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内经济学研究与教育情况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一少部分朋友来说,选择出国接受教育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但是大部分朋友接受经济学教育可能还是在国内。一方面,在我们国家现阶段,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需要纯理论的进步,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经济学研究能够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意见,为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我们本土问题也许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研究的本土化,也只有实现研究的本土化,我们才有可能被国际主流所认可,毕竟,做纯理论的研究要进入国际主流难度还是很大很大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国外受过比较严格经济学训练的老师的回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日益国际化,规范化,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国内也有不少在各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的经济学名家;能够接受这些名师的指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现有一想法,就是希望各领域的朋友能把本学科的做的比较好的,同时又在国内任教或者工作的学者的个人简介,研究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简单介绍能贴出来,让我们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先贴几个,大家继续啊。
蔡洪滨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武汉大学数学本科 1988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1991
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硕士 1997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 1997
研究领域:
产业组织,博弈论,公司金融,企业理论, 制度分析, 政治经济学, 试验经济学等
主要研究成果: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Bargaining on Behalf of a Constituency”, 2000,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92:234-273.
“Delay in Multilateral Bargaining under Complete Information”, 2000,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93:260-276.
“Capital Budgeting and Compensation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Moral Hazard”, with Antonio Bernardo and Jiang Luo, 2001,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1:311-344.
“A Theory of Joint Asset Ownership”, 2003,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4:62-76.
“Inefficient Markov Perfect Equilibria in Multilateral Bargaining”, 2003, Economic Theory, 22:583-606.
“War or Peace”, 2003,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Vol. 2: No. 1, Article 2. http://www.bepress.com/bejeap/contributions/vol2/iss1/art2.
“State Corroding Federalism”, with Daniel Treisman, 2004,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819-843.
“Capital Budgeting in Multidivisional Firms: Information, Agency and Incentives”, with Antonio Bernardo and Jiang Luo, 2004,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7: 739-767.
“Agency Problems and Commitment in Delegated Bargaining”, with Walter Cont, 2004,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13:703-729.
“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 Decentr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 with Daniel Treisman, 2005,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817-830.
“Incentive Compatible Collusion,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Uday Rajan, 2005,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6:37-52.
“Over-communication in Strategic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Games”, with Joseph Tao-Yi Wang, 2006,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56:7-36.
“Reserve Price Signaling”, with John Riley and Lixin Ye, 2006, forthcom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Motiva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a Firm,” with Antonio Bernardo and Jiang Luo, forthcoming,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Did Decentralization Caus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with Daniel Treisman, forthcoming, World Politics.
中文期刊文章(Publications in Chinese Journals)
“竞争会加剧公司隐瞒利润吗?-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蔡洪滨,刘俏,肖耿, 2006, 经济学报, 2:15-45.
“中国企业信誉缺失的理论分析”, 蔡洪滨,张琥,严旭阳, 2006 (9),经济研究,pp85-93。
中文书中章节(Book Chapters in Chinese)
“中国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估计与分析”,录于《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厉以宁等编,1993。
龚六堂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88年9月-1992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本科,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
1992年9月-1994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9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宏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公共财政与中国经济
研究成果:
(一)已经发表的论文
[1] Endogenous Time Preference, Infl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Forthcoming in: Journal of Economics.
[2] Factor Mobility and Dispersion in Marginal Products: A Case on China.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3] Laplace Transform for Solving Linearzing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Forthcoming in: Economics Letters.
[4] The Existence Theorem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2005(1)
[5] Comments on “Dynamic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6(2003):1026-1033.
[6] Military Spending and Stochastic Growth (with Heng-fu Zou)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8(1), 153-170.
[7] Effects of growth and Volatility in Public Expendi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with Heng-fu Zou).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2002), 379-406.
[8] A Fiscal Federalism Approach to Optimal Tax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in a Dynamic Model. In: Development of Modern Statistics and Related Topics.
[9] Optimal Tax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in a Dynamic Model with Multiple Levels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6 (2002), 1975-2003.
[10]Fiscal Federalism, Public Capital Form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4(2003), 471-490.
[11]Direct Preferences for Wealth, the Risk Premium Puzzle, Growth, and Policy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6(2), 243-270..
[12]Dynamic Analysis of Foreign Aid, Foreign Borrowing,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1), 105-118..
[13]Money, Social Statu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a Cash-in-Advance Model.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3(2), 284-293.
[14]Applications of Hamiltonian and Laplace Transform in an Economic Growth Model.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20B(2000), 442-450.
[15]Foreign Aid Reduces Domestic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creases Foreign Borrowing: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2000), 147-164.
[16]Optimal Taxation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Multiple Levels of Governments.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10(2), 33-38.
[17]Local and Global Stability for the Infinite-Horizon Variation Problems.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3(1998), 278-284.
[18]Optimal Control System Governed by a Class of Nonsmooth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2(1997), 339-346. (国际数学和数学科学杂志, 美国)
[19]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与银行,《管理世界》(即将发表)
[20]中国地区间生产效率差异与全要素(TFP)增长率分解:1978-2003. 《中国社会科学》(即将发表)
[21]资本收入税与社会福利.《经济科学》(即将发表)
[22]不完全劳动市场、政府干预与失业率. 《财经问题研究》(即将发表)
[23]幼稚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其政府政策的分析.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即将发表)
[24]新古典模型中收入和财富分配持续不平等的动态演化. 《经济学(季刊)》(即将发表)
[25]多级政府的税收. 《经济学动态》,2005年11月
[26]政府政策评价的改变:从增长极大到福利极大。《经济学动态》,2005年10月
[27]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 《财经问题研究》,2005(8).同时被光明日报理论版转摘。
[28]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经济学(季刊)》,2005年10月
[29]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茨涅兹假说. 《经济研究》2005年第四期
[30]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 《金融研究》.2005年5月
[31]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 《金融研究》.2005年9月
[32]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季刊)》,2005年3月
[33]基本RBC方法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试验,《世界经济》.
[34]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波动的研究——引入人力资本后的RBC模型,《经济学(季刊)》,2004年10月
[35]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经济研究》,2004.
[36]贴现因子、偏好和行为经济学,《财经问题研究》,2004(8)
[37]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移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04(1).
[38]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 ——中国经济的RBC分析, 《世界经济》,2004(4)
[39]风险溢金难题与无风险利率难题,《经济学动态》,2003(6).
[40]基本RBC方法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实验.《世界经济文汇》,2004(2):41-52。
[41]最优增长模型及其发展,《经济学动态》,2004(2).
[42]财政分权框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3(1).
[43]多级政府框架下的税收理论,《中国科学基金》,2002(5).
[44]经济学和金融研究方法和前沿,《经济研究》,2001(8).
[45]经济增长的“不定性”,《经济学动态》,2002(1).同时被收录于《复杂性科学最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46]财政政策与价格水平的决定,《经济研究》,2002(2).
[47]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经济研究》,2002(8).
[48]带货币的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学动态》,2002(6).
[49]世界经济学家是如何排名的?《经济学动态》,2001(5).
[50]政府公共开支的增长和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学动态》, 2001(9).同时收录于《管理科学最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51]最优税率、政府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5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外经济援助,《经济研究》,2001(4):29-40.
[53]政府花费、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和内生经济增长,《中国科学基金》,1(2000):15-18.
[54]政府花费改变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税务研究》,2(2000):12-16.
[55]政府花费改变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经济数学》,17(2000):31-37.
[56]政府花费增加与实际利率改变的理论分析,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 Edited by Gu Jifa, 2000:233-239.
[57]发展中国家中国外资本的引进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对策》,16(1999):12-15.
[58]国外经济援助的理论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1'(1999):40-47.
[59]偏微控制问题的增广 Lagrange 乘子算法的并行实现, 《武汉大学学报(自科版) 》, 5 (41) 1995: 563-568.
[60]加工安排问题的优化方法及其自组织并行实现,《武汉大学学报(自科版) 》, 3 (41)1995
[61]劳动力供给带弹性的 Solow 模型, 《 经济数学》,1(12)1995:40-45.
[62]偏微控制问题的增广 Lagrange 乘子算法, 《武汉大学学报(自科版) 》, 1(43)1997
[63]状态约束下的抛物控制问题的罚函数方法, 《数学物理学报》, 2(17) 1997:170-175.
[64]不可微凸规划问题的值函数的可微性,《数学杂志》,3(1998):285-289.
(二)现已出版的著作:
1.《经济增长理论》, 2000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 2000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高级宏观经济学》, 2001年3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4.《动态经济学方法》,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 《公共财政理论》,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黎安 北京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88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经济学学士
1991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
2002年 斯坦福大学经济系, 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
政治经济学 产业组织 经济转型与发展 中国经济
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英文论文
[7]. "Political Connections, 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 (with Hongbin Li, Lingsheng Meng, and Qian Wa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forthcoming
[6]. "The Long-Term Health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1959-61 Famine in China" (with Yuyu Che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6: 659-681,2007, lead article.
[5] “Incentive Contracts and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Rural China" (with Hongbin Li and Scott Rozell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5(1): 109-124, 2007.
[4]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 (with Ye Chen and Hongbin Li), Economics Letters 88: 421-425, 2005.
[3]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with Hongbin Li),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1743-1762, 2005.
[2] "Parental Childcar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Hongbin Li, Xianguo Yao, and Junsheng Zhang), Applied Economics, 37 (18): 2067-2076, 2005.
