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接上帖)
【正文】大千世界五彩纷呈,宇宙变化奥妙无限。宇宙从所认为的混沌汤状态开始,不仅仅演化出星系运转,而且还演化出具有智慧的人类,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宇宙内部的自然事件。人类以自然宇宙的一个构成部分的身份从宇宙内部窥视其奥秘,演变出令人类自身疑惑不解的I和Me的双重身份,竟然会提出“我是谁?”这种问题——把置身其中的宇宙当作外界对立事物来看待!
很早的时候就听到过这样的哲言:比人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思维。之前有帖论及,人类的思维其实局限于表达思想的文字系统,因为文字系统是一个内部无穷大但却封闭的体系。《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当人们论及自己身处其中的宇宙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当作处于宇宙之外的“上帝”地位对待宇宙的,人们说宇宙的奇点的时候,自己就似乎置身于这个奇点之外在指手画脚。物理学的宇宙不过是人的“视界”而已,人的视界永远无法超出时间的边缘,但是,人的“心界”却可以超出任何无穷大而任意驰骋。人总是无法摆脱对诸如“奇点外边是什么?”、“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空间”、“真空是什么?”之类问题的思考。
热力学论及的所谓“孤立系统”无一例外的都不是孤立系统,因为总是还有一个孤立系统相对的环境(尽管可以相互绝热),还有一个处在观察这个孤立系统的观察者——人。热力学谈论的核心术语“热”、“功”同样都不是孤立系统的内部属性,真正的“孤立系统”如观念中的宇宙,没有与之传递热量的外部存在,孤立系统的膨胀也不存在对环境做功从而丧失能量的问题。因此,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的能量守恒对于宇宙这个真正的孤立系统来说,⊿E=Q+W=0+0=0,不过是说宇宙的总能量永远是宇宙的总能量,不存在流失的问题,永远不会有任何变化而已。而这犹如一句空话,属于一种不可实证的“纯粹理念”。
人类如何偷窥这个自己置身其中的宇宙世界?这就是“认识论”问题。认识,是有逻辑规律可循的,这种逻辑性又被称为“理性”,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因此,“非理性的思考”、“有限理性”等等说法本身就是悖论词汇,完全不足为用。经济学如果陷入其中,请趁早回头。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分为两个方面:事实描述(认知)和价值描述(认知)。价值判断即确定事物对人的有用性,这种事情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此文暂且将价值认识问题放在一边。而就对事实的具体描述方法来说又分为两种:第一,事物是什么样子;第二,事物如何演变。样子,即存在状态;演变,即发展变化运动过程。描述事物存在状态的符号或变量对应于事物的状态,因此被称为“状态函数”、“态函数”或“状态量”;而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符号或变量对应于一个时间过程,故而谓之“过程函数”或“过程量”。
状态,是事物的“模样”,即在某个时点上“样子”,因此,描述事物状态的变量又被称为“时点数”。而“过程”涉及到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的时间段长度问题,所以,描述事件过程的变量又被称为“时段数”。形象地说,状态是一张照片,而过程是一段录像。
时点数用来描述事物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存在状态,因此又被称为“存量”,stock。时段数是描述事物的发展的,涉及到时间的流动性问题,因此又被称为“流量”,flow。存量之“存”,是“存在状态”之“存”;流量之“流”是“时间流动过程”之“流”。英文stock具有库存、藏品之意,库存数当然是存量,但不可望文生义,反过来把存量简单当作“可以保存下来的量”理解,这样就太过狭义并偏离本质了。例如,“年储蓄量”就是“可以保存的量”,但却是一个标准的流量,而不是存量。有人将表述流体质量流速或体积流速的“流量”之“流”解释“流量”性质之“流”,都是对流量概念的误解。
显然,状态函数的取值对应于时间点,即任意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观测取值;而过程函数对应于一个事件过程,一个时间段内的过程完结了,才可以测到一个“时段数”数值。
由于人们观测外界事物,看到的总是事物在某时某刻的“状态”、“模样”,因此,直接观测到的变量大都是“存量”(时点数、状态函数),比如国际基本单位制当中规定的七个基本变量如尺度(米)、时间(秒)、质量(kg)、物量(摩尔)、温度(K)、光照强度(勒克斯)和电流(安培)全部都是状态函数即存量。这不过就是说,存量是可以随机观测的,而流量作为存量的积累,只能通过不断的观测数据加以推算才能在过程终结后得到。比如,要得到“月采购量”这种流量数据,就只能把某月份的每一笔采购数量(存量)加和起来。变量的这种观测特征可以总结为:存量是可以直接观测的,而流量要依靠间接计算得到。
