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7.化工、电解、热加工的物理作用
2013.3.18
在我看来:化工、电解和热加工不过是利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物质原有的核外电子共轭形态,形成新的核外电子共轭形态的过程。
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拥有原子核与核外电子,通过核外电子共轭结成分子和宏观系统,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特性。
原子核很难改变,核外电子共轭形态的改变相对容易,而其改变可以获得不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特性,化工、电解、热加工都是改变原子核外电子共轭形式的基本方式,可能还有其他的方式。
核外电子的全共轭可以创造类原子,类似多子星系和新的化学元素,而核裂变很可能首先分裂成不同的化学元素,以核外电子全共轭的形式存在,然后进一步分裂成独立的化学元素。也可能不同的化学元素不过是其他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全共轭形态。如果真是后者,核聚变就有较多的方式了。
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形态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形态,但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原子可能呈现离子态和不同的核外电子共轭形态,可能影响原子的内部结构,至少也会使物质在外部形态和物理、化学参数方面呈现差别,所以客观世界才丰富多彩。
生物环境可以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不排除低端化学元素核裂变、核聚变的可能,但高端化学元素的产生和改变可能需要高温、高压等特殊环境。
外太空的冰未必由我们所熟悉的水冻结而成,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氢、氧、氮或其他化学物质的结晶体。
化工、电解、热加工可以使物质原有的核外电子共轭形态解体,形成新的共轭形态,获得新的性质。所谓核外电子共轭,是同一或对应空间位置原子核外电子的共同存在形成的系统,可能有不同的结合形态和紧密度,涉及核外电子的不同层次,产生不同的结构,形成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是相同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共轭,也可能是不同、甚至多种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共轭;可能是双原子的核外电子共轭,也可能是多原子的核外电子共轭。不同化学元素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形成的核外电子共轭应该有规律可循,探索其规律性是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