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05 1
2007-09-12
尊师并不代表重教
作者:安庆仁 2007-09-11 13:30:11 发表于:博客中国

教育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工程体系,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国家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财政预算、人文背景、道德关系、社会的价值取向,等等。即便是狭义的讲,构成教育的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只是这个庞大工程体系中的一个元素或曰一个环节。

以往,我们凭着想象为尊师赋予了太多的内涵,或者把教育理解的过于简单,也可能是有些抽象了,误以为尊师就代表重视教育。事实上,尊师和重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尊师只是表示一个民族或社会有热爱教师的风尚,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的精神层面。重教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因素,没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谓重教,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名词。最简单的说,连学生上学下学过马路这样的小问题都解决不了社会,言尊师重教,那实在是太抽象了。

往远了说,古代中国富有尊师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如父。可事实上,教师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比如蒲松龄,他应该是职业教师了,虽然他把教育只是当成了养家糊口的副业,但30年的教龄却足以说明他是个教师。和其他教师的遭遇相比,蒲松龄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遇上了毕际有,毕际有非常赏识蒲松龄的才学,说得透彻些,是被他笔下那些凄美动人的花仙狐妖们所感动。毕际有每年给蒲松龄40多两银子,对中小学老师而言,在当时这已经是相当高的工资了。《红楼梦》中刘姥姥说20两银子已够她家一年度用,刘姥姥家儿子、媳妇、孙子、她四口人,也就是说,五两银子就足可维持一个普通人一年的开销。蒲家则七口人,自家人外加一个使女,年需35两银子。40两银子事实上只够他一家七口人维持温饱罢了。但刘姥姥不用买书,而蒲松龄要买书。蒲松龄一家当时非常清贫,直到两个儿子长大后也做馆教书,日子才慢慢的好起来。

按照蒲松龄的资质和他在文学领域的名望,他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权威说专家都低了点。如果用今天的标准衡量的话,他拿的工资比黄冈中学的校长还要高出一大截才对,但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为了补贴家用,蒲松龄不得不放下高傲,给别人当枪手,屡屡为达官显贵捉笔,写一些附庸风雅的文章。蒲松龄是文学大家,他的名气也是因为他的小说,而不是因为他坐馆教书。在史料中,蒲松龄教书维生几乎就是一种耻辱,寥寥数笔,一带而过。人们更愿意把他看成文学家,而不是小学老师。显然,这样的尊师文化及其虚伪,只是口头尊师,心里对教师却非常瞧不起。

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不乏尊师的美谈,然而为老师解决切实利益的却没几个。他们的尊师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树立起个人的声望,老师不过是他们手中一个经济实用的道具。翻遍了古代中国的典籍包括野史外传,在那浩若烟海的文字中,有军人、文人、工匠、方士、侠客、太监、宫女、妓女,数不胜数,唯独没有一个中小学教师。梁山泊军师吴用大概是唯一一位扬名立万的小学老师了,但他的丰功伟绩不是教书,而是造反。这说明所谓的尊师,更多的具有象征意义,而不是出于社会意义。

退一步说,就算是全社会达成共识,高看教师一眼,或者给教师更多的薪水,那也不必然就代表重视教育了。像《红楼梦》中的贾代儒,收一个学生要有24两贽见礼,也就是24两银子作见面礼。贾代儒是贵族学校的老师,这一点跟蒲松龄略有区别,蒲松龄既收贵族学生,也收平民学生。然而从《红楼梦》中却看出,满清贵族对教育的关注,都不如对自己的姨太太们更上心。没有一个领导视察过学校,更不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们在学校为所欲为,打群架,说脏话、传播淫秽书刊、甚至连同性恋这种事都发生了。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学校,派出所早就进驻了。

有人认为,现在的教师工资低了。表面上看似乎低了点,而如果把隐性的收入计算在内,在中国绝对是高工资。据我所知,目前的中小学老师,尤其是当班主任的,98%的人都在搞创收,虽然各级教育机构三令五申的强调,不允许教师办补习班,事实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一直都存在,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学生们如果不参加班主任的补习班,就会受到排挤。我女儿读小学的时候,我曾为此事跟她的班主任打了一架。假如是对孩子有益的,比如像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这一类艺术班,我当然赞同,我女儿当时也学着钢琴并且后来学成了。但是像什么拼音补习班、算术补习班,我就不赞同,正常的课堂教学对今天越来越聪明的孩子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只要孩子正常听课就足够了。可是那位女老师蛮不讲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晚放学后都不许我女儿离校,搞得我身心疲惫不堪,只好带着女儿去见学校的几位领导,我原本不想告御状,校领导都是我的朋友。但是那位女老师的做法实在太过分了。第二天那位女老师给我赔了礼道了歉,我说这是你逼我的,如果你执迷不悟,我就把你的“先进事迹”发到报纸上去。据我所知,这位女老师每个月办班的收入是工资的两倍还要多,同时她还开了一个小饭桌。教师的收入有多少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不当班主任的教师就没有这些好处。