我们注意到,“存量”、“流量”、“时点数”或者“时段数”这些说法并不十分严格,有时很容易误导研究的思路。实际上旧有的观念已经受此严重误导。
人们观测事物的状态,有局部和整体之分。例如我们看到一支红杏探出墙头,我们可以根据墙的高度(参照系)来判断花木的高度,但是所知只是高度而已。如果是站在墙内观察它或者是一堵篱笆墙,依然可以墙为参照物认知花木的高度,但是所知信息更加丰富,不仅仅知道花木高度,而且知道树干树形。也就是说,后一种状态是“整体”的,而前一种状态是“局部”的。前一种只是告诉我们它的高度状态,后一种状态还告诉我们这个状态的历史,是怎么来的。
因此,状态函数实际上有两类,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和同时表述此状态历史的。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状态函数,谓之“点存量”,而同时表达此状态形成历史的,谓之“流存量”。《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用一个形象的词汇“水表数”来表示“流存量”。这就是“流存量”概念的由头。
在数学描述上,“点存量”是一个点,是数轴上的一个点,是一个“数”;而“流存量”是一个以当前状态点为头部的一个线段,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变上限定积分”或“积分上限的函数”概念。因为“上限”是一个可变的状态量(如时间变量,或其函数),因此作为“积分上限的函数”也就是一个状态量。
之所以点存量和流存量都归于“存量”,是因为它们都对应于“拍照”的那个瞬间时点,差异在于一个是“面部特写”,一个是“全身照”,但是都不是涉及时间流动的“录像”。
楼主能否给出有关流量和存量的具体模型例子

还是犯迷糊不是?传统的经济学从来都没有真正懂得“存量(时点数)”和“流量(时段数)”这对概念,迷惑也正常。
你要的例子俯拾皆是。我之前有很多关于变量逻辑的帖子,你可以慢慢看。
现再就事论事给你一个:
你现在读帖子的速度,对应于当前时点,是一个时点数,也叫存量,我们用Vr表示,单位可以选用“篇/小时”“篇/天”“篇/周”等等。假设你如同一个连续的扫描器一样,即Vr视为对时间变量t的连续函数,则有Vr=V(t)。
你每个时段例如一天读几篇帖子,这对应于一个时段序数,如第几天,是一个时段数,也叫流量,我们可用Q表示,Q是时段序数的函数,则有Q=Q(T),T=1th、2ed、3th……
若想求出某一天(如第2天)读帖的篇数,我们可以用读帖速度函数Vr在t=24~48小时的时段数积分求出,即Q1=∫Vrdt,t从24~48
我们并不能直接将Vr和Q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二元函数关系,必须通过第三个变量(t),才能有Q1=∫Vrdt。
Vr=V(t)在任一时段(0~24、24~48……)都有无限多的取值点,而Q每天只有一个,我们无法将Q和Vr一一对应。
如果你假定读帖速度为一个常数,Vr也就不是一个存量性质的变量。此时可以简单地求出Q1=Q2=Q3=……=24Vr,例如Vr=2(P/H),则Q1=Q2=Q3=……=48.
经济学当中的错误,就是把价格假定为一个事前常数,完全忽略了其存量性质,所以需求定律只能是假定,永远无法在实践中验证。价格是交换的比例,是要被作为理性人的交换者所共同决定的一个时点数(对应于成交那个时点),如果假定为常数,就否定了交换者是理性人这一基本假定,也不符合事实。

经济学当中的错误,就是把价格假定为一个事前常数,完全忽略了其存量性质,所以需求定律只能是假定,永远无法在实践中验证。价格是交换的比例,是要被作为理性人的交换者所共同决定的一个时点数(对应于成交那个时点),如果假定为常数,就否定了交换者是理性人这一基本假定,也不符合事实。

楼主没有学好需求定律和数学就不要在这里忽悠可以吗?
需求定律里面可没有涉及到交换那么一个词~需求和供给一起决定的价格。为什么假定价格为常数?那是在完全竞争里面的情形,可以用需求定律有严格的数学推导。
需求定律仅仅是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反之,亦然。
数学不需要假定吗?经济学就不需要?一个从现实演绎出来的假定并且能禁受现实考验的假定为何不接受?如果你怀疑他,你怎么不怀疑欧几里德空间呢?你可以用完全不同的一套假定,有本事你推出许多好的性质。比如不同于欧几里德的黎曼几何。
最后为什么你没有学好数学?还麻烦你看一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也许我不说你这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个定理吧?我说了也许你也理解不了那个定理的奥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3 13:57:53编辑过]
木石:
你承认需求定律中没有交换一词就足够了。这就是它的最根本的败笔所在。因为“价格”(交换的比例)概念离开交换就不成立了。
你找到任何一个以现实数据说话的需求曲线,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从你的发言可知,你对“存量”“流量”这些概念一窍不通,你的经济学老师最多也是七窍通六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3 21:31:52编辑过]
楼主,看了半天最后一段才蹦出经济学几个字,我开始还以为你没学过经济学呢!
