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课程作业,码了4000 多个字,第一次发帖,免费供大家吐槽。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探寻事物背后本原的传统。古希腊哲学家们不满足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毕生致力于追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力求在流变的世界中找到不变的基点。从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本原”开始,古希腊的哲学家不断沿着这一思路向前推进。阿纳克西曼德第一次跳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视角,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提出世界的本原不是什么,否定即是肯定。毕达哥拉斯超越了物质的世界,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完成了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第一次飞跃。赫拉克利特指出万物的本原是火,整个世界的产生和幻灭是火在一定的尺度和分寸上燃烧而导致的。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指出万物之后的存在着“逻各斯”,世间万象都是由“逻各斯”所支配。一直到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都试图解释这个问题。西方这种传统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西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当然也包括了经济学界的杰出人物。
哲学无定论。哲学研究的问题都是一些不确定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哲学就是在研究不是问题的问题。曾经的哲学包罗万象,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学科,比如生物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政治学……但是一旦一门学科在哲学中找到了理论基础,这门学科就会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但是所有学科的根都无一例外的扎在了哲学之上,经济学也不例外。
一. 英国经验学派和经济学的建立
现代经济学建立的标志一般被认为是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而亚当·斯密本人则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在《国富论》当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对经济学进行奠基的两个观点:第一个是“理性人”假设。亚当·斯密首先在《道德情操论》提出这样一个人性假设,并在《国富论》中进一步完善并被当作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来对待。与他同一时期的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则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样一个假说,功利主义现在仍然是伦理学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至今,理性人假说在一定意义上仍然是无法动摇的。亚当·斯密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是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强调经济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当然不是凭空提出这些观点的,这与英国当时的哲学发展密切相关。更值得一提的是,亚当·斯密本人就是一位哲学家,只不过他在经济学上的建树更丰厚,才让人们忽略了他哲学家的头衔。
亚当·斯密所处的时期正值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哲学的发展也到了一个转折点。以往对本体论的探讨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于是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转而对认识论进行探讨。对认识论的探讨分成两派:一派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另一派是大陆理性哲学。我们先来介绍对亚当·斯密影响深远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始于培根,发展于洛克,成熟于休谟,终结于贝克莱。其中尤其以休谟对亚当·斯密的影响最大,亚当·斯密一生崇敬休谟,并以《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来向休谟致敬。培根提出的归纳法思想为经验学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洛克则真正的将其运用在哲学上,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任何理论和规律的建立都来源于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休谟则以一种令人无法反驳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了因果联系并不是必然的,这使得逻辑推导无法有效的得出抽象的思想和观念,从反面证明了观念来源于经验这样一个事实。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休谟的《人性论》一书,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关于人性的观点与之很类似。《人性论》的第三卷为“论道德”,论述了快乐论、功利论的伦理学理论以及人性论、约定论的政治学理论。这直接表明了亚当·斯密的哲学以及经济学思想都从当中汲取了养分。贝克莱以一句话终结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他认为“存在即被感知”。
让我们回到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人”假设。考察亚当·斯密的传记,有证据表明亚当·斯密的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于两位哲学家,一位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另一位是亚当·斯密的挚友兼老师休谟。与他的老师、浪漫主义的哲学家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深入的探讨了德行,人性,快乐和人的行为。而青年时代的亚当·斯密由于受到他哲学老师哈奇森的影响,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更是他的枕边书。而休谟关于人性的观点对亚当·斯密“理性人”假设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早在中学时期就拜读了休谟的《人性论》一书,并而和休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理性人“假设的进一步的发展则要归功于哲学家边沁功利主义学说的提出。边沁认为:最大化大多数人的幸福应当成为我们行事的准则。个人的自我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必然首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但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制约性和协同性,人们的决策最后的立足点必然在于最大化大多数人的幸福。这进一步完善了“理性人”假设,推动了后来的公共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另一个观点是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强调强调经济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斯密这一观点的提出等于在缤纷复杂、流变不断的社会经济现象找到了一个不变的“逻各斯”,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提供了一把杀手锏。斯密之所以能提出这样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观点,有两个原因。首先一个是斯密深受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有去探求事物背后规律的内在动力。为了深入了解经济现象,他走入现象又走出现象,抓住了经济现象背后的“逻各斯”。能找到了这样一只“看不见的手”,他首先要感谢的应当是西方的历史传统。另一个原因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斯密没有理由不受到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以及归纳法的提出为斯密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和分析工具,而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观整部《国富论》,素材丰富,结构清晰,推理严谨,分析透彻,洋溢着英伦式的学者风范。
