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802 0
2013-03-31
人们在群体生活中的行为总是相互影响的,且这种影响又可分为思想影响与印象影响两种。

     思想影响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识来影响其行为,如他人在思考时你把自己的想法与理解讲出来,或者通过交流与争论以使他人的认识发生变化等。而“印象”影响就是通过加深人们对一事物与行为印象来改变其行为的情形。

    然而,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抽象的,常常需要人的意志与艰辛理解才能产生,而印象影响因产生于感官与简单的重复就比较容易,且人的大脑能力与工作时间有限,于是在決定做什么、不做什么与做多少时我们就更趋向于选择容易感受与印象深的事物,从而印象影响往往更普遍,也更有效。

     如当发现他人趋向于某种生活与选择某一商品,人们往往会产生同感与作出相同选择的冲动,而不是去理解为什么、有多大意义与有无必要等。

    当然印象影响与思想影响常常是同时进行的,如大家在工作时你去休息,这不仅给人形成休息的印象影响,同时也在提示他人该休息的思想影响;选举前公布民意调查,这不仅给人某人会当选的印象,同时也给人思想影响,即好像別人都这样认为的、是正确的选择而你就不必考虑了。

      我们又把对人的影响分为有意识的与无意识的两种,且我们感兴趣是有目的与有意识地对他人的影响、即干扰,其目的是使他人的行为变得“合理”与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这种干扰常常需要干扰者的投入与代价付出。

       广告宣传是一种典型的有意识干扰行为,且当广告是通过真实与科学的介绍来影响人的购买行为就是思想干扰,而当广告仅仅是以不断重复性的宣传与画面刺激就是“印象”干扰。且由于印象干扰更容易,这就造成了广告设计常常选择生动优美的画面与奇特联系、不断重复等给人更大刺激与更多感受及感受机会来加深印象,以实现影响他人购买行为的目的。

      生活需要干扰,因为一些有意义的、重要的事物如果我们不去创造一个让他人感受的机会与条件,那么別人可能很难感受到,其生活就会因此失去相应的机会与意义。

      人的选择只有一种,而这一种可能完全不适合你、至少不是最适合你的,只是因你最先感受到而习惯了而已,何況人的感情、知识与环境在变,因而人们在多数情況下沒有必要拒绝新的生活尝试,固执与盲目排外就显得幼稚与愚蠢了。

     从理论上讲,事物印象是感受的结果,反过来这种感受印象在被加深后该事物对人的行为与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就形成了事物的感受选择与感受印象循环:生活中人们总是选择最容易感受的、印象深的事物,如生活中的环境与经历过的经验,而感受的结果是该事物、即生活的环境与经验给人的印象进一步加深,对人的生活影响也就更大,并如此循环。

      生活是对环境的适应,因而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经验与习惯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当人们沉迷于自己的经验与习惯、文化与传统而新事物盲目抵制,则经验与习惯、文化与传统传统就可能成为生活负担与发展的障碍。特别是人们在受到“政治家”与宗教領袖的宣传与鼓动时产生情绪化共振与集体行为变异,并始终把外来文化与思想视为异物而排斥,这就不仅是可悲的,也是恐怖的。

   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人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自己的有限经验与所处的封闭环境中,其结果必然是人的情感与思想变得狹隘,并因此把自己的经验与习惯看得过于重要而导致交流与交往的困难,产生矛盾与冲突也就难以避免。

     显然在生活文明化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仍局限于狭隘的情感与特定的生活方式就更显得更可悲与令人遗憾,而现代文明似乎也越来越不会容许这样的情況出現。

      生活是发展变化的。在信息技术与人的情感、思想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个人,世界对各国家与民族的生活要求越来越多、也越來越高,因而生活中的干扰也就会越來越强烈而普遍。

      因此,当一个人、一个群体的生活是很不理性,如保守、偏执与危险好头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让其改变,即干扰其生活。

     当然,有意识干扰也可能是欺骗与非理性的、其目的仅仅为了使他人行为符合自身利益需要。如制造排队购买某种商品的假像,好象这种商品物美价廉;他人在思考时你把自己自私与随意的想法以很认真、严肃地讲出来,好像是经过自己仔细考虑了的一样;算命先生的故作神秘,好像很有道理、必然如此;本来是一个无意义、甚至错误的东西,却以专家、科学的名义来宣传等,这就需要人们自身要成熟起来、保持警惕,并加强道德与社会社会监督了。

    有意识的干扰又可分为强制干扰与非强制两种,强制干扰就是他人在压力与痛苦情況下的改变,如威胁与惩罚、争吵与战争等;非强制干扰是指人们在平等、友好的交流与自由交往中受到影响,且不同的生活改变所採取不同的干扰手段。

