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1917 33
2007-08-28

(续接上帖)

【正文】大千世界五彩纷呈,宇宙变化奥妙无限。宇宙从所认为的混沌汤状态开始,不仅仅演化出星系运转,而且还演化出具有智慧的人类,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宇宙内部的自然事件。人类以自然宇宙的一个构成部分的身份从宇宙内部窥视其奥秘,演变出令人类自身疑惑不解的IMe的双重身份,竟然会提出“我是谁?”这种问题——把置身其中的宇宙当作外界对立事物来看待!

很早的时候就听到过这样的哲言:比人大的是宇宙,比宇宙大的是人的思维。之前有帖论及,人类的思维其实局限于表达思想的文字系统,因为文字系统是一个内部无穷大但却封闭的体系。《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当人们论及自己身处其中的宇宙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当作处于宇宙之外的“上帝”地位对待宇宙的,人们说宇宙的奇点的时候,自己就似乎置身于这个奇点之外在指手画脚。物理学的宇宙不过是人的“视界”而已,人的视界永远无法超出时间的边缘,但是,人的“心界”却可以超出任何无穷大而任意驰骋。人总是无法摆脱对诸如“奇点外边是什么?”、“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空间”、“真空是什么?”之类问题的思考。

热力学论及的所谓“孤立系统”无一例外的都不是孤立系统,因为总是还有一个孤立系统相对的环境(尽管可以相互绝热),还有一个处在观察这个孤立系统的观察者——人。热力学谈论的核心术语“热”、“功”同样都不是孤立系统的内部属性,真正的“孤立系统”如观念中的宇宙,没有与之传递热量的外部存在,孤立系统的膨胀也不存在对环境做功从而丧失能量的问题。因此,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描述的能量守恒对于宇宙这个真正的孤立系统来说,⊿EQW000,不过是说宇宙的总能量永远是宇宙的总能量,不存在流失的问题,永远不会有任何变化而已。而这犹如一句空话,属于一种不可实证的“纯粹理念”。

人类如何偷窥这个自己置身其中的宇宙世界?这就是“认识论”问题。认识,是有逻辑规律可循的,这种逻辑性又被称为“理性”,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因此,“非理性的思考”、“有限理性”等等说法本身就是悖论词汇,完全不足为用。经济学如果陷入其中,请趁早回头。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分为两个方面:事实描述(认知)和价值描述(认知)。价值判断即确定事物对人的有用性,这种事情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此文暂且将价值认识问题放在一边。而就对事实的具体描述方法来说又分为两种:第一,事物是什么样子;第二,事物如何演变。样子,即存在状态;演变,即发展变化运动过程。描述事物存在状态的符号或变量对应于事物的状态,因此被称为“状态函数”、“态函数”或“状态量”;而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符号或变量对应于一个时间过程,故而谓之“过程函数”或“过程量”。

状态,是事物的“模样”,即在某个时点上“样子”,因此,描述事物状态的变量又被称为“时点数”。而“过程”涉及到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的时间段长度问题,所以,描述事件过程的变量又被称为“时段数”。形象地说,状态是一张照片,而过程是一段录像。

时点数用来描述事物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存在状态,因此又被称为“存量”,stock。时段数是描述事物的发展的,涉及到时间的流动性问题,因此又被称为“流量”,flow。存量之“存”,是“存在状态”之“存”;流量之“流”是“时间流动过程”之“流”。英文stock具有库存、藏品之意,库存数当然是存量,但不可望文生义,反过来把存量简单当作“可以保存下来的量”理解,这样就太过狭义并偏离本质了。例如,“年储蓄量”就是“可以保存的量”,但却是一个标准的流量,而不是存量。有人将表述流体质量流速或体积流速的“流量”之“流”解释“流量”性质之“流”,都是对流量概念的误解。

显然,状态函数的取值对应于时间点,即任意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观测取值;而过程函数对应于一个事件过程,一个时间段内的过程完结了,才可以测到一个“时段数”数值。

由于人们观测外界事物,看到的总是事物在某时某刻的“状态”、“模样”,因此,直接观测到的变量大都是“存量”(时点数、状态函数),比如国际基本单位制当中规定的七个基本变量如尺度(米)、时间(秒)、质量(kg)、物量(摩尔)、温度(K)、光照强度(勒克斯)和电流(安培)全部都是状态函数即存量。这不过就是说,存量是可以随机观测的,而流量作为存量的积累,只能通过不断的观测数据加以推算才能在过程终结后得到。比如,要得到“月采购量”这种流量数据,就只能把某月份的每一笔采购数量(存量)加和起来。变量的这种观测特征可以总结为:存量是可以直接观测的,而流量要依靠间接计算得到。

