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7782 72
2007-09-21

现新开一个帖子,想把经济学个流派与发展介绍一下,这样能对每个学派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这对每个朋友都有好处。由于我自己知识构架和学科的原因。我只能把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科的一些帖子帖出来。希望朋友们能够继续。

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方法和前沿研究课题

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于2001年6月16-17日在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厉以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树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吴敬琏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江教授(MIT)、陈志武教授(Yale大学)、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樊纲教授(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张维迎教授、邹恒甫教授调春生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及《经济研究》副主编郑红亮、王利民、詹小洪和编辑部的主要编辑人员。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80多人。

在开幕式上,厉以教授勉励大家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厉教授指出,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把中国经济搞上去,让大家共同富裕,这是应有的责任感。刘树成教授也指出,《经济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任务有两条,一是繁荣祖国的社会科学,二是为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好参谋和助手,这也是每个经济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此后,参会学者就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方法和前沿研究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把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一、金融和经济学的若干前沿性研究课题

(一)金融理论研究方面

关于金融理论研究方面,按照王江教授的说法,目前金融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块。这三方面也和各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它们分别是;第一,宏观方面的金融框架体系问题,是否有最优的模式,以及各个体系之间怎样比较。

从美国开始,波及到欧洲和日本的一个主要冲击就是金融创新。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计算机的大量应用,技术上有很多新的发展,这些对美国的金融体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为美国金融体系的框架基本上是在大萧条以后的几个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很多年中并没有大的变化,尤其是没有很快适应金融操作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所以金融界就有很多新的工具来避开当时的立法所订下的限制。简单的例子是,美国的商业银行业大萧条后基本上就是在那个框架内发展的。这个框架对银行业本身进行了很多限制,比如银行之间不能竞争得很厉害,银行不能跨州经营,在每个州内开分行也有很多限制,还规定其他金融企业不能参与银行业的很多业务等。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造成了商业银行没有激励机制和发展创新。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信用卡的出现以及货币市场的发展,流动性的提高,为很多金融企业,如投资银行,或专门为信用卡业务服务的公司,提供了新的方法,他们从商业银行那里抢走了业务。比如,以前的短期存款,流动性特别高,商业银行利用这部分资金自己投资的时候,就会担心存款人马上抽资。但在货币市场流动性提高后,投资银行就可以给投资者扩大这样的服务,给客户开支票,这样下来的结果是没有人愿把钱存到银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里的操作由于其受到保护,缺乏竞争力,提供的回报也比投资银行低很多,他们的业务就越来越差,这也促使商业银行提出把商业银行的限制放松的要求,让他们能做投资银行业务。但放开以后,由于人员素质和其他因素,短期内商业银行还是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这就是说,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很多做法已经绕过了以前银行法所订下的金融结构的限制。对日本而言,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产生对原有的金融架构也产生了很大冲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金融体系开始放开。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又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总之,各国之间的金融体系差别很大,比如说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体系就与德国和日本差很远。一个是以币场为主,而且越来越突出;一个是以银行为主。各种体系间不仅有互相竞争的问题,也可能有互相演变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演变的方向,哪个体制好一些?从宏观方面来讲,这是目前关注最多的金融问题。结合国内的情况来讲,这个问题也很突出。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也需要建立一个很发达的金融体系,但具体道路可能和西方不太一样,但问题是一样的。

第二是微观方面的,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定价问题,二是风险管理问题。

定价问题在有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债券的定价和衍生证券的定价方面。市场也由于这些新技术的触动而发展得很快。但有些领域的发展很有限,比如说股票价格的确定,特别是对流动性比较差的资产的定价问题。虽然从20世纪0年代开始,已经出现了一些模型,但它们的可靠性还是有很多问题。最近面临的挑战就是很多网络公司在没有很多具体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筹集大量的资金,市价能涨到惊人的水平,这些都对定价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管是从研究还是从实际操作上来讲都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风险管理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建立了一些对金融风险分析的框架,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后来1998年长期资本投资公司引起的金融风波,使得从政府到理论界到企业界的很多人认识到以前对风险的认识是不够的。很多结构性的风险以及所谓的小概率、大幅度的风险在以前的框架中是考虑得不够的,而这些对于从宏观层面控制金融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就向各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成为现在很热门的题目,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设想,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

第三是公司财务方面的问题,它在过去二十几年来是研究非常活跃的领域。

公司财务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公司财务的运作方面。二十多年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对原有的金融理论的框架提出了挑战。20世纪50年代中期,MM理论提出以后,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的框架,它是以建立在比较理想的完备市场条件下的公司定价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投资、筹资、兼并和风险管理。这个框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新的衍生工具的出现,企业在筹资及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有很多新的发展,发明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证券来进行筹资。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原有框架不一致,传统框架认为这些东西并不重要,因此对企业中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并没有加以考虑。这导致企业在解决激励问题时采用新的工具,并提出了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迄今已有很多新的构想和新的研究方向。现在的研究逐步从理论方面的考虑过渡到实证的定量分析。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整个企业机制的设计和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但已经有很多的进展和探索。

(二)和中国实际结合的金融问题

关于西方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金融学研究课题,王江教授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了好几个重大的理论突破。随着这些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内生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过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都有了很多重要的发展。这又反过来促进了金融研究本身的发展。国内随着改革的推进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希望能够尽快建立一个有效运作的金融市场。当然,由于国内经济改革的特殊环境和中国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国内的金融研究也有很多重大的课题,也对我们很出了很多挑战。从很大程度上讲,西方金融学研究的成果和许多实际的操作过程,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

陈志武和周春生教授结合中国情况谈了具体研究的课题。他们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才刚刚开始,基金管理行业也开始慢慢兴起,所以有很多的机会,这些机会既有挑战性,也很有意思。现在在美国有很多人回过头去找一两百年以前的数据,因为那个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相对而言,在中国什么东西都是刚刚开始,如果尽量收集现在的数据对现在或将来做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可以探讨一些国内有意思的研究。

同时,现在国内股票市场中,短线交易是主流,使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更像一个赌场,而不是一个投资的方式。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可以做。其中有一点就是,股票交易已经有很多年,有很多历史数据,收集起来,可以去研究比如短线交易中,是不是作的频率越高,他的回报率就越高。做类似这样的细节研究,一方面可以发表一些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股民的教育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很多东西,然后再反馈回去,使得股市进一步健全。因为国内股市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和政府的政策、法律有很大关系,而且和投资人的素质、期望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像美国现在的理财顾问行业很大,中国将来也应该建立这样的一个行业,使得股市规范化,并且从长远来讲它对整个经济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陈志武、周春生还提到关于市场组织方面有很多的课题。比如,每天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程序是怎样的,比如对高频率的数据,拿过来以后应该问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这取决于研究者对金融研究现在很多论文的了解程度。当然美国的很多文章都是关于美国市场的研究结果,但其中提到的问题对中国来讲也同样是适用的。我们也可以问同样的问题,只是数据不一样。还有一个现实就是中国股票市场并没有成长那么多年,股民的投资心态不是这样,就是说我今天买这只股票不是为了我30年以后会有钱,即美国人讲的"为退休而投资",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想法。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向证监会、证交所提供反馈资料,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领域。

(三)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关于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邹恒甫教授谈到了三个重要的领域:

1.如何把RBC模型应用到中国具体实际。

邹恒甫教授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为止,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 RBC(Real Business Cycle)理论,这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从马克思之前就有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1978年以前,这个研究一般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政府状态总是有些问题,无论是需求不足理论,还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的矛盾,这种激烈的内生的规律导致了周期。或者从马尔萨斯开始一直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一直觉得总是这个制度有什么问题。但是现在RBC理论基本上是说,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都是理性的,理性的行为下面即使没有技术的冲击,人们的选择也是一种周期的行为。这个周期本身是理性的,这个理论是非常广泛的现象,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经济现象也是如此,甚至政治现象也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西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再加上芝加哥大学,他们形成一个学派,就是RBC学派。对于竞争性的周期理论,基本上不需要外部冲击;但对于RBC理论,则需要外部冲击,包括政治的冲击,来解释周期。这个类似的方法似乎也可以用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周期,研究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2.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聚了巨大的财富,但稍作统计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财富的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财富分布的地域、社会水平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说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具有相似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势头。更为奇怪的是,有些几十年前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如今却有极大的差距。如南韩和菲律宾,它们在三、四十年前有几乎相同的资本等初始禀赋,但现在却表现出很大差异。如何解释不同国家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宏观经济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88年,Lucass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出现上面这种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他认为,首先是各国偏好和技术水平的固定作用及差异可能影响增长,其次是外生决定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也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差别,同时,也可能是那些持久的、较大的特定外生冲击波及了经济增长。固然,这些外生因素和外在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同时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由于经济系统内生的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经济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它主要体现在:首先,多重经济增长路径的存在,这样就可能解释不同的国家,虽然具有相同的技术和偏好,但是因为初始的条件不同,他们会收敛到不同的平衡增长路径;其次,在同一条平衡增长路径上,从非均衡收敛到均衡的路径是不确定的。因此,不同的国家选择不同的增长路径,从而也会出现经济增长的差异。讨论出现这些不确定性增长路径的文献很多,如:谢丹阳在lucas给出的具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两部门的模型中,当存在人力资本外部性影响时,就可能出现多条平衡增长路径或者对同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出现到达均衡路径的多重性,从而可以解释不同的国家因为初始条件不同,可能选择不同的平衡增长路径,并据此出现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经济系统内生具有的局部或全局的不确定性。之后,Benhabib(1994)在Luca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休闲,消费者通过选择休闲、物质产品生产时间和人力资本积累时间,也得到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即使是处于相同初始条件、有相同初始禀赋的国家,也可能以完全不同的速度消费以及配置人力资本生产时间和物质资本生产时间。这一结果可以用来解释丰富的经济现象,经济系统的这种内生不确定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赶超成为可能。人们已经认识到,只要给出一个动态的模型,要解释现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都是非常容易的。一个因素就可以,关键是你找到什么因素。林毅夫教授假设每个国家的禀赋不同讨论了一个发展战略问题,就是各个国家经济是收敛还是不收敛的问题。这也是要解决为什么存在不同收敛路径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继续讨论。

3.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理论可以接着上面的问题,现在比较热门。在20世纪50年代初,库茨涅茨就发现了库茨涅茨曲线。经济增长的时候,有些人先富起来,就象邓小平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就加剧了。但同时经济增长也慢慢起来了,结果是人人工资收入都开始提高,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了,大家都有就业机会,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就开始下降。这样就形成倒U曲线,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先增加后下降。有些人说,这个理论一定要找个微观基础,看怎么样才是一个最优的行为。当然最了不起的文章还是1990年的Gmenwood和Jovanovic在JPE上讲金融机构发展的问题。把金融机构发展问题和收入分配连在一起,是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它基本上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要加入信用合作社至少要多少钱,大家要成为一个俱乐部或者银行合作社的成员,例如需要500块钱吧,你才能加入,否则你加入不了。加入信用合作社之后,你就可以贷款,通过资本市场运作;你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把传统的行业变成现代行业。现代行业一出来,你就富起来了。如果假定经济制度是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只有10块钱,这个经济能发展吗?不可能!因为谁都没有500块钱。但是如果有一个人有了500块钱,开始就让他富起来,他马上就买了现代化的机器,其他人成了他的雇员,生产得越多,大家的工资越高。十年以后,人人都有了500块钱,人人都成了信用合作社的社员,就像人人有了信用卡一样,那么大家就自由了,平等了。所以就很好地解释了库茨涅茨曲线。后来的纽曼在1992年JPE的文章说,教育也是一样。接受教育,要么上四五年大学,要么不上大学。所以开始也要有一定的不平等。如果开始人人都一样,谁都上不了大学。但有一部分人有800块钱或者八万块钱,就能上大学。Lucas在1992年Econondc Journal和1978年Econometrica上的文章中都假设没有资本和劳动,每个人一棵苹果树,或者就是有一个苹果。大家偏好都一样,没有生产,只有随机的扰动,就能把所有现象都解释清楚。如果用cash in advance约束引入货币,他证明有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存在;如果信贷进入这个市场,他证明方差可以无穷大,也就是说有完全的不平等存在。而回到中国问题上来,类似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系方面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很多。

二、金融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关于方法论的问题,张维迎教授认为,不能完全不讲,但也不能老讲。因为一个研究方法论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方法论的很多东西我觉得都是体验,都是你在读大量的文献看人家怎么去研究多了以后学来的,而不是我本身谈方法论你就可以学会方法论。所以方法论本来是一门学科,这与你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但是如果在你体验并做了大量的东西以后,偶尔看看一些总结性的方法论的东西还是有帮助的。

(一)数学的作用

数学作为研究金融理论和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虽然对数学工具的作用看法不同,但都认为掌握数学工具为研究金融和经济学提供了有益的准备。数学及利用数学发展起来的模型都是一种交流的语言。有了这种语言以后,大家谈起来交易成本就会小很多。

陈志武教授特别强调不要走极端。在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学和金融的研究对数学的强调是很高的,你可以不用考虑研究结果对金融本身有什么意义,只要你写的数学大家都看不懂,那你就很有水平,现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后,你念博士的时候,你要是作纯粹数学的论文,那你找工作就很困难,很多学校会说这个人做的研究太抽象了,没有办法教MBA,所以又开始走另一个方向。

