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劳动生产力实现中国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讲话
习总书记在刚刚当选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以后,就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的拥护。中国梦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美好的梦想怎样才能实现呢?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是:走发展工业劳动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道路实现中国梦。一条是:走发展价值生产力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的道路实现中国梦。我认为前一条道路是光明大道!后一条路是死路一条!为什么呢?
第一,劳动生产力就是工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就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潜藏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三个工业生产力的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工业生产力的状况,也才能实现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生产力的唯一作用就是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效率。工业生产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所以,只有发展工业生产力才能增加社会需要的产品的数量,从而不仅能满足社会化生产的需要,也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
第二,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潜在的工业生产力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来说,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或者是主观因素,或者是主观条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即工业的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客体,或者是客观因素,或者是客观条件。当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潜在的工业生产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劳动者就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看做自己的财产,或者共同的财产,这种共同财产的关系就是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相反,当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作为潜在的工业生产力分离的时候,劳动者丧失了劳动的客观条件变成无产者,同时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占有者就变成有产者。这种分离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先决条件或者重要特征就是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处于对立的地位!这就是大前提或者大道理!大道理总是管小道理,大前提总是决定小前提!因为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自然就产生劳动者作为无产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占有者作为有产者或资产者的对立!或者资产者用货币财富购买劳动的客观条件并作为资本同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仅有的劳动能力而为资产者打工挣钱的雇佣劳动相对立!所以,资产者同劳动者的对立并不是劳动者的无能、懒惰的结果,而是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分离的结果!
第四,资产者不仅要占有劳动的客观条件,而且要占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这样他就无法完成生产!这种占有就是私有制!所以,资产者总是要保留私有制,而无产者总是要消灭私有制!资产者为了永恒地占有劳动的主、客观条件,采用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把产品变成商品,把产品生产变成商品生产!商品是交换的产品,不同产品作为商品交换的数量是由产品中物化的劳动计量的、计算的。物化的劳动就是价值!价值的量就是物化的劳动时间。物化的劳动时间在交换的过程中作为等价物,就发展成为货币!所以,货币就是商品,货币就是价值!就是交换价值!由此可见,资产者为了永恒地占有劳动的主客观条件,自然而然地就要占有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第五,资产者为了保留和发展劳动的主、客观条件的私有制,就要把物质财富变成价值财富或者货币财富!之所以会这样,仅仅是因为货币是物质财富的代表!!占有的货币财富越多,所得到的物质财富就越多!如有可能,资产者就要占有社会的全部价值财富或全部的货币财富!所以,资产者占有货币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占有全部的社会物质财富,也就是为了永恒地占有劳动的主、客观条件!!或者说,为了永恒地保留劳动者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分离生产关系或者永恒的保留这种分离的生产秩序、生产制度、生产方式!资产者是怎样占有货币财富的呢?就是不断地把生产过程变成价值增值的过程,变成货币增加的过程!正是在这个生产过程中货币变成了资本!因此,资本的概念就是:一宗货币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变成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或者说就是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用钱赚钱的过程。
第六,资本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又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在流通中产生,是因为产品作为商品必须进行交换,而交换就是价值的交换。所以不是在流通中产生,是因为商品交换只能是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既不能使价值增值,也不能使货币增加!那么。价值增值,货币增加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因为仅仅是因为资产者用他所积累起来的货币财富在市场上购买了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力所致!因为劳动力的所有者——工人的劳动就是价值的源泉!工人劳动的时间越多,创造的价值就越多!工人在市场上和资产者的货币交换得到的工资和工人出卖自己的衣服得到的货币性质是一样的!而资产者的货币就是货币资本,因此,工资就是货币资本马克思叫做可变资本!可见工资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是从资产者的腰包里陶出来的!可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三位一体的公式是无稽之谈!说资产阶级的富裕就是工人的富裕纯粹是骗人的鬼话!