“价格是交换的比例”这句话不知道你在哪看到的?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定义,至少高鸿业的西经和政治经济学都没有不是这样说的。
个人感觉经济学中的流量和存量的概念还是很清楚的。
“价格是交换的比例”这句话不知道你在哪看到的?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定义,至少高鸿业的西经和政治经济学都没有不是这样说的。
个人感觉经济学中的流量和存量的概念还是很清楚的。
你不可能看见过,因为它是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当中首次系统清晰地提出的。
如果以往的经济学有这么定义价格,它或许就不会终结了。
你可以举出任何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定义不当。
目前为止,经济学界,包括从数学专业转来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对流量、存量概念是清楚的。

怎么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呢?
既然您的题目里面有关于熵的问题,请试谈之。
还有各位改说啥说啥,不要人身攻击,lz不管怎么说也是VIP,那就是有点资历的。

怎么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呢?
既然您的题目里面有关于熵的问题,请试谈之.
这是一个系列帖子,总共21集,你自己可以找来细看。你现在跟帖的只是其(2)。关于熵的部分也在其中。

楼主花了很多篇幅做贴子,足见对科学之执著,我只是担心方向会不会错了。一个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样子”就不会改变。比如钢瓶里的气压,今天是3斤,明天还是3斤,除非你用过它,或者加热过钢瓶。“水表数”就不同了,今天的样子是3立方,明天的样子肯定是>3立方,除非你不用水。因此,“水表数”是态函数吗?至于熵是什么类型函数,我也觉得它的物理意义不太清晰,可以不去讨论它,因为用它可以丈量其它函数,且把它作为一个工具好了。这个工具国际上已经接受了,而且也蛮好用的,所以还是不要放弃它吧。
态函数就是时间变量的函数,因为“状态”是在时点上成立的。你在水表下面放一个“大水盆”,水表数就是这个大水盆的“库容”,也就是水盆中存水量的状态。
水表数可以看做是“水”的流速(时间的函数)在时间上的累积即一个定积分,从t=0积到当前时刻t,这个定积分是时间的函数,即状态函数。
你能看出熵的物理意义含糊不清,这就对了。正是因为它意义不清反而被国际上物理学界广泛接受,所以才是一个问题。要知道,在哥白尼之前世人也广泛接受地心说。
判断一个变量的性质,不是看它变不变,而是看它随什么在变。随时间变量t而变的,或者说在一个时点上被测度确认的变量,叫做状态函数;随时间段序数T而变的,或者说对应于时段序数的变量,就是过程函数。
态函数并不一定非要变化,它可以随时间的流失保持恒定,即保持“稳态”。稳态是态函数的一个取值特例。
一个流体系统的“压力”是一个标准的状态函数。

(续接上帖)
【正文】热力学论及的所谓“孤立系统”无一例外的都不是孤立系统,因为总是还有一个孤立系统相对的环境(尽管可以相互绝热),还有一个处在观察这个孤立系统的观察者——人。热力学谈论的核心术语“热”、“功”同样都不是孤立系统的内部属性,真正的“孤立系统”如观念中的宇宙,没有与之传递热量的外部存在,孤立系统的膨胀也不存在对环境做功从而丧失能量的问题。因此,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的能量守恒对于宇宙这个真正的孤立系统来说,⊿E=Q+W=0+0=0,不过是说宇宙的总能量永远是宇宙的总能量,不存在流失的问题,永远不会有任何变化而已。而这犹如一句空话,属于一种不可实证的“纯粹理念”。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分为两个方面:事实描述(认知)和价值描述(认知)。价值判断即确定事物对人的有用性,这种事情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此文暂且将价值认识问题放在一边。而就对事实的具体描述方法来说又分为两种:第一,事物是什么样子;第二,事物如何演变。样子,即存在状态;演变,即发展变化运动过程。描述事物存在状态的符号或变量对应于事物的状态,因此被称为“状态函数”、“态函数”或“状态量”;而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符号或变量对应于一个时间过程,故而谓之“过程函数”或“过程量”。
状态,是事物的“模样”,即在某个时点上“样子”,因此,描述事物状态的变量又被称为“时点数”。而“过程”涉及到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的时间段长度问题,所以,描述事件过程的变量又被称为“时段数”。形象地说,状态是一张照片,而过程是一段录像。