现在最可以接受的类型是既有数学模型又有实证的结果。当然如果你是有突破的纯数学的理论文章也是可以被接受的,这就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们看这种文章的耐心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差别很大了。大家可能也听到很多行为金融学的情况,这方面是做得很红的,但究竟能做得怎样,谁也不知道。这个方法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核心的理论基础,那就很容易把我们带回到现代金融理论之前的那种状态,很多东西都是描述性的,没有什么定量的东西。

至于如何用一个数学模型建立一个框架来研究经济学和金融问题,就要看研究的问题如何。现在很强调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按照某种方式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邹恒甫教授认为,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假设出发得到深刻的道理,如RobeLucas在货币经济学上1988年的文章,他一开始讲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那就讲机器人吧,不要管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的差别。把机器人研究透了,再来说现实世界。而事实上,他得到的结论是,在这样一个机器人的世界里,收敛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穷的可以变得更穷,富的也可以变得更富。穷的可以赶上富的,富的也可以变穷。各种情形都可能。当然,他1988年的文章只是个猜想。到了1994年的时候,包括1994年以前,一群经济学家发现,Lucas猪错了,它只是少数几个可能性,实际上有无穷多种可能性。

(二)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王江教授认为,金融研究主要是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金融市场的分析上,它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资本市场是经济学原理体现得非常强的一个市场,和人力市场不一样。一个人,从一个单位换到另一个单位,很困难,因为找工作收集信息非常困难。资本市场不是这样,证券市场,在最理想的情况,交易非常方便,流动性非常高,资本进进出出很容易,使得市场机制体现得非常充分。这个特点使得它的研究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特色。比如,无套利原理,在金融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同一支股票在香港和上海同时交易,考虑汇率的因素,两个价格应该是一样的,至少不会差太多。如果出现任何偏差,就会很快有资金进来,通过操作把这样的价格关系建立起来。这和在别的市场的情况有些不同。比如,联想组装计算机,这计算机的所有部件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把这些东西的价格合起来,就应该和计算机价格差不多。如果不一样,就有套利机会。可是要利用这样的机会不太容易,你需要找人啊,买这些东西,组装,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因此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整机的价格比各个部件价格加起来要高一点,这种情况不会马上就消失。而在证券市场上,尤其是在西方那些较大的市场,这些偏差几秒钟之内可能就没有了。

第二个就是,它有大量的数据,不像做宏观的,一年就一个点,你要作证券交易,数量就大了,即使一周一个价格,一年也有52个数据,这就使得定量的分析,实证分析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讲,实证性是金融研究的特点之一。

再一个,金融学本身是一个应用学科,应用性非常强,在美国教 MBA,学生首先就要问,你这个对我有没有用。金融和宏观经济不太一样,有数据又有很多可以研究的题目,这就增强了金融研究的实用性、实证性。

经济学也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支持,最好的文章还是既有理论模型又有实证结果。这就要求作者具备多方面的功底。正因为这样,国外常常提倡多个人合作研究。这一点也是国内研究工作者要提倡的。

(三)注重从国内实际出发,深刻理解现象的本质,但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

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如果你对经济现象没有深刻了解的话,那么数学模型事实上是一个数学游戏。他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可靠。你要研究可靠的经济学问题,你就必须对中国的现状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原创性也是作为一个学者必须有的。因为你要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和写经济专栏的记者不一样,你不仅要了解现象,你还要把现象背后的逻辑弄清楚,不论是用语言还是用数学,你都必须严格。在做研究时,一方面是满足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对世界的经济知识的积累作出贡献。邹恒甫教授认为,研究经济学不仅要对中国实际了解,更要对中国历史、哲学有一个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为此,他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习经济学,而且要学习四书五经。

王江教授认为,虽然国内的市场和西方的市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但要科学地看待这种差别,不能把差别和普适性强的经济学原理混淆起来。虽然具体的情况不一样,但用来分析的经济学原理可能还是互通的。比如激励机制的问题,在西方是有的,在国内也是有的,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基本的经济因素是共同的。这对经济工作者来讲,国内研究也好,操作也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不是跟美国一样的东西,也不是跟英国一样的东西,如果一样的话,只要照搬过来就可以了,模型也可以搬。事实上不是这样,情况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但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

周春生教授从美国回来不久,他比较了中国经济学研究包括金融学研究和美国有什么不同。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学家通常都更富有想象力,更有概括性,做研究描述性的东西比较多,比如像国内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可以谈任何事情,宏观的,微观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他们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国外的经济学家都集中在某一个方向上,做研究更具体更严谨一点。

比方说我们做一大堆数学模型,如果主要做的是资产定价方面的东西,就很少去搞宏观的东西。西方的金融学家通常都做一些更具体的事情,比较强调数学化,而且强调对观点的论证。

周春生教授还强调,在国内做研究应该很好借鉴国外的东西。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利用国外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国内的问题,因为中国市场刚起步,有很多美国人需要回过头去找数据。而且中国有自己的特色,抓住这些,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会出一些有份量的成果。当然,不可能每个人写研究中国的文章都可以拿到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对于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来说,也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验,看看为什么国外的市场发展得这样成功。在国外,很多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是有很多指导意义的,比如衍生工具,国外衍生工具的发展,要远远超过股票市场的规模。对于衍生工具,理论上可以得出大致的价格,实际工作也采用了这一点。现在衍生工具变得比较成熟,所以现在国外公司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已经很普遍,特别是高科技公司。事实上,这也是有很多人先去做理论研究,然后把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实际的应用中去的原因。这种研究途径我们也可以借鉴。

(四)从大量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

樊纲教授以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为例说明经济学的抽象法问题。在复杂的经济学体系当中,如何用抽象思维把不同的问题放到不同的位置,分别加以分析,然后统一加以思考,这是做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包括做模型。做模型首先你得把这个模型想清楚,什么是条件,什么是变量,什么是解释变量。这涉及到我们的思路是不是清楚,你给出的东西是不是可靠,是不是真正和问题相关,以及是否能够去解决问题等。经济学永远是问题导向的。研究中国经济学之所以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么多问题在导向,在引导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且确实有些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比如我们遇到的转型期的许多特殊问题。有了抽象的思维方式之后,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来建立模型,发展理论,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经济学和金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必须要国际化。

张维迎教授认为,作为经济学工作者没有使命感是不可能的。作为经济研究工作者的使命感,就是希望中国人在国际学术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如果没有,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心寒。以色列、印度都能有一席之地,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整个国际经济一体化,所有方面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包括学问方面也是如此。为此,张维迎教授提出了三个"C"的概念:一个是"Internationally Compatible",第二是"InterneqCOmparabfe",第三是"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张维迎教授还谈到了做任何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选题问题。他认为,大体上有两类题目来源:一类是从已有的文献、论文当中来选,这些文章中都有些假设,你可以改变它的一些假设,然后做出自己的成就。这一类可以说在经济学中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另一类是从现实当中来选择题目,这个现实不是指政府给你出个题目或某个企业领导人给你出个题目,而是你在观察现实当中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现有的理论还没有人很好地去解释它,这时候如果你选择这个题目,再去看文献,做出你的研究来,这就是你的成果。教授自己的很多论文就是从观察现实中获得的。

(六)广泛吸收已经有的科研成果

吴敬琏教授指出,科学的发展是个接力赛。牛顿临终之前有一段话,说他自己是一个知识岸边的拾贝者,认为他自己的工作并不怎么样,只是在许多的宝贝中捡了几个。他之所以能够这样,并不是因为他本人特别聪明,而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西方的科学发展是一种接力赛,一个开题报告,一个论文的计划,如果你对原有的文献没有研究透,对前人重要的东西都没有掌握,那么对不起,等研究清楚了再来。而在国内往往没有做到这一点。

此外,大家还谈到如何在国外经济学和金融刊物发表文章的问题。陈志武教授认为,各种刊物有自己的风格,投稿~定要选择好方向。有的喜欢数学味道少一些的,如在 5-6年前加。Journal Of Finane的主编,很不喜欢纯数学的论文。现在金融方面有三、四个主要的学报,一个是 JOUrnal of Finance,第二个是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再一个是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这三个比较起来,可能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是最喜欢数理模型的,当然既有理论,又有数据支持的最好。另外,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发表的公司财务方面的文章很多,Review of Finacial Studies比较倾向于所谓的市场微观结构、资产定价和期权定价这些方面,而Journal Of Finance可能是这三个里面最综合的,当然现在他的主编比较倾向于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文章,他也更喜欢数学模型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21 14:15:00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评析

一、行为经济学及其形成动因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呆滞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其实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斯密曾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经济人”的行为,但却简单地把个人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赚钱或谋利。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只需调整税收和财政政策,就可以稳定经济、结束衰退,但却制造出一个新的名词:滞涨(stagflation)。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货币主义者的断言,还是理性预期学派,或是后凯恩斯主义都有一套时髦的理论,但现实的试验结果也未能如愿以偿。即使是供给学派以拉弗曲线(Laffer Curve)为依据预言,降低税率就能消除赤字,但这一预言还是落空了。
  为什么传统主流经济学会面临如此困境呢?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人类行为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对人类行为的简单化、机械化、空壳化的定位。传统经济学究经济问题时,往往把人的行为看作是机械的,或者只是着眼于对资本、资源、市场、价格、利息和失业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而忽视对经济现象中人的行为及其心理作用的研究。著名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卡尼曼(D.kahneman)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韦尔斯基(A.Tversky)教授强调指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本能、偏见、歧视和嫉妒等(M.Levinson,1985)。但这些因素在传统经济学中被有意无意地抽象掉了,因此现实中存在许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同时经济预测也常常出现较大误差。在此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为了使理论更好地符合现实,只得另辟蹊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把研究视角投向经济现象背后,试图发现牵动经济现象的活的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于是,以心理分析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机结合为基础的行为经济理论便脱颖而出。
  实际上,行为经济学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在传统经济学思想里,行为分析就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用”概念,就是一个心理与行为科学术语;而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基石的“三大心理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倾向递减、灵活偏好)就是纯粹的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范畴。李斯(A.Rees,1968)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物质满足需要及欲望的社会科学。”罗宾斯(L.Robbins,1962)认为:“经济学把人类行为纳入目标与具备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关系中加以研究。”马歇尔(A.Marshall,1962)指出:“关于欲望的研究,人们可以从行为的研究中得到许多借鉴。”斯蒂格勒(E.J.stigler,1987)也强调,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因素是人,是那些反过来受到我们分析的实践和政策影响的人。”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又正值传统经济学困难重重,行为分析以空前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学者,使得行为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所谓经济行为,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是“指人在两种稀有资源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以达到满意利用的决策行为和选择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义略显狭窄。尽管行为经济学家承认“确定人的行为的一般原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理解和预见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经济过程”,研究兴趣在特定经济行为,即特定条件下具体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
  1、消费行为。传统经济学提出“消费支出是收入的函数”,同等收入条件下,人们将支出相同比例的收入,收入一旦确定,就可以对消费总量作出精确预测。行为经济学认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消费支出不但受收入量的制约,而且还是消费意愿的函数,受消费动机、消费态度的影响。比如,在心情愉快时,人的行为活动就要积极一些,能动性就要强一些,其消费动机也就增强。其实,“积极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的作用,消极情绪对人的情绪有减力作用”这是行为科学规律,心理学教科书上已经描述得很清楚。因此,只要是人的消费不是受预算的硬约束,那么消费行为就应受消费动机和消费态度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立足于行为科学来解释消费行为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
  2、广告行为。广告的目的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控制消费意向,促进消费。行为经济学目前主要研究改变消费态度是情感、认知二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目前,广告业界把理性广告与情感广告结合起来的广告行为,把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结合起来的广告策略,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广告效果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应用的具体表现。
  3、企业家行为。目前研究重点是决策行为。传统经济学把企业家视为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提出“以最小耗费获得最大价值”的决策原则。行为经济学则采纳了西蒙(H.A.Simon)的“有限理性”的思想,认为企业家活动的现实行为环境特点是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竞争性,不可能获得最大价值、最小耗费的信息,只能在有限信息基础上寻求价值与耗费的最大差距,即寻求满意决策。
  4、投资行为。投资行为属于风险性行为,无论企业或个人心理上都倾向于回避风险、追逐稳定,只有在选择的货币期望值大到足以弥补风险代价,或结局直接危险或损害企业或个人利益这两种情况下,冒险行为才可能发生。对此的研究涉及到投资动机与行为偏好。不同投资动机推动下的投资行为,其具体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行为偏好在投资中主要表现为对风险的态度,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行为偏好,而且投资者之间的行为偏好往往都是不相同的或者有差异的。由此,可以分为风险爱好、风险厌恶和风险中性,这三种投资者的具体投资行为操作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投资既是利润的函数,又是经济心理的函数。
  5、储蓄行为。传统经济学认为,储蓄量在经济繁荣、收入提高时增加,经济萧条、收入降低时减少。Katona等人发现,储蓄动机在低收入、经济萧条时期更强,经济繁荣时人们反而倾向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旅游、度假和满足其他享乐性需要,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他们发现,持币量与储蓄量之间缺乏绝对的正相关联系,并非储蓄能力越强,储蓄数量一定就越多,对储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除持币量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行为及心理因素,即:(1)储蓄动机。研究表明,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强烈的储蓄动机;老年人比青年人具有更强烈的储蓄动机。(2)对社会经济状况的理解与预期。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储蓄动机一般高于经济繁荣时期,因为萧条的经济通常带来普遍的社会恐慌,预期未来收入会减少,人们急切需要一个能够帮助自己抵御风险、渡过难关的经济缓冲器——一笔足够保障当时及今后一段时期基本生活需要的储蓄金。而经济繁荣时期通常乐观主义情绪占上风,各种欲望喷涌而出乃至极度膨胀,更多的资金被转向用于满足物质、文化与享乐的需要,储蓄量则相对减少。
  6、税收行为。传统经济学通常认为,税收与消费是一对矛盾,削减税收势必会带来消费量增加,增加税收则必然导致消费量减少;且二者呈等量变化,即税收增加的量就是消费减少的量。卡托纳等人在研究了社会纳税心理后发现,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形,即在增税情况下,人们减少储蓄维持消费,原生活水平不变;减税情况下,则增加储蓄,节制消费,原生活水平依然不变。税收无论是增是减,人的自主调节使消费不受影响。他们认为,税收变化最终带来的是刺激消费还是遏制消费取决于消费者的经济心理因素,其核心因素是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对政府税收政策的态度、评价和预期:肯定还是否定,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不同的心理会导致对税收变化的不同反应。
  7、通货膨胀。行为经济学在此领域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1)通货膨胀的社会知觉特点;(2)通货膨胀与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行为之间的制动关系。行为经济学注意到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即虽然大多数美国人视通货膨胀为恶魔,但当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通胀降临时,却并不急于购买,而是持币观望。研究发现,人们对通货膨胀的行为反应受心理预期的支配。若价格已经上涨且人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小幅上涨时,往往维持消费,或降低消费,增加储蓄;若价格已经上涨且人们已经预计未来还将大幅上涨,人们才会用囤积和储藏来保护自己。
  

