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2012年度业绩不佳,昔日的"老大哥"李宁巨亏近20亿元人民币,黯然的交出了本土运动品牌的头把交椅。你也许还会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在"鸟巢"上空"飞天"点燃奥运主火炬那一幕,有多少掌声多少喝彩,但一定想不到,几年之后,李宁公司却站在了悬崖的边缘。
然而,李宁公司的巨亏表现仅是一个缩影,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正在集体过"冬"。数据显示,2012年,全行业集体净利润负增长,安踏、李宁、匹克、动向、特步、361度六大国产运动品牌,仅有中国动向净利在上涨;此外,去年一年,这六大品牌在全国范围关店数近5000家;库存合计高达33.27亿元。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也在微博中感慨,"闭着眼睛也挣钱的时代结束了"。
如何走出市场"寒冬"?打折"贱卖",成了众品牌的无奈之选。3月,走访北京多家商场你会发现,几大运动品牌的春装新款一上市即以8、9折销售,刚下架的冬装便以5折起售,有的折扣甚至更低。另据重庆商报报道,在凡客官网李宁特卖页面,市场价199元的文化衫现价19元、市场价369元的运动上衣99元,优惠低至不到一折,以至众多网友在微博上调侃为"地摊价"。
陷入如此这般处境,绝不是品牌商想看到的,然而低迷的市场环境,逼迫它们只能在维持身价与实际困境的尴尬中挣扎求生。谁都知道,"地摊价"贱卖对品牌形象是绝对的打击。
然而,本土运动品牌是也有过巅峰时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由于很好地抓住了商机,国产运动品牌当年发展突飞猛进,全行业呈百分之二三十的复合增长。当然,人们为它们巅峰后的急速衰落找出了多种"病因":品牌模糊、产品同质化、渠道模式桎梏、产品模仿为主缺乏创新等等,企业自身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有业内认为,未来两三年内,这些企业仍难以迎来复苏的"春天"。那么,在2013年这个不得不做出改变的一年,以李宁为代表的本土运动品牌们该如何转型突围?
众企业均将目光投射到了消化库存和改革渠道上,前文中提到的打折贱卖,本身也是消化高库存的无奈之举。而最关键的还是改革渠道,这个被认为是导致集体陷入困境的最重要根源。
粗放的"大批发"模式被认为是国内品牌发展的桎梏,众品牌纷纷表示要向零售模式转型。尽管明知牵动这一"发"必将会影响到全身,但是这也是同业竞争的一部分,谁最先脱胎换骨走出来,谁才能生存的更好;可以说,转变,没有选择,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