[1] “How Prudent Are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 Consumers?” (with Yuyu Chen) Topics in Macroeconomics: Vol. 3: No. 1, Article 4. 2003.
中文论文
[21].“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20].“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 ”(与张维迎、顾全林和汪淼军合作),《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6卷第4期
[19].“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与汪淼军、张维迎合作)《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18]. “中国轿车行业的合谋与价格战”(与王皓合作),《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17].“地区放权与经济效率:以计划单列为例”(与史宇鹏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6].“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与王鹏合作),《中国会计评论》2006年第2期
[15].“信誉的价值:以网上拍卖交易为例”(与张维迎、顾全林、沈懿合作),《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14].“中关村科技园区制造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1995-
[13].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与王鹏合作),《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12]. “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与汪淼军、张维迎合作),《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1].“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与陈烨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10].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与张维迎、顾全林合作),《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9].“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与李宏彬、陈烨合作),《经济学报》2005年第1卷第1辑
[8].“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证据”(与罗凯合作),《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3期
[7].“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转载,入选《中国经济学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
[6].“经济转型中的企业退出机制”(与张维迎、顾全林合作),《经济研究》2003年 第10期
[5].“从大学理念与治理看北大改革”(与柯荣柱合作),《学术界》2003年第5期;另收录《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4].“从信息经济学看当前假冒伪劣现象”(与崔兆鸣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3期
[3].“假冒伪劣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与崔兆鸣合作),《经济科学》1995年第5期
[2].“郭鹤年的经营管理艺术和风格”(与郑学益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交易的制度结构”,《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7期
著作章节:
[1].“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组织和制度变迁理论”,第九章,《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胡代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本书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国家的理性重建:布坎南的国家理论”,第十章,同上书
[3]. "Firm Dynamics in Economic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Science Park", (with Q. Gu, H. Li, W. Zhang), in Haiyang Li (eds), Growth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s Emerging Marke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MA: Northampton. 2006.
著作:
[1].《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课题,张维迎、刘鹤主编,本人为该课题组副组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边缘地带的小农: 中国贫困的微观解理》(与沈红、陈胜利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译著:
[1].《比较制度分析》 青木昌彦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年。
书评:
[1].“评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3年第二卷第二期,第539-548页。
李维安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3年4月—1996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商学(管理)博士
1988年9月—1993年7月,南开大学(与一桥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博士
1985年9月—1988年6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
公司治理 企业集团治理 网络组织
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公司治理中文论文[独著或第一作者]
(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
1. “股权、董事会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卷调查报告”,《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3.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企业信用”,《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期
4. “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5期
5. “基于信息范式中权力主体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一个理论模型”,《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2期
6. “大股东股权竞争与监事会治理”,《经济社会制度比较》,2006年第3期
7. “IT治理及其模型的比较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8. “未预期盈利、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基于2000-2003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5年第3期
9. “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一个公司治理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0. “如何构造适合国情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论我国监事会的功能定位”,《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2期
11. “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及其解说”,《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
12. “试论知识型企业的制度创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3. “日本公司治理:变革与启示”,《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3期
14.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企业生存战略”,《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15. “论国有股权的安定性构造”,《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6. “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形式的硬化机制”,《南开经济研究》,1987年第3期
17. “分工二重性新探”,《求是学刊》,1987年第5期
(二)中国公司治理评价研究
18.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19.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治理指数与企业业绩”,《管理世界》,2005年第9期
20.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21. “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与相关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22.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基于中国1149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2期
23. “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2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25. “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评价与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9期
26. “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7.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3期
28.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1期
29.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绩效倒U形曲线关系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8期
(三)网络治理研究
30. “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与价值创造”,《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1. “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网络治理--基本的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2期
32.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网络治理的观点”,《当代财经》,2002年第10期
(四)集团治理研究
33. “中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模式探析”,《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4. “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规模起点、治理边界及子公司治理”,《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4期
(五)跨国公司治理研究
35.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成因分析:基于股权结构战略的视角”,《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36. “中外合资企业母公司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六)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研究
37. “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38. “保险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改革”,《保险研究》,2005年第4期
39.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南开学报》,2005年第1期
40.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2003年第1期
二、公司治理外文论文
1. Li Wei-an. An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Evaluation, Governance Index (CCGINK)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n 2003,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Vol.1 (1): 1-18.
2. Li Wei-an. The Market-oriented Governance Model of SOES’: China Perspective, Corporate Ownership & Control, 2006, Vol.3 (4): 108-122.
3. Li Wei-an, Niu Jian-bo, Ran Fan-sheng.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Shareholder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e: The Evidence from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13th) Lille, France, October 5-7,2006, Vol.2: 760-769.
4. Li Wei-an. Network Governance as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nceptual-Framework and Research Positions.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Georgia USA, August 15-17, 2003.
5. Li Wei-an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Firm Strategy towards the New Economy: Networked Governance Perspectiv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Proceeding, 2002.
6. Justin Tan, Shaomin Li, Weian Li. Building Core Competencies in a Turbulent Enviro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irm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Transitional Economy. Managing Global Transitions, 2006, Vol.4 (3):197-214.
7. Li Wei-an et al., Researches on Complexity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 Challenges to Complexity Proceeding, 2002.
8. Program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CM 2001), 5-7 May,2001
9. Li Wei-an.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Enterprises’ Survival Strategy. IFSAM Management Conference’
10. Li Wei-an. How to Better Manage China’s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 Transition, 1999, Vol.10, (4): 5-7.
11. 中国企業統制制度の転型、「東瀛求索」(日),1999年10号
12. “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型”,(波兰文),Przedsiebiorstwo na RYNKU Kaptialowym,ISBN 83-86370-0706,1999年
13. 中国産業構造と産業政策の新展開、CPU View &Vision(日),Vol.6 October ,1998
14. 市場経済移行期のガバナンス制度、「世界経済評論」(日),1996年06月号
15. 中国市場経済移行期のガバナンス「一橋論叢」(日),1997年5月
16. 中国株式会社に関する考察:A•B株の一本化についての分析「三田商学研究」(日),Vol.38, No.2,1995年3月
17. 国有企業改革におけるM&Aと法人株持ち、「一橋論叢」(日),1997年10月
18. 計画経済の企業統治制度に関する考察 : 比較企業統治制度論の視点から「三田商学研究」(Mita business review)(日),Vol.39, No.2,1996年6月
19. 关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实证分析、「三田商学研究」(日),2005,Vol.48, No.41,植竹晃久退任纪念论文专刊
20. 日中ガバナンス問題の比較研究、「一橋大学イノベーション研究センター刊」(日),1997年10月
三、公司治理学术著作
1. 《公司治理》(第一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第一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第一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 《股份制的安定性研究》(独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企业活力理论与评价》(第一作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7. 《美国的公司治理:马奇诺防线》(第一作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8. 《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9.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探索》(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四、公司治理日文著作
1. 《中国の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独著),税務経理協会,1998
2. 《21世紀日本企業の経営革新: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の視点から》「共著」,中央大学出版部),2004年
3. 《現代企業の所有•支配•管理》「共著」,ミネルブァ書房,1999年
五、公司治理高校教材
1. 《公司治理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非盈利组织管理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公司治理教程》(第一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点评》(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六、公司治理论文集
1. 《公司治理理论精要》(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七、公司治理译著(包括教材)
1. 《公司治理前沿》(经典篇)(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2. 《董事会运作手册》(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3. 《公司治理与问责制》(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永续经营—杰出家族企业的生存法则》(主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5. 《自上而下—永恒的层级管理》(主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6. 《高管商学院:公司治理》(主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7. 《公司治理(第二版)》(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8. 《公司治理(EMBA教材系列)》(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9. 《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原书第二版)》(主译),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0. 《有效沟通》(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 《突破惯性思维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 《公司董事指南》(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贾根良 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制度与演化经济学
主要著作:
1.独著:《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独著:《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合著:《东亚模式的新格局——创新、制度多样性与东亚经济的演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合著:《新比较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5万字。
5.合著:《亚洲金融危机启示录》,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
6.主编:《发展经济学》(南开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教材),2003年7月版。
主要论文:
(一)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
1.《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2.《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经济学消息报,
3.《哈佛大学经济学改革活动》,经济学消息报,
(二)演化经济学
4.《重新理解东亚模式: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2002年第6期。
5.《演化经济学:现代流派与创造性综合》,《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
6.《进化经济学:开创新的研究程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3期,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和评价演化经济学的论文。
7.《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源流》,科学时报,
8.《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I)》,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1999年第5期。
9.《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II)》,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1999年第5期。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报酬递增对经济学意味着什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6期。
(三)制度经济学及企业、产业理论
11.《重新认识旧制度学派的理论价值》,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1999年第10期。
12《经济转轨中的文化传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摘要转载。
13.《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14.《制度变迁理论:凡勃仑传统与诺斯》,经济学家,1999年第5期。
15.《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中国工业经济, 2001年第9期。
16.《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4期,摘要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5期。
17.《自组织创新网络与科技管理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8.《 科学经济学的兴起与最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四)发展经济学与东亚研究