三、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经济学是通过理论抽象和假设,再利用数学工具构造数理或计量模型。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许多模型已变得非常复杂。而且经济学家需要寻找现实中的数据来检验他们的理论,但是进行全面统计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而政府提供的数据不够全面,也没有足够的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十分低廉的观察和实验去检验经济理论的方法就诞生了。行为经济学通过借鉴与引入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的传统研究,主要运用观察、调查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行为经济理论更具客观性与有效性。
  1、观察法。观察法是经济行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指的是研究者在未经控制的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纪录经济行为人的外部表现,从而分析、判断其行为及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由于人的各种经济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经济需求和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因此,研究者有目的、有选择地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被观察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作详细的记录和分析,这样所获得的结果就比较客观。经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牵涉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敏感度很大,在大多数场合,是不宜加以人为的干预和控制,比较适宜于通过自然观察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具有较高的“自然生态效度”,其结果能反映客观经济现实。
  2、调查法。行为经济学常用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调查法也是对未加控制的研究客体进行了解取证的方法。但调查的含义比观察要丰富得多。首先,调查者可以通过语言交流的形式来了解被调查者的心理及行为,如开个座谈会,请与会者畅谈一下对某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看法等。其次,还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调查,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意向。例如,在迪希特学派的动机研究中,有一种被称为“深入谈话法”,除了通过与消费者深入地交谈外,还通过其它的一些间接技术的辅助,如用罗夏测验、文字联想测验、“配套或配对测验”、“戏剧游戏”手段、“角色游戏”手段和群体讨论来分析消费者行为。调查法的长处在于可以在十分广泛的范围内展开调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实验法。这是行为经济学研究较之传统经济学研究在方法上最重要的创新。实验法是对研究客体所处条件加以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与观察法、调查法一个较明显的区别是,观察法通常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就有必要采用实验法,因为它是以某些条件不变为前提的,它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出两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方法的主要优势集中体现在其基本特征上,即“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重复性是指其他研究者是否能够重新进行同样一个实验,并由此证实单独发现。通俗而言,即“你是否看到我所看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缺乏可重复性是一切非实验性的观察所固有的弊端。对于经济学研究而言,此点更为明显,因为从自然发生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数据随着现实背景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未加观察因素的变化,它一般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单独证实通常也意味着极为高昂的成本。因此,花费相对低廉的成本,亲自进行能够重复的实验查证,对于职业经济学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富有激励性的研究方法。
  

四、行为经济学评析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许多学者积极欢迎,并认为它是“回归理智”的科学;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多大发展前途。从总体看,行为经济学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诸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牌学府都相继开设了“行为经济学”的正式课程;伊里诺斯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也开始了行为经济学研究;工商界对行为经济学也颇感兴趣,把它应用于广告、促销活动以及养老金计划。纽约著名的万全证券(prudential securities)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聘请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给投资者们分析股市走势,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显然,行为经济学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而且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kahneman)和维农·史密斯(V.Smith)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更早的1978年,认知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由于在“企业组织的决策行为”研究中所作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已没有理由怀疑行为经济学的存在价值与学术地位了。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言,行为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受到学界的关注,主要与主流经济学的无能有关。这是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同传统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相比,行为经济学显得格外谨慎,它并没有立刻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治国良方,它只是在长期被忽视的领域(人类行为)向传统理论发起攻击。即便如此,它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以观察和实验等实证性的方法,把几十年来一直在数学公式里兜圈子的经济学领回到它所研究的实际生活中来,并迫使那些不现实的理论家正视现实。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枯燥乏味的经济理论研究有了令人兴奋的转变,使经济学研究增添了应有的“人本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气息。
  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托纳(George Katona)等人认为,现代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经济活动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经济为人的经济所替代,人从被收入、价格等经济提线牵动的经济木偶一跃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经济行为或聚合或沉淀的产物。用卡托纳的话讲,“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因此,现代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经济分析所要做的也“不再是研究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之间、储蓄和流通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经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经济学的崛起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里所说的“人是主体”有着不同于常识认知的特殊含义,系指:(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人类主体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构成的;(2)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说到底是人类主体有目的的经济活动的规律;(3)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最终取决于人类主体自身发展的文明程度以及人类主体对其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自主作用的自觉意识水平;(4)人的欲望及需要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5)人是经济活动的目的与归属。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尽管经济学研究涉及资源配置与财富创造,表面上似乎是“物”的经济,实质上是人在“配置资源”与“创造财富”,人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学研究应以人为本,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即研究人在特定情况下的“经济决策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消费行为与市场行为”,经济学的人本化应是经济研究的必然趋势。行为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其实,“行为”理论一直是美国人文科学中的一大分支,在当今社会中,各种学科的交汇也是一种潮流。因此,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也是势在必然。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正是这一背景在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反射。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可以认为是经济学上的“行为革命”,它正促使经济学逐步走向人性化发展。在将于今年出版的一本行为经济学论文集的序言中,其中三位经济学家——卡内基—梅隆研究所的乔治·洛文斯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林·卡梅勒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修·拉宾写道:“我们的预见是,一切经济学都将被视为行为经济学。”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C.S.Becker,1980)认为,经济学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已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也就是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现在的第三阶段,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策。按照这种观点,行为经济学就是第三阶段经济学的骨干理论。
  当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如(1)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有关学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及行为科学知识,或者缺乏经济研究所需要的数学基础。(3)没有严格的理论逻辑。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A.Simon)认为,目前的行为经济学“不是单一的特定的理论,而是对人类行为新古典假设的实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深入,行为经济学应该会发展完善,在经验中验证传统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新的能够正确描述人类经济行为的经验定律,并且形成特定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1 14:17:00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在实验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实验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工作者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本文将对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基本方法及主要特点作简单介绍。

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固守着经济理论难以实验的思维定式。

弗农·史密斯教授敏锐觉察到实验经济理论的作用,并首次付之于实践。他在亚利桑那大学十一个班级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验,验证了竞争均衡理论。据此实验所撰写的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在1962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诞生。此后,实验经济学开始运用于验证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弗农·史密斯的“口头双向拍卖市场实验”提出了市场参数完全有可能影响均衡产出收敛性的结论;赫伯特·西蒙根据博弈实验结果分析了存在性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和程序性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实验经济学主要局限在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领域,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理论自身的缺陷影响可实验性,研究过程往往是从假设前提出发,然后运用复杂数学推导出相关命题。由于假设前提的高度抽象,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实,因而相关命题也就无法实验。

另一方面实验技术的不成熟也制约了经济理论的实验。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的主导理论体系发生了变化。一般均衡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研究的假设由抽象拉回到现实。行为理论的成熟和合理预期理论的出现为实验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得复杂经济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诸多经济领域。

目前,实验经济学迅速发展,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越来越多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杂志不断刊登实验经济学论文,实验经济专刊、专著和论文集陆续出版。实验经济学已从美国传播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许多国家。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

二、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和运用

经济理论的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由于实验对象是社会中的人,需要验证的是行为命题,经济理论的实验需要运用有别于物理、化学实验的方法,主要有:

1.模拟和仿真

经济理论的实验不能刻意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转过程,而是要模拟出允许不同人类行为存在的环境,以便于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人们不确定的价值观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查尔斯·普洛特认为:“实验室建立的经济与现实经济相比可能特别简单,但是却一样地真实。真实的人被真实的金钱所驱动,因为真实的天赋和真实的局限,作出真实的决策和真实的错误,并为其行为后果而真实地悲喜”。弗农·史密斯采用只有三个网络节点的模型来模拟电力系统,其实验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现实电力系统运行中发电企业和电力交易商的行为类型和特征。

此外,实验经济学还通过一些仿真技巧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一是采取“随机化”方法,被实验者的选取、角色的分配均随机产生;

二是保密实验意图,十分小心地讲解实验,不出现暗示性术语,以防止被实验者在实验前对行为对错已有判断;

三是使用“价值诱导理论”(Induced Value Theory),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个人先天的特性尽可能与实验无关。

2.比较与评估

实验经济学高度重视比较和评估的方法。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首先,将“效率”作为比较标准。查尔斯•普洛特和弗农·史密斯将实际付给被实验者的报酬总和与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视作实验的“效率”,并把“效率”作为比较分析相互竞争理论的依据,探讨如何改进理论模型。甚至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情况下,根据效率来提出和验证新的理论。

其次,方法上采取独立变动自变量。实验关系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时,容易出现变量之间的混合作用。因此实验中应独立地变动每个自变量,获得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最确切的数据,为比较和评估提供非偶发事件资料。

第三,评估的结论建立在概率分布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始终处于理性状态,非理性就会使人的行为出现变异,因而经济理论的实验数据呈概率分布状态。所以,评估出的结论不可能按照形式逻辑的模式,只存在真或伪两种结果,而是用结论与其概率密度的乘积来表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电力市场竞争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之一是高峰负荷时期电价提高的概率密度较小,而不是一定不提价。

3.行为分析和心理研究

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内。

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而被实验者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只有运用了诸如展望理论、后悔和认知失协理论、心理间隔理论等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三、实验经济学的意义和局限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模仿自然科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实证方法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不可否认,这种假说演绎方法有科学合理的方面,但同时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论前提假设和数学推导排斥了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确定因素。又如经验检验具有被动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缺点。实验经济学继承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

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实验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和反复验证,用现实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以往经验检验的不可重复性。

最后,在实验室里,可以操纵实验变量和控制实验条件,排除了非关键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从而克服了以往经验检验被动性的缺陷。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

首先,实验经济学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人类决策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把经济运行过程纳入到研究领域,从而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

其次,实验经济学还催生出新的经济学科。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行为经济学。

再者,实验经济学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验建立在微观行为的基础上,而对微观经济论的实验也常常验证了宏观经济理论。例如查尔斯·普洛特模拟市场机制既验证了市场价格收敛于一般均衡,同时也考察了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的真实作用。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仅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实验参与者的主观性影响到实验的有效性。实验者在设计方案时无法完全排除个人偏好和主观猜测,被实验者在实验时有可能考虑与实验者的关系而有意识地完成实验期望。这些主观因素对实验的可重复性提出挑战,造成许多相同实验由不同的实验者设计或者由不同被实验者执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此外,目前实验经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还局限在微观经济理论,如何拓展其运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1 14:21:00
金融经济学评述
宋逢明
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是金融学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以前在国内经济学界常常和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相混淆。在西方金融学的教学体系中,金融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经济学还包括高级资本市场理论、高级公司财务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如数理金融学、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而狭义的金融经济学则着重讨论金融市场的均衡建立机制。所以,金融经济学提供的是金融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而货币经济学讨论货币、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侧重于比较宏观的层面,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力图对这一金融学基础学科加以评述,内容则限制在狭义的金融经济学。
   
一、金融商品的特殊性
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供需均衡相比较,金融市场的均衡建立机制有其特殊性,这是金融经济学产生和存在的基本原因。而这种均衡机制的特殊性,是基于金融市场所交易的金融商品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
金融商品是指在金融市场交易的有价证券,如银行存单、票据、债券、股票以及各种衍生证券等。国内称之为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实际上,金融工具可以理解为市场普遍接受并大量交易的标准化金融商品。
所有的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金融商品亦是如此。但一般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丰富多样性,而所有的金融商品则都是对未来收益的索偿权,即购买并持有一项金融商品,就是取得了对这项金融商品未来收入现金流(cash flow)的所有权即索偿权。因此,各种金融商品都可以看作各个未来的收入现金流。而所有的现金流都可以用三个基本特性来刻画,这就是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如果我们把“三性”看作是金融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全部特性,那么,“三性”相同的金融商品就可被认为是具有完全相同的使用价值,因此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从而,在市场交易中,两项“三性”相同的金融商品就应该有相同的价值。
 但是,这样的说法是含混而不严格的。问题在于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如何度量,如何才能判断两项金融商品的“三性”相同?马柯维茨在1952年发表投资组合的奠基性工作时,其第一项基本贡献实际上是给出了被普遍接受和使用的关于收益性和风险性的度量方法。收益性是指预期收益,是未来各种可能情况下实际发生的收益的统计平均值,而风险性则是实际发生的收益对预期收益(即平均值)的偏离程度,用收益的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二者都是统计平均的概念。至于流动性的度量,至今的研究尚无统一的意见,比较被接受的概念都与统计平均有关。如果两项金融商品的“三性”相同,现有的度量方法只能保证在统计平均的意义上相同,并不能保证实际实现的后果相同。
 