时点数用来描述事物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存在状态,因此又被称为“存量”,stock。时段数是描述事物的发展的,涉及到时间的流动性问题,因此又被称为“流量”,flow。存量之“存”,是“存在状态”之“存”;流量之“流”是“时间流动过程”之“流”。英文stock具有库存、藏品之意,库存数当然是存量,但不可望文生义,反过来把存量简单当作“可以保存下来的量”理解,这样就太过狭义并偏离本质了。例如,“年储蓄量”就是“可以保存的量”,但却是一个标准的流量,而不是存量。有人将表述流体质量流速或体积流速的“流量”之“流”解释“流量”性质之“流”,都是对流量概念的误解。
显然,状态函数的取值对应于时间点,即任意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观测取值;而过程函数对应于一个事件过程,一个时间段内的过程完结了,才可以测到一个“时段数”数值。
由于人们观测外界事物,看到的总是事物在某时某刻的“状态”、“模样”,因此,直接观测到的变量大都是“存量”(时点数、状态函数),比如国际基本单位制当中规定的七个基本变量如尺度(米)、时间(秒)、质量(kg)、物量(摩尔)、温度(K)、光照强度(勒克斯)和电流(安培)全部都是状态函数即存量。这不过就是说,存量是可以随机观测的,而流量作为存量的积累,只能通过不断的观测数据加以推算才能在过程终结后得到。比如,要得到“月采购量”这种流量数据,就只能把某月份的每一笔采购数量(存量)加和起来。变量的这种观测特征可以总结为:存量是可以直接观测的,而流量要依靠间接计算得到。
我们注意到,“存量”、“流量”、“时点数”或者“时段数”这些说法并不十分严格,有时很容易误导研究的思路。实际上旧有的观念已经受此严重误导。
人们观测事物的状态,有局部和整体之分。例如我们看到一支红杏探出墙头,我们可以根据墙的高度(参照系)来判断花木的高度,但是所知只是高度而已。如果是站在墙内观察它或者是一堵篱笆墙,依然可以墙为参照物认知花木的高度,但是所知信息更加丰富,不仅仅知道花木高度,而且知道树干树形。也就是说,后一种状态是“整体”的,而前一种状态是“局部”的。前一种只是告诉我们它的高度状态,后一种状态还告诉我们这个状态的历史,是怎么来的。
因此,状态函数实际上有两类,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和同时表述此状态历史的。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状态函数,谓之“点存量”,而同时表达此状态形成历史的,谓之“流存量”。《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用一个形象的词汇“水表数”来表示“流存量”。这就是“流存量”概念的由头。
在数学描述上,“点存量”是一个点,是数轴上的一个点,是一个“数”;而“流存量”是一个以当前状态点为头部的一个线段,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变上限定积分”或“积分上限的函数”概念。因为“上限”是一个可变的状态量(如时间变量,或其函数),因此作为“积分上限的函数”也就是一个状态量。
之所以点存量和流存量都归于“存量”,是因为它们都对应于“拍照”的那个瞬间时点,差异在于一个是“面部特写”,一个是“全身照”,但是都不是涉及时间流动的“录像”。
任何否认经济学的数学建模分析意义的观点实际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停留在案例分析的方式上!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现象的复杂性还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的复杂-适应-自组织理论的缺陷,都需要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批判地分析已有的理论成果涉及的基本概念,方法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张建平的有关研究.
如果把“熵”的概念引进经济学,那么“熵”就是垃圾与粪便,张先生,你要经济学也来研究垃圾与粪便吗。
你这个跟帖匪夷所思。
我的这个文章就是指出熵概念的错误的,也是反对经济学人在不懂装懂把熵概念引入到经济学里的。怎么又倒打一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2 22:42:07编辑过]
怎么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呢?
既然您的题目里面有关于熵的问题,请试谈之.
