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之后,棉价朝哪儿走
大涨之后,棉价走势牵动着各方神经。
自8月22日开始,德州、菏泽新棉相继上市;到9月中旬,泰安、东营、聊城、济宁等地也将陆续开始收购新棉。作为棉花消费大省,山东的分量举足轻重——产棉量占全国1/6,用棉量占全国1/3,年缺口高达260万吨,占全国的60%。率先上市地区的棉价,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全国“基准”。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前不到2个月时间,棉价上涨幅度超过10%。如此涨幅在一向波澜不惊的棉花市场极为少见。
“我们的库存已降至底线。”一家省内棉纺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最近准备采购新棉。他进而征询记者的看法:“你说这棉价,会涨还是会跌?”
紧盯新棉
“自6月底棉价大幅上涨以来,纺织企业遭受了巨大冲击。”山东德棉集团恒华公司原料科负责人温广东告诉记者。恒华公司年消耗棉花约1万吨,幸而其库存了2个月的用棉,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棉价上涨的不利影响。
近期的棉市着实难测。在6月下旬,棉花进价还是13000元/吨,可是到了8月底,已经上涨到14500元/吨,涨幅超过10%。
之所以说冲击大,是因为纺织行业中,棉花库存能达到2个月的企业为数寥寥,不少公司能储备一个月的棉花就不错了。这样,在6月底有储备,过了7月中旬就必须补充库存,而当时的价格已经达到14000元/吨,并且一路走高。
严峻的还不止于此。虽然原料大幅涨价,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棉纺产品价格涨幅远低于原料涨幅。棉纱价格仅上涨了5%,而布匹的涨幅还要低于棉纱,并且纱和布的价格调整比棉价上涨滞后了3个星期,这其中的差价就需要纺织企业自己消化了。
受冲击最大的还是中小纺企,因为其日常库存很小,在棉价大涨的背景下,只能随行就市购买高价棉。近来,纺织行业遭遇多事之秋。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高达8.5%,出口退税率又降低了2个百分点,如今原料涨价,导致诸多企业步履维艰。“大家都在紧盯新棉的价位。”温广东说。在全国范围内,国产陈棉已基本用尽,正在海上运输的进口棉也很少,只有保税区还有一些进口棉,但数量相当有限。同时,许多企业的库存已基本消耗完,正在等待新棉来补充。新棉的价格,将决定大批企业能否由亏转盈。
涨,还是跌?
面对阴晴难测的棉市,山东省棉花协会副秘书长吴海芳建议企业近期谨慎操作,“棉价高开低走的可能性较大。”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8月29日上午,吴海芳刚刚调度了山东省的棉花上市情况。德州新棉的收购价在3.1元—3.2元/斤,已经超过当地棉农3元/斤的预期,所以收购情况不错。大部分棉花将在9月中旬开始全面上市,9月底到10月份是收购高峰期。
据统计,今年山东棉花种植面积为1430万亩,预计产量能达到105万吨。棉花行业一般将每年9月(新棉上市)到次年8月称为一个棉花年度。山东本棉花年度用棉约为360万吨,缺口高达260万吨,而全国的棉花缺口一共400万吨。弥补缺口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从外省购棉,二是进口外棉。
国家为了平抑棉价,从7月16日开始抛售了30万吨储备棉。虽然仅够全国10天的用量,并且都是1997年度和2003年度所产陈棉,色泽和强度等指标只适合做低档产品,但这30万吨棉花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人们由此意识到,国家正采取措施平抑棉价。自2001年国家放开棉花市场的准入限制之后,仍然拥有有效的调控手段—— 一是配额管理,二是国家储备。通过配额管理,能够控制进口棉花的数量;而利用国家储备,可以实现“供应吃紧就抛储,供过于求,就收储”。如此,棉花市场仍然在国家的控制之下。所以,做棉花的人都知道,只要国家一调控,棉花价格肯定会波动。
吴海芳表示,按往年惯例,刚开始收棉时,棉价较高,之后就会走低。例如,去年9月中旬棉花价格在2.8元—2.9元/斤,到10月份就降至2.5元—2.6元/斤。所以,企业目前应谨慎购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