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34 0
2007-09-19

中美两国利率政策效应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复制代码
   一、美国利率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1998年以来,美国的利率政策可概括为“三降四升”的灵活的利率政策,有效地发挥了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1、1998年三次降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入1998年危机不断发展,影响可谓全球性的,日本经济形势恶化。8月中旬,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剧烈冲击原本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全球经济的不景气。日渐威胁到美国经济,美国出口不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内信贷紧缩迹象也日渐明显。为了缓和国内经济受到的外部冲击,减缓金融市场的紧张状况,美联储于9月29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由原来的5.5%下调到5.25%。此次降息表明一段时期里,美国将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金融市场紧张状况并未因此次利率微调得到明显改观,证券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大,金融工具流动性仍大受限制。为此,10月15日美联储决定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调至5%,同时将贴现率由原来的5%下调到4.75%。随着措施的出台,金融市场的形势有了明显的起色,资产需求改变了过度集中于国库券的状况,其他金融工具的需求量和流动性提高了。尤其出乎意料的是美国经济并未显出颓势,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仍高达3.3%,大大高于预测值。与此同时,美国通货膨胀率继续在低水平上运行,1~10月美国通胀累计年率仅为1.6%。利率还有下降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下半年以来,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呈急速上升之势。当时美联储曾预测,美全年外贸逆差将高达2400亿美元,比上年猛增一倍以上,国外需求的疲软将阻碍美国的经济增长。另外,信贷市场受国外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未彻底根除。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急需得到适当刺激,而且从宏观角度看。也确有放松银根的余地。因此,美联储11月17日宣布再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降到4.75%,将贴现率从4.75%降到4.5%。美联储希望通过此次降息,在保持低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使金融市场的形势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相协调。

1 1998年、1999年美国利率变动趋势表

调息时间

变动幅度

美联储基金利率

美联储贴现率

5%

5.25%

1998年9月29日

-0.25%

5.25%

5%

10月15日

-0.25%

5%

4.75%

11月17日

-0.25%

4.75%

4.5%

1999年6月30日

0.25%

5%

4.5%

8月24日

0.25%

5.25%

4.75%

11月16日

0.25%

5.5%

5%

2000年2月2日

0.25%

5.75%

5.25%

  2、1999年三次加息。进入1999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好转迹象,特别是欧洲经济的回暖,以及日本经济出现起色,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衰退阴影,并保持了强劲的增势。1999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迹象,并存在着通胀上升的危险。5月中旬,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通胀率猛升至0.7%,创造了过去8年半以来的最高升幅,这对严加防范通胀危险的美联储来说,无异于一个危险的信号。5月份通胀指数的迅速回落。还不足以迫使当月的货币政策会采取措施。不过在其后采取“引而不发”的姿态,声明了强调采取货币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西欧和东亚各国的经济出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世界经济的复苏为美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提供了回旋空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结合国内经济降温需要,终于在6月30日做出加息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由原来的4.75%提高到5%,以缓解美国目前的经济速度和增长压力。这次提高利率行动减少了通胀上升的危险,此后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放慢迹象,但美国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市场仍持续紧缺,股市依然过热。股市上升势头依然强劲,道—琼斯指数在8月23日暴涨了199.15点,最终在11299.76点的历史新高位上收盘。同时随着亚洲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和欧洲经济雨过天晴。美国进口原材料和制成品的价格将上涨,出现了新的通胀压力。这促使美国联储再次决定加息,在8月24日会议上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提高到5.25%,并将贴现率从4.5%提高到4.75%。经过两次降息。股市有所降温,但经济过热的情况未得到根本改观,美国在1999年一季度经济增长4.3%,第二季度增长率回落到1.9%,第三季度再次飞升至4.8%。第四季度一般是经济的“旺季”,因而美联储认为,尽管美国经济某些领域显示出减速迹象,但经济扩张“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潜能”。同时,美国失业率1999年一直在4.2%左右徘徊,10月份更是降到了4.1%。创下了197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劳动力市场依然紧缺,促使工资提高和商品价格不断上升,进一步增加了通胀压力。因此,美联储再—次升息,在11月15日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提高0.25%,分别达到了5.5%和5%,以便“大大消减通胀上升的危险”,于是利率又回到了1998年变动前的水平。

  3、2000年2月2日再次加息。经过三次加息,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劳动力市场紧缺,工资、物价上升的压力增大,失业率最低;二是股市仍然过热,潜伏着资产价格“泡沫”。美联储担心美国低通胀的强劲增长奇迹,会因股价过高而转化为金融泡沫。于是,美联储决定2000年2月2日再次加息0.25%,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达到5.75%和5.25%。

  美联储经过利率杠杆的“三降四升”的微调,防止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低通膨胀的有效结合,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二、中国的利率效应

  从表2可见,中国从1996年5月以来,已经连续进行了七次降息。从货币政策的意图看,1996年5月1日和1996年8月23日的两次降息,主要是为了降低利率总体水平,扩大存款利差;而1997年10月23日、1998年的三次降息,则是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实际上。1999年6月10日的降息。则是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需要。实际上。1999年11月开始征收利息所得税(20%),其实质也是调息的功能,即原来一年期的存款利率降低,分流居民储蓄,赶出“笼中虎”(6万亿储蓄)。引导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 1996年以来中国七次调息变动表