这是一个系列帖子,总共21集,你自己可以找来细看。你现在跟帖的只是其(2)。关于熵的部分也在其中。

=============
对不起,张先生,我实在没有“倒打一耙”,我看了你的主帖半天,找不到你的“熵”在哪里,只看到你的这个帖子说“关于熵的部分也在其中”,所以我有了上述跟帖。如果你也是否定在经济学中引进“熵”概念的,那是对的。
对不起,张先生,我实在没有“倒打一耙”,我看了你的主帖半天,找不到你的“熵”在哪里,只看到你的这个帖子说“关于熵的部分也在其中”,所以我有了上述跟帖。如果你也是否定在经济学中引进“熵”概念的,那是对的。
我并不反对经济学引入其它学科的东西,只是反对它滥用其它学科的东西(包括数学滥用)。熵概念在物理学上就已经错误了,因此,引入经济学不会产生任何有用的结论。
你看到的是这个系列帖子之(2),总共有19个。还有分上下两集的缩编版。有兴趣不妨找到读一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2 23:26:53编辑过]
因此,状态函数实际上有两类,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和同时表述此状态历史的。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状态函数,谓之“点存量”,而同时表达此状态形成历史的,谓之“流存量”。《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用一个形象的词汇“水表数”来表示“流存量”。这就是“流存量”概念的由头。
在数学描述上,“点存量”是一个点,是数轴上的一个点,是一个“数”;而“流存量”是一个以当前状态点为头部的一个线段,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变上限定积分”或“积分上限的函数”概念。因为“上限”是一个可变的状态量(如时间变量,或其函数),因此作为“积分上限的函数”也就是一个状态量。
之所以点存量和流存量都归于“存量”,是因为它们都对应于“拍照”的那个瞬间时点,差异在于一个是“面部特写”,一个是“全身照”,但是都不是涉及时间流动的“录像”。
(请续看下帖)
从文章中对点存量和流存量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文章的基础数理知识不足,意义不大。
1、古人为了解决点速度的问题,在没有数学工具的情况下自己发明数学来描述点速度(微分)。可见点速度比里程、时间、均速等量要更加难以描述。点速度不是观测的结果,而是假设匀速时某点的速度描述。均速也不是点速度流动的结果或“全身照”,它是一个叫做平均值的量。
文章没有提出区别“面部特写”与“全身照”的新的数学工具,仅限于概念的变换,作“哲学式”讨论,意义不大。
2、“点存量”中的点是相对的,数学上数轴上的点是绝对的,文章偷换了概念。在点存量前加时间定语就可以替代没有必要的“流存量”概念。某连锁超市的1天、1月、1年、10年的销售额,去掉前面的时间定语哪个是“流存量”,哪个是“点存量”。
3、说到熵,就离不开有关数学模型的问题。无论关于经济学、气侯的,理论上实际上都不大可能,一是由于观测量和处理能力、再是由于某些观测是无法进行的某些观测将改变被观测者。导致数学模型的预测只能是近似的和错误的,因此看不出已经不时髦的“熵”对经济学会有多大帮助。要赶时髦就关注一下“终极”的“超弦理论”。重在物理学中的数学工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17:13:14编辑过]
经济学要研究什么东西呢,还不是1、公平交换;2、自然(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用最优,最节约;3、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人的生活(社会)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奢望什么呢?
——在每一次买卖(交换)中,如何让任何人都有钱赚,不出现亏本的人——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和最终归宿。
没有人亏本,就是没有人付出的——代价——浪费掉。代价,就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代价,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没有浪费掉,这不是“自然(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用最优,最节约;每个人都有钱赚,这不是“最大限度满足了每的人的生活(社会)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有什么奢望呢,难道还要成为神仙。
所以,研究经济学不需要玄而又玄,只要实实在在地去把什么是——交换——什么是——价格——研究好,把政府规范好,把市场规范好,让大家都有钱赚,经济学就可以向老天交差了。
从文章中对点存量和流存量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文章的基础数理知识不足,意义不大。
1、古人为了解决点速度的问题,在没有数学工具的情况下自己发明数学来描述点速度(微分)。可见点速度比里程、时间、均速等量要更加难以描述。点速度不是观测的结果,而是假设匀速时某点的速度描述。均速也不是点速度流动的结果或“全身照”,它是一个叫做平均值的量。
文章没有提出区别“面部特写”与“全身照”的新的数学工具,仅限于概念的变换,作“哲学式”讨论,意义不大。
2、“点存量”中的点是相对的,数学上数轴上的点是绝对的,文章偷换了概念。在点存量前加时间定语就可以替代没有必要的“流存量”概念。某连锁超市的1天、1月、1年、10年的销售额,去掉前面的时间定语哪个是“流存量”,哪个是“点存量”。
3、说到熵,就离不开有关数学模型的问题。无论关于经济学、气侯的,理论上实际上都不大可能,一是由于观测量和处理能力、再是由于某些观测是无法进行的某些观测将改变被观测者。导致数学模型的预测只能是近似的和错误的,因此看不出已经不时髦的“熵”对经济学会有多大帮助。要赶时髦就关注一下“终极”的“超弦理论”。重在物理学中的数学工具。
戚先生,你相当然把一个变量分类术语和一个具体的概念并列。难怪你无法跳出传统经济学错误的供求均衡思路了。我不敢说自己的科学知识是多么的足,但不是你想象的水平。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物理学的地位不可谓不高,我敢写此文指出其错误与不可成立,不是像你和一些人一样随便就提出一个这定律那定理来。
文章总共有19篇,你到底看了没有?不要总是急着表达自己。其中有对“点存量”和“流存量”的数学描述,看了再表达不迟。如果你已经看了,你白看了——还是对流量存量的概念和逻辑一窍不通。
为何一定要发明新的数学方法?用已有的数学方法指出经济学错误应用数学方法不也是一种进步?经济学是滥用数学,而不是缺乏先进的数学工具。为了证明一般均衡,经济学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可惜连最基本的变量逻辑都搞不清楚。
再说一遍:本人是批判熵概念的不是宣传它的。经济学人拿熵说事儿不是我,已经有一个世纪了。本文不是说熵思想对经济学的用处的。在这篇长文当中,只是“兼对热力学熵的清算”,是想通过熵概念当中对变量逻辑的错误提醒经济学人不要在应用数学方法时再犯这种错误。就像你在你的价值定律当中所犯的错误一样(供、求应是存量,而不是西经所定义的流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18:24:27编辑过]
经济学要研究什么东西呢,还不是1、公平交换;2、自然(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用最优,最节约;3、最大限度满足每个人的生活(社会)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奢望什么呢?
