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7667 6
2007-09-16
<P>企业的机会成本:企业把一定的资金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生产另外一种产品所可能得到的利润.</P>
<P>由上定义可推知:某一时期,企业的机会成本是个不确定的数字,原因有二:1"另外一种产品"的选择不是唯一的.2"生产另外一种产品所可能得到的利润"中的"可能得到的利润"也不是个确定的数字.</P>
<P>既然如此,那么"企业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不是没有什么意义吗?</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17 09:01:00
这个。。我也是刚学习经济学的,感觉经济学里面矛盾的东西好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7 13:23:00

现实经济世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信息不完全进而产生的不确定和风险,那是不是就认为整个经济学的的所有范畴由于不可精确测量都没有意义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7 14:23:00
其实机会成本要说明的是资源具有稀缺性和竞争性。当你把资源用于某一用途时,你就放弃了把该资源用于其他用途的可能,你所放弃的把资源用于其他各种用途所获得的最大的利益就是机会成本。你所指的"另外一种产品"的选择其实是唯一的,就是在其他用途中能给你带来最大用途的那个。"生产另外一种产品所可能得到的利润"中的"可能得到的利润"指的是所有能生产的产品中,能给你带来最大利润的那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7 14:47:00
我认为机会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怎么使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无穷的欲望?这就需要资源优化配置。资源优化配置就涉及到做这件事和做那件事情的比较。到底做那件好呢?这就引出了机会成本。当你把资源用于某一用途时,你就放弃了把该资源用于其他用途的可能,你所放弃的把资源用于其他各种用途所获得的最大的利益就是机会成本。只有你知道了你干这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你通过比较才知道值不值得干这件事情。当然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干扰和因素制约,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机会成本是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7 14:50:00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转载]

如果问上大学的成本是多少?有人会列出一个算式:上大学的成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教材及资料费……其实,上大学还有另外一种成本———机会成本。如果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选择参加工作,那么,在四年上大学期间参加工作预期能够赚到的钱,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许多选择,而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把资源投入到一种选择上,就不得不放弃其他选择。机会成本就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由于作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机会的价值。当人们作选择时,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机会成本都会影响你的决策。个人在选择是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时如此,作经济决策也是这样。企业经营者在决定上什么产品时,必然要考虑其机会成本———把同样的资源用于开发、生产其他产品的预期收益。
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作出收益最大化的选择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资本的趋利性使经济主体在决策时有足够的动力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收益,将资源配置到收益最大的领域;而一旦实践证明该决策并非最优,则决策者具有调整决策的内在驱动力。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则缺乏这种内在机制,但是,即使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比如,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各国比较普遍的做法,但以什么方式进行补贴,却很有讲究。在东亚一些国家,政府更多的是以投资于不可分割的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的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在拉美和非洲,则是对可分割的商品(如农业机械、化肥等)给予补贴。实践的结果证明,前者普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而拉美的补贴则主要被地主集团所占有,非洲的补贴主要被政治上有影响的部落所占有,结果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农业生产力的较大提高。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拉美和非洲的农业补贴决策的机会成本十分高昂,基本相当于东亚农业生产力普遍提高的收益。这启示我们,要尽量减少对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必不可少的资源行政配置也一定要引入机会成本分析。掌握资源配置权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实际将要发生的成本,还要考虑机会成本;不仅要把资源投向有效益的领域,而且要努力投入到最有效益的领域。
  但是,仅靠决策者的自觉,一时可能靠得住,长期就靠不住;少数人可能靠得住,相当多的人恐怕靠不住。这不是贬低人们的觉悟和道德水平,而是说制度比人强。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上大学而放弃参加工作的机会呢?就是因为人们预期上大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参加工作的收益。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收益不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比如说谁先参加工作,那么,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会过高,选择上大学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在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害的。同样,如果作决策的人的收益不取决于其决策为社会带来的收益,那么,他就没有动力把稀缺资源用于对社会最有益的用途,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看,草率决策、盲目上马新项目,甚至屡屡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一方面,要尽量把配置资源的功能交给市场,并确保市场有效,防止市场信号被人为扭曲,以避免出现类似很多人不选择上大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必不可少的资源行政配置,必须解决好对决策者的监督和激励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