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10 1
2007-08-28


上次发的一篇关于食品价格与农民收入的帖子,其中引用的CPI数据记错了,在此更正。据官方统计,食品价格总体同比上涨15.4%,而不是45%;上涨45%的是其中肉禽及其制品部分。不过,这并不改变我认为食品涨价,农民并不能增收(实际购买力提高)的观点。今天就来看看,这些CPI数字告诉我们什么?或者说,我们能在这些枯燥的数字中发现什么?分析数据是许多人的弱项,也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一是可能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知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偷懒,一切凭感觉,人云亦云。我也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不过是根据一些生活常识和常理进行推算罢了。

下面先看看官方公布的CPI数据:

------------------------------------------------
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6%,其中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6.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9%。

从八大类别看,7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0%,油脂价格上涨30.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2%,鲜蛋价格上涨30.6%,水产品价格上涨5.4%,鲜菜价格上涨18.7%,鲜果价格下降12.2%,调味品价格上涨4.5%。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其中,烟草价格上涨0.9%,酒类价格上涨3.6%。

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6%,其中服装价格下降0.6%。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3%,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6.6%。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西药价格下降0.9%,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10.0%,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2.3%。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3%。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3%,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下降1.4%,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2.1%,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2.7%,市区交通费价格上涨0.7%;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8.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1.2%。其中,学杂托幼费价格下降0.7%,教材参考书下降0.7%,文娱费价格上涨3.2%,旅游价格上涨1.6%,文娱用品价格下降0.5%。

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3.4%,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7%,租房价格上涨3.9%。

1-7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5%。
------------------------------------------------

估计看到这些数据的人,第一印象就是有无水份,有无猫腻。譬如,很多人都说猪肉价格翻了一翻不止,怎么“肉禽及其制品”只有45.2%的涨幅?

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的假定。我们不妨先相信这些数据是真实和准确的,但是这些模糊笼统、语焉不详的数字,到底是怎么调查和统计出来的,我们并不知道。这就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梳理。

以肉价为例。45.2%应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平均数字。基本上,北方的大中城市肉价上涨远不止此数,而南方的大中城市升幅可能没有那么高。例如在广州,新鲜猪肉价格由今年3月以前的12元/500克涨到现在的18元/500克,升幅50%;如果和去年七月相比,则可能是60%~70%。这是南方农业条件好,供应量较充足,与及多水塘湖泊,有大量淡水鱼虾类产品与之竞争造成的。考虑这些因素后,不妨假定北方大中城市肉价同比上涨105%(超过一倍),南方大中城市肉价同比上涨65%,全国大中城市平均为85%左右。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85%还是比45%高得多,差距出在哪里?原因就在于,45%的全国平均数字,包括了大量的小城镇,我不知道是否还包括乡一级的集市,甚至农民内部交易。这些地方由于距离农业产地近,供应方便,价格上自然不会上涨很多。根据合理性的原则,可认为农民内部交易,甚至乡一级的集市也不会被计入CPI(在统计者看来,这也是农民或农村内部交易),于是85%拉下来到45%,主要就是小城镇的功劳。所谓小城镇应包括人口10万以内的县城、小型地级市和大型的镇,等等。这些地方离养猪场也不会很远,并且大中城市所谓打击“私宰”的行动,尚未有能力扩展到这些地方,因此肉类供应充足,价格自然不高。

那么到底这些小城镇的总消费量和大中城市的总消费量怎么比呢?无法找到这种分类数据,但可以根据人口比例进行估算。现在肉价这么贵,相信大中城市的人也不敢吃这么多肉了,因此可以认为大中城市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和小城镇基本相当。因此:

1)如果大中城市总人口和小城镇总人口比例是1:1,那么小城镇的肉价涨幅为:45.2%*2-85%=5.4%;
2)如果这个比例是1:2,小城镇的肉价涨幅为:(45.2%*3-85%)/2=25.3%;
3)如果这个比例是2:1,45.2%*3-85%*2=-34.4%。呵呵,负数了,就是说小城镇的肉价是下降的。

估计实际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人口之比在1:1到1:2之间(谁有统计数据?),取个平均值1:1.5,(45.2%*2.5-85%)/1.5=18.7%。换言之,小城镇肉价涨幅平均约百分之十几,充其量不到20%。(哪位在县城一级的网友可以证明一下?)我记得一个月前这边的电视台就有报道,广州北面某县(200公里以内,具体名字忘了),猪肉价格很稳定,很便宜(大约是10~11元/500克),当然,原因是县领导......

