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病变
“格雷欣定律”。
“如果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只要两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因为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就会退出市场。”
这段话,是16世纪的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的铸币局长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1519-1579)说的,后来被简称为格雷欣定律(Gresham's Law),或“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法则。。
当时用金子、银子两种贵金属当成货币,在铸成钱币之后,钱币就有色泽成分优劣之分,如果市面上流通两种面额相同,但金银含量不同的货币,慢慢地大家都会使用金银含量低的银币来购买商品,将金银含量高的银币收藏起来,因此,市面上流通的尽是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调后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比如假冒劣质产品在多种管道向正牌商品挑战,都有驱逐正牌商品的趋势。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现实社会中,譬如平日搭巴士上下班,规矩排队者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秩序的人常捷足先登,最后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争先恐后一拥而上。
当一个地区被另一个习惯不守秩序地区的人群大量涌入时,原来守秩序的市民也会变得没有耐性和暴躁了。这就是社会“劣币驱逐良币”的病变。
自由是有界限的。它的界限是不能以侵犯他人的自由来取得自己的自由。
本文摘自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94.4)李怡主持的《一分钟阅读》。该节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并存载于港台网站(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