我们注意到,“存量”、“流量”、“时点数”或者“时段数”这些说法并不十分严格,有时很容易误导研究的思路。实际上旧有的观念已经受此严重误导。

人们观测事物的状态,有局部和整体之分。例如我们看到一支红杏探出墙头,我们可以根据墙的高度(参照系)来判断花木的高度,但是所知只是高度而已。如果是站在墙内观察它或者是一堵篱笆墙,依然可以墙为参照物认知花木的高度,但是所知信息更加丰富,不仅仅知道花木高度,而且知道树干树形。也就是说,后一种状态是“整体”的,而前一种状态是“局部”的。前一种只是告诉我们它的高度状态,后一种状态还告诉我们这个状态的历史,是怎么来的。

因此,状态函数实际上有两类,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和同时表述此状态历史的。纯粹表示当前时点上状态的状态函数,谓之“点存量”,而同时表达此状态形成历史的,谓之“流存量”。《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用一个形象的词汇“水表数”来表示“流存量”。这就是“流存量”概念的由头。

在数学描述上,“点存量”是一个点,是数轴上的一个点,是一个“数”;而“流存量”是一个以当前状态点为头部的一个线段,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变上限定积分”或“积分上限的函数”概念。因为“上限”是一个可变的状态量(如时间变量,或其函数),因此作为“积分上限的函数”也就是一个状态量。

之所以点存量和流存量都归于“存量”,是因为它们都对应于“拍照”的那个瞬间时点,差异在于一个是“面部特写”,一个是“全身照”,但是都不是涉及时间流动的“录像”。

(请续看下帖)[em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5 07:34:00
写的好了,能把自己学习真正领悟写出来交流真实太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8 10:28:00

楼主能否给出有关流量和存量的具体模型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8 11:18:00
以下是引用lemononeplus在2008-7-8 10:28:00的发言:

楼主能否给出有关流量和存量的具体模型例子

还是犯迷糊不是?传统的经济学从来都没有真正懂得“存量(时点数)”和“流量(时段数)”这对概念,迷惑也正常。

你要的例子俯拾皆是。我之前有很多关于变量逻辑的帖子,你可以慢慢看。

现再就事论事给你一个:

你现在读帖子的速度,对应于当前时点,是一个时点数,也叫存量,我们用Vr表示,单位可以选用“篇/小时”“篇/天”“篇/周”等等。假设你如同一个连续的扫描器一样,即Vr视为对时间变量t的连续函数,则有Vr=V(t)。

你每个时段例如一天读几篇帖子,这对应于一个时段序数,如第几天,是一个时段数,也叫流量,我们可用Q表示,Q是时段序数的函数,则有Q=Q(T),T=1th、2ed、3th……

若想求出某一天(如第2天)读帖的篇数,我们可以用读帖速度函数Vr在t=24~48小时的时段数积分求出,即Q1=∫Vrdt,t从24~48

我们并不能直接将Vr和Q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二元函数关系,必须通过第三个变量(t),才能有Q1=∫Vrdt。

Vr=V(t)在任一时段(0~24、24~48……)都有无限多的取值点,而Q每天只有一个,我们无法将Q和Vr一一对应。

如果你假定读帖速度为一个常数,Vr也就不是一个存量性质的变量。此时可以简单地求出Q1=Q2=Q3=……=24Vr,例如Vr=2(P/H),则Q1=Q2=Q3=……=48.

经济学当中的错误,就是把价格假定为一个事前常数,完全忽略了其存量性质,所以需求定律只能是假定,永远无法在实践中验证。价格是交换的比例,是要被作为理性人的交换者所共同决定的一个时点数(对应于成交那个时点),如果假定为常数,就否定了交换者是理性人这一基本假定,也不符合事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13:56:0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8-7-8 11:18:00的发言:

经济学当中的错误,就是把价格假定为一个事前常数,完全忽略了其存量性质,所以需求定律只能是假定,永远无法在实践中验证。价格是交换的比例,是要被作为理性人的交换者所共同决定的一个时点数(对应于成交那个时点),如果假定为常数,就否定了交换者是理性人这一基本假定,也不符合事实。

楼主没有学好需求定律和数学就不要在这里忽悠可以吗?

需求定律里面可没有涉及到交换那么一个词~需求和供给一起决定的价格。为什么假定价格为常数?那是在完全竞争里面的情形,可以用需求定律有严格的数学推导。

需求定律仅仅是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反之,亦然。

数学不需要假定吗?经济学就不需要?一个从现实演绎出来的假定并且能禁受现实考验的假定为何不接受?如果你怀疑他,你怎么不怀疑欧几里德空间呢?你可以用完全不同的一套假定,有本事你推出许多好的性质。比如不同于欧几里德的黎曼几何。

最后为什么你没有学好数学?还麻烦你看一下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也许我不说你这辈子也不会知道这个定理吧?我说了也许你也理解不了那个定理的奥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3 13:57: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3 21:12:00

木石:

你承认需求定律中没有交换一词就足够了。这就是它的最根本的败笔所在。因为“价格”(交换的比例)概念离开交换就不成立了。

你找到任何一个以现实数据说话的需求曲线,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从你的发言可知,你对“存量”“流量”这些概念一窍不通,你的经济学老师最多也是七窍通六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3 21:31: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