了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为了保值而被动选择的品种。很多的有钱人,买房子并不是为了投资,而仅仅是为了保值,保证自己终身劳动积蓄的财富,不受货币泛滥的侵害,不受纸币狂潮的缩水。在这种情况下,空置率、供应等等,都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至少在货币飞速增发的前提下如此。也正是因为超发的巨量货币已经大量流入楼市和股市,正是楼市和股市对过剩流动性的吸纳,通胀压力才没有变成脱缰得野马。第一条去路对最底层的民众生活影响较大,第二条去路对城市中的中产阶层影响较大。由于房地产泡沫吸收了超发的钱,本来是15%的通涨率体现不出来。只要房地产泡沫不断吸引多印的钱,通涨就基本上起不来,直到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房地产泡沫破裂,相当于把钱从资产泡沫中赶出来,回流到消费品市场,那会更加反作用于通涨,甚至使通涨加码。

三、房地产价格与货币需求

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均分别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能会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而导致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货币贬值,而货币贬值又会使得房地产价格上升。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或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相应增加。(2)交易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往往伴随着交易量的扩张。成交量越大,需要用来完成媒介作用的货币就越多,相应地,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3)替代效应,如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多持有房地产,少持有货币,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的比重下降,会降低货币需求。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由这三方面的效应共同决定,财富效应和交易效应增大了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减少了货币需求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从而cpi上升。 2000年以来,中国房价涨幅跟m2涨幅基本一致, 即证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化, 大量发行货币而通涨率仍然低企, 就证明货币流向了其它地方, 唯一能解释的, 就是房地产吸收了货币。在货币供应量超幅增长的一个印钞时代,最好的投资品就是房地产和黄金,房子、黄金等一直都没有变,变化的是货币。而房地产是否能继续再涨下去呢? 如果涨不下去, 则货币将只能流向消费品,造成严重通涨。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从货币超发到物价上涨的行走路径:货币的超发带来楼市等资产市场的泡沫,引发房屋销售和租金价格上涨,进而推升城市的服务性价格上涨。当城市的生活成本上涨以后,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上涨,最终带动CPI的整体上涨。数据显示,为应对金融危机,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2009年、2010年两年共投放贷款18万亿,外汇占款增加5万亿,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m2)增加22万亿(2008年末47.5万亿,2010年末72.6万亿),两年的增量几乎相当于新中国60年来投放量的一半(47.2%),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一举位居全球第一位。尽管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但m2总量却几乎相当于美国的120%。如此高的货币势能,必然成为通胀的隐患,一旦其他两个要素失控,必然推动物价恶性上涨,房价等资产价格最先开始飙升,之后黄金、邮品、玉器、普洱茶等具有收藏属性的商品价格也开始上涨,在过去十年中古玩、艺术品、珠宝等收藏品的涨幅,几乎也上涨了10倍以上。

 因此,要真正抑制房价泡沫,一方面通过调控政策抑制过度信贷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之回归到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一边超常规增加货币供应量,一边又要求抑制房价,则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 18:00:02
夏斌承认货币超发 称央行已冻结近20万亿
2011年01月12日14:45  来源:和讯网

  和讯消息 2011年1月12日,由和讯网发起、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财经中国2010年会在北京拉开序幕。30余位政府官员、财经专家、企业领袖与400余位财经人士聚首北京JW万豪酒店,围绕两个关键字“转型与增长”,共同激辩中 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先生的部分演讲内容:[进入专题][参与讨论]

  夏斌:因此要进一步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我今天不讲结构问题,不讲增长问题,如何改变货币供应的被动局面,首先要清楚货币是怎么出去的,我们找到原因才能想尽办法对症下药。

  在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过去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主要形式是再贷款,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商业银行,它拿了贷款作为存款发放贷款,支持企业购买原材料生产、支持企业取现金发工资,整个经济是这么循环的。1978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基本没有再贷款,中央银行已经不给工农中建商银行贷款了,货币超发几十万亿,这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的是货币供应量M2,而不是口袋的现金,这些哪儿来的?