调息时间

贷款利率调整幅度

存款利率调整幅度

名义利率

1996年5月1日

0.75

0.98

9.18

8月23日

1.2

1.5

1997年10月23日

1.5

1.1

1998年3月25日

0.6

0.16

5.22

7月1日

1.12

0.49

12月7日

0.5

0.5

1999年6月10日

0.75

1

2.25

1999年11月

征收利率税20%

1.8


  但是,现实显示,利率政策效应至今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居民储蓄仍然居高不下,投资持续低靡,消费增长缓慢,近两年仍然是持续的通货紧缩。面对现实,经济学界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利率政策运用的力度不够,利率还可下调。至少可下调0.5%~1%,以将巨额储蓄“逼入”市场;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失效,利率杠杆陷入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对内需疲软这一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回升的“瓶颈”已无法利用利率工具来予以化解,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其他政策工具来扩大内需才有效。由此可见。对中国采用利率政策的失效与否的研究争论颇多,分歧较大。

  三、美国经济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到目前为止,利率杠杆的效果不明显有目共睹。很有必要从比较的角度,分析、研究美国利率政策的成功与中国利率政策的失利。总结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期能对发挥中国利率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有些启示。

  (一)在不同条件下,使用利率杠杆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因此。要不断改善中国利率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条件)。

  在美国,利率运作遵循了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与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直接函数关系。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越高,储蓄越多,投资越少;反之,利率越低,则储蓄越少。投资增加。但在中国,利率的变化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极低,或者说效应不大。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日本也是)的储蓄率居高不下。排名世界第二,只要有一个百分点的利率,人们就不会轻易将储蓄转化为消费,因此,短短几年的利率杠杆操作时期内,想用一点利息来改变传统文化的思想,那是很难的。二是人均收入水平偏低造成了消费需求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尽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的势头,但增长速度却出现大幅度回落,如:“八五”期间(1986年~1990年),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收入的平均增幅为7.8%,但1997年3.4%,1998年为6.6%,均远远低于当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居民的有限收入抑制消费,但中国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使居民收入水平能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而有余,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目前,我国的生产能力已远远超过了消费需求,这一差额是可以通过收入的增加来达到市场出清的目的。如果工人、公务员、农民的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就可以增强人均收入的预期,增加消费、弱化储蓄倾向。三是支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导致储蓄倾向增长。1998年,国家统计局曾对“居民储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子女教育”的储蓄动机所占比重为44%,“医疗养老”比重为38.4%(这两项合计为82.4%),真正为了利息收入或其他原因而储蓄的占17.6%。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预期支出不确定下的储蓄刚性,再加上改革过程中出现大批企业破产、重组,大批工人下岗。降低利息是无法消除人们对未来危机的恐惧心理而刺激消费的。因此,有必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降低居民对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才能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四是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率低下,利率杠杆对它们不起根本性转变。正如厉以宁教授所说的,即使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由于企业没有效益,它也不敢贷款,贷款要还,要付利息等等,企业没有市场,所以。即使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银行愿贷,企业也不敢贷。因此,要从根本上抓经济效益、才能使利率对投资的弹性加大。

  (二)利率机制本身要有灵活弹性。美国利率政策的成功,应归功于利率机制灵活弹性。美联储可随时根据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股市景气等状况,灵活运用利率杠杆。但中国利率机制呈刚性,缺乏灵活性,利率体制改革还未获根本性突破,基本上是管制利率体系。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应该能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升降。具有再生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加之利率管理的硬约束,目前我国利率基本上没有能够准确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也不能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现状而自由变动,主要体现的是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具有很强的外生性。我国的利率外生性明显强于内生性,而美国的利率内生性明显强于外生性。所以,经济转轨时期,央行对利率的可控性是比较强,但利率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则比较弱。我国各经济主体对利率还十分敏感,利率机制本身缺乏灵活的弹性,因而利率调节投资的作用十分有限。利率也还不足以影响居民的储蓄和消费决策。

  (三)美元与人民币的利率反向操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步伐的逼近,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利率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考虑美国利率政策的倾向,以及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如1999年,美国首先进行调高利率,带动全球刮起升息风。现在,美元与人民币的短期利差达3.45%(5.25%~1.8%),如果在外汇严格管制的条件下,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保持一定的利差是可行、现实的,但如果这种利差过大,就可能威胁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另外,在中国境内的美元的利率,由于受到境内的人民币利率下调的限制,不能跟上境外美元的升息倾向,1999年以来,美联储四次上调美元利率,而我国对于境内的美元利率基本不变。这就在现实中存在“套利”的机会和空间,容易引发国际资本流动,即境外的美元利率高于境内的美元利率,也高于境内的人民币利率;境内的美元利率又高于境内的人民币利率。因此,我国利率政策的导向不仅要顾及对内的价值,还应注意对外的价值。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当前的经济需要。经过几年来的讨论与研究,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思路已越来越趋于一致,即当前要抓住时机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依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化的顺序进行,或三方面相互交叉进行。这一思路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目前对实施这一思路的具体细节还存在争议与分歧(这是另一个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不拟评述)。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使利率真正成为经济的敏感性因素,才能作为调节控制经济的工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