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的高企,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一个源头,就是政府的意愿和推动.连官方自己都不断自我证实,除了土地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例统计数据外.最近的一次莫过于重庆市长说过的:我们十年花了六千亿。怎么能做到债务不高呢?我的奥妙就是土地储备。国务院2007年要求全国各地搞土地储备,我2002年刚到重庆就储备了,储备了40多万亩地,这十年用了20万亩,每亩地赚200万.........于是有网友调侃说黄市长泄露国家秘密了.
有学者认为,土地财政是对农民的二次剥夺,前一次在50年前的人民公社时期.并提出要消除这种掠夺,土地必须私有化.我个人认为这不是避免掠夺的唯一方案,因为目前的情况是土地在一级市场上缺乏价格机制,或者说目前政府收储土地,是动用行政权力而非市场做法.在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下,只要能让市场发挥作用,农民是可以避免这种掠夺的.
农村土地集体有所,在村级民主未能成熟的当下,村级事务决定权很大程度上在村领导的手上.政府从农民手里收地,就变成上级行政机构与村领导之间的交易.而由上而下的任命体制,决定了村领导很容易因个人仕途而出卖集体财产.这种交易身份的失衡必然导致了结果的不公平.农民对这种不公平的愤怒,已经导致了多个地方的农民集体抗争.因为这种交易实质上成了政府部门内部的私了,成了官方沆瀣一气盘剥农民把戏. 土地的真实价格在此时隐身了,要想让市场回归,就需要撇开原先的交易主体,让农民这个最终的利益悠关者出场.
有了正确的市场参与者,怎样去交易?是将土地按人头细分到个人名下还是划分到家庭?如果将土地细分,现有的小农耕作方式会得到强化,这是不利于农业集约化发展趋势的.细分之后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公共的水利农道等大型建设今后将无人问津,近30余年的水利欠债会加速土产产出的衰退.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熟悉金融市场的人知道中国股市曾经有一个一级半市场,就是地方柜台证券交易,能起到初步发现价格的作用,我们在这里不妨借鉴一下.。农村以集体土地为单位,产权单位过大,可以在被征地的面积里面形成一个次级市场.就是说所征的土地与人口数配比后,补偿款数使得有人愿意放弃集体土地身份。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土地的成本核算,是以农地产出算还是以纯收入算,其实都不对,应该是转换身份的成本算.失地是永久性的,从农村人口转到城镇人口,相应的社会保障如医保,养老,失业等与当地城镇看齐,这就很容易算出身份转换的代价.比如某村共有2000亩土地,1000口人,被征了50亩,对应的应该转换25人出去。征地补偿款是150万,分到人头是6万,得到这6万,完成身份转换,变成城镇人口并缴纳完社保医保养老等费用,看这个买卖是否有人愿意。讨价还价直到达成一个均衡点,那就是土地的基本价格了。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农地土地合计年限收入.
这个价格一旦形成,会有效约束城镇的扩张,起到保护耕地面积和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作用.因为城市的发展会不断提升社保水平,这样就使农村的土地价格也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