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文字估算小城镇的肉价涨幅?这个数字太重要了。如前文,“这些地方离养猪场也不会很远,并且大中城市所谓打击私宰的行动,尚未有能力扩展到这些地方,因此肉类供应充足,价格自然不高”。不仅是不高,而且这个价格非常贴近农民直接出售生猪的价格。如果它比农民的直接售价高很多,农民就会绕开经销商,直接卖到小城镇去,而在这种距离范围(平均小于30公里)内,农民是可以做到“直销”的,尽管辛苦一点。

如果距离出产地很近的小城镇肉价涨幅也不过20%,很难想象农民出售生猪的价格也能涨超过20%。饲料涨了多少?官员和专家们喋喋不休地说,至少30%,所以肉价才这么贵。那么,农民增收了吗?根据官员和专家们的说法,饲料成本是占肉价总成本的大部分滴,而农民手上的钱本来就少......

官员和专家们又告诉我们说,饲料价格上涨是美国用粮食提炼代替汽油的燃料,总之,不是我们的错,要怪就怪美国去。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就要进口30000吨美国的猪肉。我总算恍然大悟了,原来中国的“战略储备肉”是储备在美国的啊,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真是艺高人胆大......打住打住。

以上分析可以充分证明,由于传统农业小生产的特点,食品涨价获益最大的是中间经销渠道,不是农民;农民能补偿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已经很不错了。

再看其他CPI数字:

一、“其中城市价格上涨5.3%,农村价格上涨6.3%”:

根据常识和常理,城市人的食品消费比例远小于农村,而城市食品价格涨幅远大于农村,因此,城市工业品价格上涨远小于5.3%,农村工业品价格上涨远高于6.3%。具体比例就不再估算了,它已经可以证明我的观点:工业品价格的波动将在农村成倍放大。

二、“从八大类别看,7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0%,油脂价格上涨30.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2%,鲜蛋价格上涨30.6%,水产品价格上涨5.4%,鲜菜价格上涨18.7%,鲜果价格下降12.2%,调味品价格上涨4.5%。”

我不知道农资价格的上涨幅度是多少,如果平均为20%,那么仅从上面数据看,就只有养殖肉禽、生产鸡蛋、或者种油菜花生之类的农户可以获利,其他即使就表面数据看也是受损的,更不用说深入分析。

三、“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6%,其中服装价格下降0.6%。”

很难找到一项下降的,这也算个惊喜。不过可惜,农民的衣着消费肯定远低于城市--你会穿着漂亮的T恤去耕田吗?呵呵。所以这一项对农民没有什么意义,何况这应是全国平均,没有区分城市和农村。

其他什么交通、通信、娱乐、学习之类的价格,对农民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这主要是城市的价格,也是主要为城市人所消费。比较有意义的可能是这几项: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1.3%,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6.6%。”

五、“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2%。其中西药价格下降0.9%,中药材及中成药价格上涨10.0%,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2.3%。”

还好,耐用消费品(不知是否指家俱电器等)只升了1.3%。这也没有区分农村城市,不过如果是大宗商品,或许农民可以去城里买(等有搭便车的时候)。医疗改革讨论来讨论去,西药费总算降了0.9%,感动ing。中药涨价?不怕,咱自己上山采去。

六、“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4%。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3.4%,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4.7%,租房价格上涨3.9%。”

上帝保佑,但愿农民工的工资也能长个4.4%吧--不对,应是5.6%,那个总平均数字......


下面转一篇网友的文章,再说说我的观点:

-----------------------------------------------
粮食最低保护价是保护农民利益还是保护谁的利益?-地球经济论坛

http://www.dqjj.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8350&star=1#18350