第七,资产者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就像购买其他商品一样,要消费商品,使用商品。使用、消费劳动力这个商品,就是让工人劳动,而且是在资产者的监督下劳动。一方面,这种劳动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是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这种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具体的产品或者使用价值。这个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就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这种劳动同时就是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因为劳动者在市场上得到了工资价值,那么工人就要为偿还工资价值进行劳动,这种劳动马克思叫做必要劳动。但是工人并不是只完成必要劳动创造和工资一样多的价值,而是要创造超过工资价值的价值,超过的部分马克思叫做剩余价值!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马克思叫做剩余劳动!由此可见,资产者的价值增值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是货币的增加,就是利润!可见,工人创造的价值包括工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为工人得到了工资价值,那么剩余价值就是无偿创造的!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所在!
第八,发展劳动生产力,发展工业的生产力,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生产关系不过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开始阶段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合的,因而是促进生产发展的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当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发展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框的时候,就成了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既然劳动生产力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有用劳动的效率,是为了增加产品的数量,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那么,资本主义是为了价值的增值,为了货币的增加,怎么也要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力呢?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所以,劳动生产力越高商品中物化的价值量就越少。这样看来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就是商品的价值量越来越减少!资本主义的全部价值量即货币量即资本量,是由工人阶级创造的全部的必要劳动量即全部工资的价值量加上全部的剩余劳动量即全部剩余价值量之和。除此以外,工人阶级再也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资产阶级为要增加价值的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工人阶级的工资价值的量或者必要劳动的量,而增加剩余价值的量或者剩余劳动的量!这样一来,工人阶级的工资价值的量就必然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相对来说资产阶级的相对剩余价值的量就自然与劳动生产的发展成正比!这就是资本主义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不断地贫困!而资产阶级则不断地富裕!这就是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第九,在《经济管理讲座》中,刘国光等专家教授谈到了发展工业生产力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毛泽东时代发展工业生产力的经验总结。这些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再生产与国民收入的几个问题》,《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工业计划管理若干理论和方法》,《工业布局问题》,《基本建设的几个问题》,《按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我国的能源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效果问题》等。在这些文章中如果我们取消了作者们关于用价值生产方式对毛泽东的所谓的批判以后,就会发现,毛泽东时代的工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地步!特别是专业化协作生产已经把一切工业联系到一起,因此,发展工业生产力的社会化大生产,必须采用工业生产力的社会所有,也就是无产阶级国家所有,或者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才能按计划、有比例地、全面地地发展工业生产力,才能实现物质的四个现代化!这些文章也同样告诉我们,在业已形成的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旦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分工的联系割裂开来、独立出来,形成无政府状态的价值生产,那么,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遭到破坏!
第十,毛泽东时代的财产共有共同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生产力相适合的,因此是工业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生产力被割裂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独立的生产部门,和生产单位。这些生产部门和生产单位,以生产利润为主。这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是:一个是生产产品,一个是生产商品,一个是生产物质财富,一个是生产价值财富即货币财富。由于这些区别,毛泽东时代的工业生产力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作为自然形式投入生产过程,而改革开放的工业生产力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是以价值的形式投入生产过程,具体地说,劳动者是以工资的形式,生产资料是以价值的形式、以货币的形式投入生产的。工资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形成了工业生产的成本,以成本投入工业生产是为了价值的增值,为了货币的增加,因而商品的生产、价值的生产就因此变成资本的生产!
总而言之,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用价值生产代替毛泽东时代的产品生产,工业生产被分裂成独立的价值生产单位,竞争加剧了,热病似的生产出现了,经济危机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生产力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形式变成了价值的形式,正是这种价值的形式导致了工业生产的混乱!例如,决定工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果按照它的自然形式,已经达到7亿多吨,但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时远远不够用!特别是农业机械化还差得很远!但是,多年来,钢铁的生产总觉得生产的太多了,产能过剩了。这里的过剩,不是钢铁的自然形式过剩了,而是钢铁的价值形式过剩了!其他工业的产能过剩也是这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