二. 大陆理性学派和微观经济学的兴起
进入18世纪,经济学开始由古典时期的宏观经济分析转向新古典时期的微观经济分析。这个时期的经济学家的所关注的焦点由经济整体转向了厂商和单个人,而分析手法也由之前的规范分析为主转而强调演绎推理,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动力来自于大陆理性学派的发展。
大陆理性学派的观点与英国经验学派的学说争锋相对。与经验学派强调感觉和经验相反,理性学派认为整个世界的知识体系可以由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出发,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得出。理性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笛卡尔,德国的莱布尼茨,以及荷兰的斯宾诺莎。笛卡尔是理性学派的开创者,他从“我思故我在”这一无可置疑的前提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建立了自身的哲学体系。他建立了解析几何,倡导唯理论,宣扬理性,贬低感觉,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建立起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莱布尼茨沿着笛卡尔的道路继续向前进,提出了“单子论”和“前定和谐”理论,当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独立的建立起了微积分,这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斯宾诺莎也是理性的坚定的维护者,反映他哲学思想的书籍《伦理学》几乎是以几何的语言来组织的,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逻辑推理之上。他们三者除了哲学观点一脉相承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三者都可以称得上是数学家,因为数学是演绎推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大陆理性学派的发展不但为该时期的经济学家提供了新的思想,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微积分。应用微积分这一有力工具,经济学家们可以对厂商和个体的经济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微观经济学术语:古诺模型,双头分析,需求函数,效用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市场均衡模型,收益-成本分析……这些都大大的丰富了经济学理论,为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微积分的引入也令经济学的论证更加严密,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这就是大陆唯理论哲学给该时期经济学带来的影响。
三. 解构主义和经济学的分化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从黑格尔之后,哲学开始被解构。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不再醉心于建立一个包罗万象,囊括全局的哲学体系,而是转而对哲学里的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如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家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都是语言问题,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强调了“存在”在哲学中的特殊地位,胡塞尔则重新回归现象提出了现象学思想,法国的萨特建立了虚无主义哲学……
与此相对应的是经济学的分化。进入20世纪,各种经济学范式蓬勃兴起。凡勃伦建立了制度经济学,研究了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张伯伦和罗宾逊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研究了不完全竞争市场。凯恩斯建立起来了强调财政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与之争锋相对的强调货币在经济中作用的货币数量论,以及论证公共选择和管制的新政治经济学……
这一现象恰恰验证了罗素的一个说法:当人们无法把一个大问题搞明白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个问题解构并研究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分析哲学建立起来的一个原始出发点。
四. 一点自己的看法
哲学的发展有一条本体论发展主线: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纵观西方哲学史两千多年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两者。自然哲学强调的是物质世界,认为世界的本原只能在物质世界中找到;而形而上学则强调理念精神世界,认为宇宙中必然存在另外一个理念的世界,世界的本原应当在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寻找。二者谁也不能说服谁,谁也无法把对方彻底驳倒,在这样一种斗争中推动了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再问哪种观点是对是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这两种观点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释这个世界,但是这两种观点本身又是矛盾的,这就是哲学。重要的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你得出自己答案的批判的内省的和反思的过程。
我个人觉得在经济学领域也有一条类似的主线,那就是国家干预和自由市场的矛盾。国家干预强调了经济活动中参与者的影响力,突出“无形之手”的重要性;而自由市场理念更看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本身的作用,主张放任自由的经济理念。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这两种理念交互占据主导地位,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本身的完善。我想说的是:重要的并不是哪种理念正确,而是选择理念的过程。
哲学的发展还有一条认识论的主线: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强调感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归纳来获取知识。唯理论则强调理性,忽略感觉,主张通过演绎推理来获得知识。经验论根基稳,但是缺乏逻辑上的说服力。唯理论的推理过程具有无可置疑的逻辑合理性,但是它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推理的前提是否真的是无懈可击,一旦前提有问题,即使推理过程是正确的,结论还是错误的。还有一个问题是从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知识不可能超出这个前提本身,也就是说唯理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超过前提的任何新知识。
正如前文分析的,这两种认识论哲学的发展都各自推动了经济学的进步。但是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强调这两种观点的综合,这是一种趋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它将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以及经济现象三者相结合起来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