粮食最低保护价是保护农民利益还是保护谁的利益?
——顺便说说国家战略储备粮

粮食市场放开之后,粮价一直很低,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于是国家就制定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说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样的说辞大家都相信了,当然我也是深信不疑。可是,最近几天,当我知道一些内情之后,我就不信了。看来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文章啊。
计划经济时期,都是国家收购粮食,粮食市场放开之后,国家就不收购了,而是全部由私人收购,国家的粮库也就成摆设了,都空空如也。为了维持职工生活,一些粮库就出租给私人使用,也有的粮库自筹资金收购粮食,然后再卖出去,赚些利润,这样的收购也属于私人性质的收购。在这种完全由私人收购的情况下,当然不会有谁去执行国家制定的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你收购粮食,假设粮食的市场价是6毛一斤,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是6毛1,那么你会自觉地以6毛1的价格来收购吗?你不会的,如果这样,你就不是商人了。所以,这时,国家制定的最低保护价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去年,不知道国家是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想让自己制定的最低保护价能得到执行吧,国家开始委托“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以最低保护价代其大量在市场上收购水稻和小麦,资金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要多少有多少,充分保证。
收购水稻的情况我不清楚,我就单说说收购小麦的情况。小麦的主产地是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六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80%。“中储粮”接受国务院的委托后,它又命令它的各分公司,并委托这六个地方的各储备粮管理公司以及各粮库在以上六个省以最低保护价代其在市场上收购小麦,这在行内成为“托市收购”。去年,白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7毛2,红麦和混合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6毛9。每收购一斤小麦,它给各委托点的管理费是4分钱,也有说是3分5厘的;劳务费是2分5厘,共是6分或6分5厘钱。当然,这些钱都是政府出的,它不需要出1厘。小麦收购上来后,它就在粮食拍卖会上加价拍卖出去。目前,中国设的粮食拍卖点有三处:郑州、合肥、武汉。
这就是去年的情况。今年,又到了小麦收购的季节了,这可是块肥肉啊,谁见了都谗,都想伸手,它们又开始忙了。6月之前,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六家联合发了《200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发改经贸[2007]1140号),该预案主要内容如下:
【 一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 白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7毛2,红麦和混麦的最低保护价是每斤6毛9。

收购期限自6月1日起,到9月30日止。在此期间内,如果小麦的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则各受委托点应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如果小麦的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护价,则各受委托点应停止收购。

中储粮公司极其相关分公司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小麦,粮权属国务院,未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在粮食批发市场或网上安排公开竞价销售,销售赢利上交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负担。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看出什么来了没有?
第一条是先给自己戴顶高帽子,没啥意思。
第二条,07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竟然和去年一样,这就让人难看出来它们是怎么保护农民利益的。
难道从去年到今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0?如果不是0,那么其它商品都涨价了,为什么就不让粮食涨价呢?让粮食价格保持平均通货膨胀率也行呀。难道是想牺牲农民的利益来维持市场的稳定?农民就这么倒霉?
对此,中储粮是这么解释的:今年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所以小麦价格没必要提高。这样的解释我听不懂。就算今年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可是生活资料的价格呢?农民的生活资料,油盐酱醋、医疗、学费、建房等的价格增长了,难道粮食的价格就不应该增长吗?公务员可是无本生意,可是为什么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公务员的工资也跟着增加呢?
其实,它们压制粮食价格的目的,下面就可以看出来,是为了保护它们自己的利益。
第三条,说“当市场上小麦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高于最低保护价时……”,这其实是在故弄玄虚,好象它们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它们是全国最大的买主,收购全国60%以上的小麦,小麦价格完全受它们垄断,它们说多少就是多少,根本就没有什么其它的市场价格,在它们收购期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当市场价格低于和高于最低保护价的事。例如,假设一个商人以7毛钱一斤收购混麦,可是他的收购量是很小的,马上就收足了,农民还得卖给中储粮它们,所以这个7毛钱一斤不能成为价格主流,还是它们的6毛9决定着市场价格。
第四条 说粮权属于国务院,这个我看不象,买和卖都由中储粮它们决定,怎么能说粮权属于国务院?
里面还有个“顺价销售”,这是个新词,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网上查了半天,才知道是“在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利润销售出去的意思”。原来做这个生意是有利润的。那么利润归谁呢?后面说利润归国家,亏损也归国家。要说亏损归国家我相信,要说利润归国家,打死我也不相信。
这个《预案》,本应该是由国务院发布的,可是竟然由那六家联合发布出来,就很有意思。后两家,本身就是赢利逐臭的企业,前四个部门和它们两个纠集在一起,大家想想能有什么好事。而且我从哪里也看不出来发改委和收购粮食有什么关系,竟然也插进一只手来。这其实是它们几家合伙做生意,私人性质的。
下面是摘录的一段报道:
  【这些麦子一旦入库,谁都无权动用。
  之后整整一个月,市场在消化民间的存量麦子。很快,面粉加工企业们发现自己的库存日渐减少,以往上门求他们买粮的各粮管所(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如今紧闭大门,按兵不动。市场看紧,一些地方有面粉涨价迹象。

