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24 3
2007-08-28

简论“邹恒甫现象”

一个经济学小硕

邹恒甫何许人也?

邹恒甫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武汉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司经济学家,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武汉大学经济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邹恒甫教授在国外主要杂志上发表了40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由于他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在全球10多万名经济学家和5500名著名经济学家的大排名中名列世界第247位。(摘自其华尔街博客邹恒甫博客)简而言之,邹恒甫是一位在经济学领域内较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但个人以为,其学术经历并不足以成为一种现象。首先邹教授虽然在国内外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经济学学术论文(注:邹教授喜欢将在国外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状况作为衡量一位经济学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标志,这大抵是恰当的,但似乎也不应成为唯一的标准;一个生活在英语社会中的研究者肯定主要是用英语在当地发表文章,较多一些的研究当地经济。我始终以为,经济学仍然不是一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总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或者说,一国之内总有很多“特色性”的经济问题有待于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与一些普适性问题具有类似的研究价值,这些问题的研究未必就一定要发表在英语杂志上),但真正发表在顶级经济学杂志上的并不多(比如通常排名前30位的杂志)。其次,至少就目前来看,邹教授应该还不算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感觉尚不及张五常、杨小凯(纯属个人评价,这两位的主体研究总包含着一种一致性的思想,虽不一定成功但一直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努力着,他们的学术追求和理论上的一贯性让我尊敬),也不一定超过钱颖一等人。

其可以称为现象的个人认为有二:一为在国内参与经济学教育;二为其在被北大“开除”(或解聘?由于目前争议较多,加引号以示谨慎)后在网络上的表现。

言其参与经济学教育为现象。一是较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行动,至今已逾十载,至少可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二是成就斐然,比如创办和成立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机构,推动国内经济学界与国际经济学界的交流,对经济学课程改革作出了一些努力等等,是为功劳。但客观而论,此现象也不可“神化”。首先,经济学教育是多层次的,多层共存,要分熟轻熟重至为困难,也无甚必要。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不是为经济学教育?是。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在中国的出版是不是经济学教育?是;茅于轼的《择优分配原理》的出版是不是经济学教育?是;钱颖一在国内发表的一些论文是不是经济学教育?是;国内包括知名和不知名的大学经济系是不是在做经济学教育?应该也是……其次,团队首脑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绝非全部。在邹教授参与的教育活动中,截止2007年以前,基本上都是在中国的一些名校,或者说是在与国家与名校资源的共享中在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当然,这些事情都是很大的好事情)。为什么这么说?中国是一个大资源库;中国的名校差到即便没有能力吸引一流学者来就业,但吸引他们中的一些来短期访问和短期讲学应该还是可以的,包括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兴趣和有信息的人可以作一个统计,近十年来共有多少人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过中国);名校的学生资源优秀,而且是绝对优秀;邹教授手中至少也掌握了国家和其他机构数十万、或者数百万、或者上千万的课题经费或研究基金,这些钱我想大部分应该是以武汉大学或国内其他大学教授的身份获得的吧,这些钱总也要做一些事情,哪怕举行一次国际会议等等,不然怎么花?给钱就要做事,这在哪儿都一样,都是本分。

另外,据说邹教授每年在中国的时间不过三个月,三个月应该不算很长,能做的事情总归有限,过分渲染应该不可。总之,做好本分工作是应该,只能算合格;花费个人的很多私人成本(没有实质性的收益)做一些对一些人有利或公益性的事情,可以算优秀。邹教授是否做好本分工作,我无从评判,应该由世界银行、武汉大学等机构判断。是不是优秀也很难说,因为我估计邹教授在中国花的三个月时间收益并不少,比如各机构给的报酬,利用国内机构研究者身份给的课题经费等等,应该不是一个小数,多少我就不妄加猜测了。当然,以个人身份、个人声誉获得的报酬应该不算在内。

上为对邹教授现象一的简论,主要有感于一些人对邹教授一些行为过分渲染。做了好事是应该大力宣传,有利于社会正强化。但凡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才比较好,否则免不了一时将人捧上天堂,一时又将人打入地域。

对于现象之二,个人认为是“一场小小的悲剧正在上演”。

北大“开除”(或解聘,再注:由于说法敏感,所以注明,后面不再说明,同此谨慎之意)邹教授在中国本是一件很小的事,相信于北大也是。毕竟解聘一位非全职(属猜测)的工作人员,在世界哪儿都不算一件很重大的事情,一位政府首脑不小心就过眼云烟了,现在有很多人还会想起德国的科尔总理吗?

但这件事在中国的网络上似乎掀起了一点小小的波澜(中国很大,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稀释,“小小波澜”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不过持续时间也算异乎寻常的“长”了,前后已经几月余,算比较罕见,所以说现象并不过分。此波澜直接是邹教授掀起,间接是开除事件,所以算“邹恒甫现象”也应还妥当。

实际上就开除事件本身而言,整个事情应该很简单,当事人如果有意见,先可以调解,再可以仲裁,最后可以上法院。这应该算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也堂堂正正。邹教授似乎走了调解这一程序,比如向教育部反映;但应该是邹教授感到不满意,所以放弃了后面的程序(或者是我没有听说)。邹教授似乎很在意形式:你这样开除我,不合情合理,似乎也不合法,应该主动撤回。从纯粹的一般意义上说,此事在情、理、法都不算太离谱:毕竟邹教授不算全职的正式员工,只要没有触犯法律,任何形式的解聘应不算太过,没有听说哪个单位解聘一个临时性质的员工闹出过很大的动静的,除了拖欠工资一类的违法事件。当然邹教授是一个有成就的人,不能完全从一般状况来说,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堂堂正正的解决,即便利用自身的能量来解决,在哪个社会也还算正常。但邹教授或者是因为不情愿、或者是因为不屑于或蔑视、或者是认为目前的形式最节约成本,邹教授选择力图通过网络解决问题。