二、复制套利分析
在什么情况下两项金融商品才能被认为是完全互相可替代的呢?作为两个未来的收入现金流,只有在任何可能发生的场合,两者所发生的现金流都相等,即两个现金流在实际中完全相同,这两个现金流所代表的两项金融商品才是完全等价的。
这样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而失去实际意义?其实不然,这正是金融学最基础的分析手段。在金融市场中选取一项金融商品,如果可以找到另外一些金融商品,按适当的比重把它们组合起来,得到的组合在未来任何情况下产生的现金流都与原来那个金融商品未来的现金流相同,则这个组合就成为原来那个金融商品的复制品,原来那个金融商品就是这个组合的被复制品。复制品与被复制品的市场价值即均衡价格应该相等,如果不相等,就出现了无风险的套利(arbitrage)机会。可以对价格低者做多头(买进),对价格高者做空头(卖出),买进卖出差价就是套取到的利润。这样的操作是无风险的,因为多头与空头二者未来的现金流在任何情况下都相同,对空头承担的未来偿付现金流的责任完全可以用多头在未来获得的收入现金流来抵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无风险套利的方式,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无风险套利的方式,但实质是一样的。套利机会的出现意味着复制品和/或被复制品市场价格失衡,套利力量将使价格复位,使套利机会消失。因此,金融商品的市场价格如果是均衡的,就意味着不存在套利机会,反之亦然。这样的分析方法称为无套利(机会的)均衡分析。其中,复制技术是关键。
 以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为例来说明上述复制技术。以下不分红股票欧式买权定价公式是金融学者所熟知的:
 附图{F62n324.JPG}
 公式左侧的c(t)是欧式买权在到期日前t时刻的市场价值,右侧实际上是它的复制组合。S(t)是标的物股票当时的市场价值,N(d[,1])则是股票的数量,{F62n325.JPG}是到期日T市场价值为X的无风险证券在当前时刻t时的折现值,{F62n326.JPG}就是无风险利率的折现因子,N(d[,2])则是无风险证券的数量,而前面的负号表示在这个复制组合中无风险证券是空标的物股票和无风险证券按一定比例的数量组合起来,就能复制买权。其中N(d[,1]和N(d[,2])是累积正态分布函数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在复制组合中,股票的数量和无风险证券的数量要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保持住与买权的复制等价关系,这就是在金融理论和实践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动态复制”(dynamic replication)。等式成立,意味着左右两边到到期日产生的现金流在任何情况下都相同(欧式期权在到期日前不执行);等式两边一旦不相等,就意味着出现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所以,复制和无风险套利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实际上,所有的衍生品定价技术在本质上都是复制套利定价。
上面所述的被复制品是单个金融商品,复制品是一组金融商品。因为二者是完全等价的,所以前者可以看作后者的“组合”而后者就成为前者的“分解”。“组合”与“分解”技术是金融工程的核心技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地现有的金融商品加以组合和分解,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新型金融商品,这是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手段,其原理则是复制套利。
一般认为,无套利分析方法是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中首创的。这篇后来先后为两位作者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论文不但奠定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而且开创了金融学科学分析的基本方法论。
 
三、金融市场特殊的均衡建立机制
套利力量的作用消除无风险套利机会所建立的均衡与一般商品及服务市场的供需均衡有什么区别呢?应该说,无套利均衡在本质上也是供需均衡,但有其显著的特殊性。
金融最基本的内涵是借贷,这蕴涵着金融市场具有“空头”即“卖空”的机制,“卖空”是先卖出商品以后再补进平仓,价格下跌就能获利,否则反之。“空头”头寸就是平
仓之前所负欠者。借贷关系是金融所特有的,在任何市场中,借一批商品来出售实际上已经是金融行为。而借贷和“做空”(即建立空头头寸)在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借贷不是无成本的,因此导出了资本成本的概念。资本成本是资本投资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因此,资本成本取决于资本的使用而不是资本的来源。这一点易产生错觉。因为理性的投资者被认为是风险规避型的,通过市场竞争,风险高的投资要求的回报率就高,资本成本就高,反之亦然。
在现代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中存在两种空头:现金空头和证券空头,即业界所说的“融资”和“融券”。融资是借现金来购买金融商品,融券是借有价证券(即金融商品)出售。融资和融券都有成本的问题,成本的大小取决于用途。其用途的风险大,成本就高;风险小,成本就低。
当出现无风险套利机会时,意味着金融商品的价格失衡,套利行为就发生,套利力量会推动价格复位而重建均衡。这种套利均衡的机制与一般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供需均衡机制相比较有以下两点显著的特殊性。
 第一点是空头机制的作用。对于价格被低估的金融商品或复制组合,套利者将建立现金空头大量借入现金用于购买,从而产生巨大的需求;对于价格被高估的复制组合或金融商品,套利者将建立证券空头大量出售证券组合或单个证券,从而产生巨大的供给。因为套利是无风险的,所以无论是现金空头还是证券空头的资本成本都很低,只要求无风险回报率。这样,套利者将倾向于无限放大套利头寸,从而产生巨大的供需压力,使失衡的价格迅速复位。
第二点特殊性在于建立均衡过程中参与者的情况不同。在一般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中,一旦价格失衡,大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会采取行动,但每位供给者和需求者都只会少量地调整自己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市场将他们的调整集结起来,才会产生大的供需量的调整,从而推动价格复位。套利则不然,一旦发现套利机会,只需要少数套利者(在理论上甚至只需要一位)就可以利用空头机制建立巨大的套利头寸来推动失衡的价格复位。因此,套利产生的供需压力非常大,重建均衡的速度远高于一般商品与服务市场供需缺口的调整。这也就是为什么金融市场建立均衡的效率特别高的原因。
 
四、折现现金流分析
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上述无套利均衡分析所给出的金融商品的价值(由均衡价格表示)只是相对的,是与其他金融商品的价值进行相对比较定出的。金融商品价值的本源在哪里?
首先的问题是金融如何去度量价值?
金融对资产价值的度量与会计不同。会计采用历史成本法,计算的是资产的发生成本减去损耗(折旧)后的净值,得到的是账面价值。金融度量的则是实际的市场价值,采用折现法,对资产未来的收入现金流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所以从价值度量的角度不妨说:会计是面向过去核算价值(当会计介入预算时,实际已经变成金融或财务的问题),而金融则面向未来估算价值。因此,金融的视角是对未来的预期,金融市场的均衡实际上是预期均衡。下面是大家熟知的计算现值的公式:附图{F62N301.JPG}
分子C[,t],t=1,……,T是各时点的现金流,分母中的r是折现率,PV则是这个折现现金流的现值。但是,许多人对于这个折现公式的认识是有差距的。因为各个C[,t]是未来发生的现金流,现在只能预测,所以在折现公式中实际使用的是C[,t]的预期值E(C[,t]),它们表示的是C[,t]的概率平均值,概率分布可以通过统计或其他方法获得。至于折现率r的问题更为复杂。首先,用同一个折现率r来折现不同时间段发生的现金流是不对的,应当采用不同的r[,i]t=1,……,T来折现相应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这涉及到利率的期限结构(term structure)问题。此时折现公式变成:附图{F62N302.JPG}
其实际涵义是:r是对这个折现现金流的预期收益率,可以把它理解为各个不同的r[,i]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平均值。所以,我们实际上是用对现金流的预期收益(即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现值的。
但是,折现率r的复杂性还远不止此。众所周知,r有三个组成部分:货币的纯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率和风险补偿。货币的纯时间价值与市场的利率预期及期限结构有关,通货膨胀率随时间而变化,风险补偿的问题则更为复杂,不但与经济基本面变化及其他因素有关的市场预期相联系,而且因人而异。虽然理性的投资者被认为是风险规避即风险厌恶的,但各人厌恶风险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既然金融市场的均衡是预期均衡,那么,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前述无套利均衡价格就应该反映以折现现金流的现值所度量的金融商品的价值。无套利均衡价格的确定是通过复制套利技术实现的,对于任一金融商品,构建复制品并非易事,动态复制过程在技术上相当复杂。就罗斯、柯克斯和鲁宾斯坦(Ross,Cox & Rubinstein,1979)设计的最为简化的二叉树定价方法而言,如果用来进行动态复制的话,阶段数一多,计算工作量亦将呈指数增长,会遭遇难以克服的计算困难。
于是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既然均衡价格应当反映价值,能否直接采用折现公式来统一地计算无套利均衡价格呢?
但是,如上所述,折现公式本身的函义就很复杂,尤其是折现率的大小因各人的风险偏好(厌恶)不同而不同。究竟应该采用多大的折现率呢?因此,采用折现公式直接计算市场均衡价格看起来非常困难,简直是无从下手。
金融经济学非常技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构成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并为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外学者在构建这部分理论框架时采用了非常精致而深奥的数学模型和严密的推理,本文只集中讨论基本思想。
 
五、风险中性定价
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厌恶)的程度不同,因此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不同,从而无法找到一个共同的折现率用于计算折现公式。设想在一个假想的世界里,在那里生活的人都对风险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即他们在承担风险时,不管风险大小如何,都不要求风险补偿。同时,他们也不像赌徒那样为了追逐风险宁可付出风险折扣。这样的人称为风险中性(risk-neutral)的,这个假想的世界被称为风险中性的世界。理性的投资者被认为是风险厌恶(risk-averse)的,赌徒被认为是风险喜好(risk-preferring)的,风险中性的人则正好严格地介于二者之间。
在这样一个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上述因为人们风险偏好(厌恶)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来计算折现公式的难题就没有了。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因为无风险利率既不含风险补偿也不含风险折扣。但是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毕竟与真实的世界很不一样。在折现公式中:分子中的现金流是预期值,即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下的现金流的概率平均值。可以体会到,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各种不同情况发生的概率分布与真实世界中的概率分布应该是不同的。这个概率分布称为风险中性概率。于是折现公式应当改写为:附图{F62N303.JPG}
 其中E
  • (C[,t])表示风险中性概率的平均值,r[,ft],t=1,..,T是各个时间段的无风险利率。这样就得到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采用折现公式得到的折现现金流的现值。
  •  现在的基本问题是:以这样的方式计算得到的假想世界里的现金流的价值拿到真实世界里,是否就是其所代表的金融商品的价值?进而言之,是否就是无套利均衡价格?
    这里就可以看出金融经济学逻辑推理的巧妙!这里逻辑推理的原理是:一个金融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如果与人的风险偏好(厌恶)无关,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拿到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去解决,在风险中性世界里获得的结果拿回到真实世界应该依然成立。
    当套利机会出现时,因为它给予人们无风险地套取,利润的机会,所以不管发现套利机会的人的风险偏好如何,都会采取套利行动。所以,套利活动是与人的风险偏好(厌恶)无关的。那么,消除套利机会后的均衡价位也是与人的风险偏好(厌恶)无关的。既然我们认为无套利均衡价格就应该是折现现金流的现值,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折现计算得到的现值在真实世界里也就应该依然有效。金融经济学采用严格的数学推导证明了这一逻辑推理的正确性。利用风险中性概率计算均衡价格的做法就被称为风险中性定价(risk-neutral pricing)。这一定价技术在国外大型投资银行的新产品创新中是经常使用的。
     
    六、金融经济学三大基本定理
    如果能够测算出一个市场的风险中性概率,那么根据风险中性定价的原理,就可以统一地采用折现公式计算出这个市场中所有金融商品的无套利均衡价格。于是问题转变成:对于一个金融市场来说,风险中性概率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惟一?如果存在而不惟一,会发生什么情况?又如何处理?金融经济学的研究系统而完整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成果总结为三大基本定理。我们在此作简单的介绍。
    第一基本定理:存在风险中性概率的必要且充分条件是市场中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这一基本定理在其证明过程中同时证明了采用风险中性概率计算得到的现值就是无套利均衡价格。在复制套利时,对于一项金融商品,需要找到另外一些金融商品组合起来成为它的复制品。问题在于:对于市场中的任何一项金融商品,是否都能构筑复制组合来动态复制它?换句话说,市场中是否有足够多的金融商品可以充当构筑动态复制组合的零部件?如果有,则这个市场称为动态完全的(dynamic complete),否则就不是动态完全的。市场的动态完全性与风险中性概率的惟一性相联系,金融经济学证明了以下定理。
    第二基本定理:风险中性概率是惟一的,其必要且充分条件是市场是动态完全的。如果市场是动态完全的,则所有的金融商品都可以采用风险中性定价的办法定出其惟一的价值,也就是无套利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不是动态完全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存在风险中性概率,但不惟一,可能有多个风险中性概率。此时采用折现公式进行风险中性定价,可能计算出现现金流多个不同的现值。但根据第一基本定理,因为风险中性概率存在,所以此时并不存在套利机会(因为无法复制套利)。虽然不存在套利机会可以认为此时的价格是均衡的,但价格是否反映价值呢?风险中性定价得出多个不同的现值,说明市场对同一个金融商品的价值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是通过交易评价金融商品的价值,所以此时市场对于这些金融商品是失效的。不幸的是,实际的市场看来不是动态完全的。因此,风险中性概率可能是不惟一的,就会发生市场失效的问题。幸而,按照阿罗(K.Arrow,1964)的思想,发现了金融经济学第三基本定理。
    第三基本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随时间动态地修改已有金融商品的组合,可以创造出新的原来“缺失”的金融商品,从而填补市场的完全性。这里所说的动态修改已有证券组合的做法与前面所述的动态复制有所不同。市场的完全性是指市场中是否存在足够多的“独立”的证券,对应于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的情况。动态修改的做法是要更为精细地划分调整组合头寸的时点,从而获得更多的价格信息并相应地更为频繁和灵活地调整组合的头寸。这样获得的动态组合将会具有相对于市场上原有证券的“独立性”,从而增加市场的完全性。市场的完全性是金融学的非常基本和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和市场的有(effec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紧密相连,并与前述无套利均衡及风险中性定价有很好的逻辑上的一致性。金融学者应当掌握这个概念。
     
