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网络
年轻人近年面临学用落差、求职不易的困境;专家建议,现代社会的年轻人要先培养自己成为「人才」,而「人才」除了具备专业能力、外语能力等「硬知识」,创意、沟通、倾听、同理心等「软实力」更需长时间养成。
之初创投合伙人林之晨长期协助年轻人创业,他说,以前教给年轻人的,多偏重创业所需的「知识」,但现在更重视教「态度」。他认为,时代在变,产业、职场生态在变,「成功的招数也一直在变」,但有些「软实力」却永远能在职场上派上用场,像是沟通、说服、协商的能力。这些能力关乎对外与客户应对、说服金主投资,对内与创业伙伴协调,「但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教这种能力。」
林之晨建议,既然课本上没有教,年轻人可以透过参加社团、球队等活动自我训练。他以自身经验为例,加入篮球队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参加辩论社训练逻辑思考与论辩能力;他也鼓励大学生修哲学课,思考人生中更深层的事。
「只要愿意学、态度好,业界都愿意给年轻人机会」。上银科技总经理蔡惠卿也鼓励年轻人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学习组织、企画的能力。她强调,在职场上,倾听、同理心也是年轻人要学的功课,唯有倾听,才能够精准响应问题。此外,她建议年轻人多元阅读,开启更宽广的思维、创意。
「唯有抱持同理心,看到对方的需求,才能谈判成功。」蔡惠卿说,唯有双赢,才能让生意做得长长久久。抛开过多自我,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是不少高阶经理人希望年轻人能学会的观点。
国泰航空韩国区总经理罗颖怡在公司里推动「设计思考」,让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团队,提出与工作相关的创新思考,以客户的角度看工作上的设计流程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年轻人要多问why,而不是只问what」,罗颖怡说,唯有问why,才能产生更多创意灵感。
在香港读了13年全英语教学的教会学校,罗颖怡表示,国际观并非只是外语说得溜就好,蔡惠卿认为,有国际观的人是必须「能包容体会不同文化,能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互动」,例如,要能跟外国人聊球赛,也要知道不同文化有什么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