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7-9-17 16:52:00

好像不是这样的吧。复旦大学经济学学术水平不会这么低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7 21:55:00
以下是引用fujo11在2007-9-16 22:00:00的发言:

不懂经济,会犯错误;
学点经济,会犯糊涂;
学通经济................
决不可能,哈哈!

===============

真是有自知之明

谢谢。

人贵有自知之明。希望你和楼主也是如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7 22:05:00

不过,我觉得你更应该有一点胸怀,要容得下别人,要体现出个人的素质来。

人可以说他是天下第一,甚至也可以瞧不起别人的水平和理论,但是,不能谩骂、攻击,动不动就骂别人SB、说别人傻。

1.我从未说别人SB。脏话毕竟是不会说的。当然,说了别人傻。

2.何谓容不下别人?和你在这里辩论,本身就是容下你发表你的谬论,但疑问与纠正,本是我之权利。

做人时,可以做一个自负而有礼节的人,但不要做一个自卑而无礼节的人。

礼节?说你傻就是不懂礼节?那你说别人都不如你,你是来被学习的而别人都不过是来学习你的,这就懂礼节了?你不过是没把傻字说出口而已,当别人不知道么?切!

做人时,可以做一个自负而有礼节的人,但不要做一个自负而无礼节的人。谢谢。

从你的表达方式上,我估计你还年轻。我老了。

你不要管我的年龄。不过,我要衷心地说一句,你确实老了。

鉴于此帖已经严重偏离本题,对非经济学内容我不再跟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7 22:23: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12 16:55:00的发言:

我没有定义完全竞争市场,不过,我觉得完全竞争市场应该是:

1.自由进入和退出行业

2.信息是完全的,是对称的

3.企业数量众多,单个企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很小

4.生产的商品可以完全互相替代

5.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

汪大师,我说了非经济学内容我不跟帖了。

那我问你,就你给出的这个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你怎么证明厂商不一定是价格的接受者?

别的我暂且不驳你,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先。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8 08:45:00
LZ分明开始自说自话了,人家说的哪里不对?很多本科生写论文确实就是那个样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0 09:04:00

我也累了。

关键是,一些人讨论时,没有看清LZ的本意,就展开讨论。

西方经济学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消费者理论和价格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0 09:11:00

这么说离废话已经不远了,那个学科问题很少?问题少那个学科就快不行了。

数学少么?少的话就不会被经济学家指出“勒让得”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0 10:3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9-9 17:16:00的发言:

如果楼主肯于多读一些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就知道“偏好凸性”早已代替了所谓“边际效用递减”的说法。

凸偏好等价于拟凹效用函数,凸要素需求集等价于拟凹生产函数。如果楼主多了解一些“凸规划”的东西,就不会说出上段话了。

那不就更能说明那几本书有问题了,楼主是说书中内容有问题,其它的发表怎么修改估计不是他的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0 10:4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9-10 9:16:00的发言:

如果这个人的确说不出“穿棉衣和吃面包之间,哪个好”,这说明两者之间“无差异”。

此外,用途不可比,并不说明消费者一定不能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2件棉衣,2个面包,如果你有且只有三个选项:“仅选2件棉衣”、“仅选2个面包”、“选1件棉衣与1个面包”,这三个选项,你最想选哪种?(当然,现实中面临的选项远比这三项多,这里只是个例子)

难道你认为,这种选择不成立或没有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为了服务大众,又不是一个人,一个人有可问性,那天下这么多人你一个个去问,你是喜欢棉衣还是面包?这两种只是在具体某人身上有可说性,这些本就是微经中的假设,没讨论性,也没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0 11:39:00
支持楼主,有的地方确实太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2 01:10:00

万有引力假设世界没有摩擦,难道不过分么?