    七、结束语:理性预期及其他
    在本文中,我们反复地强调了套利行为。需要指出的是:套利和投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交易行为。套利是寻找市场失衡的机会,构筑相反的套利头寸套取无风险利润。金融场的均衡既然是预期均衡,所以一定是建立在当时的信息结构的基础之上。当有新的信息到达市场,信息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均衡就被打破,将在新的信息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均衡。投机依赖的是预测,可以认为预测的是原来的均衡向新的均衡变化的方向,从而建立相应的头寸来获取风险利润。套利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无风险的,投机则肯定是冒风险的。套利和投机都是理性的行为。不管人的风险偏好(厌恶)如何,发现无风险套利机会都会采取行动。而投机者是风险厌恶的,冒风险一定要求获得相应的风险补偿。冒风险而不要求风险补偿的行为是赌博,赌博不是理性的投资行为,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将赌博归入消费的范畴。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金融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假设基础之上。理性预期被认为是在一切可能信息基础上的最优预期。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也由于市场中存在非信息驱动的交易(例如因为流动性需求而发生的交易),理性预期的假设(连同其在金融学中的平行展,即有效率市场假设)近年来金融经济学的前沿研究中已经遭遇严重的挑战。例如,非信息驱动的交易被称为“噪声”交易,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行为金融学的前提是挑战理性预期假设。

    通过本文的评述可以看到,金融创新能够填补市场的完全性,而市场完全性的增加能够使市场更为有效和更加有效率,使市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经济预期评价企业的价值,从而更有效地通过配置收益和风险来配置资本源,而风险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是金融发展的两大核心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1 14:27:00

    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

    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不同的思路展开的。一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学激励理论。二是在人的理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获得的经济学激励理论。下面我们对这两种激励理论的演变过程和新近的进展作一综述,并由此得到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管理激励理论述评20世纪初,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侧重于对人的共性分析,服务于管理者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需要,以克服泰勒首创的科学主义管理在人的激励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自本世纪初以来,激励理论经历了由单一的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由激励基础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变过程(吴云,1996)。按照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与行为的关系不同,根据理论史上的上述差异,可以把管理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1.多因素激励理论。多因素激励理论是从研究人的心理需要而形成激励的基础理论,它着重对激励诱因与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代表理论有:马斯洛(A.Maslow,1954)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Alderfer,1972)的ERG理论、麦克利兰(D.C.McClelland,1961)的成就需要理论、梅奥的“社会人”理论(E.Mnyo,1933),赫兹伯格(F.Herzberg,1957)的“激励—保健”双因素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象阶梯一样从低向高,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就会转向另一个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针对人的需要实施相应激励是可能的。但激励人们努力的方式不应是单一的,当物质激励提供的激励效果下降时,就应增加精神激励的内容。要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被奥尔德弗概括成ERG理论,即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理论。随后,赫兹伯格对满足职工需要的效果提出了“激励一保健双因素论”,认为仅仅是满足职工的需要还不能排除消极因素,就如卫生保健不能直接提高健康状况,只能有预防作用那样,满足需要可以认为是消除职工不满和抵触情绪的一种“保健因素”,更应当注重“激励因素”对人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满足人的各层次需要的工作收到提高生产率的实效。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对研究经营者的激励方式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情谊需要,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具有高目标值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的激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行为改造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激励目的理论,激励的目的是要改造和修正人们的行为方式。这种理论主要有“挫折论”、“操作型条件反射论”和“归因论”。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用改造环境的办法来保持和发挥那些积极的、愉快结果的行为,减少或消除消极的、不愉快结果的行为。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行为改造理论提出新的要求,希望将环境设计技术与道德抑制结合起来,使激励的方式多样化。

    3.过程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是弗鲁姆(V.H.Vroom,1964)的期望效价理论、亚当斯(J.S.Adams,1963)的公平理论以及彼特(L.Porter)和劳勒(E.Lawer)的综合激励等。这些理论研究表明:根据人们的行为动机以及目标设置,将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弗鲁姆对于如何提高激励因素的激励力,提出了“期望模式理论”,他认为,某一行动成果的统效,以及期望机车——职工认为某一行动成功可能性的程度,这两者直接决定了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发起来、从而采取行动以达到这一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美国的波特和劳勒在60年代末建立了期望论模型。期望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多方面的变化因素,涉及当事人对该项工作的成功、所获报酬以及相关影响的认识和评价。这一理论工作中所包含的内在激励的重要性,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一项工作交给内在激励价值高的人会比交给内在激励价值低的人产生更大的激励效果。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强调工作报酬相对公平的重要性,认为同等的报酬不一定获得同样的激励效果,只有通过对他人的投入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同等报酬是否具有相同的激励效果。如果激励机制的设计违背了公平原则,将会导致激励效果的下降。比如,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如果偷懒的人与勤奋的人具有相同的工资报酬,其结果只能是大家都偷懒。因此,要想提高报酬的激励效果只能是让投入多的人获取相对高的报酬。

    4.综合激励模式理论。综合激励模式理论是由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提出的,主要是将上述几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把内外激励因素都考虑进去。内在的激励因素包括:对任务本身所提供的报酬效价;对任务能否完成的期望值以及对完成任务的效价。外在的激励因素包括: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外在报酬的效价,如加薪、提级的可能性。综合激励模式表明,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诸多激励因素共同作用的状况。

    二、现代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本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被传统经济理论所忽视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问题,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与管理学通过对人的多种需求研究激励不同,经济学对激励的研究是以经济人为出发点,以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为目的。

    1。激励问题研究的演进。由于过去约一百年时间形成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企业,企业在标准的阿罗和德布鲁的竞争—均衡范式中被看作生产函数。哈特(Hart,1998)认为该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完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传统的厂商理论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唯一的经营目标,而现代企业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不一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也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而难以奏效。1932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提出著名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使传统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理论受到严峻挑战。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企业管理者的多目标模型开始流行,鲍莫尔(Baumol,1959)、玛利斯(Marris,1964)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4)分别提出了企业最小利润约束下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模型、最小股票价值约束下的企业增长最大化模型和最小利润约束下的管理者效用最大化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掌握控制权的管理者与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差异,并提出了代理制企业中如何激励管理者以符合股东利益目标的新问题。

    经济学研究激励问题的突破性进展是近20年的事。进入7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威廉姆森等人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或委托代理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突破,始于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企业理论在近20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激励问题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将企业研究的重点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上,提出团队生产理论,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产品是由集体内若干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每一个成员的真实贡献不可能精确度量,从而不能根据每一个成员的贡献去支付其真实努力的报酬,这就给偷懒者提供了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监督者进行监督,并相应对监督者进行激励。由此提供的激励模式,强调了剩余索取权在激励监督者中的重要性。

    1976年,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在《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一文中,使用“代理成本”概念,提出了与上述交易费用理论相类似的观点,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让经营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代理成本。

    霍姆斯特姆和蒂罗尔在《企业理论》(Holmstrom &Tirole,1989)一文的综述中进一步强调了所有权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上的重要性。为解决代理问题,经济学提供了三种激励措施,其一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直接监督。这种做法一方面因客观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直接监督尽管能减少代理人行为上的偏差,但不能消除代理人思想上的消极因素,从而不可能完全消除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因监督的成本太高而损害了委托人监督的绩效。通常这种激励措施只能应用于代理人行为结果易于判断的情况。其二是让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并享有全部剩余索取权,委托人的利益为零。在委托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定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除非资本的利率为负。其三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进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经营绩效挂钩。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两极分离的公司实行激励经理努力的方法,不同的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

    由威尔森(Wilson,1969)、罗斯(Ross,1973)、米尔利斯(Mirrlees,1974)、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79)以及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 Hart,1983)等人开创的委托一代理理论,应用模型分析,主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让委托人观察到,从而产生代理人不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形成了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的核心。委托一代理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结论(张维迎,1995):一是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合约中,代理人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二是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即让他成为唯一的剩余权益者)的办法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结论对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构建代理人的收入结构模型中,为减少代理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风险收入是一个不可少的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委托代理理论的两个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一是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二是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如果委托人对产出有直接的影响,让代理人承担全部经营风险,就容易发生委托人向代理人“搞竹杠”问题。如果代理人的行为能够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代理人的激励问题或者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不存在。此时,最优契约安排是委托人得到完全的剩余,代理人只能得到自身最低满意效用的固定收入。所以,将委托代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代理制企业时,既要注意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否符合现实,也要注意对代理制企业经营者行为的激励,不仅仅是对代理人激励报酬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因信息不完善带来的激励偏差。

    2.激励理论的新发展。80年代以来,经济学将动态博奕理论引人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研究之中,论证了在多次重复代理关系情况下,竞争、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发挥激励代理人的作用,充实了长期委托一代理关系中激励理论的内容。由克瑞普斯等人(Kreps & Wilson,1982;Milgrom & Roberts,1982)提出的声誉模型,解释了静态博奕中难以解释的“囚徒困境”问题。当参与人之间只进行一次性交易时,理性的参与人往往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通过欺骗等手段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其结果只能是非合作均衡。但当参与人之间重复多次交易时,为了获取长期利益,参与人通常需要建立自己的声誉,一定时期内的合作均衡能够实现。

    法玛(Fama,1980)的研究表明,在竞争性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因此,即使没有显性激励的合同,经理也会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霍姆斯特姆(Holm-strom,1982)将上述思想模型化,形成代理人一声誉模型。这一机制的作用在于,经理工作的质量是其努力和能力的一种信号,表现差的经理难以得到人们对他的良好预期,不仅内部提升的可能性下降,而且被其它企业重用的机率也很弱。因此,外部压力的存在,该经理意识到偷懒可能有害于他未来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一机制也反映出有限的职业生涯限制了过去的业绩对未来持续影响的程度,随着声誉的未来贴现减少,其影响力也就随之下降。国有企业出现的“59现象”,恰恰表明,声誉对即将退休的经理的激励效果下降,因为经理的努力在退休后获得的补偿很少。为发挥声誉的激励作用,应该使具有良好声誉的经理能终生从中获益,不一定要对有能力的经理实行强制退休制度。

    80年代末,在格罗斯曼和哈特(1988)、哈里斯和雷维夫(Harris & Raviv,1988)的工作基础上发展的证券设计理论,建立了有关投票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的模型,认为证券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控制手段。其主要观点是,投票权应该与剩余索取权正相关,而无风险的“廉价选票”从不应该发行。即;通过投票来选择管理者的权力必须由那些承受经营风险的人掌握。这种理论用到经理激励研究方面,其重要影响表现在,只要将选择经理的权力交给那些承受经营风险的投票人,经营业绩不好的经理将会因此而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因此,这一选择机制会激励经理为获取企业控制权而努力经营,提高经营业绩。由此可见,经理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于经理选择权的安排;把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相联系是激励有控制权欲望的经理提高经营业绩的重要条件。

    90年代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经理报酬对经营业绩的敏感性,研究企业股本价值变动与总经理报酬变动之间的统计关系,并用前者衡量总经理生产率。这些研究表明:(l)平均而言,总经理报酬对企业业绩并不十分敏感(Jensen & Murphy,1990);(2)在不同公司中,总经理报酬的敏感性变化相当大;(3)敏感性与行业特征有关,但它也与企业特殊风险相关(Murdoch,1991)。对于总经理报酬与经营绩效之间这种非正向关系,德姆塞茨利用拉齐尔与罗森的比赛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Demsetz,1997),提出高层经理的高报酬如同比赛的高额奖金能够给追求者提供激励。

    三、几点启示

    1.激励方式应多样化。激励理论内容的深化是随着企业的所有制存在形式不断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两种典型的形态是欧美模式和日本模式,日本模式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从业员主权型”。对企业内雇员的激励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即终生雇佣制、年功工资制和企业内部考评晋升制。无论是对雇员还是对经理,都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性”和“合作性动机”这一激励机制。欧美企业激励模式则主要是通过市场的竞争造成对在职经理或雇员工作压力,认为不努力的雇员或经理会被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或经理市场所淘汰。日本企业更多的是从人合作的一面实行激励,与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较接近;欧美企业更强调“产权”的约束,从人不会自动合作的一面进行制约,与经济学中的委托人对代理人制约的激励机制相接近。实践表明,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也都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认为,企业管理激励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是两种激励模式的融合。将“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结合起来,既强调市场竞争的外部激励作用又强调企业文化与内部协作等激励的作用。当前,企业激励机制设计应该强调物质激励(如报酬)的作用,同时还应该采用高层次的激励(如声誉)去挖掘经理努力工作的潜力。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经理的工作热情,促使经理行为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经营者选择权应该下放到企业。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选择过去一直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无论是从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还是从拥有经营者的信息优势方面,这种任命都存在许多缺点。根据证券设计理论的选择机制,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权力应该交给那些最关心国有资产收益的人。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把企业发展与职工的就业和福利等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职工更关心经理的选择,因此,将经理的选择权从主管部门下放到企业、让企业收益的直接受益者选择经理,会更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另外,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信息的获取需要成本、上级主管部门对经理人员的调查不可能全面,容易造成对经理人员选择上的偏差,而且还.可能产生经理人员对上级血管部门的寻租而损害企业利益。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因自己的切身体验而感受较深,形成对经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而选择出的经理人员更能代表整体职工利益。经理选择权的下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内部人控制,但笔者认为选择有能力的经理更为重要,因为内部人控制这一新产生的问题相对于低能力经理导致的效率损失要小得多。