  中央银行通过市场上买外汇把人民币投放出去的,也就是说外汇债款,这几年的货币供应是买外汇投放的人民币。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为了保持稳定增长,合理物价,按照大家卖给中央银行外汇投放的货币,如果不管的话,中国今天的房地产泡沫和物价不知道涨到什么程度了?中央银行为了保持一个经济稳健发展,对这几年来通过大量买外汇而提供出去的货币,通过对冲招数绝大多数收回来了。

  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发票据,卖给商业银行,把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又捞回来,然后管住,或者像堰塞湖一样给封起来,是这样做的。

  前七八年,中央银行在对冲中间的幅度有多少?我卖外汇出去多少货币,出去100块,80到90块钱全部收回来了,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发票据收回来了,对冲的力度达到80%到90%,来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到2009年第四季度,中央银行货币力度对冲力度下降了,下降到60%到70%,言外之意,大量通过买外汇投放的货币,相当部分为了刺激经济,当时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没有收回来。

  第一,是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赶紧采取的紧急措施,放银根,方向是对的。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方向是对的,而且也非常及时。

  第二,我通过讲这两个阶段,2009年底之前和2009年底到去年,对冲的幅度由80%—90%下降到60%—70%,说明我们的货币供应与我们增长方式相关,出口占GDP比例相当之高,这样的状态决定了我们利率改革进程,决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的被动局面很难克服。

  我的意思是当前经济的突出问题是物价风险问题,但是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要真正改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的被动局面,我不是有多少外汇买多少外汇,或者买了可以,我想办法对冲。

  不停地对冲下去,存款准备金率会不停提高,仅靠这项工序市场上许多的信号可能要扭曲。短期我们要关注物价问题,长期我们更要看到解决中国经济不稳定问题,必须加快增长方式改变,加快结构调整。

  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超发,前一段媒体说超发40万亿,怎么解释?

  一、前阵子货币供应多了,这是现实,我承认。

  二、多多少,是否像一些人说的45万亿,我不敢同意。道理也很简单,我们的货币供应量通过外汇债款出去的,由于这样的货币供应,中央银行看到了货币过多,不停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停发行中期票据,这两项加起来可能有18万亿到19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到去年年底70万亿货币供应量M2,其中20 万亿商业银行不能随便贷款的,像汶川地震的堰塞湖,已经围起来了,但是很危险。要出来的话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他现在没有变成,全部给冻结起来的,如果说超发也不是一些人讲的几十万亿的概念,这个东西很难说。

  三、既使是讲这个概念,也不要简单地中美比较,那只是经验比较,真正深刻分析我们要分析两国的金融市场结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市场占多大的规模等等,不能简单地比。

  这是第二个观点,关于超发问题。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央行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在央行工作会议结束以后还不宣布。对此,我想讲一个观点,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宣传,首先我不了解,我也不是央行的人,我不了解,我只能从研究人员的角度说几个观点。

  第一,中央银行可能另有思考,不管怎么思考我们要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把稳健货币政策信号告诉市场、投资者。没有必要让大家去猜,至于说你认为这些数据不完全可靠,或者是不完全单一追求这个指标,为什么给市场讲清楚。对于不公布本身我不了解,但是我认为应该公布,至于多少数据不重要。

  第二,在座敏感媒体已经读懂了,有的可能没有感觉,我看报纸上中央银行公布的信息,已经讲今年要关注社会融资总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是一个货币存量,贷款是向实体经济贷款,一个是银行体系的负债方,贷款是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在金融市场深化,金融产品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从银行搞不到贷款方式很多,股票有中小板、创业板,还可以私募,还可以发债券,发改委那边有企业债,证监会那边有公司债,有一些专家还论证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差异,我看了想笑,这是一回事,两个部门分工搞成这样。

  债券、承兑汇票,我也可以不要贷款,搞到钱,承兑汇票可以到银行兑现,还有银信合作,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深化的情况下,从金融系统融资、社会融资的钱不仅仅是贷款。

  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利息手段对M2调控作用有限大背景下,美国金融社会主要通过加息、减息调控金融市场,调控货币供应量,我们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在利息手段对宏观调控作用有限情况下,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增长曲线和贷款增长曲线两条曲线相关出现了相当不稳定性。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经济是热的,经济是冷了,如何适度地掌握稳健的货币政策,光靠货币供应量有的钱在市场中转,并没有到实体经济中,如果光看贷款,我们许多钱还是到实体经济中间去了,因此从这种复杂的形势之下,我解读中央银行根据有关领导提出社会融资量的概念,今天我第一次在这个场合与大家讲, 我们可能要研究讨论社会融资量应该多少,2011年是多少,社会融资量在经济学是什么概念,和资金流量表相似,这个账相似。