指出一个学科存在的问题往往很容易,因为学术是现实的抽象,而不是还原。

难就难在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人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代替甚至是局部的代替,有的只是新的发现和完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2 02:41:00

个人觉得,除了价格理论和消费者选择理论之外,别的地方很难有大的突破。

不过,据我所知,价格理论已经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研究成果估计在1-2年内会向大家介绍。消费者选择理论也在重新构建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4 09:55:00
以下是引用ogrex在2007-9-20 10:33:00的发言:那不就更能说明那几本书有问题了,楼主是说书中内容有问题,其它的发表怎么修改估计不是他的意见

ogrex睁大眼睛看清楚楼主说的是什么(或者至少判断一下楼主想说什么)。

楼主说的是“西方经济学”错误太多了,而不简单是“那几本书”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4 10:02:00
以下是引用ogrex在2007-9-20 10:41:00的发言: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为了服务大众,又不是一个人,一个人有可问性,那天下这么多人你一个个去问,你是喜欢棉衣还是面包?这两种只是在具体某人身上有可说性,这些本就是微经中的假设,没讨论性,也没错误.

“可问性”这种提法很妙,你本还可以去说,“连续性”假设更是“不切实际的”。

甚至,连“完备性”与“传递性”,你也可以说它们是“不可信的”。

不过,这些似乎都与“是否服务于大众”没什么直接关系。

基于理论的角度,你提出一个什么概念,具有完全的“可问性”呢?

物理学中每个物体的质量,也是要一个一个测的,那么物理学的“质量”的可问性在哪里呢?物理学难道不可以基于“质量”这样的概念推导其他概念,做出理论模型?

(“那天下这么多物体你一个个去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4 10:58:00
帮楼主顶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0:08: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9 14:28:00的发言: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五处严重错误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常见的错误实在太多了,真想重新写一本《经济学》。这里,仅以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价格理论为例,指出至少5处错误。

汪先生,看了你的发的帖子,我想你一定是一位和热爱经济学的人,你的批评实际上是很多学经济学的人存在的疑惑,只是没有像你这样把这些疑惑总结出来,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疑惑是本身理论的问题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学到家呢,微观经济学体系实际上非常之繁杂,从产业组织到信息经济学,从博弈论到机制设计,这些论点都不是你所列出的那几本参考书所能容纳的,甚至连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圣经”Mas—colell,Winston,Green合著的《Microeconamic Theory》(我想汪先生也没读过吧)都无法从细节上仔细论述,毕竟各有所专啊.

所以,汪先生,愿你能真的按下心思从中级微观到高级微观,再到你感兴趣的产业组织,企业理论最著名的教科书好好的学习一下,那时你现在的疑惑一定会一一解答,不过你肯定会有更多的疑惑,那些疑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可以发到学术杂志上的论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8 0:32:1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0:15:00
粗略看了一下,觉得撇开这些话题不谈,楼主能够提出别于传统的新观点是十分值得赞赏和鼓励的。论坛需要的是理性的争论和探讨,那些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朋友请正确使用批判他人的方式,讽刺和侮辱是无知者的语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0:29:00
以下是引用zhaojumping在2007-9-22 1:10:00的发言:

万有引力假设世界没有摩擦,难道不过分么?

指出一个学科存在的问题往往很容易,因为学术是现实的抽象,而不是还原。

难就难在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人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代替甚至是局部的代替,有的只是新的发现和完善。

最好的理论并不是最现实的理论,这个经济学上最为基本的认识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啊

咱们学的那些初级经济学给的不过是一些框架,是要给一个无摩擦的“完美”世界,虽然这些框架也可以解释一些现实世界的现象,不过差的还太远啊

但是,框架是建立最更好的更接近现实的模型的基准(比如放松一些假设,加紧一些假设),这些能够进行进一步拓展的理论也正是最好的理论(这些看来“没用”的基准框架养活了多少经济学家!),没有这些框架没有这些基准,你根本就没有平台去讨论问题啊。

现在很多对经济学的批评都是说这些基准框架多么不现实,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学懂经济学,你去看看国外那些讨论现实问题的学者,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真正接触现实学术论文上,有谁咬着这些基准模型到死不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8 0:31:4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0:42:00
以下是引用wanglinhai在2007-9-11 1:00:00的发言:

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经济理论中的文献问题。以下是本人的个人的看法。

一,经济学领域,文献不是越多越好,越透越好。

2、要有自己的客观的思想

3、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文献不能有学术偏见,不能站队

4、看经济理论文献,要对主观主义的文献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文献保持警惕,否则就可能误入歧途

5、政府干部要多学经济学

知道学经济学最忌讳什么吗?就是学的半通不通,完全学通了自然无事,完全不懂也不会乱说,就怕学个半懂,搞个政策害国害民!!!

