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M2:国内货币超发日益严重
作者:吴土金
来源:投资者报 2011-01-29 15:00:00
由于社会融资体系和统计指标的差异,广义货币M2的相对规模不能完全准确地衡量一个国家的货币超发程度,但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来看,这一指标还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某个地区的流动性泛滥程度,尤其是资本封闭地区。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万亿扩张到目前70万亿的水平,货币总量膨胀了35倍,年平均增速高达21%,是实际GDP增速的两倍。
国内货币超发日益严重
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广义货币M2相对名义GDP的规模一直维持在150%左右的稳定水平,2009年以来的财政、货币大放松导致M2相对规模上升至175%,既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也高过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以及同样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日韩地区。
中国货币之谜与超发货币的传导路径分析 (2010-02-12 16:59:16)
-兼析楼市调控为何成效不彰
韩复龄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profhan
2010年可谓是楼市的政策年,中央和地方的调控政策频出,涉及土地、财政、金融等各领域,楼市调控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政策风暴。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冰冻”之后,楼市再次出现了反弹上翘的迹象。为何调控政策频出,楼市却总是能顶住压力翻转向上?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10多年来中国楼市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认为,货币供应量才是真正的“无形之手”。在货币供应增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一时的政策打压难以改变房价长期上涨的趋势。尽管在国n条的严厉调控之下,仍然无法抑制2010年整整一年中国楼市的疯狂上涨,这实质是一场中国储蓄资金大规模对冲通胀的集体性行动。
中国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到底高不高,可以有三个衡量尺度:一是跟历史水平比,二是跟人均收入比,三是跟其他国家比。国际上通用评估标准一般是房价与收入比达到国际上6:1左右,也就是6-8年的收入可以购买一套住房,事实上在很多城市因为房价的不合理,为了这一个基本的目标,现在有的人以至要付出一生的辛劳。如果一个家庭能只花10年的时间完成这个目标,那他是幸运的;花上20年也是可以忍受的;花上30年,则已经沦为彻底的“房奴”。从绝对价格来看,目前北京、上海一套150平方米的公寓房,可以换美国纽约附近新泽西州的一栋别墅,而中国大城市目前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
一、超发货币:房价上涨的源头
很多学者、ZF决策者都在讨论房地产泡沫,但很难说清这个泡沫是怎么形成的,有人说开发商的猫腻,有人归罪于炒房团的推动,房价的持续上涨看起来一直像个谜,其实从货币的角度来剖析,就会更为清晰地解开这个谜底,最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问题。那么房价上涨的源头在哪里呢,我认为,其源头在于基础货币的超常规增加。根据弗里德曼的经济学原理 货币供应量是什么?就是流通中现金加上银行存款额。这不就是购买力或支付能力吗?换个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需求来决定的(或推动的),或者说,两者互为因果。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涨跌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涨跌(即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加上股市运转对货币的的需求和其它方面对货币的需求包括投机需求)。在通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综观实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房地产对应的关系,无不是经济高速增长,注意,是高速增长期,人均gdp大幅增长,人均收入大幅增长,货币政策宽松,货币发行量持续n年大幅增加,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包括升级换代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每年的住房供应远远小于需求,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导致房价逐年上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和事实。
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货币是个存量概念,gdp是个流量概念,计算流量与存量的有两种算法。一个是减法,一个是除法。两者不能直接相减。第一,减法的使用可以用gdp直接减去m2,例如,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39.7983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72.6万亿元,也可用实际货币供应增速减去gdp增长率与cpi指数之和,得出货币超发率。这种方法不仅将通胀率考虑进去了,而且更容易衡量超发水平,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央行制定m2的增长幅度目标基本是按gdp的增长率加上cpi计划调节率再放大2至3个百分点来掌握的。若这种方法可行,有学者计算后的发现是:货币超发率在2001-2005年,平均是5.4个百分点;在2003-2007年,平均是2.8个百分点;而2008-2010年,是9个百分点。第二种算法是用当年的m2除以当年名义gdp来计算相对货币超发系数,其含义是每1元gdp背后有多少广义货币在支撑。以此计算,我国的货币超发系数从1996年起就大于1,最近两年达到峰值,大致在1.8-1.9之间。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39.7983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109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72.6万亿元,为845倍。从1985年以来,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大约以高达22%的复合年率连续增长了24年。