  今天想讲的第三点,面对他们不公布数据,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关注M2和关注贷款增长幅度,同时我们要关注今年中国经济社会有关部门提出的社会融资量的概念,要研究它,应该帮助政府决策机构合理地制定社会融资量,谢谢大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 18:04:56
夏斌承认货币超发 称央行已冻结近20万亿
2011年01月12日14:45  来源:和讯网

  和讯消息 2011年1月12日,由和讯网发起、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财经中国2010年会在北京拉开序幕。30余位政府官员、财经专家、企业领袖与400余位财经人士聚首北京JW万豪酒店,围绕两个关键字“转型与增长”,共同激辩中 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先生的部分演讲内容:[进入专题][参与讨论]

  夏斌:因此要进一步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我今天不讲结构问题,不讲增长问题,如何改变货币供应的被动局面,首先要清楚货币是怎么出去的,我们找到原因才能想尽办法对症下药。

  在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过去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主要形式是再贷款,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商业银行,它拿了贷款作为存款发放贷款,支持企业购买原材料生产、支持企业取现金发工资,整个经济是这么循环的。1978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基本没有再贷款,中央银行已经不给工农中建商银行贷款了,货币超发几十万亿,这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的是货币供应量M2,而不是口袋的现金,这些哪儿来的?

  中央银行通过市场上买外汇把人民币投放出去的,也就是说外汇债款,这几年的货币供应是买外汇投放的人民币。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为了保持稳定增长,合理物价,按照大家卖给中央银行外汇投放的货币,如果不管的话,中国今天的房地产泡沫和物价不知道涨到什么程度了?中央银行为了保持一个经济稳健发展,对这几年来通过大量买外汇而提供出去的货币,通过对冲招数绝大多数收回来了。

  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发票据,卖给商业银行,把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又捞回来,然后管住,或者像堰塞湖一样给封起来,是这样做的。

  前七八年,中央银行在对冲中间的幅度有多少?我卖外汇出去多少货币,出去100块,80到90块钱全部收回来了,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发票据收回来了,对冲的力度达到80%到90%,来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到2009年第四季度,中央银行货币力度对冲力度下降了,下降到60%到70%,言外之意,大量通过买外汇投放的货币,相当部分为了刺激经济,当时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没有收回来。

  第一,是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赶紧采取的紧急措施,放银根,方向是对的。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方向是对的,而且也非常及时。

  第二,我通过讲这两个阶段,2009年底之前和2009年底到去年,对冲的幅度由80%—90%下降到60%—70%,说明我们的货币供应与我们增长方式相关,出口占GDP比例相当之高,这样的状态决定了我们利率改革进程,决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的被动局面很难克服。

  我的意思是当前经济的突出问题是物价风险问题,但是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要真正改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的被动局面,我不是有多少外汇买多少外汇,或者买了可以,我想办法对冲。

  不停地对冲下去,存款准备金率会不停提高,仅靠这项工序市场上许多的信号可能要扭曲。短期我们要关注物价问题,长期我们更要看到解决中国经济不稳定问题,必须加快增长方式改变,加快结构调整。

  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超发,前一段媒体说超发40万亿,怎么解释?

  一、前阵子货币供应多了,这是现实,我承认。

  二、多多少,是否像一些人说的45万亿,我不敢同意。道理也很简单,我们的货币供应量通过外汇债款出去的,由于这样的货币供应,中央银行看到了货币过多,不停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停发行中期票据,这两项加起来可能有18万亿到19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到去年年底70万亿货币供应量M2,其中20 万亿商业银行不能随便贷款的,像汶川地震的堰塞湖,已经围起来了,但是很危险。要出来的话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他现在没有变成,全部给冻结起来的,如果说超发也不是一些人讲的几十万亿的概念,这个东西很难说。

  三、既使是讲这个概念,也不要简单地中美比较,那只是经验比较,真正深刻分析我们要分析两国的金融市场结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市场占多大的规模等等,不能简单地比。

