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9 14:28:00的发言: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五处严重错误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常见的错误实在太多了,真想重新写一本《经济学》。这里,仅以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价格理论为例,指出至少5处错误。
  1、生产者理论:边际成本计算错误(详见55楼)
 西方经济学生产者理论中,边际成本为MC=w/MPL。其中,w为劳动的工资率,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而1/MPL为生产商品的边际劳动。萨缪尔森、平狄克等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材中,都认为MC=w/MPL。
 而实际上,边际成本MC=(1+r)w/MPL。高鸿业、萨缪尔森、平狄克等都错了。
 短期边际成本的定义为“通过增加劳动投入使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成本”。劳动的边际产出MPL为增加1单位劳动带的来产量增加量,从而1/MPL为“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劳动”。从而可知,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1/MPL单位的劳动,需要给1/MPL单位的劳动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
 此时,萨缪尔森等人就认为边际成本等于w/MPL。
 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企业给劳动支付工资时,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还有利息。企业多雇佣1/MPL单位的劳动时,需要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从而,由于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就会产生r·w/MPL单位的利息成本。
 比如,为了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企业要么:1)企业自有资本不够时,需要向银行多借w/MPL单位的借款,从而需要向银行多支付r·w/MPL单位的利息;2)企业自有资金足够时,企业需要从银行取出w/MPL单位的存款,从而企业的存款减少了w/MPL单位,从而企业的利息收入会减少r·w/MPL。
 对于边际成本的计算中的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利润),马克思的《资本论》却充分考虑到了。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劣等地上的商品价格P0等于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而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又等于劣等地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L0的工资w·L0再加上用于支付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r·w·L0,从而C0=(1+r)·w·L0,而存在级差地租时,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就是边际成本MC,即有MC=C0。从而MC=(1+r)·w·L0。
 经济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是不能够粗枝大叶的。世界上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里都粗枝大叶了。他们很看不起马克思,这儿,他们远没有马克思高明。
  2.生产者理论:假设每一单位商品都相同的错误
 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者理论中,大都默认同一种商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也即默认为每一件棉衣都一样、每一个面包都一样、每一辆汽车都一样。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经济学对这一分析默认前提都只字不提,从而该前提成了“不提的前提”。
 了解哲学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相同的,任何商品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严格而言,任何两件棉衣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任何两个面包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对商品进行选择的原因:因为商品不一样!
 当代西方经济学则假设商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违背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这一简单的哲学道理,从而西方经济学就无法解释最常见的商品价格现象、犯自己都无法发觉的错误。
 我们完全可以在承认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起一套更为成熟的理论,可惜,西方经济学家都没有能力,从而他们避重就轻、放弃了追求,通过假设同一种商品之间没有差异,把同一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比如,棉衣和棉衣存在差异)时的经济理论从摇篮里扼杀。而正是建立在同一种商品间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的经济理论,才是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的理论,才是揭示商品世界的本质规律的理论。
  3、消费者理论:两个假设错误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中,假设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现实生活中,商品的边际效用往往不一定递减的。比如,吃饭时,一个人需要吃4两米饭,实际上,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人还可能是越吃越香,从而米饭的边际效用越来越高。我们可认为第五两米饭对人而言,其效用为负值,但我们没有理由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的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西方经济学还假设人消费商品时,任何商品都没有消费到满足程度的最高值。即不管人们多有钱,人们仍然没有吃饱饭、没有穿暖衣服、没有喝够水,即便是比尔盖茨,也处于忍饥挨饿的生活状态。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
 西方经济学以严重不符合事实的假设构建了消费者理论,结果就是使消费者选择理论成了无用的、错误的理论。
 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还假设人消费任何商品时,都是无满足的。也即人吃大米是越多越好,一天吃几千吨大米还没有吃饱;人喝水是越多越好,一天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这严重不符合事实。以这样的假设前提的经济论,不可避免地成为无用的、滑稽的理论。
 4.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生产者是价格接受者的错误(详见374楼)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收者。而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却不一定是价格的接收者。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下那些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者,他们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而扩大销量,把别的生产者排挤出去。
 比如,冰箱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冰箱的市场价格为2500元/台,海尔公司由于具有低成本优势,从而海尔公司把他的冰箱按照2200元/台销售,从而抢占别的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个例子中,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但海尔公司却不是价格的接收者。
 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不一定是价格的接受者,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实现竞争均衡后,生产者才是价格的接收者。
 5,价格决定错误:
 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着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比如,生产桑塔纳汽车时,生产者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为10万元/辆,从而每一辆桑塔纳汽车的价格都是10万元/辆。这表示,一辆质量优良的桑塔纳汽车的价格将为10万元/辆,而一辆废品桑塔纳汽车的价格也是10万元/辆,质量好的汽车和废品的价格没有差异。
 当然,西方经济学家可以说:“我们的假设前提,是每一辆汽车都一样,每一辆汽车的质量、性能都一样,从而每一辆桑塔纳的价格都一样!”,可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么桑塔纳汽车之间,价格还存在差异?比如,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为什么比全新的桑塔纳价格低?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怎么计算?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假设“每一辆桑塔纳都一样”,从而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给回避了。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价格决定时,把商品的性能、质量等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因素抛在一边不管,而只关注如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需求等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知道,如果商品是废品,不管生产成本有多高、不管消费者的需求有多强烈,商品的价格都是0。
 
 以上只是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存在的错误实在太多。目前,西方经济学与成熟的科学理论之间,还有相当遥远的差距啊。
 全文完
  附件1 有关经济学理论的假设的几点看法
 此外,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经济学中的假设问题。个人觉得,经济学中建立假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假设不能回避群众关心的问题。
 比如,群众关心的是,为什么有的棉衣价格高,有的棉衣价格低?也即为什么棉衣之间价格存在差异?