19.《韩台企业间技术网络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20.《日韩金融危机的体制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一作者,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卷1998年第9期。
21.《“新熊彼特”技术变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2.《创新体系与东亚模式的精髓》,南开学报,2001年第5期,1万6千字。
23.《东亚经验与东亚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24.《日本经济体制的危机及其变化趋势》,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第一作者,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卷2000年第3期。
25.《长周期变动、新重商主义与亚洲金融危机》,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五)中国经济及中国经济学
26.《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传统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
27.《鞍钢宪法的历史教训与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思考》,南开学报,2002 年第4期。
(六)其它
28.《女性主义经济学评述》,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9.《发展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南开教育论丛,1998年第3期。
30.《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经验总结》,南开教育论丛,2001年第1-2期合刊。
31.《混合所有制研究:现实主义方法论的新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2.《创新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政策的挑战》(合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
沈坤荣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后,荷兰蒂尔堡(TILBURG)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
国民经济 宏观经济 经济增长 资本市场 企业战略
学术成果:
出版《中国经济增长论》、《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等个人专著和合作著作8部;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World Economy & China》、《China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刘志彪
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重要著作
《社会主义市场的系统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经济政策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产业经济管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产权、市场与发展:乡镇企业制度的经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现代产业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经济结构优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长三角托起中国的制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重要的学术论文
“当前企业行为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1986第10期
“部门内贸易:动因、形成与中国现状”,《经济研究》 1992 年第4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4第2期
“以产业原则规范市场和完善宏观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论买方市场垄断”,《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03年第2期。
“行业特征、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创业型雇员的进入行为与竞争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Impact of Investment, depreciation on joint venture taxes JPRS-CEA-86-038(USA) April,1986
O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ndustry Trade in China ,Managing Business in the 1990s Hong Kong April,1994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Business Review 1997 Jan 1998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Front. Econ. China(2006)1:1-13,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Verlag 2006
周立群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市场经济运行、企业组织理论
主要著作:
《国有财产组织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89—1995各卷 (分栏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合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分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001年版;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经济学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报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创新、整合与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前沿报告》(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主要论文:
《刺激与约束——论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 《经济研究》1989.9
《市场态势企业行为.运行效绩》 《学习与探索》1991.1
“Consumption at Public Expense in China”, CHINA MAIL Vol.4.No.4 1991
《资源配置与组织优化》 《经济学家》1992.3
《财产权利的要素,结构与规则》 《经济学动态》1993.1
《论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结构与特征》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0
《由没有财产权的占有者向法人产权实体的转换》 《社会科学战线》1993.6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a New Structure of State-Owned Asset”,NAKAI ECONOMIC STUDIES No.3-4,1995
《论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制度的衔接与替代》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6.8
《企业家理论的支点与职业企业家的培育机制探讨》 《学习与探索》1998.3
《组织研究与组织经济学》 《经济学动态》
《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1998.5
《新组织形式:企业与市场之超越》 《经济学家》1998.4
《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社会科学战线》1998.5
《论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天津社会科学》1998.4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南开学报》1999.2
《企业经营者的演变轨迹与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培育》 《南开学报》2000.3
《农村“分包制”组织形态分析》 《天津社会科学》2000.4
《实施股票期权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2000.6
《启动东业西移 推动西部开发》 《教学与研究》2000.12
《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 《经济研究》>2001.1
《经济转型与体制转型》 《天津社会科学》2001.3
《企业家理性、非理性与相对理性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02.1
《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中的契约选择》 《经济研究》2002.1
《经理人市场:供求与交易关系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2002.4
《中国大陆私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新特点》 《经济展望》(台湾)2002.9
《加快我国传统制造业重整与产业提升的建议》 《经济要参》2003.12
《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03.2
《为什么选择了“准一体化”的基地合约》《中国农村观察》2004.2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4.10
《区域差异、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改革》2005.1
Comperehensive Conclusions on the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1990-200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4 2005
《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及政策选择》《改革》2006.3
卢 锋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致福轩之友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85年),英国利兹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年)。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经济学原理、管理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发展。
研究领域和专长
中国粮食经济和政策;国际粮食市场;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史。
近年发表物
(1)英文论文:
“Grain versus food: a hidden issue in China’s food policy debate”, World Development Vol. 26, No. 9, pp. 1641-1652, 1998. USA (Word Files 252KB, PDF FIles 100KB)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grain import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5, No. 3, pp. 275-289, 1993. UK
“Output data on animal products in China: How much are they overstated ------ An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atistics for meat, eggs and aquatic products” Working Paper Series (English) No. E1998004,July 1998.(Word Files 95KB, PDF FIles 51KB)
“China’s grain and food sector: prospects and policy issues” in Shigeru Itoga (ed.) APEC: Cooper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81-126,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 Japan 1998.
“China''''''''''''''''''''''''''''''''''''''''''''''''''''''''''''''''s grain trade policy and its domestic grain economy”,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Series (English) No. E1997002, May 1997.(Word Files 222KB, PDF Files 88KB)
“Feed demand and its impact on grain economy in China”,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 pp. 208-213, Published by OECD Paris, 1997. (Word Files 37KB, PDF Files 36KB)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hina’s food trade pattern: A third option for China’s food policy adjustment”,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 pp. 255-271. Published by OECD Paris, 1997.
“Grain versus food: a hidden issue in China’s food policy debate”, Economic Division Working Papers (East Asia), 1996/2, RSPAS, ANU, Australia.
“Agricultural policies, markets and trade in China(1996)”, Agricultural policies, markets and trad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Monitoring and evolution 1996 , Published by OECD Paris, 1997.
"China''''''''''''''''''''''''''''''''''''''''''''''''''''''''''''''''s Net Grain Import (1960-1989)",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 Leeds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 07/95, 1995, UK.
(2)中文学术性杂志论文:
1、“透析棉价——我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分析与压库减亏对策探讨”,国际贸易,1992,12
2“国际棉价长期波动趋势和周期性——我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分析与压库减亏对策探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系列(中文版)C1999028,
3“三次粮食过剩(1984-1998)——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演变过程的备择解释”,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60期,第33-42页,
4“应当实事求是地认识粮食过剩问题”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5月)。
5“粮食亏损的根”资本市场,1999年第4期第48-53页。
6“粮食亏损的深层根源”调研世界,1999年第3期第6-12页。
7“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编:中国经济学(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8“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战略与管理 1998年第6期。
9“我国若干农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中国农村经济 1998年第10期。
10“我国水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管理世界 1998年第5期。
11“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与粮食禁运风险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第32-47页。(Word Files 102KB, PDF Files 770KB)
12“美国1980-1981年的粮食禁运:粮食武器有效性的一次失败检验”,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3“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重新思考的认识前提”,中国农村观察, 1997年第3期, 第7-17页。
“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 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14“如何认识‘民以食为天’”, 改革 1996 年第5期。
姚 洋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经济学季刊》主编。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1986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96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研究领域
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
著作和译著
黄平、姚洋、韩毓海:《我们的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
顾昕、高梦滔、姚洋:《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
Garnaut, Ross, Ligang Song, Stoyan Tenev, and Yang Yao. Ownership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World Bank, 2005.
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刘一皋、王晓毅、姚洋:《村庄内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Ross Garnaut, Ligang Song, Yang Yao and Xiaolu Wang,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1.
姚洋(校者):《博弈论》(Tirole and Fudenberg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姚洋(校者):《博弈与信息》(Eric Rasmuse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赖平耀、姚洋、邢予青(译者):《民主制度的经济理论》(Anthony Downs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论文
英文
Bromley, Daniel and Yang Yao. “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 There Lesson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World Economics, April–June 2006, 7(2): 73-96.
Gao, Mengtao, and Yang Yao. “Gender Gaps in Access to Healthcare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6, Vol. 55(1): 87-107.
Garnaut, Ross, Ligang Song, and Yang Yao.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China.” China Journal, January 2006, Issue 55: 35-66.
Song, Ligang and Yang Yao. “Impacts of Privatiz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English edition, forthcoming.
Yao, Yang. “Chinese Privatization: Causes and Outcome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05, Vol. 13(1): 66-80.
Guo, Kai and Yang Yao. “Causes of Privatization in China: Testing Several Hypothes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5, Vol. 13(2): 211-238 (lead paper).
Yao, Yang. “Land Tenure Choice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Rational versus the Political Model.” Land Economics, 2004, 80(4): 477-488 (lead paper).
Yao, Yang. “Political Process and Efficient Institu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2004, 160(3): 439-453.
Rong, Zhao and Yang Yao.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and the Demand for Electric Appli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 14(2): 131-141.
Carter, Michael and Yang Yao. “Local versus Global Tests of Separability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 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Effect of Land Transfer Righ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3): 702-715.
Li, Jing and Yang Yao. “EgalitarianLand Distribution and Labor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 Land Reform, Land Settlement and Cooperatives, FAO, 2002(1): 80-91.
Wang, Yueping and Yang Yao. “Market Reform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Enterprises in China.”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 18(2002), Nos. 1-3: 197-211.
Yao, Yang. "Building Support for Policy Change by Improving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Case of Shunde." Transition Newsletter, Vol. 12(2): 13-15.
Yao, Ya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Lease Market in Rural China.” Land Economics, 2000, Vol. 76(2): 252-266.
Yao, Yang. “Rural Industry and Labor Market Integration i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 Vol. 59: 463-496.
Shanwen Gao and Yang Yao.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ly Optimal Outcomes in the Process of Dissolving Public Enterpris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10 (1), Spring 1999: 41-58.
Deininger, K., B. Davis, Y. Yao, and P. Olinto. “Land Markets and Land Reform under Multiple Market Imperfe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Vol. 80 (5): 1160-1160.
Liu, Shouying, Michael Carter, and Yang Yao. “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 World Development. 1998, Vol 26(10): 1789-1806.
