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457 17
2013-04-21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①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②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ZF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规模是由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决定的。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越高,同量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大;反之相反。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商品价值的降低,还可以使同量的可变资本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

  ③所使用的资本与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费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使用的年限和数量的多少。劳动资料质量越好,使用年限越长,数量越多,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的价值虽然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但它的使用价值仍作为一个整体在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因而它就像空气和自然力一样,为资本家提供无偿服务。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服务就越多,资本积累也就越多。

  ④预付资本的增加。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以及剩余价值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家预付的资本越多,剥削的工人越多,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也会增加。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是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的,从而使社会财富有利于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求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而且,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马克思正是通过资本积累进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概括地说,第一,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社会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越大;第二,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过剩人口就越多,他们就越贫困;第三,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把这三点合并成一句话就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这个过程和中国的现实情况如此相似,怎样才能进一步分析呢?我个人觉得应该考虑到ZF的作用,还有结构因素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21 15:27:56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1、没有什么“剩余价值”。

2、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的那点“剩余价值”不够抵御企业风险的,不够设备更新的,甚至都不够缴纳各种税费的,就连下一次的再生产的工人的工资都不够。更谈不上什么个人消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15:30:26
qi509 发表于 2013-4-21 15:27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 ...
为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15:32:14
qi509 发表于 2013-4-21 15:27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 ...
如果劳动的生产力处在一种低水平上,每个人都只能生产仅堪供自己维持生命所需的产品,那么人与人之间便无从产生社会性的差异,整个社会之中也不会有任何社会性的分化。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人都是生产者,所有的人都立足于同样的经济水平。

   劳动的生产力一旦超过这个低水平,便会有少量的剩余产品。一旦产品有了剩余,一旦人的双手能够生产出超过自己生存必需量的产品,便引发了要如何分享这剩余产品的斗争。

   从此开始,一个社会的总出产量就不再仅由各个生产者求生存必需的劳动量来构成了。某些劳动所生的产品,现在可以用来使社会中某一部份人不再须要为了自身生存而工作。

   这种情形一旦发生,社会中某一部分人就能变成统治阶级,他们的特征在于他们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工作。

   自此开始,生产者的劳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仍旧是用以谋劳动者自身的生存的,我们称之为必要劳动;另一个部分是用来供养统治阶级的劳动,我们称之为剩余劳动。

   现在我们不妨用种植场奴隶制度来说明以上所讲的情形;这种奴隶制存在于罗马帝国的某些区域与某些时期中,从十七世纪开始,则见于西印度群岛及葡属非洲群岛,其基础则是当地大规模的种植场。在这些热带地区,奴隶主甚至毋需给奴隶提供食物。奴隶们必须利用星期天在一小块地上工作,这种劳动的产品,便是他们自己的食物供应来源。一星期中,奴隶在种植场工作六天,但这种劳动的产品涓滴也不归于奴隶。这种劳动,便是创造社会剩余产品的劳动,一旦这种劳动有了产品,奴隶便将之完全拱手让出,完全归于奴隶主。

   在这个例子里,工作周是七天,我们可将之分成两个部分:星期天一天的工作构成了必要劳动,这种劳动提供了奴隶及其家庭生存必需的产品;另外六天的工作则是剩余劳动,其产品完全属于奴隶主,为奴隶主的生存及致富所用。

   中世纪早期的大幅封建领地也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这些领地的土地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公地—林地、草地及沼泽属之;其二是农奴为了自身及家属生存而在其上工作的土地;其三则是农奴为了供养封建领主而在其上工作的土地。这个时期中,每周工作日是六天而非七天。一个工作周分成两个相等部分:农奴在产品可归己有的土地上工作三天,另外三天则在领主的土地上工作,毫无报酬,替统治阶级提供免费劳动。

   劳动的种类有这两种不同,劳动的产品也可以用两个完全不同的定义来界定。若生产者进行的是必要劳动,则他的产品便是必要产品。当他进行剩余劳动时,其产品亦因而是社会剩余产品。

   因此,社会剩余产品,便是社会生产中由劳动阶级来生产,但由统治阶级来占有的那个部分。至于这社会剩余产品以何种形式出现——自然产品,可以卖入市场的商品,金钱——则无关紧要。

   剩余价值,只是货币形式下的社会剩余产品。若统治阶级完全以货币形式来占有社会生产中 ‘剩余产品’的那一部分,我们便采取‘剩余价值’一词,而不说‘剩余产品’。

   不过我们稍后会看到,以上所言只是剩余价值的一个初步的定义。

   社会剩余产品是如何产生的?它是统治阶级对生产阶级之产品的一部份行无偿占有的结果,也即是占有而不付代价的结果。当奴隶一个星期中六天在种植场工作,而他劳动的产品被主人毫无代价地取走,社会剩余产品的来源就是在奴隶提供给他主人的无偿劳动。当农奴一周中三天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工作,社会剩余产品的起源亦是在于农奴所提供的无偿劳动。

   后面我们会看到,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收入,其起源亦是如此——无偿劳动,没有代价的劳动,由无产阶级即工资劳动者提供给资本家,而换不来任何代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15:42:07
yingmutou 发表于 2013-4-21 15:30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

C=c+v。v=m。

也就是说: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他自己工厂的工人工资总额。这个工资总额如果缴纳国税要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税交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个人所得税,还有印花税和水利基金等等等等。你自己算算资本家还剩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1 15:47:07
qi509 发表于 2013-4-21 15:42
这是因为:

C=c+v。v=m。
那么多买悍马的,劳斯莱斯的,钱从哪儿来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