      首先,生活中许多美好与适合自己的事物人们是容易与愿意接受的,如给人娱乐与激情的生活与消费、能提高效率的生产与減少痛苦的医疗技术等,这时给其提供一个接触与感受的机会,自然就会成为其生活的选择与內容。

     其次,有些具有深刻、长远意义的生活需要人们否定自己的一些经验与习惯、需要人们的艰辛的理解与努力才能体会,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人认识,如细致的讲解、让人们到异地与特别的环境中去体会、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与与相应的援助作基础等。

     象健康的生活习惯、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社会制度等,不仅需要人们学习理解,还需要改变传统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人因此失去权力与利益,因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意志,人们是很难接受与适应这些人意义的生活。

     我们强调“软文化”的生活影响,就是让人们在平等与友好中接受不同思想与文化来改变原有的、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惯,減少传统文化与特定经验对生活的约束,实现生活的非强制“干扰”,以使不同的人与人群、不同的民族与国家能和谐共处、并接受先进与健康的生活而共创美好的未来。

     当然,软文化也有更进一步的含意,就是人们在外来美好事物的刺激下产生更广泛的兴趣与更多的生活改变,如在外来娱乐与技术感染下人们对其它更广泛的生活也产生好感与追求。

     强制改变是一种针对少数与特别群体、且在极端的情況下所采取的特殊干扰形式,不仅代价大、风险也大。

人的情感与思想是丰富的、且每种情感与思想都可能被激发而导致人的生活远离客观与现实,这既可能是积极与有意义的,也可能是错误与危险的,如迷信与好头,且若是后者而又难以通过非强制的干扰形式来改变时,强制干扰就有必要。

     但当我们没有能力与条件去强行改变时也应耐心地对话与平等交往来等待时机,绝不能在激起其情緒化坏的变异与混乱后又无能为力,这就是非常坏的强制干扰。

      当然,这种干扰与改变不是要人们放弃传统与经验,而是要人们更人性、有发展与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

      实际上任何文化只要能给生活带来享受与激情就能被大家喜爱与接受,并自然演变成现代生活的內容,即通过软文化实现对他人的影响。

      象西方圣诞节对我国的影响,在于其体现了人性化的生活要求,即在繁忙生活中需要平静思考与人际关系淡化下对道德需要的“平安”祝愿与表现出人们需要尽情享受生活、发洩情感的“狂欢”,而反观我们自己的节日,就有些含糊不清与莫名其妙,或者是过时的意识形态与体现出沉重的传统文化,这自然让人难以接受,除非我们能创新其意义,而在缺少內在需要的情況下试图通过外在的努力让人接受是很难的,甚至是不现实的。

      因而他人与外来生活影响与干扰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排斥,并視其对自我生活与权力的“干涉”,而是应该理性与友好对待。

        当对他人的生活进行干扰,即以代价与付出来增加其某种感受,其印象与感受的增加量是远大于相应的代价付出量的,或者说增加感受印象所付出的代价是远小于減少感受印象所付出的代价,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有意义的感受规律,這也是干扰的理论依据。

      如有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两种饮料,在人们不知道喝什么饮料的情況下如果厂家以赠送的形式让人先喝一瓶可口可乐,则其形成相应的感受印象与习惯就有利于成为他以后的选择对象。

     而在他形成可口可乐消费习惯与生理适应后,要其选择百事可乐而放弃选择可口可乐就很难了,就可能需要厂家以两倍或者更多倍的赠送来改变人们选择陌生的百事可乐而不是有经验印象的可口可乐作饮料,其代价会明显增加。

     这就是说,为了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我们有必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与努力。

      相反,如果认为自己的生活与选择是正确与美好的,就有必要提高生活的抗干扰能力,即增加对自己的生活感受热情与程度,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享受。 或者,知道生活干扰意义与规律,当我们意识到有更美好的生活可选择,或者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与沉浸于自我伤害的痛苦与烦恼中时,就应主动与积极的去尝试改变,实施艰辛的 “自我干扰”,以实现生活的变化与情感、心态的转移。

  实际上,当面对新事物与外来文化时,我们的反应本来是激情与挑战更有意义的生活,为什么却要因习惯与经验而感到苦恼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太注重自己眼前的得失,改变不了生活习惯与摆脱经验的影响,总是懒惰、消极地把自己封闭在原有与特定的生活状态中,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同样在生活現代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以一种积极与乐观的态度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而不是无休止的争吵呢?是否都应该更多地审视自己的习惯与文化的合理性?是否要更加热情地培养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与态度?如不断学习、能更多地宽恕他人与对新事物的的更多热情。

        改变是痛苦的,但我们会发现新的生活要比原来的美好得多。摘自生活学原理 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