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到底是谁创造的
个别资本家因率先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超额剩余价值。当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时,每一个资本家都获得这样的超额剩余价值。这时,超额剩余价值便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就是说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马克思认为不论是超额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是资本家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的长度而获得的。而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的长度是通过降低工人的消费资料价格实现的。而降低工人的消费资料价格就必须在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企业都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这里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企业都还没有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时,生产生产资料的一套制砖生产线诞生了。依照马克思的观点,此时这套制砖生产线即使投入使用也不会生产出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它的生产高效率不会体现出来,它还会和手工制砖机效率一样低。因为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还不可能缩短。稍微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套制砖生产线的效率不和任何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联系,即使所有的企业都使用原始落后的生产工具,只要这套制砖生产线开动使用就会明显提高生产效率。所以马克思是明显的错了,说他犯的是低级错误一点不过分。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根本就不是工人创造的,而是具有创造性脑力劳动者通过他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创造出来的。在未来的社会中,会出现和广泛使用无人操作的全自动化生产工具,它可以独自进行生产从而创造出大量的财富。我认为这样的财富就是具有创造性脑力劳动者创造的,这应该得到所有探讨财富创造学说的人们一致认可。我认为它的正确性并不需要复杂严谨的论证。而工人操作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时,表面上看来是工人自己在劳动,而这在本质上是工人和发明创造该生产工具的脑力劳动者共同在劳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工具独自工作时,就是代替人在劳动,就相当于工人在劳动;而需要工人操作的生产工具在工人的操作下工作时,就是工人和生产工具共同在劳动。我们可以把需要工人来操作的生产工具比作是有智力障碍的人,他不能独立地进行劳动,必须有正常的人(工人)带领他才能进行正常的劳动。所以我认为工人操作生产工具在劳动时,就是工人和发明创造该生产工具的脑力劳动者共同在劳动。即使工人使用最简单的生产工具比如使用一把铁锹挖土方,也不是这个工人一个人在劳动,而是这个工人和发明创造铁锹的脑力劳动者共同在劳动。这就好比一个工人带领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工人共同挖了3立方米的土方,你不能说这3立方米的土方都是这个正常的工人干的活,而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工人一点土方也没挖。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是这样解释高效率生产工具的:“有格外生产力的劳动,会当作加强的劳动来发生作用,或者说它会在同时间内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创造更大的价值。”(1963年版)“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1975年版)这里是怎样地“格外加强与自乘”使人们无法理解。马克思就是不承认超额剩余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是脑力劳动者创造的,这是马克思的时代局限性,另外他本人带有强烈的阶级偏见性。政治经济学是探讨社会财富创造及财富分配的学说,就必然涉及到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所以从事这门学问的工作者必须放弃阶级偏见性,这样才能有公正的客观的见解和结论。另外,马克思认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必须在所有的生产消费资料的企业普遍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之后,只有这样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才有可能缩短,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超额剩余价值才能实现。这和他优先发展第一部类的观点又是自相矛盾。在马克思时代的确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资本家不仅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来剥削脑力劳动者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而且还残酷地剥削工人的“不剩余的价值”。这两种剥削交织在一起同时发生在生产过程之中,这就给马克思造成很大的迷惑,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A企业用一个劳动量的耗费,生产9件上衣。
B企业用一个劳动量的耗费,生产1件上衣。
每件上衣的社会平均劳动是:两个劳动/10件上衣=1/5个劳动。
A企业用一个劳动实现了,相当于1+4/5个劳动耗费的价值,9件上衣 乘 1/5个劳动。超额价值是4/5个劳动。
B企业用一个劳动的耗费实现了,相当于1件上衣乘1/5个劳动耗费的价值。未实现的价值是4/5个劳动。
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实际上:先进企业的超额利润,正好是落后企业未实现的价值损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3 8:31:53编辑过]
根本就不存在剩余价值!何来超额、相对剩余价值?
请看《制度经济学、主流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融合》
剩余财富(剩余价值)是存在的,我们人类今天的灿烂文明就是用人类创造的剩余财富(剩余价值)铸就的。如果我们人类的劳动没有剩余财富(剩余价值)就不会有今天的灿烂文明。那么,人类就依然栖居在山顶的洞里,过着茹毛饮血的凄惨生活。人类的剩余财富(剩余价值)是发明创造生产工具的脑力劳动者创造的,如果没有脑力劳动者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人类只能徒手进行劳动,这样的劳动是不能创造任何剩余财富(剩余价值)的。如此说来人类现今的灿烂文明都是脑力劳动者创造的。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人类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这样先进的生产工具就比原先落后的生产工具效率高,在同一时间内就比落后的生产工具创造出更多的剩余财富(剩余价值)。当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落后的生产工具同时存在于生产领域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企业就比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的企业,在同一时间内多创造出剩余财富(剩余价值),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超额剩余财富(就是马克思说的超额剩余价值)。所以,剩余财富(剩余价值)是存在的,超额剩余财富(超额剩余价值)也是存在的;同理,相对剩余财富(相对剩余价值)也是存在的。顺便说一句,我不愿意使用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如果把它换成剩余财富就比较容易理解。不知大家对此怎么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0 10:30:23编辑过]
剩余价值=NULL=BULLSHIT
基本等于什么也没说。。
这个概念早该进到它该去的地方了。。
3楼问:甲用先进工具一天打8只野兔,乙用落后工具一天打2只野兔.我怎么也不会相信
甲多打的6只正是乙的损失.
2楼答:甲乙2人把10只兔拿到市场出售.
消费者对每个兔只愿意付给的价格为:2个劳动/10只兔=1/5个劳动.
因为甲乙都耗费1个劳动,当然都创造一个价值.
虽然他们创造了相等的价值,价值实现却不一样.
甲:8乘1/5=1+3/5,超额价值为3/5.
乙:2乘1/5=2/5,价值损失为3/5.
乙使用落后的工具一天只能打2只野兔,他一天只能创造2只野兔的财富。如果说他有损失顶多也就是2只野兔,绝不会是6只野兔。
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商品原始交换的时期,当时的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商品交换的双方既是买者又是卖者。那时他们确实是用劳动日来衡量商品价值的。但是,随着渔猎耕耘等生产工具出现之后,这时,原始的简单工具和新出现的先进工具同时存在。用劳动日计量商品价值的方法已不再适用。这时货币出现了,历史教科书说这是为了方便交易,我不知道古人是出于什么考虑。但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人类就使用货币计量商品的价值。如果你不囿于马克思的学说,放弃使用古人早已放弃的方法。改用货币计量商品的价值的方法,就不会产生这样只创造了2只野兔的财富的劳动者,却损失了6只野兔的令人费解的荒唐结论了。其实,甲乙进入市场交易时,乙收入确实很委屈。这并不能说明乙有损失。乙目前的出路只有一条:尽早地放弃木棒和石头这样的简陋的生产工具,改用弓箭这样的先进生产工具。所以,我不同意9楼还使用这连古人都早已放弃的落后的不适用的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19:02:24编辑过]
“当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时,每一个资本家都获得这样的超额剩余价值。这时,超额剩余价值便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就是说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这句话是你对马克思的错误理解,以致影响了你的结论。
goolever
您是怎样理解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谢谢赐教
您所理解的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很类似,很可能是您理解有误。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的剩余价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1 12:21:26编辑过]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共同创造的。
也就是说,价值是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共同创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3 7:05:1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