 此时,我们就不能假设所有的棉衣价格都一样,从而,棉衣之间价格就没有差异。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假设每一件棉衣都一样,从而棉衣的价格就等于生产者均衡时的边际成本。这显然是回避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第二,假设要符合基本事实
 比如,人消费任何商品都是有上限的,不是商品越多越好。从而,我们不能假设水对人是没有满足的——人喝水越多越开心,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是这么干的。他们假设人是无满足的。比如,阿罗和德布罗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俩为了得出一般均衡,不惜假设人是无满足的。
 阿罗和德布罗得出一般均衡的假设前提就是消费集合是下有界闭凸子集、偏好关系是无满足的凸偏好,等等。也即假设消费者喝水喝几十万吨还没有喝够(无满足)。
 第三、假设要坚持唯物主义
 经济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唯心的成份,实际上,经济系统更多的是一个唯物的系统。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的假设就放弃了唯物主义,活生生地假设存在一个关于面包和棉衣的二元的主观效用函数U(c,b)(其中c表示消费棉衣的数量,b表示消费的面包的数量),并说这个偏好关系是效用效用函数诱导的偏好关系。有些学者更过分,还费尽心思证明序数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实际上,他们证也白证。
 我们可假设棉衣和棉衣之间,基数、序数效用成立,我们也可以假设面包和面包之间,基数、序数效用成立,但我们不能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序数效用论成立。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棉衣和面包之间,在满足人的需要上,没有任何物理、化学上的可比性,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效用论成立,或者是序数效用论成立,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要么是错误,要么是建立一套无用的、荒谬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证明棉衣和面包之间基数效用论成立上,遭到了失败,结果他们转向了假设棉衣和面包之间需数效用成立,其结果表面上获得了成功,其实,本质上还是遭到了失败。
 
    楼主确实对于科学是什么理解不足。楼主所说的这些问题,经济学当然存在,但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对现实世界进行简化,如果不进行楼主所称的这些简化,那么经济学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楼主所说,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些假定太不符合现实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新古典经济学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才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有严密数学分析的科学,从而实现了马克思所讲的,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其充分地运用数学时,它才是真正的科学。 
  我同意楼主提出的,西方经济学的错误确实太多了。根据库恩提出的科学范式理论,现在经济学的发展,本来就到了给主流的古典经济学提出各种反例的时候了,因此楼主能够给新古典经济学提出很多反例,从而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革新扫清道路,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当反例积累到一定程度,科学的范式就会转变,产生新的范式。不过科学发展也有路径依赖性,一个主流范式很难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不经过垂死挣扎是不可能轻易被新范式所代替的。从这方面看,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可能要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够取代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不过主流经济学仍然是数学分析框架,这一点我是坚信的。因此,我仍然希望是能够在新的主流经济学即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题。至于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现在虽然也做一些事情,但是毕竟经济学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现在连新古典经济学都没有退出主流地位,新兴古典都还没有登场成为主流,因此批判新兴古典的事情且慢行。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说,一个主流经济学范式,虽然其外围命题受到攻击,但是只要其核心分析框架没有问题,仍然值得学习。大家可以看看杨小凯在他的经济学原理里面所论述的主流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框架,这个四层次分析框架才是主流经济学的真正核心。我完全崇拜小凯的看法,目前主流经济学的这一四层次分析框架仍然是相当有力,楼主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对于主流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框架,根本上毫发未损。因此,主流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框架,仍然将成为我辈经济学子的分析与思维工具。 
  感谢楼主、sungmoo、Mestro等高手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