平荻克的书差的还远的,安下心多对对教材吧,虽然已经不易,但这只不过第一步而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1:57:00
以下是引用霜岳在2007-9-14 20:57:00的发言:

想你这种没有批判精神的人,不是张三的思想,就是李四的思想,反正不是你自己的思想,接受就够了。

象你这种富含“批判精神”的人,无论张三的思想,还是李四的思想,反正不是你自己的思想,你看着都是错的。

连牛顿都谦虚地承认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取得成就。哪怕是批判,也总得有理有据,而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罢。

看来是一致对付楼主,哈哈哈,就选你作为典范教训一下你们这些只会解题的绵羊式的现在的高才生将来的中国的大师们!

牛顿谦虚地说“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取得成就”是狠狠挖苦其对手的一句话,是牛顿恢复其对手的书信中说的,两人以英国绅士道德的方式恶骂了几封信。那时牛顿刚出道,被当时的教授们狠狠的压制着,所以他才这么狠狠的谦虚了一下。将别人骂人的话当作道德教育的典范也确实体现我国教育界的创新能力非同一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2:34:00

从12点半到现在,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了汪先生的帖子和诸位的回复。

我是一名经济统计学的本科生,最近因为要考研,把尘封多年的高老的西经拿出来又仔细的看了几遍。在看的过程中发现了无数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有些我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碰巧又看了一些批高老那本书的文章,说书中有多少错误,多少误人子弟云云。之后便觉得自己的某些疑惑确实是书中的错误。便去看平狄克和曼昆的书。甚至有点鄙视高老,觉得有些很通俗的东西高老说的如此高深,让人费解。偶尔一次和朋友交流中,发现他一直在仔细研读高老的西经,几天的讨论过后我发现自己当初的某些疑惑经常被他一语道破;我指出的那些所谓的“书中的错误”,他都能给我解释清楚。

现在我又重新在看高老的西经,这次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在国内影响这么深,为什么用这本教材的大学这么多。那些以前我认为“高深,费解”的东西其实是“精辟”

汪先生,我觉得我比你幸运,至少我有一个可以和我讨论问题的研友,在我犯错误之前纠正了我。汪先生您周围可能没有一个能和您谈得来的朋友,正像您说的:在国内经济学界,水平超过您的人并不多。所以您才来这里发这个帖子。但是我觉得您不应该在这些问题没有认真讨论过以前就说“常见的错误实在太多了,真想重新写《经济学》”这样的话。即便是真的有错误,重写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您指出的某些问题,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成问题,甚至有些“错误”已经早有学说对其做了更正,只是您不知道而已。有些问题其实您的思路,出发点就有疑问,坛子上的朋友早已指出,您可能没看见,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会有好效果。

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妄下结论,往往是错误的。我的朋友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汪先生,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7:20:00

楼主对经济学误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7:58:00

想推翻西方经济学并不难,只要你能够建立一个更好的分析框架,都是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做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7:58:00
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8:59:00
以下是引用jerryliu在2007-9-28 0:29:00的发言:

最好的理论并不是最现实的理论,这个经济学上最为基本的认识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啊

咱们学的那些初级经济学给的不过是一些框架,是要给一个无摩擦的“完美”世界,虽然这些框架也可以解释一些现实世界的现象,不过差的还太远啊

但是,框架是建立最更好的更接近现实的模型的基准(比如放松一些假设,加紧一些假设),这些能够进行进一步拓展的理论也正是最好的理论(这些看来“没用”的基准框架养活了多少经济学家!),没有这些框架没有这些基准,你根本就没有平台去讨论问题啊。

现在很多对经济学的批评都是说这些基准框架多么不现实,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学懂经济学,你去看看国外那些讨论现实问题的学者,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真正接触现实学术论文上,有谁咬着这些基准模型到死不放?