    3.发挥隐性激励机制的作用。西方经济效用理论告诉我们,金钱的边际效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劳动与工资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表明,对于较高的工资率来说,收人效应可能超过替代效应,从而工资的增加反而会使劳动供给下降。这些理论表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对于已经具有很高收人的经理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对经理能够产生很大的一类激励被认为是经理的权力、地位和声誉等隐性激励,而权力是核心,因为权力的失去不仅意味着收入的迅速减少(尤其是职位消费的减少),同时还导致社会地位和个人声誉的下降。但要使这些隐性激励真正发挥作用,至少要做好以下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经理选择上,形成能者上的用人机制;在产品市场。上,利润是能力的象征,而不是非公平价格或垄断造成的。在资本市场上,提高“用脚投票”的有效性。公平的竞争使经理感受到成功的自豪(正激励),也感受到失败的无情(负激励)。二是健全的社会评价体系,承认高级经理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经营业绩良好的经理在获得高收入回报的同时,也找到了对自我价值的尊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1 14:32:00

    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

    张维迎

    近几十年来,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挑战,所有这些挑战可分为三个分支:(1)企业的契约理论;(2)企业的企业家理论;(3)企业的管理者理论。下面我们将对此分别给予概述,但重点放在前两种理论上。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也将作者本人的企业理论作一概述。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

    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Coase,1937)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s,1972)、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0)、克莱因等(Klein et al.1978)、詹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ling,1976,1979)、利兰和派尔(Ldand,Pyle,1977)、罗斯(Rose,I 977)、张五常(Cheung,1983)、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nt,1986)、霍姆斯特姆和泰若勒(Holmstrom,Tirole,1989)、哈待和莫尔(Hart,Moore,1990)、阿根亚和博尔腾(Aghion,Bolton,1992)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最新的模型是由杨小凯和黄有光(Yang,Ng,1994)提出的。这一派理论的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nexus of contracts)(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即企业的边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企业存在?) 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代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二类:一类为间接定价(indirect pricing)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同样,代理理论也被分为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一代理理论两类。另外,我们还将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有关证券设计问题的文献加以讨论。应当指出,这里的概述并非一览无余,而是有选择的。

    1.1 交易费用经济学(1):间接定价理论

    在“间接定价理论”的标题下.对科斯(1937)、张五常(1983)及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的论点加以概述是合适的。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

    科斯(1937)是第一个按照市场价格机制下交易费用的方法研究企业(以权力为特征)存在合理性的人.对他来说,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二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企业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权威关系能大量减少需分散定价的交易数目,即按合约对投入物行使有限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可以不顾每项具体活动的价格而指挥生产。

    “权威”(authority)无疑是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但是,科斯未能对与委托制(Principal ship)相关的“权威”和与市场营销功能(marketing function)相关的“指挥”这两者做出区分。再者,他也未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企业的权力总是由资本家而不是由工人们来掌握。实际上,在科斯的企业中,正如在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中一样,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依旧是对称的,与谁掌握权力并不重要。科斯正确地指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是去发现相关价格是什么”,但他没有把这种成本与企业的内部结构联系起来。在我的研究中,通过着重分析个体间市场经营能力的差异,这一成本将被视为研究企业内不对称安排的一把钥匙。

    张五常(1983)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性质的更透彻的解释,从而改进和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对张五常来说,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企业是在下述情况下出现的:私有要素的所有者按合约将要素使用权转让给代理者以获取收入;在此合约中,要素所有者必须道守某些外来的指挥,而不再靠频频计较他也参与其间的多种活动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产品或商品,而“企业交易”的对象则是生产的要素。由于估价某产品或获得某产品的有关信息通常需支付成本.通过对某些投入品代理者(proxies for input)进行估价的定价方式,其成本通常小于对产出物的直接定价。然而对代理者的定价并不能获得象对产品定价那样充分的信息。因此,对这两种合约安排的选择取决于,由对代理者定价所节约的交易费用是否能弥补由相应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损失。

    张五常关于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观点是深刻的。它意味着,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商品市场带到要素市场上来。按逻辑推理,下一步应对要素交易的合约(例如劳动合约和资本合约)进行考查,由此将导向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关于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由激励一监督问题决定的论式。遗憾的是,张五常没能继续深入,他断言,当定价成本为零时将不会发生偷懒行为(shirking behavior),因此他轻易地忽略了这一问题。

    基于科斯和张五常的原旨,借助消费者一生产者、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这三方面因素,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1994)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的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该模型的突出之处是,他们把企业所有权的内部结构与定价成本相联系,同时把企业的均衡组织形式与交易效率相联系。在他们的模型里,选择不存在于市场和企业之间,而存在于自给经济(autarky)、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他们认为,企业作为促进劳动分工的一种形式,与自给经济相比,也许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但只要劳动分工经济收益的增加超过交易费用的增加,企业就会出现,在企业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结构就变得重要,因为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效率。一种不对称的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s)结构能够用以改进交易的效率,并且通过排除直接定价和贸易中交易效率最低的活动,促进劳动的分工。管理者剩余索取权结构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用于提供管理服务的劳动的交易效率远远比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为低,在后一场合,管理服务只是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这是因为,度量从事难以捉摸的管理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及其产出水平,要花费极高的成本。管理者对剩余的索取权体现了管理服务的间接价格。

    科斯与杨小凯和黄有光间一个重要区别是:按照科斯的理论,交易费用的增加将缩小市场的范围,因而加大企业规模;而按杨小凯和黄有光的理论,如果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易效率存在差异,交易费用的增加将同时减少市场的交易及企业形态的交易。从历史的观点看,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论点更为有力。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即指出:“劳动的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交易费用的下降可以扩大市场的范围.同时鼓励劳动的分工,并使企业扩张。我的观点是,在微观层次上市场和企业可以相互替代,而在宏观层次上二者则是互补关系。我们从历史中已经看到,市场交易和企业式交易一直在同步扩张。这种正相关现象不可能是一种偶发事件。企业组织可以从多方面降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

    由于对管理服务直接定价的成本过高,使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最好由管理者获得。杨小凯和黄有光的这个主题观点可由我们的模型加以证实,虽然我们结论的来源不同。他们与我们的模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第一,在他们的模型中,经济个体被事先看作相同的,劳动的分工基于专业化经济;而在我们的模型中,经济个体因事前的市场经济(marketing)能力不同而相互有异。劳动的分工基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虽然我们同意,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内生的比较优势在解释市场和企业的共存现象时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有了企业家精神的介入,外生的比较优势则更为根本和实际。历史地看,企业是由那些对行为和机会具有很高价值判断能力的企业家们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外生的优势使得这些人获得了享有很高声望的地位。相反,如果个体事先即被认为是等同的、对称的,那么,所有的个体在作为一个工人和一个管理者之间则没有什么两祥,没有谁能比其他人优越。这显然是不真实的。第二,杨小凯和黄有光只考察了有关所有权均衡结构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对管理服务作出估价;我们却考虑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人在生产和监督效果中的相对重要性。我们将会看到,不考虑每个成员的相对重要性,估价(相当于监督)的效果是不确定的。第三,在他们的论文里,企业的内在结构是从外部的角度(即市场交易的效率)被考察的,而我们则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即企业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一问题。其实,他们遵从的是张五常(1983)的观点,即企业是一种用要素市场取代商品市场的合约方式,而我们处理的却是阿尔欲和德姆塞茨(1972)式的问题。我相信,我们的方法能够对企业内不同成员问的关系提供更透彻的解释。第四,杨小凯和黄有光仅考察了资本主义企业这台戏中的一个场景(例如,他们没有探究为什么资本家在管理服务专业化上占据优势地位的问题),然而我们却试图揭示所有的内幕。

    1.2 交易费用经济学(2):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科斯企业理论的另一个部分由威臃姆森(1975,1979,1 980)和克莱因等(1978)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又在泰若勒(1986)、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莫尔(1990)、瑞奥登(Riordan,1990)及道(Dow,1993)那里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派理论将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合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威廉姆森(1975,1979,1980)和克莱因等(1978) 与科斯持相同的观点,即认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然而,与企业何以产生的理由相比,他们似乎更关心一个企业是否应该“买”进还是“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投入,或企业究竟应该有多大。他们把“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作为决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其思路大致如下: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种关系的专用性投资(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则事先的竞争将被事后的垄断或买方独家望断所取代,从而导致将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攫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使合约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并且使合约的谈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因而造成现货市场交易的高成本。当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变得更为重要时,用传统现货市场去处理纵向关系的交易费用就会上升。因此,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可用以替换现货市场。因为在纵向一体化组织内.机会主义要受到权威的督查。在威廉姆森的早期文献中,他很强调在现货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选择。然而,在他晚近的著作以及克莱因等的许多著作中,却考虑用长期合约去代替纵向一体化,因为即使在一个纵向一体化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也并非无足轻重。如果由于内部生产的不经济造成纵向一体化的不经济,协调独立交易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的长期合约安排将会出现,以节约交易费用。

    必须指出的是,当企业决定自己制造而不是从现货市场上购买一种投入时,它必须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及资本)。这正是张五常谈到用要素市场代替商品市场时所说的意思。因此,纵向一体化可能将机会主义从市场带入企业。对市场和纵向一体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市场机会主义和企业机会主义的选择。

    企业内部的机会主义来自“特异性”(idiosyncrasies)和“可分性”(non-separability)(参见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两方面,两者与企业的内部结构很有关系。在分析企业内部结构时,威康姆森采用了他在分桥市场和纵向一体化时的风格。他强调(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以等级结构为基础的“权威关系”,他同时强调,在考察雇佣关系时,“特异性”是比“不可分性”更关键的因素。在逐渐掌握了企业生产特殊技能的工人与可能拒绝重订工作合约的雇主之间,特异性造成一种双边的垄断,从而必然使技能培训的投资无利可图。通过将工资与明确规定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个人)相联系,通过内部提拔和以长期表现而不以短期评价为依据的自动晋级,长期的雇佣关系能弱化这一问题。

    虽然威廉姆森的实证分析对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有着显著的贡献,但从现代文献的观点看,他几乎从未涉及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的问题。实际上,他甚至从来就不想这样去做。在他的分析中,在等级组织被证明为合理前,资本家就已经是雇佣者了。他更关心的是为什么雇佣关系会以等级组织为特征,而不是为什么一开始资本家就扮演了雇佣者的角色。但是,等级组织并不一定就与劳动雇佣资本相矛盾。据此,本文作者的研究把重点放在雇佣双方关系的“横向”不对称性上,而不是放在纵向的等级组织上。

    在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之后.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以及哈持和莫尔(1990)发展了一个所有权结构的模型。他们认为,当由于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而使合约不能完全时,所有权即具重要意义。他们在剩余索取权与剩余的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即在合约中未能明晰的部分)之间作了区分,同时又将所有权与剩余权利的购买等同起来。他们认为当两个参与者进入一种交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财产被用来创造收入,而要在合约中列示所有关于财产的特殊权利又费用颇高时,最合适的做法也许是其中一方将所有的剩余权利都购买过去。剩余权利对购买方来说是一种收益,对另一方却是一种损失,这就不可避免池造成激励机制的扭曲。因此,一种有效率的剩余权利的配置必须是购买者激励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充分弥补售出者激励上的损失。投资行动最重要的一方似乎更应该取得对剩余权利的所有权。

    格罗斯曼—哈特一莫尔对企业的契约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他们所指出的,在他们以前,讨论交易费用的文献强调不完全合约会导致一种非一体化关系(即市场交易),从而产生一种劣于完全合约之下的交易效果。这就暗含着一个假定,即一体化能够产生只有在完全合约下才能有的交易效果。他们的模型超越了这一点。按照他们的理论,有意义的比较不应存在于非一体化交易和一体化交易之间,而应存在于一种一体化与另一种一体化之间。问题不仅仅是一体化是否应出现,更重要的是谁将一体化谁。因为剩余权利被一方购买,实际上构成了第二方的损失,所以一体化虽然能改变机会主义者的动机和扭曲的行为,但它并不能消除这些激励问题。最优的一体化应该能将控制权让渡给这样的主体,他们的投资决策相对于其他方更为重要。而在投资决策同样重要的场合,非一体化也许更为有效。