中文
姚洋、高梦滔,“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惠及穷人”,《中国社会政策》,2006年,225-247页。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和大国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7-8月号。
沈艳、姚洋,“村庄选举和收入分配-来自8省48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97-105页。
孙昂、姚洋,“劳动力的大病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国农村的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1期,26-36页。
高梦滔、甘犁、徐立新、姚洋,“健康风险冲击下的农户收入能力与村级民主”,《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21-32页。
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15-25页。
姚洋,“泛利性国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6辑,第1-10页。
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7-31页。
郭凯、姚洋,“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因:对五个假说的检验”,《世界经济》,2004年12月号。
姚洋,“以市场替代农民的公共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Vol. 43(5)。
Michael Carter、姚洋,“工业化、土地市场和农业投资”,《经济学季刊》,2004年,Vol. 3 。
高梦滔、姚洋,“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
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姚洋,“集体决策中的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经济学季刊》,2003年,Vol. 2 (3)。
姚洋,“政治过程和有效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Vol. 1 (1): 第1-16页。
姚洋,“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第71-79页。
李菁、林毅夫、姚洋,“信贷约束、土地和不发达地区农户子女教育投资”,《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期,第10-26页。
姚洋,“对惩罚婚外情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季刊》,2002年,Vol. 1 (4): 977-984页。
容昭、盛来运、姚洋,“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研究”,《经济学季刊》,2002年。
杨雷、姚洋,“石器时代的规则”,《经济学季刊》,2002年,Vol. 1 (3): 654-670页。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第13-19页。
姚洋,“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经济学季刊》,2001年,Vol. 1 (1): 207-217页。
王春华、姚洋,“农地配置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经济文稿》,2001年第1期。
姚洋,“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第32-42页。
姚洋,“发达地区村庄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2期。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秋季号。
赖平耀、姚洋,“沟通与交易”,《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第43-48页。
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第11-19页。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54-65页。
姚洋、支兆华,“政府角色定位与企业改制的成败”,《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页。
姚洋,“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土地市场的活动”,《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与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姚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第1-10页。(获第二届“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
姚洋,“小农与效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12月号。
海 闻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英之杰讲座教授),中心副主任(兼),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1991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主要学术领域
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主要著作和译著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管理中的经济学》(和林双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乡镇企业研究》,主编,中华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1月
《现代工商管理丛书》12册,(与尹尊声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与易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著)(译校),中国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2002年(第五版),2006年(第六版)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主编)(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国际经济学译丛》(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国际贸易》(与林德特、王新奎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今日自由贸易》(巴格瓦蒂著)(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论文
“加入WTO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3-4期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第119期,被《外贸与商检》2000/1、《现代商业银行》2000/1、《中国国情国力》2000/2、《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2先后转载
“贸易逆差的差异——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方法探析”,《国际贸易》2000年第3期
《台湾经济发展与农业政策的变化》,收录于《台湾的启示》,文贯中、赵玉琪主编,纽约东方新闻出版社,1992年9月。
“How Successful Has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 Been” (with Woo, Fan, and J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8, 410-437, 1994.
“Decentralized Socialism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Lessons from China in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Adjust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Peter Drysdale and Song Ligang (ed.), China and WTO: Strategic Issues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ustralia-Japan Research Center and Rouledge, London, 1998.
“The WTO and China’s Objectives as a World Trading Power”, in James A.. Dorn (ed.), China in the New Millennium: Market Reform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to Institute,1998.
“The Impact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h Kaifeng Zhong), CCER Working Paper No.E1999010 & No.E1999010.1 , June, 1999.
“Discrepancies in International Data: An Application to China-Hong Kong Entrepot Trade” (with Feenstra, Woo, and Ya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99.
“The U.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It’s Size and Determinants”, (with Feenstra, Woo and Yao), NBER Working Paper 6598, June 1999.
“Global Impact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with Zhao and Luo),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Edited by Kyung Tae Lee et al, KIEP, Korea, 2002.
“China’s FTA Policy and Practice” (with Li),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spects for a Northeast Asian FTA, Edited by Yangseon Kim et al, KIEP, Korea 2003.
“The Short-Term Impact of SAR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forthcoming, (with Zhao, Wang, and Hou), Asia Economic Papers, Vol. 3, Issue 1 - Winter 2004.
“A Bilateral or Trilateral FTA?” (with Zhang), Strengthen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Edited by Yoon Hyung Kim et al, KIEP, Korea, 2004.
李坤望
南开大学博士 经济学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主要著作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经济全球化:过程、趋势与对策》;
《APEC研究:方式、运行、效果》;
《The Effect and Strategy of China`s Trade Liberalization》
《APEC区域内贸易增长的因素分析》
佟家栋
南开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 经济学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
主要著作
专著、教材:
1)《贸易自由化、保护贸易与经济利益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个人专著)
2)《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比较研究》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9年7月(主编)
3)《国际经济学》(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主编)
4)《国际经济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教材,第二主编)
5)《股票价格变动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以美国为例的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博士论文)
6)《国际贸易系列教材》主编,本人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年
7)《国际技术贸易》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8)《世界经济发展报告》1996年,1997-1998年,1998—1999年,1999-2000年 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主要论文: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六期。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导报》2000年第七期。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参加APEC区域合作的关系”《天津商院学报》(高校文摘转载)2000年第一期。
4、“人民币汇率变动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及其限制条件”《南开学报》1999年第六期 5、“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南开学报》1998年第一期。
6、“An Analysis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Regime Reform” Birmingham University Press 2000.
7、“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学思考”(论文集论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8、“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引进外资的权衡”《世界经济评论》1997年第二期。
9、“中国在APEC单边行动中率先降低关税的部门和产品选择”外交部咨询报告1996年。
10、“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外交部咨询报告 1997年。
11、“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通货膨胀原因的探讨”《经济研究》1996年第一期。
12、“中国的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南开学报》1995年第三期。
1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世界经济》1995年第三期。
14、“中国复关过程中市场准入障碍的探讨”《南开经济研究》1994年第四期。
15、“中国复关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1993年第三期。
16、“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引进外资的关系”《南开经济研究》1993年第四期。
17、“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中贸易自由化过程的探讨”《南开经济研究》1992年第六期。
18、“中美建交十年贸易关系的基本估价”《中美建交十年论文集》美国大使馆主编,1991年。
19、“人民币贬值效应的探讨”《南开经济研究》1990年第二期。
20、“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二期。
21、“论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
22、“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升级的动力机制”《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一期。
23、《欧洲联盟的货币财政政策》(论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4、“中国与欧盟发展经贸关系的基础和障碍探讨”《国际经贸研究》1996年第六期。
2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EU Trade relation and Its Future” 《Dialogue between EAST and WEST》1998。
26、“乌拉圭回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关系”《南开学报》1995年第三期。
27、“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探讨”《世界经济文汇》1995年第一期。
28、“绿色汇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四期。
29、“欧洲共同体的间接税协调”《南开学报》1988年第二期。
30、“欧洲共同体的税收协调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6年第一期。
华民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
主要论文
1社会主义企业行为:控制—收益分配系统,经济研究,1987/07
2西方混合经济制度中的国家与市场,世界经济文汇,1992/04
3市场经济改革——经济高效率的必然选择 ,学术月刊,1993/05
4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西方国家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世界经济文汇 ,1994/01
5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学术月刊,1996/04
6中国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非均衡分析,经济研究,1997/11
7经济增长方式———关于中国的模型,经济研究,1997/02
8面对欧元,中国该如何选择?,国际经济评论,1998/Z6
9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课题——“产权软约束”, 世界经济文汇,1999/06
10经济全球化——中国准备好了吗?,国际经济评论,1999/Z5
11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增长方式与制度结构,世界经济文汇,2000/02
12开放经济条件下财富溢出效应与政府开支,世界经济文汇,2001/03
13经理激励、信息制造与股市效率,经济研究,2001/05
14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15对美国经济的再认识,国际经济评论,2002/06
16“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17中国经济增长究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世界经济,2005/03
18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6/02
19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1
汪丁丁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师范学院数学学士(1982年),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1984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
汪丁丁文集
[01] “恩垂”的泡沫与均衡
[02]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03] 从麦当劳餐纸说起
[04] 大国之道
[05] 读书的“捷径”
[06] 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07] 经济学与自由——由“五常之谤”看经济学家的人格表演
[08] 经济制度的真正涵义是什么?