你的经济学太高大了。经济学只研究交换。第一,交换基于私有制,如果默认私有制度合理,交换自然是公平的。第二,私有的理性人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私有物,交换者所做的决定对他来说一定是最优的、最节约的,不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第三,交换者是私人,只追求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不会考虑社会的每一个人。考虑社会资源配置和每个人需求的是公有制,是政府的政治学,不是经济学。
——在每一次买卖(交换)中,如何让任何人都有钱赚,不出现亏本的人——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和最终归宿。
没有人亏本,就是没有人付出的——代价——浪费掉。代价,就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代价,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没有浪费掉,这不是“自然(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用最优,最节约;每个人都有钱赚,这不是“最大限度满足了每的人的生活(社会)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有什么奢望呢,难道还要成为神仙。
你把自己当成理性的裁判了,把自己的理性凌驾于理性人之上了。理性人的决定永远都是正确的。从事亏损交换的不是理性人,因此不可能有亏损的交换。
所以,研究经济学不需要玄而又玄,只要实实在在地去把什么是——交换——什么是——价格——研究好,把政府规范好,把市场规范好,让大家都有钱赚,经济学就可以向老天交差了。
你的问题就在于恰恰不知道交换和价格是什么。
从文章中对点存量和流存量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文章的基础数理知识不足,意义不大。
1、古人为了解决点速度的问题,在没有数学工具的情况下自己发明数学来描述点速度(微分)。可见点速度比里程、时间、均速等量要更加难以描述。点速度不是观测的结果,而是假设匀速时某点的速度描述。均速也不是点速度流动的结果或“全身照”,它是一个叫做平均值的量。
文章没有提出区别“面部特写”与“全身照”的新的数学工具,仅限于概念的变换,作“哲学式”讨论,意义不大。
2、“点存量”中的点是相对的,数学上数轴上的点是绝对的,文章偷换了概念。在点存量前加时间定语就可以替代没有必要的“流存量”概念。某连锁超市的1天、1月、1年、10年的销售额,去掉前面的时间定语哪个是“流存量”,哪个是“点存量”。
3、说到熵,就离不开有关数学模型的问题。无论关于经济学、气侯的,理论上实际上都不大可能,一是由于观测量和处理能力、再是由于某些观测是无法进行的某些观测将改变被观测者。导致数学模型的预测只能是近似的和错误的,因此看不出已经不时髦的“熵”对经济学会有多大帮助。要赶时髦就关注一下“终极”的“超弦理论”。重在物理学中的数学工具。
戚先生,你相当然把一个变量分类术语和一个具体的概念并列。难怪你无法跳出传统经济学错误的供求均衡思路了。我不敢说自己的科学知识是多么的足,但不是你想象的水平。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物理学的地位不可谓不高,我敢写此文指出其错误与不可成立,不是像你和一些人一样随便就提出一个这定律那定理来。
文章总共有19篇,你到底看了没有?不要总是急着表达自己。其中有对“点存量”和“流存量”的数学描述,看了再表达不迟。如果你已经看了,你白看了——还是对流量存量的概念和逻辑一窍不通。
为何一定要发明新的数学方法?用已有的数学方法指出经济学错误应用数学方法不也是一种进步?经济学是滥用数学,而不是缺乏先进的数学工具。为了证明一般均衡,经济学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可惜连最基本的变量逻辑都搞不清楚。
再说一遍:本人是批判熵概念的不是宣传它的。经济学人拿熵说事儿不是我,已经有一个世纪了。本文不是说熵思想对经济学的用处的。在这篇长文当中,只是“兼对热力学熵的清算”,是想通过熵概念当中对变量逻辑的错误提醒经济学人不要在应用数学方法时再犯这种错误。就像你在你的价值定律当中所犯的错误一样(供、求应是存量,而不是西经所定义的流量)。
张先生,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你已经在上面解释了你对“熵”的看法了,我就再不会误解了,所以我就不会跟你讨论“熵”的问题了。
【言之前】如果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听懂了吗?”,大家齐声回答“懂了!”,可是叫起来一问,个个答案不同乃至互相矛盾。你说大家懂了吗?可以进行下一节课吗?现实是,经济学教授可能会去讲下一课——经济学对不同答案的宽宏大量是有口皆碑的,几个世纪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嘛。不过“宽容”的态度最好用于对待“观点”方面,而不是用在对待科学事实方面。如果经济学如此“宽容大度”的话,就不要再奢谈它的科学性了。
对于变量逻辑问题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但是,愿意并且能够理解这个逻辑的人不多。这一方面可能自己表述的还不够明确,零打碎敲欲言又止;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传统的、定势的、错误的认识论的顽固和历史积淀之深厚。
