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张书玮
家族企业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型态,然而,家族所凝聚的企业力量,并不容小觑,它可能是创造一国经济实力不可或缺的底蕴。
回顾过去五十年的历史及经济发展,在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急速成长与繁荣,创造出中外所津津乐道的「经济奇迹」,这其中,中小企业的贡献亦功不可没。事实上,中小企业多数形成于家族结构,展现出其强韧的创业家及企业家精神。迄今,企业总家数九成以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为家族企业的占约七、八成,即使尔后开枝散叶多元化经营扩张、发展成为上市柜等公开发行公司,其家族的色彩依旧浓厚。例如,较有名的家族企业,台塑王家、大同林家、国泰蔡家、新光吴家、中信辜家,及台南帮等,持续坐大与发展已成为「集团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家族的招牌亦然响亮。
家族凝聚力够,经营纷争也多
在家族经营上,较为人所肯定的是,创办人通常具备企业家精神,再藉由家族血脉的连结,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的结构,使得家族组成具有凝聚力与向心力,有助决策的快速且弹性化,并多以长远且永续生存的思维进行经营与管理,发展出每一家族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价值。部分的调查也印证,家族企业在大环境景气低迷下,反而营运相对成长有较不错的表现,原因即在于他们大多专注在长期稳健的经营,不易受到外在短期的绩效诱惑所致。
然而,家族血缘根深柢固的观念,也可能成为规模发展的一种限制;当家族成员掌握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非家族成员的管理者不容易融入经营阶层与企业文化,导致好的人才难觅也难留,决策闭门造车,也恐怕难有创新的想法产生;又家族成员为了家族或个人私益,引发经营纷争,或爆出财务舞弊事件,亦时有所闻,这些个案往往造成外界对于家族企业负面的刻版印象。
转型制度管理,永续成长经营
观察到国外已传承百年以上的知名家族企业,管理当局早已经过许多世代的传承与接班,当人们提到它时,对于管理者的姓名可能早已不复记忆,但家族的姓氏却仍然深植在人们的心中。这些家族企业能够长期经营,家大业大,很重要的因素是,多已具备一套运行多年的家族管理制度与系统,并且严格执行(也有人形容是「家族的宪法」)。因此,尽管面对世代交替,管理者更迭,一样能够稳固经营,保持家族声誉。安侯国际财务顾问公司副总经理朱源科认为,家族企业从中得以学习到一个观念,「企业可以永续,但人无法永续」;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当家族企业的掌舵者,但透过良好的制度与系统的运作,企业却可以永续的存在。
相对于一般企业,家族企业多了一层家族的利益考虑,一旦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所冲突时,问题难免就会产生。理性的作法是将家族利益与企业利益切割清楚,杜绝纷争;只是,家族的情感与利益常是纠葛在一起的,大学工商管理学系教授陈家声认为,对于希望朝向持续性/永续性发展愿景的家族企业来说,成长的过程中,家族利益固然希望获得延续,同时也需要纳入更多制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如何在家族情感与商业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结果,孰轻孰重,即是考验着家族企业迈向管理转型的一道难题。
正视接班难题,提早启动接班计划
谈到传承或接班的问题,涉及家族关系,时常剪不断,理还乱,这是人类社会共通的现象。如同自古以来,每一个历代王朝,不乏家族财富与权力之斗争,引发天下大乱。看当红的「后宫甄嬛传」,剧中男女人物对皇位、皇权,争来夺去的、勾心斗智的,也就不难理解观众心情何能随着剧情而起伏波动了。
接班,是一个严肃且复杂的问题,而在50、60年代开始创业的这一代创业家,经过三、四十年的奋斗与扩充企业版图,此时,已逐渐进入交棒的年龄,目前来看,现阶段可能是一波接班潮的开始。只是家族企业能够提早进行接班计划的似乎不多。安永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萧翠慧提到,不是目前在位的企业主没有盘算过接班的问题,只是从传统的家族观念来看,一家由许多家族成员组成的企业,一旦准备布局接班人,好像也就意味着准备分家或是经营权变动;如果家族的和谐未处理好,新的接班计划很可能削落了家族原本的力量,接班并没有加到分反而大大减分,将不会是企业主乐见的。是故,很多时候牵涉的问题多了,家族的接班计划也就这么被耽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