    我们不满意格罗斯曼一哈特一莫尔的地方是,他们混淆了企业的所有权与财产的所有权。他们将企业定义为由企业自己所有的财产构成,这是很有问题的。实际上,契约理论的一个主要进步就在于指出了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联结,而不仅仅是物质财产的简单聚集。财产所有权不能代表企业的所有权。他们用财产的剩余权利而不是用剩余索取权来定义企业的所有权,但却无法解释剩余权利是如何与剩余索取权相联系的。他们的定义导致他们将重点放在对财产的支配而不是对“行为”的支配上,放在“企业1”和“企业2”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上。然而,对一种企业的理论来说.更基本的是企业内不同成员之间的横向关系而不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要想充分了解与企业相关的雇佣关系,剩余权利和剩余收益(return)都很重要。历史地看,这二者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很难想象能够将剩余权利从剩余收益中分解出来。也许最有趣的问题是弄清它们之间的组合是如何演化的。

    虽然格罗斯曼一哈特一莫尔关于所有权的定义是有问题的,但他们的分析框架却是强有力的。通过明确地将财产约束引入分析框架,阿根亚和博尔腾(1992)在交易费用和合约不完全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资本结构的理论。在他们的论文中,一个缺乏起家资本的企业家与一个富有的投资者之间的不完全长期合约被模拟成“纵向一体化”,由于企业家对项目的金钱和非金钱报酬都感兴趣,而投资者只关心项目的金钱收回,因此,双方的目标含有潜在的冲突。他们考虑的是:(1)初始的合约结构能否以及如何使当事者的目标达到完满一致,(2 )当初始合约不能达到达种一致时,控制权应如何配置以取得效率。他们指出,一旦某些重要的未来变量因很难或不可能被初始描述而在合约中遗漏时,控制权的分配就至关重要了;不同的控制权安排会带来不同的资金收益和私人好处。尤其是,(i)当企业家个人利益与总利益(包括货币的和非贷币的)一同增长时,企业家单方面的控制是有效率的:(ii)当投资者的货币利润与总收益一同增长时,投资者单方面的控制也是有效率的;(ⅲ)而当上述双方的收益都不随总收益同时增长时,随机状态控制则是有效率的。阿根亚和博尔腾把随机状态控制(contingent control)解释为一种举债筹资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如果基期信号(first period event)表示一种违约或不违约的情景(defau1t—no default event),只要履行偿债义务,企业家即能取得控制权;而投资者则往往是在企业家拖欠债务的情况下才掌握控制权。阿根亚和博尔腾的模型非常接近资本雇佣劳动的模型。

    资产专用性的实质是一种“套住”(Lock in)效应。费茨罗和穆勒(Fitzroy,Mueller,1984)为了论述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建立了一种与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理论略有不同的模型。在他们的模型中,“非流动性”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是一种合作契约。即使所有的成员在加入企业时是可流动的,他们也可能因进入和退出企业的交易费用或者不可

    转换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而变得难以流动。一种要素的流动程度由以下两种因素来衡量:一是现有职业与新职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二是变换职业的净交易费用。他们认为企业内权力的安排取决于非流动性在职员间的分布。当所有职员具有同等的非流动性.权力将被平等分享,而合作契约也具有高度忠实和自愿决策的特征;当职员间存在不匀称的流动性.权力就将集中于非流动性成员的手中。理由是,偷懒的动机因非流动性而减少,而监督的动机则因非流动性而增加。只要能够连续地取得与其机会成本相等的收入,易流动性成员并不会在乎其他成员的行为,而非流动性成员则不得不承担流动性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全部成本。因此,非流动性成员希望对流动性成员的职责有一个更明确的说明,以便于监督。流动性成员通过退出企业的威胁对其他成员施行控制,而非流动性成员只能依赖于他们的呼声(voice)。因此.管理一监督的权力归之于资本家的事实,可以用资本的非流动性来解释。虽然费茨罗和穆勒认为他们采用的是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的方法,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企业内权力的横向不对称分布,而不是纵向的等级组织。我们确实认为.“非流动性” 在理解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时是一个很有用的范畴。尤其是他们关于监督权与高流动性之间可转换的观点,对说明控制管理者行为时“声音”与“退出”两种功能之间关系是颇有见地的。然而,我们对阿尔钦一德姆塞茨关于监督资本费用观点的批评也可用到他们的资本非流动性观点上。只要考虑到资本的金融形式,就没有理由相信资本比劳动力更不易流动。我们认为,把监督权授予经营性成员(marketing member)不是因为他们更不易流动,而是因为他们更难以监督;委托权与资本家相匹配不是因为资本的更不易流动,而因为资本是一种信号(signals)。

    瑞典登(1990)模型也许是第一个明确论述了受损于信息问题的市场交易与受损于激励问题的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替代关系。在他们的模型里,一个下游企业(委托者)需要在如下方案中作出选择:即是在市场上从上游企业购买一个非标准部件(或一个标准部件),还是在自己企业的内部将其制造出来。但是当她决定制造而非购买时,她不得不雇佣一个负责该项生产的管理者。这种纵向一体化即将前述“所有者一管理者”转化为“雇佣者—管理者”。在购买的情况下,委托者不掌握关于生产成本的信息,但所有者一管理者却非常盼望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是决定自己制造,委托者虽能了解成本信息,但由于难以监督,雇佣者一管理者缺乏降低成本的动机。结果,纵向一体化虽然能够传递更好的成本信息并产生更有效的定量决策,但却不自觉地损坏了管理者降低生产成本的积极性。非一体化与一体化之间的转换其实就是扭曲的生产决策与扭曲的管理者激励之间的转换,一种满意的组织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哪种效果更重要,这又依次取决于委托者对其一部件价值如何评价,取决于成本函数对管理者激励的敏感性。纵向一体化似乎更多地在部件更有价值、成本函数不太敏感的场合才被采用。

    1.3 团队生产理论,道德风险与代理成本

    当大部分交易费用经济学将重点放在对市场和企业(纵向一体化)的选择上时,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为先导的理论却更关心企业内部结构(横向一体化)的问题。有关该理论的文献很丰富。这里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将重点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上。在他们看来,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团队生产指的是,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而且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它成员的生产率。由于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观测,因此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这就导致出一种偷懒问题(shirking problem):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监督者必须能够占有剩余权益,否则他也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为了使监督有效率,监督者还必须掌握修改合约条款及指挥其他成员的权利,否则他就不能有效地履行他的职能。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入的所有者,因为由非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入品的使用成本过高。由此,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虽然我们采用了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某些观点,甚至动机都可以迟溯到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观点,但无论在假设还是前提上都与他们存在着根本的差异。首先,在阿尔钦和德姆塞茨那里,所有的团队成员从一开始就都是同质的(至少从监督成本来看是这样),因此,监督者可以随意地从成员中挑选出来,唯一重要的是必须赋予监督者剩余索取权.以使他们有监督的积极性。相反,我们假定团队成员从一开始在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企业等方面是异质的,并且正是这种异质性决定着监督者的选拔。其次,在阿尔软和德姆塞茨那里,监督者是专门从事监督工作的,而现代理论则认为,监督只不过是那些专门从事市场开拓活动并承扭风险的企业家或合伙企业家们的一种功能而已。由于企业家不单靠监督为生,他可以将此职能授权给他人,而他自己专心于市场开拓活动。最后,阿尔饮和德姆塞茨将可观察到的资本监督劳动的现象归结为资本使用的监督成本问题,而我们在解释这种雇佣关系时,更强调资本家在选择合格的企业家和(或)管理者时应负的责任。监督成本最初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可信的解释,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一个驾驶者更应该拥有而不是去租用一辆卡车,因为后者存在监督成本的问题,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必须要用自己的钱去购买那辆卡车。

    如果监督者的剩余权益来源于团队生产中每个成员贡献的不可分性,那么,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在度量每个人贡献时所遇到的困难也将影响到让谁作为监督者的决策过程。在一篇有关企业理论的综述文章中,霍姆斯特姆和泰若勒(1989)强调了这一点。他们认为,所有权在解决企业激励问题时是重要的。尤其是,所有权(用我们的话来说是委托权)应当与那些边际贡献最难估价的投入要素相联系。资本之所以雇拥劳动,是因为资本的贡献量难度量,容易被错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隐含的假设虽有启发性,但尚待深究。在都认为最难监督其行为的要素应获得委托权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确有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贡献是最难估定的。我们认为,资本的所有者之所以成为委托者,并不是因为资本的贡献比管理者的贡献更难估定,而是因为资本是一种能提供信号,能表示有关企业家能力的信息,否则,要获取这种信息必须付出重大的成本。

    詹森和麦克林(1976)可以看作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理论的一个“管理者论”翻版。他们认为“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代理成本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的这样—个事实。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一方面,当管理者对工作尽了努力,他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仅获取一小部分利润;另一方面,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但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结果,他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却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小于他是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被称作“代理成本”,它是在外部所有者理性预期之内必须要由管理者自己承担的成本。让管理者成为完全的剩余权益拥有者,可消除或起码减少代理成本。不过,管理者成为完全剩余权益拥有者的能力又受到他自身财富的限制。举债筹资也许有所帮助,因为在投资及他本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剩余份额会随着举债投资部分的增加而增加。然而,举债筹资可能导致另外一种代理成本。在举债筹资下,管理者作为剩余权益获取者,他有更大的积极性去从事有较大风险的项目,因为他能够获得成功后的利润,并借助有限责任制度,把失败导致的损失留给债权人去承受。当然.这些代理成本也得由管理者来承担,因为债权人也有其理性预期,因此,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

    我们从詹森和麦克林的观点中获益非浅,但也有必要指出一些不同之处。首先,詹森和麦克林未能就为什么剩余权益应依附于资本的问题做出明确的陈述。第二,他们将重点放在因所有权与管理相分离而导致的代理问题上,而我们更关心与企业相关的更一般的代理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我看来,以合格管理者(即对个人能力的重视)的选择是决定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而在他们的论文中,重要的仅仅是项目(风险程度)的选择。

    在詹森和麦克林(1976)之后,利兰和派尔(1977)建立了一个正式的模型,在其中,由资本家掌握的资本赌注(stake)起了一个用于解决代理问题信号的作用。根据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outsiders)之间就项目平均收益持有不对称信息的假定,他们证明,企业家自己投入到项目中的赌注能完全表明他对项目资产回收的信心,而企业家的股份越高,则表明项目的价值越高。利兰和派尔的信号模型对我们的影响不必细说,但我们认为,股东掌握剩余权益是因为他们的股份是一个信号,而在利兰和派尔看来,股份之所以是一个信号,是因为股东们是有剩余权益的人;另外,在我们看来.由(自诩的)企业家掌握赌注是一种能力的表示,而利兰和派尔则认为,它表示的是项目的质量。

    斯蒂格利兹(stiglitz)和威斯(weiss)(1981)首先提出了信贷配给(credit—rationing)模型。虽然他们在一个相当不同的背景下分析这一问题,但他们的观点与我们探讨的问题有关,因为信贷配给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一种现象。他们的模型建立的基础是,借贷双方之间关于投资项目的风险性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他们认为,因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问题,由贷方控制的利率上升将导致投资项目面临更大风险,所以利率上升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贷方预期总收益。因此,当对可贷资金有过度需求时,贷方更愿意使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

    我们赞同斯蒂格利兹和威斯的观点,但他们不重视抵押财产的作用却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贷方不能详细了解借方财产状况这一意外假设上。抵押资本的作用能够将贫困的借贷者排除出去,但他们的假设却实际上排除了利用抵押贷款的任何可能性。

    埃斯瓦瑞(Eswaran)和克特威(Kotwal)(1989)建立了一个有关激励的模型,以对传统资本主义企业里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做出明确解释。他们认为,因为有限责任的存在,资本市场上的道德危害问题可能迫使资本所有者对自己资本的使用进行直接监督,而不是通过市场将资本一贷了事,其观点可概括如下;一种典型的生产活动需要两种必备的投入:企业家的努力和租用投入物,后者可以被视为一种劳动和物质资本的组合。资本用以筹集租用投入物,一定量的投入所产生的产出量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在企业家的控制之外还存在些随机(stochastic)的因素。因此,便存在一种有限的可能性,即借款人不履行还款义务。由于有限责任,企业家事实上面对着一个价格更低的资本(与他承担完全责任时相比)。由于他的努力水平是不可细测的,他可以用租用投入物代替他的努力,并且(与他处于完全资任时相比)花资相当多的时间于闲暇之中。从债权人的观点来看,这种由有限责任引致的投入组合扭曲带来的破产可能性比本来要大。这又激发起资本家亲自从事生产活动的动机。因此,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是资本家对债务人道德危害自然反应的结果。

    埃斯瓦瑞和克特威的观点是颇具洞察力的。在资本雇佣劳动的范围内,他们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是互补而非对立的。然而我们相信,我们关于财富在表示自诩的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方面有提供情报的功能的观点,在解释资本雇佣劳动问题时更具根本意义。使企业家伯仲相分的是他们的天赋才能。谁都能努力工作,但只有少数人才能管理好企业。某些资本家之所以租出他们的资本而不愿亲自从事经营活动,不是因为他们相信借债人会比他们更卖命工作,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后者比他们更能干。借款人道德危害的问题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某些“边缘贷款人”会亲自过问生产活动,但一点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纯粹的贷款人。另外,他们的模型不能解释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而我们的模型却可以。