[09] 名牌里的“租”
[10] 企业家、经济学家与媒体的分工
[11] 让心灵在所有方向上充分涌流
[12] 世纪之交,义利之辩
[13] 收益递增与社会进步
[14] 锁入效应与“英雄史观”
[15] 网络幽灵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16] 信仰的经济学
[17] 学术中心何处寻
[18] 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
[19] 知识论视角下的哈耶克——推荐《哈耶克传》中译本
[20] 自由:一段脚踏实地的叙说
周其仁
北京大学、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悟宿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硕士(1993年)
研究领域
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人力资本与企业理论,竞争、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著有农民收入系列文章,电信重组系列评论,《企业和企业家研究》、《三种私人资本和中国经济(5-9)》、《企业家人力资本经验研究(1)》等著作。
杨瑞龙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1987年在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丹麦奥登塞大学(Odense University)访问进修。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杨瑞龙在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非均衡经济理论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已出版了《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面对制度之规》、《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等多本专著,个人独立完成的专著有5本、与他人合著专著7本、主编专著5本、译著3本;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12篇论文。其主要理论贡献如下:
在《产权明晰化与双层股份制模式》(《经济研究》1988年第二期)等论文中,具体设计了双层股份制模式,那就是通过在政府、国有资产委员会、控股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设置多级委托代理关系,解决政企不分、产权模糊等问题。这一改革思路在后来国家体改委设计的改革方案以及深圳、上海等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二期)等论文中,运用现代企业理论证明了在国有控股条件下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很难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提出了国有企业应按照其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改革思路。这种分类改革战略思考与后来党中央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思想相吻合。
在与周业安等的合作的《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经济研究》1997年第一期)、《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三期)等论文以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中对“资本雇佣劳动逻辑”、 “工资侵蚀利润”等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阐述了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模式。这些学术思想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一期)等三篇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系列论文以及一篇关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自费开发到“国批”开发过程的案例分析中, 提出了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依次经过供给主导型、中间扩散型和需求诱致型三种制度变迁方式的假说,并加以验证。该系列成果被认为处于我国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
杨瑞龙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学术专著《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在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相互脱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作为联结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桥梁,系统地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这是一本被认为是在国内研究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经典性学术著作,先后重印三次,被引用率高,在经济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瑞龙论文的被引用率和被转载率较高,经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杨瑞龙分别在1998年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论文总被引排序中列于全国前十位中,其中《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理论含义》一文分别在1998年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被引论文排序中列于前十位中。2000年杨瑞龙的论文被引总次数为78次,总排名第四名;在2000年经济学科的论文被引次数总排名中并列第二名,被引次数72次。根据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1994年至2001年的5300种学术类核心与专业特色期刊,在收入的中青年经济学家的论文数量,杨瑞龙在樊纲之后列第二名;杨瑞龙的论文被引用365次,在张维迎、林毅夫、樊纲之后排列全国中青年经济学家第四名。杨瑞龙被《中国市场》评为“影响中国市场的25位经济学家”之一,还被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财富时报》等授予十大中华经济英才“最具影响奖”。
杨瑞龙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二期)获经济学最高奖—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的第一章获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选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三本专著分别获北京市第三、四、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两本专著分别被评为北京市第五、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等奖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和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黄少安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青年经济学家,主要研究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和经济研究院(中心)创始人。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和农村经济等。
主要研究成果: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发表一系列论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4篇,《经济研究》发表15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著作和教材2部。
主要专著和主编教材:
1、个人专著《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2、个人专著《产权.人权.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主编专著《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多维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4、主编教材《国有资产管理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
主要论文:
1,《英国谷物法论争的重新解释及其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
2、《中国大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新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5、《非正规制度、消费模式与代际交叠模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6、《交易成本对易货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7、《两主体情形下合作剩余的分配》 《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8、《悬赏广告的法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9、《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0、《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11、《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及政府在变革进程中的角色》,《经济研究》,2000年第10
12、《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解释》,《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13、《国有企业集团内部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多维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
14、《四元主体联合创新中国铁路体制》,《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15、《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准土地股权”》,《经济研究》,1995年第7
16、《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研究报告》,《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17、《也谈国有股权的管理范围》,《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
18、《论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与产权企业制度创新》,《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
19、《关于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新华文摘》,1997年第9期。
20,《省属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依据和原则》,《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
盛洪
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和1990年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来山大前,一直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01年7月,作为高级人才引入山大经济研究中心。他是国内颇有影响的青年经济学家,已经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7篇、《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发表论文3篇、《管理世界》发表论文5篇,还发表3篇英文论文,出版专著多部。
盛洪文集
[01] “将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研讨会
[02] 公共选择与法官裁决
[03] 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伦理观念
[04] 理解公司制度
[05] 惟知行义,命在其中
[06] 宪政经济学与宪政改革——代为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文版序
[07] 遵循规则,直到伤害自己
如果在学校读书的最好还是听听你们学校有名的老师的课
哪个才是真正有用的
别的 如果来做报告还是可以听听的
至于他什么头衔
没什么好关心的
特别是一些国内什么什么教授
可能做了很多学问
但说不好 看书那有那么多心思看这些不是很出名的人的书啊
[em05][em05][em05]我想请教一下:楼主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名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仔细对照了楼主所列出的这些名师,他们对我国的经济学作出的贡献有哪些呢?
高鸿业老师、黄达老师、刘国光老师他们算不算名师?
香港的郎咸平老师又算不算名师呢?
我想请教一下:楼主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名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仔细对照了楼主所列出的这些名师,他们对我国的经济学作出的贡献有哪些呢?
高鸿业老师、黄达老师、刘国光老师他们算不算名师?
香港的郎咸平老师又算不算名师呢?
谢谢你的问题。有几个观点或者初衷要说一下。
1、开个主题帖子的目的是让更多的朋友能大致了解一些国内的经济学家,也就是说可能听到这些经济学家的课程,甚至是可能受到他们的指点。这个是受商学院版块一个类似的帖子的启发。
2、我自己知道的领域非常有限,希望更多的朋友把自己熟悉的领域的学者列出来,供更多的朋友参考。我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3、我没有能力也不想去评价哪些人符合经济学家的标准,这个问题前几年讨论的够热烈了。只要是大家觉得自己领域内的研究做的比较好的学者,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的学者,我们认为都在我们的范围之内的。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这对我们大家都有帮助。我真不希望这个帖子变成是关于哪些人符合哪些人不符合名家的标准。我们的目的是让感兴趣的朋友了解一些本领域的学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4 22:29:01编辑过]
林毅夫教授曾预言:"在未来20年至30年时间里中国很可能继续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最少和美国的经济规模一样大,届时世界500强中将有100位都来自于华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4 2:27:24编辑过]
汤在新教授
汤在新,1931年生。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农业经济系。1953年秋 至1957年底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攻读经济地理和经济学说史研究生。1958年 初至1992年在武汉大学经济系任教,1983年提升为教授,1990年批准为 博士生导师;长期兼任经济系主任、经济学院院长等职。1992年10月调到华南 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 有:《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资本论)续篇探索》、《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经 济关系的科学预测》、《近代西方经济学史》等。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马克思经济 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 事,广东省经济学会顾问等。
代表作论著简介
(资本论)续篇探讨---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60。5万字。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由中央编译局、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 的近10名研究员、教授共同撰写,汤在新任主编。马克思计划分六册书研究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下分4个分册:《资本一般》、《竞争》、《信 用》、《股份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 贸易》、《世界市场》。《资本论》是在写作《资本一般》分册过程中扩展而 形成的。《资本论》并未取代“六册计划”。本书依据马克思的提示,较为完 整地揭示和阐释了“六册计划”的逻辑联系和基本内容,在国内外首次展现出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伟构想。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34万字,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国内 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专著,获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高校社科研 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书分为3篇文章。第1篇探讨了《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写 作时间、写作阶段、思想进程等进行了考证式地研究。第二篇论述马克思计划 写作的经济学著作及其现实意义。第3篇《从手稿到(资本论)》,以大量篇 幅探讨了《资本论》各卷各篇的理论和结构的形成过程。
(资本论)续篇探讨---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60。5万字。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由中央编译局、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 的近10名研究员、教授共同撰写,汤在新任主编。马克思计划分六册书研究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下分4个分册:《资本一般》、《竞争》、《信 用》、《股份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 贸易》、《世界市场》。《资本论》是在写作《资本一般》分册过程中扩展而 形成的。《资本论》并未取代“六册计划”。本书依据马克思的提示,较为完 整地揭示和阐释了“六册计划”的逻辑联系和基本内容,在国内外首次展现出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伟构想。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34万字,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国内 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专著,获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高校社科研 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全书分为3篇文章。第1篇探讨了《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写 作时间、写作阶段、思想进程等进行了考证式地研究。第二篇论述马克思计划 写作的经济学著作及其现实意义。第3篇《从手稿到(资本论)》,以大量篇 幅探讨了《资本论》各卷各篇的理论和结构的形成过程。
陶良虎,男,1962年生,安徽省枞阳县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武汉工业大学,先后在武汉工业大学经贸系、工商管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从事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3年、1999年先后破格晋升为经济学副教授、教授。2001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调入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任副校(院)长,并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还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员、全国党校系统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
陶良虎教授先后承担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贸易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规律,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格遵守教学规范,重视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采用研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陶良虎教授还指导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在指导研究生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及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一般工作程序,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研究方法,指导工作达到了很高水平。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主编和参编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区域经济管理学》、《商业银行运作》、《土地有偿使用理论与实务》等经济类教材和著作。
陶良虎教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善于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经济问题,在产业结构和市场营销策划等主要领域和层面开展了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产业结构研究方面,他主持和参与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与转变”、“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研究”、“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重点产业选择研究”等省部级重点项目,分别从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基础、升级的基本策略、方向和目标、重点产业选择模型和措施等方面,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方法与理论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理论视野》、《江海学刊》、《江汉论坛》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主要途径”、“从西部大开发谈东西部产业结构协同”、“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迎战WTO”、“入世与湖北产业结构调整”等论文。在市场营销和CI策划领域,他主持和参与了“武烟集团企业形象设计”(国内外招标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导入和推广,为塑造武烟集团良好形象产生了积极效应。发表了“形象——企业经营成功的法宝”、“浅谈企业形象系统的优化”、“企业形象设计实施效果的评估”、“试论企业名牌效应及创名牌途径”、“CI设计民族化论析”、“电子商务:21世纪经济发展的助推力”、“论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机选择”、“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新趋势”等论文十余篇,公开出版“企业形象设计”著作一部。其中“企业形象设计实施效果的评估”一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收录,2001年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十几年的辛勤耕耘,陶良虎教授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10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16部。这些研究成果有些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为政府与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经过十几年的专业生涯和学术磨炼,陶良虎教授积累了较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了解和谙熟中国和湖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状况,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套适合他自己特点的研究方法,专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学术影响不断扩大。目前,陶良虎教授除致力于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重点产业升级的技术传递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湖北省家族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外,还在潜心撰写“WTO框架下的中国产业政策”一书。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搜狐首席经济顾问,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顾问,被中小投资者赞誉的“郎监管”,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 在大众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观点鲜明而且具有世界级学术成就、在中国博得极高知名度的大师级学者。他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于1986年以创世界纪录的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郎教授曾经执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学院,其中包括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和长江商学院金融学讲座教授。郎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顾问。 郎教授曾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在东亚地区,此项研究尚属首次。其论文在美国最富盛名的《2000年金融经济学期刊》、《2002年美国金融学会期刊》发表,被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及《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广泛引用,并且被收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根据统计:郎咸平的破产论文和另一篇有关公司兼并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金方面论文。有四篇论文被《金融经济学期刊》评为“明星论文”。 郎咸平作为金融学家在经济(管理)学界极富盛名。被列入2002、2003年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中。而且大多数世界通用的金融管理教科书均引用郎咸平的论文。 郎咸平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 以及“集体诉讼” 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 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被媒体尊称为 “郎监管”。众多的知名媒体报道了郎咸平对各项法律、政治和经济的观点。根据《深圳特区报》的统计,郎咸平的观点以网页数而言列全国财经人物之前矛。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决民企原罪的问题,并被远在海外的仰融委托,出任“独立第三方”,为制度化解决日益突出的民营企业与主管部门矛盾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2003年9月,当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讨论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郎咸平在广州某论坛一语“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再次惊动天下人。 2003年以来,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战略研究,为企业高管人士进行“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剖析,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教父”。 2004年郎教授提出“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的论点,又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2004年八、九月间郎咸平教授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
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实用经济学家,而不是参加论文、晋升锦标赛的经济学运动员!要么做真正的本土创新,要么好好的学习西方,不要断章取义,盲目跟风...试问,咱们的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有几个真正有用,有几个能从理论的象牙塔尖上走下来变为实践? 在这一点上,郎教授无愧为大家,即使是他现在还停留在学习西方的层次上,但不客气说,他是最好的学生,完全有可能超过老师!