  这是第二个观点,关于超发问题。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央行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在央行工作会议结束以后还不宣布。对此,我想讲一个观点,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宣传,首先我不了解,我也不是央行的人,我不了解,我只能从研究人员的角度说几个观点。

  第一,中央银行可能另有思考,不管怎么思考我们要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把稳健货币政策信号告诉市场、投资者。没有必要让大家去猜,至于说你认为这些数据不完全可靠,或者是不完全单一追求这个指标,为什么给市场讲清楚。对于不公布本身我不了解,但是我认为应该公布,至于多少数据不重要。

  第二,在座敏感媒体已经读懂了,有的可能没有感觉,我看报纸上中央银行公布的信息,已经讲今年要关注社会融资总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是一个货币存量,贷款是向实体经济贷款,一个是银行体系的负债方,贷款是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在金融市场深化,金融产品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从银行搞不到贷款方式很多,股票有中小板、创业板,还可以私募,还可以发债券,发改委那边有企业债,证监会那边有公司债,有一些专家还论证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差异,我看了想笑,这是一回事,两个部门分工搞成这样。

  债券、承兑汇票,我也可以不要贷款,搞到钱,承兑汇票可以到银行兑现,还有银信合作,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深化的情况下,从金融系统融资、社会融资的钱不仅仅是贷款。

  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利息手段对M2调控作用有限大背景下,美国金融社会主要通过加息、减息调控金融市场,调控货币供应量,我们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在利息手段对宏观调控作用有限情况下,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增长曲线和贷款增长曲线两条曲线相关出现了相当不稳定性。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经济是热的,经济是冷了,如何适度地掌握稳健的货币政策,光靠货币供应量有的钱在市场中转,并没有到实体经济中,如果光看贷款,我们许多钱还是到实体经济中间去了,因此从这种复杂的形势之下,我解读中央银行根据有关领导提出社会融资量的概念,今天我第一次在这个场合与大家讲, 我们可能要研究讨论社会融资量应该多少,2011年是多少,社会融资量在经济学是什么概念,和资金流量表相似,这个账相似。

  今天想讲的第三点,面对他们不公布数据,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关注M2和关注贷款增长幅度,同时我们要关注今年中国经济社会有关部门提出的社会融资量的概念,要研究它,应该帮助政府决策机构合理地制定社会融资量,谢谢大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 18:40:54
同意,所以说收取房产税只不过是国家想要从这边分一杯羹,既没有使房价下跌,也没有缓解供需矛盾,房子的价格不过是货币通胀的表现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 21:48:49
夏斌承认货币超发 称央行已冻结近20万亿
2011年01月12日14:45  来源:和讯网

  和讯消息 2011年1月12日,由和讯网发起、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财经中国2010年会在北京拉开序幕。30余位政府官员、财经专家、企业领袖与400余位财经人士聚首北京JW万豪酒店,围绕两个关键字“转型与增长”,共同激辩中 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先生的部分演讲内容:[进入专题][参与讨论]

  夏斌:因此要进一步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我今天不讲结构问题,不讲增长问题,如何改变货币供应的被动局面,首先要清楚货币是怎么出去的,我们找到原因才能想尽办法对症下药。

  在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过去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主要形式是再贷款,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商业银行,它拿了贷款作为存款发放贷款,支持企业购买原材料生产、支持企业取现金发工资,整个经济是这么循环的。1978年以来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基本没有再贷款,中央银行已经不给工农中建商银行贷款了,货币超发几十万亿,这是怎么来的?我们讲的是货币供应量M2,而不是口袋的现金,这些哪儿来的?

  中央银行通过市场上买外汇把人民币投放出去的,也就是说外汇债款,这几年的货币供应是买外汇投放的人民币。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为了保持稳定增长,合理物价,按照大家卖给中央银行外汇投放的货币,如果不管的话,中国今天的房地产泡沫和物价不知道涨到什么程度了?中央银行为了保持一个经济稳健发展,对这几年来通过大量买外汇而提供出去的货币,通过对冲招数绝大多数收回来了。

  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发票据,卖给商业银行,把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又捞回来,然后管住,或者像堰塞湖一样给封起来,是这样做的。