    1.4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是过去20年中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包括威尔森(wilson,1969)、斯宾塞和泽克海森(Spence,Zeckhavser,1971)、罗斯(1973)、莫里斯(Mirrlees,1974,1975,1976)、霍姆斯特姆(1979,1982)、格罗斯曼和哈特(1983)等。使它与前面介绍过的代理理论相区别的是,它的所有结论都来源于正式的模型,同时,它的主要发展又受到理论预测合约和可观察到的合约之间差异的促进。这一理论大大改进了经济学家对资本家、管理者、工人之间内在关系以及更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的理解。但是在此文献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主要的契约安排(即委托权的让渡)完全是外生的;资本家是委托者,劳动力是代理者。所要讨论的是如何解释委托者(股东/管理者)通过设计一项有激励意义的合约达到控制代理者(管理者/工人)的目的,而不是去解释为什么资本家是委托人而劳动者是代理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委托一代理理论的这种“不完善性”激发了我们对委托权内生性的研究。

    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A1)委托人对有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即在一个参数化模型中,对产出的分布函数不起作用);(A2)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虽然有些间接的信号可以利用)。在这两项假设下,这一理论给出了两个基本观点:(P1)在任何满足代理者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约束,而使委托者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性合约中,代理者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P2)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risk-neutral),那么,即可以通过使代理者承受完全风险(即使他成为唯一的剩余权益者)的办法以达到最忧结果。一旦我们放宽前两个假设条件,则后两个观点将露出破绽。首先,一旦委托人对产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代理人的风险中立性就不再保证带来最优结果,因为在这种倚况下,代理人的完全剩余权益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委托人积极性的扭曲。第二,如果花费一定量的督察成本,使代理人的行为能被观察到,则某些人积极性的挫伤(由于不能分享剩余权益),即可通过对其他人的监督来弥补;结果,一项剩余分享的合约可能劣于一方单独索取剩余的合约。因此,最根本的问题是,谁将是委托人或代理人。这是我们所关心的。

    1.5 证券设计理论

    证券设计(security design)理论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分析的视角,但它还是对理解委托权的让渡(assign)有所帮助。以格罗斯曼和哈持(1988)、哈里斯和雷维夫(Harris-Raviv)(1988)的工作为基础,哈里斯和雷维夫(1989)建立了一个有关投票和剩余所有权匹配的模型。在他们看来,证券是一种控制手段,用以保证一个优秀的候选人(指答理者)(而不是蹩脚的候选人)获得对公司法人的控制。其主要论点是,表决权应该与剩余权益是一种正相关,而无风险的( risk-free)“廉价选票”从不应该发行。换句话说,通过表决来选择管理者的权力必须由那些承受商业风险的人掌握。按这种方法重新解释,我们的理论可以被看成持有如下主张:假如劳动者发现他们比资本家更容易躲避风险(这一点可以用非消极的消费约束及对资本财务成本的可观察性来说明),则劳动雇佣资本不是一种最优的方式,因为它是一种廉价的表决体系。在这种制度中,一个对控制有强烈偏好的蹩脚候选人可能赢得对企业的控制权。然而,这样说也许更合适,即哈里斯和雷维夫的模型更关心的是哪些资本家(债券投资者)将拥有更多的选择管理(者)的表决权,而不是为什么资本应雇佣劳动。

    建立在代理成本(只注意了现金流量的配置)基础之上的证券设计模型还包括其他一些人的模型(如Townsend,1979;Diamond,1984;Gale和Hellwig,1985;Chang ,1987;Hart和Moore,1989;Williamson,1989;以及Bo1ton和Scarfstein,1990等)。这些模型大都假定,一个企业的收益,局内人(管理者)和局外人(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前者可以占有不支付给后者的所有收入。在这一假设下,可以下结论说,负债(debt)是一种最好的合约方式。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不是对已有收益的信息不对称,而是管理者能力的信息不对称。我们猜想某些资本家愿意购买债务,仅仅是因为其它一些资本家(也许包括管理者本人)—股票持有人也许知道更多的信息。这大概是因为后者在了解管理者能力上具有不付成本的信息优势(例如他是管理者的亲近之人),或是因为他们为取得这样的信息已支付了成本。

    二、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虽然企业研究的契约方法为当今的经济学家们所熟悉,然而首先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提出挑战的却是“企业家”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来说,企业是一种生产函数,对契约理论者来说,企业是一系列的合约。而企业家理论将企业看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装置。如果说契约理论关心的是对企业的“需求”,企业家理论则偏重于企业的“供给”。在我们看来.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

    奈持(Frank Knight,1921)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存在进行过讨论。他指出,在不确定性下,“实施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成了生活的次要部分;首要的问题或功能是决定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干”。这“首要的功能”即指企业家的功能。因不确定性是无法保险的,企业家不得不承受不确定性。按照奈特的观点,企业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一种装置,通过它,“自信或勇于冒险者承担起风险,并保证犹豫不决者或怯懦者能得到一笔既定的收入”。他将企业内企业家对工人的权威视为前者对后者提供保障的一种补偿。企业家是一个雇佣者(掌握着指挥工人的权力),因为他承担着不确定性。

    必须指出的是,人们不应该将奈特的“承担不确定性”与所谓的“分担风险”混淆起来,虽然这两种现象之间有表面相似之处。后者的意思是,“也许是因为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对风险的态度不对称,促使他们同意保持长期雇佣合约而非使用现货市场”(Aoki,1984)。对奈特来说,企业家之承担风险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是一名“风险中立者”,或他不嫌恶风险,而是因为他更有自信心,更有判断力以及掌握更完备的知识,还因为他的决策带来的风险与道德危害问题有着非常敏感的联系。当然,一个风险中立者似乎比一个风险厌恶者更容易成为企业家,但是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分告诫我们这一观点不应过分强调。

    与科斯相比较,奈特直接触及到企业的关键特征一一权力的分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理论是颇为奈特主义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之间的区别可以追溯到奈特对“首要功能”(即决定干什么和怎样去干)相“操作活动”的区分,经营能力可以被想象为企业家的天赋才能。这一见解来源于我们对“不可保险的不确定性”的理解。然而,奈持的企业家理论却因两个概念上的含混而显美中不足。首先,他没有把“首要功能”从对不可保险的风险的承担中分离出来,第二,他未能将企业家和资本家明确区分开来。他认为,企业家的首要功能即是承担风险,因此自然而然他也就是资本家了。正是这两种概念上的含混使他受到熊彼特(schumpeter)(1934)等经济学家的批评。熊彼特认为,不确定性是由资本家而非企业家承担的,企业家也可以承担不确定性,但必须等到他也成为资本家之后。奈特的这一缺陷完全暴露于公司制企业中,在这类企业中,决策人不一定就是风险承担者。奈特为了修正这一缺陷,提出了以下观点,公司制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即是对能做出决策的人的选择,而其他任何一种决策或意见的实施自然归结为日常功能。因此,在一个公司制企业中,至高无上的企业家理应是股东而非管理者,除非管理者也是股东。这一观点只能被部分接受。在我们看来,通过对经营和风险承担之间、企业家和资本家之间的概念的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明确认定。尤其是,我们还从企业家职能的分解,而不是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来认识公司制企业的特征。

    其它对企业家理论做出主要贡献的还有柯斯纳(Kirzner)、熊彼特、沙科(ShackIe)及卡森(Casson)等。限于篇幅,只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他们的主要思想:第一,即什么是企业家的功能;第二,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如何。首先说第一个方面。柯斯纳(1979)视企业家为“经纪人(middleman)”,他们不但能感觉到机会,还能捕捉住机会并创造利润。他还强调,使企业家与旁人相区别的是他的“悟性”和他特殊的“知识”。熊彼特(1934)则视企业家为创新者,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的方式”。要想成为一名创新者,一个人必须具有致敌手于死地的残酷性格。沙科的企业家在做出抉择时具有非凡创造性的想象力。卡森(1982)则把这些企业家的概念(显然也包括奈特的)给予综合和扩展。他的定义是:“企业家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做出明智决断的人。”他强调说,企业家是一个“市场的制造者”,象奈特一样,他们都同意企业家的报酬是一种剩余权益而非合约收入。在我们看来,企业家可以被理解为上述诸种定义的综合。第二个方面,柯斯纳否认资本是一个人成为企业家的必需条件。他认为,企业家的天赋才能能够使他找到获取资源控制权的方法,虽然个人资本的缺乏也许会带来一些意外的交易困难。反过来看,资本家倒是不可避免地应吸收企业家的品质。熊彼特(1934)也不看重资本对企业家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现代的资本市场一般能够使一个企业家去发现肯为他承担风险的资本家。但卡森持相反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他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能够调动资源,这似乎意味着要有个人财富。他把具有企业家才干却不能接近资本的人称作“不合格”的企业家。我们同意这一观点。


    三、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企业的管理者理论的前身是伯利(Berle)和米思斯(Means)(1932)在他们的创造性的实证研究中提出的被称为“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命题。其假说是,由于股份公司中股权的广泛分散,企业的控制权已转入管理者的手中。而企业的“所有者”也已被贬到仅是资金提供者的地位。虽然其观点在发表时几乎被无条件地接受,然而其作品发表时对职业经济学家的影响并不很大。直到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关于企业管理者的理论模型才流行起来。最有名的模型是由鲍莫(Baumol)(1959)、玛瑞斯(Marris)(1964)和威廉姆森(1964)提出的。所有这些模型都保持了伯利和米思斯的管理者主导企业的假说。各自的主要特征在于有关管理者目标及股东约束的不同假设。鲍莫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追求销售收入的最大化,玛瑞斯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股票价值约束的条件下谋求增长的最大化;威廉姆森则认为,管理者是在最小利润约束条件下谋求效用函数(包括雇佣职员、获取报酬等)的最大化。

    从模型提出的假设的观点看,以上三个管理者模型都是反新古典理论的,而从方法论来说,它们又却是相当新古典的。实际上,如果我们假定“所有者一企业家”同样有追求权力、声望以及非金钱消费的偏好,谁都不纯粹为金钱收入所动,那么,管理者模型将失去其独特性。这一点可以从詹森和麦克林(19 76)那里得到验证。在他们看来,即使“所有者一企业家”也不见得是个“价值最大化者”。在这个意义上,可观察到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只不过是人类偏好内部冲突的外部化。即是说,一个股东的效用之所以是股票价值或利润函数,仅是因为他不是一名管理者。一旦他成为一名“所有者一管理者”,其他一些变量(如增长、雇员等)将进入他的效用函数,而他也将不再是一个价值最大化者。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管理者模型提供给经济学家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第一节中所谈到的契约理论可以被理解为对管理者模型挑战的回答。这是在如下意义上说的:契约论者努力证明管理者的决策具有内生性(通过将管理者置于竞争的但不完全监督环境之下)。然而不论契约理论还是管理者理论,都未能给予“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现象和起源一个适当的解释。我们试图对这一起源作比探讨。我们将在经营能力和个人财富(以及风险态度)的分布中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在这种分析中,管理者将比在前述的管理者模型中更具有企业家的性质。


    四、结束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一般均衡理论

    契约理论的发展是主流经济学理论近几十年来最大突破之一,它为人们认识市场体制、特别是企业组织制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使得有关制度问题的研究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涉及企业本质特别是企业内部权威结构的许多重大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契约理论强调的是信息在决定制度安排中的作用,倾向于把一切观察到的制度安排都解释为信息约束下的理性选,而不大重视人们之间的“先天”差异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从而也产生出许多误导。比如说,在讨论公司企业的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时,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被等同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似乎股东的唯一职能就是监督经理,而忽略了股东的首要职能是选择最有经营才能的管理者。这一点也许可以归结为契约理论经济学家对奈持企业家理论的忽略。本文作者在其博士论文中(Zhang,1994),发展了一个企业的企业家——契约一般均衡理论,试图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解释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内部权威安排(assignment of principal ship),回答了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工人监督企业家,为什么资本所有者而不是劳动力所有者选择企业经营者,什么因素决定什么样的人将成为企业家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首先根据奈特的观点,将所有经济活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决策(Marketing),另一类是生产活动(Producting),将企业的起源归结于个体之间在经营决策能力上的“先天”差异。企业制度安排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是:(1)如何为企业团队的每个成员提供最有效的刺激而使其努力工作?(2)如何保证最有经营能力的人(而不是笨蛋)占据经营决策岗位?我们用一个“隐藏行动模型”(hidden action model)证明,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和监督控制(authority)授予负责经营决策的成员是最优的,这不仅是由于经营活动主导着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而且因为经营决策专家的行为最难以监督。这一论点为解释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的非对称性提供了依据;负责经营决策的成员成了企业家,而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成了工人。一个“隐藏信息模型”(hidden information model)证明,在当事人对自己的能力比外人更为了解的假设下,将充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的权威赋予资本所有者是最优的,因为资本所有者的选择传递有关当事人经营才能的信息。换句话说,我们证明,穷人比富人更有积极性谎报自己的能力,因为他可以逃避对自己作为“企业家”的行为后果费任;如果通向企业家或经营者的途径不受个人财产的限制,大量一无所有的笨蛋就会冒充企业家。这一论点为解释“资本雇佣劳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意味着,在一个没有财产所有制的经济中,是不大可能对个人的经营才能作出有效判断的,从而很难保证只有最具才能的人才占有经营决策岗位。最后,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将经营才能、个人财产和个人对风险的态度识别为决定经济中人们之间均衡职业划分的三个基本因素。我们将股份公司理解为在能力和财产分布不对称情况下能力与财力之间的“合作”。我们证明,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均衡结果为:有才能又有财产的人成为“企业家”,有才能无财产的人成为“职业经营者”,有财产而无才能的人成为“单纯资本所有者”,既无才能又无财产的人成为“工人”。我们还证明,这四种人之间的均衡关系的演变依赖于总人口中能力、个人财产和风险态度的联合分布。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对上述观点加以细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1 14:53:0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