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论坛中不少的好文章,也忍不住说两句和大家沟通下.
说到经济,不外乎就是GDP,M2,以及三驾马车...等等.那就一个个来看:
GDP与M2:
完美的经济发展和货币发行量的均衡关系,应当是令实际GDP的增幅完全等于货币发行量的增长。为什么要用实际GDP原因就是要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好了,说到这儿肯定有人反驳,这个等式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还有非货币载体的货币化进程也需要消耗货币,怎么理解呢?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原本非货币载体的实物(即:不具备交换价值),由于其具有价值而被官方强行货币化,这个过程,就称之为非货币载体的货币化进程。比如:解放前土地归私人所有,而解放后却收归国有,然后以货币的形式再次出现在老百姓面前。
关于货币超发的争论,最近可谓是如火如荼,尤其是周某某再次成功连任人民银行行长,更使得这一话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抨击他的人大有人在,但捍卫他的也不在少数。
那么货币是否超发过度了呢?答案是一定的。我们来大致看看周某某的卫道士们都是用些什么理由来为他辩解的吧:
1) 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唯一标准,就是看通货膨胀指数,近年来的通货膨胀指数一般都控制在4%以下,因此中国的货币发行增长是适宜的。
且不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否存在人为调整的可能,退一万步讲,即便数据统计千真万确,上面的论点仍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考虑非货币载体的货币化进程。试看自2003年至今的地价,房价,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GDP增长指标,疯狂地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疯狂卖地建楼,房价10年来翻了10倍以上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正是这样一种非货币载体货币化进程的疯狂推进,恰恰掩盖了货币超发这一现象,因为大量的货币都变成了房产泡沫,储藏在楼市中。那么流通在外的货币自然就减少了,从而通货膨胀指数便可以正大光明地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当然以上一切都是基于统计局的数据是完全客观真实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断,事实上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2) 把责任完全推给美国:美国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启动了数轮量化宽松,因而对于新兴国家造成了比较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外资大量涌入中国后结汇而增加的货币供给,从一定程度上为货币超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诚然,外资的涌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高了国内货币供给,但问题是政府在这中间不应当坐视不管,应当有所作为。而事实上,各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本地经济发展,不顾长远利益,对于大量涌入的外商投资不仅未从严管制,相反却反而予以多种优待,美其名曰:招商引资。除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名录中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资的产业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外商投资大开方便之门。大量的减免税收和政府补贴结果只能是使得利益分配更加不均衡,所有的有利资源一边倒地倾向于外资。进一步削弱了国企、民企的生存能力。而外资则借着有利的东风,把魔爪伸向各行业的核心企业,疯狂地抢购大宗优质资产。所以,过分招商引资的结果,只能是使得经济增长的泡沫进一步扩大,伴随着大量国企、民企的倒闭潮,外资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国各行业的发展命脉。如果不立即收紧外商投资优厚条件,那么热钱将持续涌入,大量吞噬大宗优质资产,而等到外企撤资潮猛然从天而降时,中国经济也就走到了尽头。
接下来我们来想想,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是“三”驾马车而不是“四”驾?因为我们都知道GDP的构成应当是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而在这其中,只有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政府支出则不是。至少不能当成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这点在创业投资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政府的资金只能在先期作为种子资金进行“试水”,即利用政府自身的渠道优势和资源占有优势,对于人民群众以及企业所完全不熟知的领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目的在于吸引有志之士步他的后尘,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宽新的领域,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没有能够因此带动民间投资、或是因此扩大消费,那么政府投资便是失败之举,自己在那里自弹自唱,没有一个观众,失败之极!
而事实上,“四万亿投资”正是以这样一种“自弹自唱”的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结果非但没能带动消费和投资,相反造成了大量的产能过剩,而为了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政府又不断追加投资,将产能过剩持续扩张到各行各业。
接着再来谈谈经济发展,货币发行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伴随着GDP,货币发行量30年来的迅猛增长,我们国家的税收也按照一个超乎正常水平的速度在增长着,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如果说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那么实际GDP的增长等于M2的增长等于税收增长,这才是均衡状态。但现在大家看,M2和税收增长幅度不相上下,但远远超过实际GDP的增长。这就直接导致了泡沫的形成。CPI虽然得以有效控制,但是我们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物价飞涨(尤其是房价),与所谓的CPI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泡沫形成的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政府,因为获得了持续30年的税收高速增长,也正是通过税收这一强制性手段,抵消了部分货币超发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大,变相地降低CPI的数值。
既然泡沫在形成的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政府,收取了高额的税金,那么现在要软着陆,消除泡沫,政府是不是应当把以前享受到的好处吐出来?还富于民呢?诚所谓:藏富于民的国家才是真强大。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政府下大决心大幅度削减税收,甚至在有代表提议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时候所谓的税务人员说:没可能。这是造福于民的态度吗?
相反地,政府现在正在极力地开发新税种,或者是提高现有税种的税率,或者增加计税基础。比如:资源税扩大到水,海南试水博彩业为的是什么?就是在赌博合法化后可以征收高额税金。另外现在貌似还在研究消费税的税率调整。最新颁布的国五条,表面上看,是为了调控房市,给房市降温,但事实上只是为了继续滥发货币找一个合理的手段:通过税收将多余的流动性收回,以保护CPI不会飙升。
看清以上这一切,我们自然就明白,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在于:货币严重超发,税负过重。如果政府真的是为民着想的话,就应该将货币供给量的增幅大幅度削减至GDP增幅以下,缓和30年以来积累的矛盾。同时大幅度削减税收,同样调整至实际GDP增幅以下。从老百姓头上怎么拿来的,就应该怎样送回去,做到真正造福于民,如此中国的经济尚有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