经济学教科书说“需求量是流量”,于是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是,没有异议的人们对“流量”概念本身就糊里糊涂,因此对需求量的概念其实是十分含糊的。比如,任何一宗交换当中都有两个需求量和两个供给量问题,那么用于构建供求曲线的需求(供给)量究竟是哪一个?流量和存量不可以构建二维关系的变量逻辑决定了所谓的需求定律并不存在,但是虚构的这种关系居然变成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面对提问“为何没有源于实际的需求表”,大家的解释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执一词。
某教授在地球经济论坛(www.dqjj.com.cn)讨论中认为,之所以需求表是虚构的,是因为得到这样一个实证的数据表的成本太高。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一个叫吉芬的英国爵士到乡村转了一圈儿,就轻易发现了经济学上鼎鼎有名的“吉芬现象”和“吉芬商品”(当然只是一个误会!),看来统计这种数据的成本并不高。况且为了维系经济学大厦的存在,经济学人即便是付出比吉芬爵士多走几百趟的成本也是理所应当的。
而另一位无锡的高级工程师则认为,存量和流量的划分没什么意义,坚持这种划分就等于是坚持西方经济学观点的表现,和批判西经是矛盾的。而在人大经济论坛上,一位网友wysh01对这种饶舌斗嘴不屑一顾,他的理由是“需求量本就是一个不可观察的量”,讨论需求表的真实性纯属多余。的确如此,因为概念问题,经济学定义的那个需求量本来就不可被统计,因此所谓的“需求定律”永远不可实证。
但是,有人却认为“需求量概念其实是很清晰的”,并不赞同wysho1的这种“需求量不可测”论,
事实是,像“年吃粮”、“月用电”、“周材料消耗”等等这些虽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需求量”定义(即并未附带一定的价格条件)但却毫无疑问是关于需求的流量性质的变量的概念,不是都可以清晰统计吗?
但依然有人挺身而出维护“需求量”概念的科学性,撰文表示“需求量其实不含混”,还明确表示需求表可以编制出来。但是,这大概也是说说而已,几个世纪过去了,经济学教材中除了虚构的需求表之外,我们不知道何时才可以见到一张源于实际的需求表。
经济学界在理论的最基本层面上从来都是吵吵嚷嚷莫衷一是。大家都说“没问题”、“概念很清晰”,都自我感觉理解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却竟然无法达成共识!出现了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奇特现象。由此看来,所谓“清晰”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见仁见智”罢了,而凑在一起就是一盆糊涂浆了。
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或者说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源于实际的需求表”的根本原因在于所谓需求定律从根本违背了变量逻辑。因此,在连篇累牍地讨论了存量、流量、熵这些东西之后,觉得很有必要把讨论向更基本的认识方法论方面加以扩展,遂编撰此文。
事实上,“没有源于实际的需求表”恰恰说明了需求定律的不存在,说明了统计需求表数据的方法具有不可克服的逻辑错误——合乎逻辑的变量统计方法以及由此方法定义的变量,不可能给不出一个实际的需求表来。
本帖的很多片段都沉在箱底有些年头了,此番草草纠结编撰贴出,难保叙述上会没有瑕疵,如果读者发现可以提出来进一步讨论。本文可以看作是此前一系列关于变量逻辑的论述以及对熵概念的论述的一次总结性言论,因此,叙述方式更趋严谨和教科书化。
之所以把变量逻辑问题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放在本帖一起讨论,其原因在于对有关变量的性质问题的关注更多的起源于热力学对状态和过程的关注和研究,而经济学同样面对着很多变量却对其之间的逻辑规律缺乏认知,任意组合变量的数学游戏现象相当普遍几近泛滥。此外,经济学史上“经济熵”概念的出现也把经济学和热力学硬扯在了一起。“经济熵”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经济学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本文要告诉依然信奉熵理论的读者,这根稻草根本靠不住,而统计熵和信息熵的概念其实和物理学的热温商是并不融合的两种概念。
自从所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形成以后,就一直存在对于热寂论的深刻批判,但是,批来批去都是在接受熵定义之前提下的批判,这包括本人之前有关熵的帖子也是如此。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即就事物的运动趋势来说,哲学和数学物理学的不一致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熵概念的数学论证是严密的,为何会有在哲学上显然站不住脚的热寂论出现?数学上成立而哲学上不成立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就是要从最基础层面开始,论证熵概念本身的不成立,也算是针对之前的“物理学熵概念不成立论”给一个较为详细的“说法”。