于是邹教授就开了一个先河:一个有社会影响的人在网络上持续数月全方位的攻击另一个有社会影响的人。除了一位女儿在网络上持续攻击自己的父亲是“西门庆”的事件之外,我还真没有见过类似的事情能持续这么久。

邹教授似乎长久沉醉于这样的心理:我告诉你,我是个人物,你们却认为我不是,那我就让你们觉得我是。这是种江湖心理,很诱人,但不可避免的开始在消失,在我喜欢的香港电影都已经很少看到了。邹教授似乎自己在摆弄一个江湖。

有些不解的是,邹教授似乎获得了大量的赞同,甚至于有人把事件上升到“教授治校、反行政治校”的层面。意图似乎是好的,但逻辑不对,当然作者也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真不知道这其中有怎样的逻辑:教授治校就不能开除人,开除人就一定是错的?这事和那事并不很相及。我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个竞争性的教育体制,其中应该就包括人事上的竞争(这里不包括对邹教授被开除恰当与否的判断;以后来看,北大那次流产的人事改革方向应该是正确的)。现在中国的高校形式上早都是教授治校了,教授治校的精髓是什么呢?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现在中国的校长和院长都在找钱,找预算外收入,因为这将构成教师收入的重要部分,否则一般的高校教师都只能拿一个可怜数字的工资,到时候怎么治校?实实在在的说,钱是一个问题。我想这也是真正的教授治校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的感觉是:这场事件演变到现在,已经称为一场小小的闹剧和小小的悲剧。“小小的”可能不合邹教授的心意,但我想事实如此,关注此事的始终只是很少的中国人,绝对比不上猪肉涨价。

而闹剧和悲剧,相当部分的原因是邹教授的“江湖心理”始终在缠绕着他(这一部分我的用语可能有情绪的倾向性,主要是因为我非常不赞同邹教授的网络表演)。

我的感觉意见如下(纯粹个人判断):

1、一个人居然可以在长达数个月内每天都干人身攻击的事情?这事居然邹教授做到了,而且攻击是全方位的立体攻击,涉及学术、个人品质、良心等等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所有支柱,多年的陈年旧事也淘出来了。作为一个常人来看,这简直不可理喻,我想没几个人可以做到,当年教科书里“竞选州长”的故事也没有达到如此地步,至少没有这样的赤裸裸的攻击。

本来攻击一个人是小事,中国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也可能都在私下干过这种勾当。但把攻击弄成一种公众表演,绝非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所为。有好处吗?即便是高尚的目的,也不应该用过于拙劣的手法,何况目的并不完全是高尚的。

我不知道邹教授是否加入美国国籍,如果是,外交部应该干预。如果他还是一个中国公民,相关部门也应该劝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的空气中到处都是攻击的气息,即便讨论的主题再高尚,也是芳香中弥漫着臭气。把门关紧,两个人怎么吵都是个人的事,天天到大街上去叫,应该制止。言论自由,也应该有限度吧。

2、心理学家应该积极的关注这一事件。孔子说“每日三省吾身”,我想其意是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不足或是错误,那就积极的去纠正。邹教授很奇怪的是,很谦虚的认为自己是“三流水平”,应该说有自知之明,但他居然到处去喊,还要搭上别人。简直莫名其妙,自己三流不是件可耻的事情,但也不见得是光荣的事情,自己知道自己是三流水平,如果满足就自得其乐,不满足就积极上进,朋友私下交心的说说也很好,用得着满世界喊:我是三流!?

用一句四川话说:简直就是宝器。我觉得邹教授的这个表演可以成为心理学家的经典案例。

更可笑的是,其言下之意:99.9%的中国经济学研究者都不入流(在他眼里只有几个三流,往下好像没有四流之类的说法,经过计算基本上是99.9%不入流)。我真不知道邹教授到底以为他是谁?大家承认你牛,你也不用牛到这份上。

3、手法阴暗。邹教授每次攻击基本上都要点出一些人作陪,为了一己私利随意摆弄别人,看说话的样子也都是他的朋友。我想邹教授是想扩大张教授的对立面,但也不能如此这般。至少也是不地道,至少也是不够哥们。

我的总结发言:

邹教授,我个人非常希望看到你继续发扬“现象一”的表现,而“现象二”中的表现可以休已,社会负外部性明显。一个人不应该干损人损他不利己的事情是吧。数个月来你得到了什么?一种臆想的心理满足?还是一个自己一呼百应、随意摆弄的江湖?

烟消云散之后终归于尘土。

其实也可以不打不相识,他日如果你能和张教授相逢一笑泯恩仇,那才是一个纯正的中国式结局。相信将是一段更美的个人历史。

(后注:我是一个小人物,一个经济学小硕而已,来自一个并不知名的国内大学,以上纯粹是个人几个月来关注此事的感想。写下上述4000余字的东西,花了整整五个小时。如果同样招来一片谩骂,我肯定后悔还不如用这五个小时看点闲书,抑或玩点游戏。写完文字没有修改,错字错标点请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30 15:15:00

顶一个!

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31 20:27:00

s

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31 22:17:00

楼主写了这么多,我用心看完以后才发现:

是垃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