个人觉得不应该限定怎么样的算是名师,这是因为这本身没有固定的标准。同意一位朋友的说法,大家只要把自己认为是名师的贴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我推荐几位我所认为的国内经济学名师:
张晓峒
| |||||
| 现任校内外职务: | |||||
| 职务: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兼职: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 |||||
| 个人简历: | |||||
| 1984-198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康考迪亚(Concordia)大学留学。 1986-1993年天津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师。 1993-1998年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经济学院留学。 1997年3月毕业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8年─ 现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 | |||||
| 主讲课程与研究生指导: | |||||
主讲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Ⅰ、Ⅱ、Ⅲ)、中级计量经济学(Ⅰ、Ⅱ)、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方法、应用统计学、多元分析。 | |||||
| 科研课题: | |||||
| 1.2006-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研究” 课题批准号:70571039,项目负责人。 2.2005.3~2005.12年,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项目“天津市宏观经济动态监测研究——天津市宏观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研究”。 3.2005.4~2006.4年,中国人民银行项目“PBC版时间序列X-12-ARIMA季节调整软件原理研究”。 4.2003-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03BJY014,项目负责人。 5.“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方案实施测度方法与实证分析”,APEC项目,子项目负责人,2004年。 6.2001-2002年,“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项目,项目负责人。(获教育部优秀课件奖) 7.2003-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翻两番的理论、政策和实证研究”,商务部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8.2000-2001年,“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教育部国家科研基地重大课题“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中子课题之一。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编号:2000JDXM790014。 9.“小样本单位根、随机单位根检验统计量分布特征研究”,教育部出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0.“中美日三国加权购买力平价比较”,南开大学出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1.《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日本文部省资助项目,1994-96,实际负责人。 12.《中日购买力平价与消费水平比较研究》,日本文部省资助项目,1993-94,主要参加人员。 13.《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生产力微机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8-89,主要参加人员。 | |||||
| 主要著作: | |||||
| 1.《计量经济学基础》(第3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书号ISBN978-7-310-02743-9。案例数据(data-for-book-econometrics)下载: 2.《計量經濟學》(台湾版)。张晓峒写第8章(赵国庆主编)。台湾伟硕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出版。书号:ISBN 978-986- 7074-06-5。 3.《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张晓峒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书号:ISBN 978-7-111-20747-4。案例数据(data-for-EViews)下载: 4.《时间序列X-12-ARIMA季节调整¾原理与方法》,主编(课题成果),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书号ISBN7-5049-4151-4。 5.《英汉数量经济学词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书号ISBN7-111-19473-X。 6.《计量经济学基础》(第1、2版),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1,2002,2003,2004,2005,书号ISBN7-310-01452-9。 7.《计量经济学》(第1、2版),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2003,2005,书号ISBN 7-300-03586 -8/F·1079。 8.《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第1、2版),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3,2004,2005,书号ISBN 7-310-01909-1。 9.《21世纪数量经济学方法论与应用丛书》,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含7部著作,已经出版4部),2003年7月始。 10.《计量经济分析》(第1版、修订版),独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2003,书号ISBN7-5058- 2276-4。 11.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 with Mathematica",独著,日本ㄝㄝらぎ出版社,日本大阪,1997,书号ISBN4-915655-79-2。 12.《应用统计学》,合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天津,1991、1995,书号ISBN7-5433- 0280-2/F·38。 13.《管理数学》,合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书号ISBN7-5433-0309-4/o·22。 14.《应用统计学》,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书号ISBN7-04-001172-7/TN·104。 | |||||
| 主要论文: | |||||
| 1.协整还是协变:来自中国进出口时间序列的经验证据(1950-2004)(栾惠德、张晓峒),《南开经济研究》,2007-2,p.140-152。 2.季节调整中的春节模型(栾惠德、张晓峒),《经济学(季刊)》,2007-1,p.707-722。 3. 个体自相关条件下面板虚假回归研究(张晓峒、王贵鹏、聂巧平),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nel Data,July, 16-18, 2007,The Wang Yanan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conomics (WISE),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China 4. Analysis on the Joint Test of the Unit Root Test, Zhang Xiaotong and Nie Qiaoping, SETA (The Third Symposium on Econometr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ng Kong, 2007-4-13-15. 5. ADF单位根检验中的联合检验F统计量研究(聂巧平、张晓峒),《统计研究》,2007-2,p,73-80。 6. 协整向量误设对相关检验的影响(叶光、张晓峒),《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9, p,132-140。 7. 季节虚假回归中参数及统计量的分布特征(张晓峒、王健、杜勇宏),《系统工程学报》,2006,Vol.21,No.4,361-367。 8. 带漂移项的DF检验式中漂移项t 统计量的分布特征研究(张晓峒),《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 p. 1-7。 9. 中国人口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基于结构突变理论(栾惠德、张晓峒),《经济学报》第2卷,第1辑,2006-6,p110~123。 10. 一般序列相关下面板虚假回归研究¾¾估计量的渐近分布和小样本性质(张晓峒、王贵鹏、聂巧平),《南开经济研究》,2006,No.2 ,P.122-129。 11. DF检验式中漂移项和趋势项的t 统计量研究(张晓峒,攸频),《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 p,126-137。 12. 周期过程和周期协整(杜勇宏、王健、张晓峒),《南开经济研究》,2005,Vol.3,No.3 P.7-11 13. 原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基于信息份额模型的分析(王群勇、张晓峒),《统计与决策》,2005.6(下半月,理论版),第77-79页。 14. 单位根检验新进展,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大会报告论文,2005.6.4。 15. 退势单位根检验小样本性质的比较(张晓峒、白仲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5,40-49。 16. DF检验式中漂移项和趋势项的t统计量分布研究,北京大学“2005经济计量最新发展国际研讨会”,2005.4.24。 17. 单位根检验新进展,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大会报告论文,2005.6.4。 18. 我国在NYSE上市公司的价格发现机制——基于永久短暂模型的分析(王群勇、张晓峒),《经济问题探索》,2005,5期。 19. 季节虚假回归检验的一个新方法(王健、杜勇宏、张晓峒),《21世纪数量经济学》,2005,4,p. 29-37,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 国宏观消费预测与消费比率的国际比较,《经济蓝皮书,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3.12, p. 312-316。 21. 开滦煤矿利润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学术论坛》,2003.1, p. 88-90. 22. 回归系数OLS, GLS估计量分布的收敛速度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2.5, p. 3-8. 23. 进出口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协整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1p. 168-170. 24. 小样本DW统计量的分布特征,《南开经济研究》,1999.12 p. 40-43。 25. 小样本DF统计量的分布特征,《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 3, p. 31-37。 26. “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评价与决策”,《天津大学学报》,1992. 2. p. 134-137。 27. A Comparis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d Consumption Levels in China and Japan,《大阪市立大学经济学报》,第30卷,1, 2期合刊,1995, p. 25-36。 28. A predictive model of manpower supply in Chinas large enterprises, Proceedings of APORS-94, 美国世界科学出版公司, 1995, p. 338-48. 29. An optimum selection of a regression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Japan-China symposium on Statistics, 日本大学教育出版社, 1994, p. 292-95. 30.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fluctuation, Proceedings of APORS91,Vol. 2,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P. 6-9. | |||||
| 获奖情况: | |||||
| 1.2005年9月9日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教学优秀教师奖”。 2.2005年1月6日获南开大学2004年度“敬业”奖教金一等奖。 3.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高厅函[2003]16号文件,我负责研制的“计量经济学课件”项目被评为优秀课件,通过项目验收(该项目在16号文件中的序号为209)。 4.南开大学2002年度“敬业”教师二等奖。 5.天津市2001年度“十五”立功活动先进个人。 6.《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日本文部省资助项目),获日本文部省平成九年度(1997)研究成果公开促进奖,(编号:日本文部省文学情第37号。) 7.《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生产力微机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1990年度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号:90C-3-069)1991年6月公布。 | |||||
| 荣誉称号: | |||||
天津市2001年度“十五”立功活动先进个人。 | |||||
| 国内外交流: | |||||