热力学第一定律诞生的时候就经历了两条相互独立的不同路线:焦耳(joule,1818~1889)的定量试验方法和曼耶医生(Mayer,1814~1878)的哲学思辩方法。此番论述涉及到热力学的很多具体内容和侧重具体的概念定律数理推导过程,不同于之前有关帖子主要侧重于哲学层面,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尤其是热力学基础知识积淀和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和素养(也需要你有点耐心)。此文在阅读理解方面有可能使得读者产生两难局面:没有数学物理学基础的读者存在接受困难,而有基础的读者存在摆脱固有错误观念困扰的困难。
尽管偏重数理,本文的中心还是变量逻辑,是从变量逻辑的角度来论述熵概念的错误。本文对数理模型构建爱好者来说,具有必要的指导价值,因为许多人常常习惯地、错误地把变量的实质性质抽去,仅仅当作一个纯数字符号对待。虽然微积分理论提供了一个适用的数学手段供我们考察事物的状态和运动两个方面,但是,许多学者都没能够很好地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变量。若单凭想象在不同性质的变量之间建立不存在的所谓关系(例如经济学所谓的供求曲线),那么,数学应用最终将沦为数学游戏。
此文在学术史上的意义更具普遍意义,包括对物理学和数学。恭喜读到本帖的读者见证这个顺便将熵判据扔进垃圾箱的历史时刻。
告知:以下各帖内容只是为了发帖需要而粗略分段,没有严格按照段落含义划分。
(请续看下帖)
先说第一集,注意粗体部分,以不是问题的问题作开头。
在一个平面上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由此可以导出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则同位角相等,是为定理。由此推导出大量定理构建了“几何”学,成为科学之基础。平行线是理论上的定义,是理想状态下的东西,现实中由于没有真正的“平面”,也不可能画无限长的线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的直线,所以现实中不存在真正的平行线,只有接近、类似且难以证明的平行线。
如果有说“为何没有源于现实的平行线”,或“这种虚构的平行线产生的定理居然变成了整个科学的基础理论”。大家应该知道怎样回答。
同理,“需求量”是理论上的定义,是理想状态下的东西。在概念或前提没被偷换的情况下,寻找“源于实际的需求表”有意义吗?会有结果吗?。“没有现实中真正的平行线”完全说明不了“几何”定律的不存在、“没有源于实际的需求表”同样说明不了需求定律的不存在。
改变前提或概念后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及公理,但不是对原理论的批判,各有个的前提条件。如,你发现引力使平面扭曲了,在此条件下有关平行线的定理,则可能是一个新的体系。完全不能说“几何”是传统的、定势的、错误的理论。相反,只要是定理、公理,它就是永恒的正确的。
理论上说在大量的前提下会产生无限的公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3 21:06:35编辑过]
先说第一集,注意粗体部分,以不是问题的问题作开头。
在一个平面上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由此可以导出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则同位角相等,是为定理。由此推导出大量定理构建了“几何”学,成为科学之基础。平行线是理论上的定义,是理想状态下的东西,现实中由于没有真正的“平面”,也不可能画无限长的线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正的直线,所以现实中不存在真正的平行线,只有接近、类似且难以证明的平行线。
如果有说“为何没有源于现实的平行线”,或“这种虚构的平行线产生的定理居然变成了整个科学的基础理论”。大家应该知道怎样回答。
同理,“需求量”是理论上的定义,是理想状态下的东西。在概念或前提没被偷换的情况下,寻找“源于实际的需求表”有意义吗?会有结果吗?
改变前提或概念后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及公理,但不是对原理论的批判,各有个的前提条件。如,你发现引力使平面扭曲了,在此条件下有关平行线的定理,则可能是一个新的体系。完全不能说“几何”是传统的、定势的、错误的理论。相反,只要是定理、公理,它就是永恒的正确的。
理论上说在大量的前提下会产生无限的公理。
最后一句说得非常对。但你对我质疑为何没有源于实际的需求表所表达的问题没有真正理解。
“需求量”既是理论上定义的,也是实际的经济数据,而不是你所说的什么理想状态下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人对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需求量数据,如你每月吃多少粮食等等、某工厂每天消耗多少度电……
需求定律的问题在于,第一,它本意是研究交换现象的,如我文中所说,任何一宗交换,由于有两个交换者和两种商品,因此必有两个需求量。而需求定律只有一个,并且不能说清楚是哪一个交换者对哪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第二,就是本文所要强调的变量逻辑问题,即在需求定律当中出现的价格是一个流量,在一个需求量对应的区间内,价格是无限多取值的,所以经济学家根本无从找到需求量和价格的对应关系,因为压根儿就没有这种“多对一的一一对应”。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