自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我国的货币投放主要为两大渠道:一是各类贷款的增加,2006年至今的五年中共增加贷款29万亿,比2005年以前的全部贷款余额增加了240.3%;二是外汇占款的增加,五年中增加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相对应)14.7万亿,比2005年以前的全部外汇占款余额增加了206.9%。五年中,这两大渠道投放的货币供应量均比前5、6年总和翻了2倍以上,绝对额增加了40余万亿。尽管这五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需要资金投入的五年,但五年gdp累计增长了102.4%,绝对额增加了19万亿。货币供给的增长量远大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量。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货币供应量长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发生通胀的次数和幅度仍然有限,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货币之谜”。m2的高速增长与我国资产规模和经济活动规模的增长是相关的,但我国的m2占gdp比重达到180%(假设今年的gdp达到38万亿),而美国只有60%左右。这说明中国的m2高增长与资产规模的扩张有更大的关系,比如,美国m2的增速在过去20多年中基本与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中国则大大超过gdp的增速,也超过gdp增速加cpi大约6个百分点左右。这被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成为“中国货币之谜”,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引起通胀;其谜底就是资产价格,尤其是土地价格、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涨。m2的快速增长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其一,从供给上,为我国信贷市场提供了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通过银行信贷,将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其二,从供给上, m2的增加使得房地产商从银行获得贷款可能性增加,加之地方ZF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反过来促使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价格变化。
二、超发货币的传导路径
货币超发不一定立即引起通涨。超出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印出后,基本上有两条出路可去,第一条去路是消费品和投资品,即直接引起通涨,第二条是购买资产,即引起资产泡沫。货币发行过多,最先传导到房地产,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传导到房租价格上涨,再传导到租赁房屋经营的成千上万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这就是m2超发传导到房价再传导到cpi的链条。这个规律并未引起世人的注意。所以,房价在m2与cpi之间,起着立竿见影的传导作用,是过多货币传导物价的最广泛最直接的途径。所以只有控制住货币发行量,才能控制房价;只有控制住房价(尤其是商业地产),才能控制物价。以上是货币供应量、房价与物价的关系。
在货币供应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房价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公众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而买房,这个时候,房子不再是普通的房子,而变成了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为了保值而被动选择的品种。很多的有钱人,买房子并不是为了投资,而仅仅是为了保值,保证自己终身劳动积蓄的财富,不受货币泛滥的侵害,不受纸币狂潮的缩水。在这种情况下,空置率、供应等等,都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至少在货币飞速增发的前提下如此。也正是因为超发的巨量货币已经大量流入楼市和股市,正是楼市和股市对过剩流动性的吸纳,通胀压力才没有变成脱缰得野马。第一条去路对最底层的民众生活影响较大,第二条去路对城市中的中产阶层影响较大。由于房地产泡沫吸收了超发的钱,本来是15%的通涨率体现不出来。只要房地产泡沫不断吸引多印的钱,通涨就基本上起不来,直到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房地产泡沫破裂,相当于把钱从资产泡沫中赶出来,回流到消费品市场,那会更加反作用于通涨,甚至使通涨加码。
三、房地产价格与货币需求
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均分别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可能会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而导致通货膨胀现象。另一方面,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将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货币贬值,而货币贬值又会使得房地产价格上升。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或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
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货币需求相应增加。(2)交易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往往伴随着交易量的扩张。成交量越大,需要用来完成媒介作用的货币就越多,相应地,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3)替代效应,如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多持有房地产,少持有货币,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的比重下降,会降低货币需求。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由这三方面的效应共同决定,财富效应和交易效应增大了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减少了货币需求
货币供应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贬值,从而cpi上升。 2000年以来,中国房价涨幅跟m2涨幅基本一致, 即证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化, 大量发行货币而通涨率仍然低企, 就证明货币流向了其它地方, 唯一能解释的, 就是房地产吸收了货币。在货币供应量超幅增长的一个印钞时代,最好的投资品就是房地产和黄金,房子、黄金等一直都没有变,变化的是货币。而房地产是否能继续再涨下去呢? 如果涨不下去, 则货币将只能流向消费品,造成严重通涨。我们可以这样描述从货币超发到物价上涨的行走路径:货币的超发带来楼市等资产市场的泡沫,引发房屋销售和租金价格上涨,进而推升城市的服务性价格上涨。当城市的生活成本上涨以后,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上涨,最终带动CPI的整体上涨。数据显示,为应对金融危机,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2009年、2010年两年共投放贷款18万亿,外汇占款增加5万亿,进而导致货币供应量(m2)增加22万亿(2008年末47.5万亿,2010年末72.6万亿),两年的增量几乎相当于新中国60年来投放量的一半(47.2%),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一举位居全球第一位。尽管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但m2总量却几乎相当于美国的120%。如此高的货币势能,必然成为通胀的隐患,一旦其他两个要素失控,必然推动物价恶性上涨,房价等资产价格最先开始飙升,之后黄金、邮品、玉器、普洱茶等具有收藏属性的商品价格也开始上涨,在过去十年中古玩、艺术品、珠宝等收藏品的涨幅,几乎也上涨了10倍以上。
因此,要真正抑制房价泡沫,一方面通过调控政策抑制过度信贷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之回归到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一边超常规增加货币供应量,一边又要求抑制房价,则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