  11月3日,中储粮终于现身,在郑州、合肥两地开始试探市场。首次公开竞价销售100万吨最低价收购小麦,结果出乎意料,成交量不足一成。

  洛阳面粉厂业务员牛志安参加了那次竞销会,牛志安原以为“政府开仓放粮,销售价格会比收购价低一些”,但价格公布出来后,发现政府不但对粮价不再补贴了,还在收购价基础上加了2分钱——顺价销售,所以“那次来了很多人,都选择了观望”。牛志安的厂不大,一个月只加工400吨小麦,他们还有一个月的小麦存量,他也选择了观望。

成交量不足,意味着小麦市场的饥饿度不够。在其后的3周内,中储粮再度选择了“闭关”,与小麦贸易加工企业展开“对峙”,市场可供流通的麦子越来越少。

  政府试图用“市场饥饿法”,“硬生生地把小麦市场托起来。”郑州粮食市场一位人士说。
  年关将至,正是小麦销售旺季。市场一方终于挺不住了。在第一次小麦竞价交易结束6天后,山东省小麦市场价格率先走高,紧接着几个小麦主产省的市场行情开始了一波快速上涨行情。

  郑州当地一家媒体在11月21日写道:往年这个时候郑州小麦的收购价为每斤0.68元,而这两天却涨到了0.9元。
  11月25日,中储粮开始二次“放粮”,在郑州、合肥推出120万吨小麦。
  像一块骨头扔进狼群中。此次成交率高达91.2%,平均成交价为每吨1499元。没有成交的4万多吨小麦,多为品级较高、存储地点较为偏远的混合小麦。

  这次的竞价销售吸引了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8个省份的218家企业、近2000人参加交易。骤然增加这么多人令郑州交易所始料不及,他们不得不把楼上的办公室腾出来,临时增加60多个场外交易席位。

  12月14日上午,第五次拍卖会现场,郑州粮食市场前台接待陈小姐告诉记者,小企业主来得越来越多了,经常看到农民打扮的人,夹着破破烂烂黑胶袋来报名,胶袋里裹着现金。以前他们可能就近购粮,或有人上门送粮,现在他们必须到这里来买了。“这说明政府完全控制住了小麦市场。”

在连续数次的小麦拍卖后,目前,郑州小麦价格逐渐回稳,维持在每斤0.75元左右。此后,郑州、合肥粮食市场每周都可能举行一次粮食拍卖会,但这个“行规”并未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明文认可。也说是国家仍在有意控制销售节奏。这为许多粮商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预期。

大家看到了吧,所谓的保护农民利益,其实这几个部门还是为了获得利润。利用国家给它们的机会,大肆垄断市场,囤积居奇,以获得最大利润。前面说它们压制小麦收购价格和去年的一样,目的还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利润更大么。要说利润归国家,谁信?它们能白忙活吗?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国家的战略储备粮。
按理来说,国家的战略储备粮,应该由国库出钱,收购粮食,粮食归国家,储备起来,以备战争、灾害发生时的需要。战略储备粮是不能拿来赚钱的,不管粮食的价格多高,国家都得收购,不管利润多厚,都不能卖。只能拿新粮替换陈粮,即确保新粮能收购上来时再卖掉陈粮。
可是,现在国家还有战略储备粮吗?没有。前几年,都是私人收购粮食,现在虽然是中储粮它们收购,好象是国家收购,其实是私人性质的,做生意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战略储备。国家连战略储备粮都没有,国库(国库包括钱库和粮库)空空(现在粮库里的粮食虽然不少,可是都是私人性质的),从三皇五帝以来都没听说过。国家把本应该是国库的粮食都放开让私人做生意,私有化和市场化到这样的程度,也从来都没听说过。
为什么国家不收购战略储备粮了呢?可能是连年的丰收,使国家麻痹大意了吧?也可能是国家舍不得掏这一笔钱吧?真不知道国家的税收都花到哪里去了。不是说税收有几万亿吗?
一旦将来发生灾难,我真不知道那时国家能怎么办。即使有个清正如包公的官员,想来个陈州放粮,也没粮食可放,老百姓只能花高价买商人的粮食了。谁买不起,饿死拉倒。
可笑的是,国家连战略储备粮都没有,却号称有战略储备肉。前一阵子,猪肉涨价,国家就声称要拿战略储备肉出来抑制猪肉价格,真不知道这个战略储备肉是储备在哪里的。
--------------------------------------