  前七八年,中央银行在对冲中间的幅度有多少?我卖外汇出去多少货币,出去100块,80到90块钱全部收回来了,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发票据收回来了,对冲的力度达到80%到90%,来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到2009年第四季度,中央银行货币力度对冲力度下降了,下降到60%到70%,言外之意,大量通过买外汇投放的货币,相当部分为了刺激经济,当时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没有收回来。

  第一,是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赶紧采取的紧急措施,放银根,方向是对的。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方向是对的,而且也非常及时。

  第二,我通过讲这两个阶段,2009年底之前和2009年底到去年,对冲的幅度由80%—90%下降到60%—70%,说明我们的货币供应与我们增长方式相关,出口占GDP比例相当之高,这样的状态决定了我们利率改革进程,决定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的被动局面很难克服。

  我的意思是当前经济的突出问题是物价风险问题,但是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要真正改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的被动局面,我不是有多少外汇买多少外汇,或者买了可以,我想办法对冲。

  不停地对冲下去,存款准备金率会不停提高,仅靠这项工序市场上许多的信号可能要扭曲。短期我们要关注物价问题,长期我们更要看到解决中国经济不稳定问题,必须加快增长方式改变,加快结构调整。

  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超发,前一段媒体说超发40万亿,怎么解释?

  一、前阵子货币供应多了,这是现实,我承认。

  二、多多少,是否像一些人说的45万亿,我不敢同意。道理也很简单,我们的货币供应量通过外汇债款出去的,由于这样的货币供应,中央银行看到了货币过多,不停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停发行中期票据,这两项加起来可能有18万亿到19万亿左右,也就是说到去年年底70万亿货币供应量M2,其中20 万亿商业银行不能随便贷款的,像汶川地震的堰塞湖,已经围起来了,但是很危险。要出来的话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他现在没有变成,全部给冻结起来的,如果说超发也不是一些人讲的几十万亿的概念,这个东西很难说。

  三、既使是讲这个概念,也不要简单地中美比较,那只是经验比较,真正深刻分析我们要分析两国的金融市场结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市场占多大的规模等等,不能简单地比。

  这是第二个观点,关于超发问题。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央行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在央行工作会议结束以后还不宣布。对此,我想讲一个观点,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宣传,首先我不了解,我也不是央行的人,我不了解,我只能从研究人员的角度说几个观点。

  第一,中央银行可能另有思考,不管怎么思考我们要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把稳健货币政策信号告诉市场、投资者。没有必要让大家去猜,至于说你认为这些数据不完全可靠,或者是不完全单一追求这个指标,为什么给市场讲清楚。对于不公布本身我不了解,但是我认为应该公布,至于多少数据不重要。

  第二,在座敏感媒体已经读懂了,有的可能没有感觉,我看报纸上中央银行公布的信息,已经讲今年要关注社会融资总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是一个货币存量,贷款是向实体经济贷款,一个是银行体系的负债方,贷款是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在金融市场深化,金融产品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从银行搞不到贷款方式很多,股票有中小板、创业板,还可以私募,还可以发债券,发改委那边有企业债,证监会那边有公司债,有一些专家还论证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差异,我看了想笑,这是一回事,两个部门分工搞成这样。

  债券、承兑汇票,我也可以不要贷款,搞到钱,承兑汇票可以到银行兑现,还有银信合作,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深化的情况下,从金融系统融资、社会融资的钱不仅仅是贷款。

  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利息手段对M2调控作用有限大背景下,美国金融社会主要通过加息、减息调控金融市场,调控货币供应量,我们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在利息手段对宏观调控作用有限情况下,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增长曲线和贷款增长曲线两条曲线相关出现了相当不稳定性。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经济是热的,经济是冷了,如何适度地掌握稳健的货币政策,光靠货币供应量有的钱在市场中转,并没有到实体经济中,如果光看贷款,我们许多钱还是到实体经济中间去了,因此从这种复杂的形势之下,我解读中央银行根据有关领导提出社会融资量的概念,今天我第一次在这个场合与大家讲, 我们可能要研究讨论社会融资量应该多少,2011年是多少,社会融资量在经济学是什么概念,和资金流量表相似,这个账相似。

  今天想讲的第三点,面对他们不公布数据,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关注M2和关注贷款增长幅度,同时我们要关注今年中国经济社会有关部门提出的社会融资量的概念,要研究它,应该帮助政府决策机构合理地制定社会融资量,谢谢大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