| 1.2007年7月31~8月8日在西安为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举办的2007年计量经济学应用培训班讲授“用计量经济学预测”(邀请人,孙天琦处长)。 2.2007年7月28~29日在黄山参加由华章公司主办的“2007年经济类管理类核心课程师资培训及精品课程建设研讨会”,主讲其中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讲课受到学员好评。(邀请人,华章公司副总张渝涓) 3.2007年7月16~18日在厦门大学参加“2007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国际会议(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nel Data (2007))”。发表论文“个体自相关条件下面板虚假回归研究”(张晓峒、王贵鹏、聂巧平)。是受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邀请参加的,并成为会议组委会成员。 4. 2007年6月20~24日在吉林大学商学院讲“高级计量经济学”24学时。(邀请人,商学院院长张屹山) 5. 2007年6月2~4日访问山西财经大学。3日下午作学术演讲。题目是“当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3日上午和4日全天讲课,内容是VAR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邀请人,统计学院院长李宝瑜,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杭斌) 6. 2007年6月1日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座谈科研项目进展情况。(邀请人,朱平芳) 7. 2007年5月31日在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作学术演讲。题目是“当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邀请人,统计学系主任艾春荣) 8. 2007年5月30日在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作学术演讲。题目是“金融研究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邀请人,中心主任丁剑平) 9. 2007年5月19~20日在武汉理工大学参加2007年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年会。发表论文一篇。 10. 2007年5月18日在湖北大学商学院作学术演讲。题目是“当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接待人商学院院长柳建平(段鹏联系)。 11. 2007年5月18日与经研所共同接待法国巴黎二大“市场就业模拟研究所”计量经济学专业教授乔治·柏瑞森(George Bresson)在经济学院讲学。演讲题目是“To Pull or not to Pull?”。也是天津市数量经济学会的一次学术活动。 12. 2007年5月15日在北京参加“联合国世界模型连接国际会议”,地点:好苑建国商务酒店。 13. 200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好苑建国商务酒店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举办的2007年“中国经济论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展望——机遇与挑战”会议。 14. 2007年4月12~13日接待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周雨田教授来经济学院讲学。演讲题目是“金融研究中的GARCH、CARR模型”。也是天津市数量经济学会的一次学术活动。 15.2006年12月15日下午应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成璋邀请做了题为“当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 16.2006年12月9日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召开天津市数量经济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被正式选举为天津市数量经济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17.2006年11月13日《计量经济学基础》和《应用数量经济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 18.2006年10月20~23日在东北财经大学参加“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点经验交流会”。 19.2006年10月8~19日在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讲“高级计量经济学”。 20.2006年8月2~8日为教育部委托南开大学举办的“2006年现代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授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33学时。 21. 2006年7月19日上午应邀在西南财经大学为“2006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计量经济学》骨干教师教学研修班”作关于“面板数据模型与应用”的学术报告。 22.2006年7月15 ~16日应邀在吉林大学参加“2006数量经济学理论理论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23.2006年4月12日应卢卫所长之邀去天津市社科院经济预测所讲学。 24.2006年1月24日天津市教委和天津市社团管理局批准了天津市数量经济研究会关于换届的报告。决定了如下三件事:(1)“天津市数量经济研究会”更名为“天津市数量经济学会”(2)张晓峒为学会法人。(3)张晓峒出任天津市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 25.2005年12月4~9日,一行13人访问台湾政治大学、正修大学(经香港)。(接待人政治大学吴柏林教授) 26.2005年10月29日被聘为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4)2005年8月2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参加2005全国计量经济学高级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单位根检验与结构突变的理论、方法及应用”。 27.2005年8月2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参加2005全国计量经济学高级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单位根检验与结构突变的理论、方法及应用”。 28.2005年7月25-28日应邀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人员在郑州培训中心讲授计量经济学知识与X-12数据调整原理。 29.2005年6月20-24日应邀去东北财经大学讲学2天(22、23日)。 30.2005年6月21日被聘为辽宁省数量经济学会学术顾问。 31.2005年6月16日被聘为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32.2005年6月7-8日应邀去浙江工商大学讲学。 33.2005年4月23-24日以特约嘉宾身份出席在北京大学光华学院举办的“2005经济计量最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并用英语演讲论文“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statistics of the drift and trend in the regression model for DF test”。 34.2004年9月25-26日应邀去吉林大学商学院讲学。 35.2004年7月19-29日应邀为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司学员讲学。 36.2004年5月24-28日应邀去西南财经大学讲学。 37.2003年12月16-19日受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商务研究中心的邀请,出席第二届亚洲试验经济学国际会议。 38.2002年12月20日应邀在天津商学院数学院讲学。 39.2002年8月20-22日负责筹备、主持召开教育部计量经济学高级研讨班。 40.2002年7月22日应天津市数学学会邀请在天津民航学院讲学。 41.2002年5月27日应邀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学。 42.2001年6月12日应邀在天津财经学院讲学。 43.1993-1998年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经济学院客座研究员。 44.出席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1、2003、2004、2005、2007届年会。 45.应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课题组参加“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2004、2005、2006年春季、秋季座谈会”。 三木评论:张先生(不想说什么教授博士,国内的博士教授水平如何大家都心里有数)是国内为数不多且作出一定贡献的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印象中不超过五人)。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5 22:28:01编辑过]
马成虎
Chenghu Ma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讲座教授
Teaching in 2005-2006
Asset Pricing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Finance
Introduction to Accounting & Finance
Publications
![]()
Ma C. (2005), “Intertemporal Recursive Utility and An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Levy Jump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
Ma C. (2005), “Asset Pricing and Observa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 Presence of Levy Jumps”. in Changing Models, G. Antonio Rossi, editor, Levrotto & Bella, Torino, 117-149.
![]()
Ma C. (2004),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in the Presence of Levy Jumps”,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4, No.2, 401-426.
![]()
Luo X. and C. Ma (2003), “Agreeing to Disagree Type Results: A Decision-Theore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39, No.8, 848-861.
![]()
Ma C. (2001), “A No-Trade Theorem under Knightian Uncertainty with General Preferences”, Theory and Decision 51, 173-181.
![]()
Luo X. and C. Ma (2001), “Stable Equilibrium in Beliefs in Extensive 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5, 1801-1825.
![]()
Ma C. (2000a), “An Existence Theorem of Intertemporal Recursive Ut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Levy Jump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34, 509-526.
![]()
Ma C. (2000b), “Uncertainty Aversion and Rationality in 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4, 451-482.
![]()
Luo X. and C. Ma (1999), “R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 Theory of Choice under Knightian Uncertaint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conomics”, in Current State of Economic Science, Volume 2, edited by S.B. Dahiya, Spellbound Publications Pvt., Inc., 639-656.
![]()
Ma C. (1998a), “A Discrete-Time Intertemp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GE Approach with Recursive Utility”, Mathematical Finance 8, 249-275.
![]()
Ma C. (1998b), “Attitudes Toward the Timing of Uncertainty Resolution and Existence of Recursive Ut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23, 97-112.
![]()
Ma C. (1996), “Corrigendum: Market Equilibrium with Heterogeneous Recursive-Utility-Maximizing Agents”, Economic Theory 7, 567-570.
![]()
Ma C. (1993), “Market Equilibrium with Heterogeneous Recursive-Utility-Maximizing Agents”, Economic Theory 3, 243-266.
![]()
Ma C. and Hong H. (1986), “A Class of Adaptive Observers with Exponential Rate of Convergence and Its Noise-Resisting Properties”, Control and Decision 4, 39-47 (in Chinese).
Working Papers
![]()
Wong W.K. and C Ma (2005), “Preferences Over Meyer’s Location-Scale Family”, University of Essex and 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 (http://ssrn.com/abstract=789144) Boyle P. and C.
![]()
Ma (2004), “Mean-Preserving-Spread-Risk-Aversion and the CAPM”, University of Essex.
![]()
Boyle P. and C. Ma (2004), “MPS-Risk-Aversion and Shadow CAPM: A Dynamic Asset Pricing Model”, University of Essex.
![]()
Ma C. (2003), “An Aggregation Theorem in Incomplete Market: A Note”, in progress.