转这篇文章,并不代表我完全赞成文中的看法,主要是它反映了某种情况。

理论上说,国家成立某种粮食价格平准机构,维持市场粮价稳定,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况,是有积极意义的。平准机构出售粮食时获取一定的利润,也无可厚非。现在难道还要人家学雷锋不成?何况所谓“平准”的意义,就是在粮价过低时买进,减少市场供应量;粮价过高时卖出,增加市场供应量,从而避免粮价过分波动。

不过这套机制要能发挥积极作用,却必须符合三个前提:

1.必须严格限度宗旨是价格“平准”,而不是垄断。因此,如果平准只需购入10%~20%的粮食,那购入50%~60%就肯定不是为了平准。到底稳定粮价需要每年购进多少粮食呢?

粮价的涨跌主要是丰年欠年因素造成的。但从全国范围来说,粮食总产量其实相当稳定,如果常年是100,那么丰年大约105,欠年95,超过这个范围已经是很异常和罕见的年份了。这就是说,仅为平准价格的话,每三年购进某一常年产量5%的粮食已经足够。即使考虑保留足够的调控裕量,进行战略粮食储备、补偿损耗和其他用途等等,每年极限最高收购量也绝对不应超过年总产量的10%。超过而且严重超过此范围,那就肯定目的不是平准价格了。

2.既然是“平准”价格,那么销售价和收购价就必须严格规范和监督:销售价应低于欠年的市场价,收购价应高于丰年的市场价,否则还“平准”什么?

3.最后一条,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执行此平准功能的机构,必须廉洁、精干、负责任和有效率。这个嘛......

我有个堂弟就在省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工作。以前我只知道他们单位福利好,经常有下级单位进贡或孝敬的米啊、油啊,鸡蛋啊什么的分,自己吃不完还不时给亲戚朋友们捎点作人情。前几年他在管建粮仓,去年调回机关。今年春节前又来我家拜访,说是要下去看粮仓了。

我问:“那不是很辛苦吗?你们机关的人都不愿下去吧?”

堂弟说:“才不呢,大家都争着去。”

我愕然,又问:“为什么呢?”

堂弟开始眉飞色舞了:“譬如XX粮仓(注:在某发达富裕地区)吧,人员编制才十几个,可是一年的费用预算有2000多万,所以人人都争得头破血流......”

咳,一个基层小干部都敢作此遐想,看来我真的落伍了(2000多万等于多少斤粮食?)。

末了,堂弟起来告别,说是要赶回去和领导搞好关系,分个好地区。我忽然想起什么,叫住他:“你知道怎么搞关系吗?”

堂弟拍拍脑袋说:“我不懂啊,你教我吧。”

“你先说说看。”

“是不是跟领导喝酒?送礼?或者给他老婆送礼?”

“和领导喝酒的人太多了,送礼的也太多了,他怎么记得起你?贵重的礼你送不起,便宜的礼不如不送,送礼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呀。至于他老婆,你怎么知道他和老婆感情怎么样?他老婆对他有多少影响力?是不是家外有家,家外有花?总之,一切不要想当然。”

“那该怎么办呀?”

“例如我们就喜欢送一些名牌钢笔,不会太贵,但显得对方有文化,有修养,是高层次的人。如客户喜欢附庸风雅的,我们会送些字画之类。这样他经常用这些笔、经常看这些字画的话就会经常想到你。”

“哦......”

“并且,搞关系也不一定非要送很多礼,你可以看看他家里有什么要帮忙的,譬如说,是不是有小孩要考试升学之类,你可以送些有名的教材或参考书,然后争取机会给他孩子补习补习,这样你就能经常见到领导,他会当你自己人了。总之,要会关心领导,还要让领导觉得你听话又肯干......”

“嘿,我明白了。谢谢大哥!”堂弟满意地笑着走了。

原来在外面混一混,还是有点好处滴......我还在偷偷乐着,不知不觉,天黑了。


相关文章:

食品涨价,农民富了吗?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23992-1-1.html
肉价暴涨不过是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报应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85903-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28 13:48:00

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