大学的老师可能也亏了点,除个别有名气的外,大多数大学老师都是拿死工资的。所以,关于教师工资低的说法,要区别对待。如果普遍的提高教师工资,就必须彻底杜绝各种各样的灰色收入行为。否则的话,有人吃肉、有人喝汤,不满依然。

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中国教师,已经远远不是什么“人类灵魂工程师”了,他们跟商店的售货员没有更多的区别,被人雇用、售出商品,取得报酬。尽管中小学实行的是义务教育,但在教师们的心里早就没有了“义务”这个概念,他们对于“教师”这个名词的理解仅仅限于一种职业,不会给它赋予更多的精神含义。因此说,教师节跟护士节没有多少区别,我们要纪念的只是在人类历史上教师对社会所作的奉献,并非单指今天的教师需要感谢,事实上也没有什么直到感谢的东西,优秀的教师凤毛麟角,只把这些人选出来重重的奖励罢了。有些专家呼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此论万不敢苟同,感什么恩?感谁的恩?整个社会都商业化了,难道在饭店吃了饭还要送服务员一束鲜花不成?如果要让学生感恩的话,教师必须把学生视同亲人,没有这个前提,让学生感恩是不讲理的。

当然,教师走到今天这步田地,也不能都归罪于教师,这与中国的整个大环境有关。社会问题暂先放下不表,单说中国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方针,整体上都存在着问题。今年5月份,我的妻子联系上了几个学术刊物,让我给她写几篇论文,我心里十二万分的不愿意,一个大学老师,连论文都让别人捉刀,学生们能好得了吗。但那是老婆的命令,也是指示,不服从显然是不行的,而且还必须完成好。就这样找了几本教育学专著,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比如杜威的书,还有一个是苏联人写的《帕夫雷什中学》,仔细地对比研究,又分析了一下中国教育的现状,然后一气呵成的写了三篇论文。但我毕竟没写过这一类东西,写完后就找了几本著名大学的校刊对比了一下,结果让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的论文要比他们研究的深多了,比如当前教育中的问题,他们都是泛泛而论,满纸空话、大话、假话,形式上的多,内容却少。我不绕弯子,直接指出了当前教育中的三大问题,一、方针模糊和教育目的的却是;二、教育环境日益恶化;三、教育理念固步自封。其中“教育环境的恶化”就事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重视教育不能光拿嘴说,要动真格的,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办教育才行,比如前面提到的小学生过马路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解决,再比如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我们的商店里有数不清的儿童食品,但真符合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食品却没有。国外大多数国家的中小学生都有校车接送,而中国车接车送的是领导干部们,和国外正好反了一个个。

和国外比起来,我们的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往往流于形式,甚至都不如北朝鲜。除了高考那几天,很少有惠及学生的政策。一如教师的权利不被社会尊重一样,学生的权利普遍的受到侵犯。政府做什么重大决策,几乎不会思考这些事对教育有哪些影响,比如路桥建设、娱乐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根本不会考虑对学生的影响。再比如各地的青少年宫、读书馆、体育场馆,中小学生根本就进不去,因为都是收费的。还有个最普遍的现象,一些老年人半宿半夜的敲锣打鼓,他们倒是夕阳红了,孩子们怎么办,这都应该属于教育环境的问题吧。再比如说领导们去学校检查工作,不用说其它的,吆五喝六的一大群人,大腹便便的往台上一坐,教育环境便彻底的恶化了。孩子们看谁呢?看的就是大人们的行为,大人们这样引领,孩子们能不效仿吗。电视就更不用说了,一些孩子们学坏,电视功不可没。有20年时间了,中国就没出过几部学生片电影,有的虽然拍出来了,也另类,比如《十六岁花季》,看着根本就不像学生,或者说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能举出来的例子很多很多,但归根结底,绝大部分都是反向诱导孩子的社会环境。这些也正是让我失望的地方,在那些著名校刊上登载的论文,对这些问题充耳不闻,却把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拿来放大,纯属本末倒置。

缤纷的千纸鹤、鲜艳的康乃馨、精彩的文艺演出,在教师节节目回放的不眠之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学生不给老师送礼,老师也不开补习班;还梦见马路上有学生通道,体育场免费开放,图书馆坐满了孩子;也梦见了许多领导,他们不去学校检查,只在一份份文件中签下自己的名字,那些文件说的是:学校周围200米,不许建高楼;严禁夜间和假日在居民区搞娱乐活动;教育经费增加一倍;教师的工资提高一倍;学生过马路等于黄色信号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13 18:21:44
顶起来。。。。。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