![]()
Ma C., N. Sun and Z. Yang (2003),“Market Equilibrium with MPS-Risk-Averse Investors and Price-Dependent Returns”, in progress.
![]()
Ma C. (2002), “A Coherent Theory of Choice under Risk and Uncertainty”, University of Essex.
![]()
Ma C. (2001), “Preferences, Levy Jumps and Option Pricing”, University of Essex.
![]()
Ma C. (2000), “Uncertainty Aversion and A Theory of Incomplete Contract”, University of Essex.
![]()
Ma C. (1998), “Valuation of Derivative Securities with Mixed Poisson and Brownian Information and Recursive Utility”, McGill University.
![]()
Asea P., C. Ma and M. Ncube (1997), “Pricing Risk when Risk Aversion Matters”, UCLA.
![]()
Ma C. and K. Vetzal (1997), “Pricing Options on the Market Portfolio with Discontinuous Returns under Recursive Utility”, University of Waterloo.
![]()
Ma C. and V. Aivazian (1993), “Slack and Capital Structure in the Presence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cGill Working Paper Series 13-93.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
"Mean-Preserving-Spread-Risk-Aversion and the CAPM", Summer School in Risk Measur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Roma, Roma, Italy, June 9-17, 2005.
![]()
"Mean-Preserving-Spread-Risk-Aversion and the CAPM", 12th SFM Conference, Gaohsiung, Taiwan, December 17-18, 2004.
![]()
"Discussion on Chi-fu Lo, et al: CEV Barrier Options with Time-Varying Modeling Parameters", 12th SFM Conference, Gaohsiung, Taiwan, December 17-18, 2004.
![]()
"Discussion: Specification Analysis of Option Pricing Models Based on Time-Changed Levy Processes, by Jing-Zhi Huang and Liuren Wu", 30th Annual Conference, EFA, August 20 - 23, 2003.
![]()
"Mean-Preserving-Spread-Risk-Aversion and the CAPM", SAET 2003, Rhodes Island, Greece, June 29 - July 6, 2003.
![]()
"A Coherent Theory of Choice under Risk and Uncertainty", RUD 2002, CNRS, Paris, France, June 5-7, 2002.
![]()
“Intertemporal Recursive Utility and An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Levy Jumps”, 10th SFM Conference, Gaohsiung, Taiwan, December 15 - 16, 2001.
![]()
“Discussion on ‘An Intertempor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Barriers with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and Incomplete Market’ by Simon Yen and Yuan-Hung Hsu Ku”, 10th SFM Conference, Gaohsiung, Taiwan, December 15 - 16, 2001.
![]()
“Intertemporal Recursive Utility and An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Levy Jumps”, 28th Annual Conference, EFA, Barcelona, Spain, August 22 - 25, 2001.
![]()
“Preferences, Levy Jumps and Option Pricing”,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in Financial Risk, Budapest, Hungary, July 12 - 15, 2001.
![]()
“Intertemporal Recursive Utility and An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Levy Jumps”, F.U.R.-X, Torino, Italy, May 29 - June 2, 2001.
![]()
“Discussion on Castagnoli et al: Insurance Premium Consistent with the Market ”, F.U.R.-X, Torino, Italy, May 29 - June 2, 2001.
![]()
“Pricing Risk When Risk Aversion Matters”, 1998 INFORMS International Meeting at Tel Aviv, June 28 - July 1, 1998.
![]()
“Uncertainty Aversion and Stable Belief System in Extensive Games with Perfect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Game Theory, Stony Brook, USA, July 1998.
![]()
“Discussion on Mukerjii’s Paper: Ambiguity Aversion and Incompleteness of Contractual Form”, 1996 Summer Meeting o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with Non-Additive Beliefs: Economic and Game Theoretic Applications, University of Saarland, Germany, July 1996.
![]()
“Pricing Options on the Market Portfolio with Discontinuous Returns under Recursive Utility”, 1996 Summer Meeting of European Finance Association, Vienna.
![]()
“Pricing Options on the Market Portfolio with Discontinuous Returns under Recursive Utility”, 1995 Meeting of Northern Finance Association,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
“Uncertainty Aversion and Rationality in 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Game Theory at Stony Brook, July 1995.
![]()
“Uncertainty Aversion and Rationality in 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Recent Advancement in Theory of Social Situations, McGill University, July 1995.
![]()
“Uncertainty Aversion and Rationality in 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rend in Economic Theory, Greece, May 1995.
![]()
“Uncertainty Aversion and Rationality in 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 Canadi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Learned Societies of Canada, UQAM, Canada, May 1995.
![]()
“Valuation of Derivative Securities with Mixed Poisson-Brownian Information and Recursive Util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Finance, Tunis, Tunisia, June 1994.
![]()
“Valuation of Derivative Securities with Mixed Poisson-Brownian Information and Recursive Utility”, Canadi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Learned Societies of Canada, P.E.I., Canada, June 1992.
Prizes, Honours and Awards
![]()
Dec. 2001, Best paper award, 10th SFM Conference, Gauhsiung, Taiwan, Dec. 15-16, 2001
![]()
2000 – 2003, E.S.R.C., United Kingdom, £39,900
![]()
1997 – 2000, FCAR, Quebec, Canada, standard research grant, $42,000
![]()
1994 – 1997, SSHRC, Canada, standard research grant, $40,000
![]()
1993 – 1994, FCAR, Canada, joint research grant with J. Greenberg
![]()
1991 – 1992, University of Toronto Open Fellowship, Canada
![]()
1990 – 1991, Ontario Graduate Scholarship, Ontario, Canada
![]()
1987 – 1990, University of Toronto Open Fellowship, Canada
Editorial Board
![]()
Review of Mathematical Finance (Editor, in preparation)
![]()
Research in Financial Economics (Associate Editor)
![]()
Chines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ssociate Editor)
三木评论:
有幸听过马先生的课,讲课深入浅出,将每一个问题即使是很一般的问题都讲得让你感觉很有收获,让我这个经济学专业的人也受益匪浅。(只是刚开始感觉马老师的英文不够标准,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5 22:44:42编辑过]
黄良文
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黄良文,男,1927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永泰县。1950年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1952年该校经济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任统计系讲师,1978年为副教授,1983为教授,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中国统计学会投资分会顾问、中国建筑统计研究会顾问、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福建省统计学会名誉会长、厦门市统计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早年在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郭大力等指导下,专攻经济学,并在这个基础上致力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先后参加国家经济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研究”,主持国家中华基金项目“统计理论与方法”、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应用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理论与金融工程”等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显著。
主要著作有:《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统计学》、《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问题研究》、《抽样调查原理》、《应用抽样方法》、《基本建设统计学》、《投资学》、《投资估价原理》、《经济统计学》等十几部。总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多次获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优秀著作奖励,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先后发表统计、经济方面论文百余篇,其中《关于第三产业的理论》、《统计理论基本问题》分别获全国统计科学论文一等奖、二等奖。《我国房地产业政策和价格问题研究》获国家统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全国统计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积极组织并参加统计教育的改革和统计学科建设工作。承担国家教委组织领导的高等学校财经类核心课程《统计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主编。承担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的高等学校统计专业主干课程《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主编。主持“建设统计学科新体系”项目研究,并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黄良文同志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研究活动,先后应美国统计学会和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邀请出国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有关抽样方法应用以及房地产投资论文多次应邀参加中国加拿大联合举办的“管理教育项目学术年会”,并获优秀研究成果奖励。《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及若干政策问题》论文应美国房地产与都市经济研究中心邀请,参加“1993年国际房地产会议”。《投资优化模型的理论和经验分析》论文应香港科技大学邀请,参加“管理科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会议”讨论。
由于他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成就,国务院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后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亚澳远东名人录》、《世界名人辞典》,美国传记研究协会编纂的《国际名人传记》等。
三木评论:中国统计学界元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袁志刚,男,1958年1月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赴法国留学,1993 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师从国际非均衡理论创始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贝纳西教授,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用非均衡方法研究中国经济的转轨,对中国双轨经济的运行机理进行很好的描述。
近年来专心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和就业、失业问题的研究,出版的〈失业经济学〉和〈隐性失业论〉等著作是国内该领域最早出现的著作,具有广泛影响。同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做法,编写了〈上海就业报告〉和〈中国就业报告〉。创办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使中心成为欧盟与中国就业问题研究网络的主要成员。被国家劳动保障部聘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和储蓄问题有着长期的研究,1999年和2000年连续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论文,被广泛引用,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跟踪研究国际上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国外该领域最新发展情况编入〈高级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接轨方面作出努力。
发表论文100余篇,独著五部,合著七部。成果分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一、二、三等奖多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独立承担的课程(宏观经济学)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作为第一负责人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被选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培养对象和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博士后;全国优秀博士后。
获奖情况:上海市优秀博士后(1997);全国优秀博士后(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996);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7);专著《失业经济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998);专著《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系伍柏麟主编的《中国经济改革20年系列研究》(10卷)中的一本,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000);论文《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00);论文《上海市“九五”至2010年就业趋势及相应政策》获中国劳动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2);专著“失业经济学”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2003);“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矛盾:历史与发展趋势”获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1);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2003);论文《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04)。
三木浅见:对袁先生的敬仰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清楚的理由。我没见过他,但碰到过他的几个学生,在各自的领域对中国经济的理解都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如此,老师水平肯定是非常高的了。综合袁先生的对中国经济学的贡献,我更倾向于:中国现代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开路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6 11:24:57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