我比较疑惑,不知道版主引述我的话,是在赞同还是反对我的观点?关键问题是,我只是在叙述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和

“现在很多对经济学的批评都是说这些基准框架多么不现实,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学懂经济学,你去看看国外那些讨论现实问题的学者,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真正接触现实学术论文上,有谁咬着这些基准模型到死不放?”似乎不搭边吧?再有,当然没有人会死咬基准模型不放,但是必要的假设和抽象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理论的叙述语言也都是模型化的。

所以,有点莫名其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8 9:01: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9:23:00

对楼主的这种精神表示一下支持。

一般来说,一个学科的理论,如果学说众多、派系林立,说明这个学科仍不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因此完全应该有突破和创新的可能。目前的经济学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状况。

不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还是西方主流派经济学说,目前仍不能说是一个很完善的经济学科学。马经更相是从哲学层面来探求商品价值的本质,而西经更注重实际应用方面的探索,因此西经看起来更实用些,但仍属于经验性的,是一种前科学的。

就象一些最基本经济学概念,如:价值、商品、劳动、资本等,不论是那一门派都不能很精确的定义和解释。这些概念是一个学科的基础,基础不牢,在上面建立起来的大厦再高也是很容易倒塌的。

中国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面在经济学领域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和贡献,这既是不好的一面,但也使中国在这方面没有更多的权威和禁锢,因此,中国应该迎头赶上,在这方面有所贡献,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一般来说,新理论、新学说的产生,往往不是在当时权威最集中的地方,因为最权威的地方往往也是新思想最窒息地方。

中国人有着普遍接受过马经的教育经验,现在又能自由的接受西经思想的指点。只要能转变思维方法,比较两者异同,相信能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思想。我对这点是坚信不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9:36:00

好,好,好!多点这种想法,中国就能出经济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09:41:00

“一般来说,一个学科的理论,如果学说众多、派系林立,说明这个学科仍不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因此完全应该有突破和创新的可能。目前的经济学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状况。”

——个人以为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和观点上已经比较统一了,主要学派差别在于宏观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之争,但是从有些研究来看,二者的融合或许是未来的方向。此外至于一些学派已经转而进入各自的专门领域,比如新制度学派,他的研究方法确实与主流不同。至于广义的微观领域和计量领域,其实没什么特别显著的大的分歧。至于宏观经济学,70年代理性预期革命之后,即便是凯恩斯主义,也接受了如下观点:1、宏观经济研究要有微观基础。2、理性预期的重要作用。学派间的差别也仅是主要在是否坚持市场完美和出清的假设。

“中国人有着普遍接受过马经的教育经验,现在又能自由的接受西经思想的指点。只要能转变思维方法,比较两者异同,相信能创新出新的理论和思想。我对这点是坚信不移。”

——确实,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在这个领域发展。我属于那种多少有点鼓吹西方经济学的思想,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理西经的结论,但是一定要注重它的方法论和逻辑。把马经的观点理论和西经的方法论结合起来。这不是不可能,但是认为阻力太大,经常是还没有深入下去就没打压,这才是理论创新的最大阻碍。理论的发现和发展就要允许“离经叛道”,但前提是,要对经典有深入的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8 9:43:3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10:22:00
以下是引用zhaojumping在2007-9-28 8:59:00的发言:

我比较疑惑,不知道版主引述我的话,是在赞同还是反对我的观点?关键问题是,我只是在叙述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和

“现在很多对经济学的批评都是说这些基准框架多么不现实,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学懂经济学,你去看看国外那些讨论现实问题的学者,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真正接触现实学术论文上,有谁咬着这些基准模型到死不放?”似乎不搭边吧?再有,当然没有人会死咬基准模型不放,但是必要的假设和抽象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理论的叙述语言也都是模型化的。

所以,有点莫名其妙~~~


因为你觉得我是针对你说的话,所以你看不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8 10:29:00

现代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在经济政策的建议或者说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争论,但总体研究的范式已经达到统一,即QDSGE:quantative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把这五个单词彻底搞懂,可以说技术上差不多已经够了。至于思想,我想目前只能在这个范式下做才能被主流接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