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430 7
2012-08-23
      书上原话“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相应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对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
    假如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在此假设劳动者及家属所必须生活资料为10kg大米(暂以大米代替),大米价格为1元/kg,则工人工资即劳动力价值为10元(不考虑通胀因素)。现在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大米生产部门6小时可以生产20kg大米,生产10kg大米所需必要时间就变为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延长为9小时,就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
    问题是,根据“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大米的劳动生产率翻倍后,大米的价格就要跌为0.5元/kg,那么10kg大米的价值就为5元,难道资本家就会只给工人5元工资吗,工人能接受吗?现实中是这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24 01:45:36
(1)搞清楚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才好谈下去。

马克思指出:“(1)劳动力的价值要这样降低1/10,同量的生活资料,从前用10小时生产出来,现在要求用9小时生产出来。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不提高劳动生产力[1]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鞋匠使用一定的手段,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内[2]可以做一双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做两双皮靴,他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一倍。不改变他的劳动资料或他的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2)在研究我们上面考察的那种形式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我们曾假定生产方式是既定的。而现在,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只是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3]

(2)马克思批判了这一观点,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能够从社会劳动力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获取与资本阶级相等益处。马克思认为,这不可能的!

马克思做了一个注释[64],如下: “因为用工资能买到更多更便宜的物品,就说工资〈这里指工资的货币表现〉提高了,这是不正确的。”(大卫·布坎南对他出版的亚·斯密《国富论》所加的注。1814年版第1卷第417页)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613页。

(3)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那时代,二者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前提、条件和假设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注:不在这里一一列举),我仅指出一点,即“物质技术生产力”这个生产元素,就可以佐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历史局限性。(注:我经常纠结于劳动价值论的“过时论”与“局限论”之间,究竟是用“重塑”还是“改造”亦或是“修正”,甚至是“扬弃”,还需再看看。)

(4)无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条件下,还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劳动力价值,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中央提出“双增长”的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目标,即“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居民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显然,这一政策已突破了传统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注:在此之前,还有二大突破,其一是在收益分配格局上,按劳动参与收益分配与其他要素按其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相结合;其二是生产精神文化产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同样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5)往深层次说,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不适应国民经济结构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看,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下:

劳动价值能够解释今天的“头脑风暴”即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吗?

劳动价值能够解释今天的技术转让和新产品研发的价值评估吗?

劳动价值能够解释今天的产业经济战略转型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模式的创新吗?

劳动价值能够预测和评估某一行业或产业的经济战略发展价值前景吗?

劳动价值能够凸显某一行业或产业的产品售后服务问题和进出口产品的市场压力吗?

劳动价值能够体现某一行业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价值吗?

...................

总之,社会历史潮流仍是滚滚向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资本社会化的趋势从未停滞,新兴经济及其区域经济体体层出不穷,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新兴的商业模式及其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人们对社会经济规律的认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社会结构,各种思潮、思想和观点在相互冲撞,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较量,这是正常社会现象。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孰对孰错? 是存留或是舍弃,最终交由人民去抉择吧。

[1]:马克思常以“劳动生产力”表示“劳动生产率”。


[2]:马克思常以“一、二、三、...”表示自然的劳动时间;“1、2、3、...”表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马克思在这里段话中表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其一是,“他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即该使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该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

其二是,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及其革命性变化,都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以,传统的劳动方法,即传统的生产方式——绝对地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已不可取;而相对地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越来越重要,即“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人类社会的劳动过程的一种历史形态,也就是说,劳动过程的实质内容始终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劳动生产条件即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的宗旨,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实现“劳动过程本身发生革命,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4 12:11:15
1楼和2楼都没错。

我觉得:一楼的帖子就如同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一篇的又一个举例的补充。


2楼的帖子是马克思对一楼例子的补冲批判。

(2)马克思批判了这一观点,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能够从社会劳动力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与资本阶级获取相等益处。马克思认为,这不可能的!”————正是马克思的这样观点,我在多个回帖当中都说过:不管工人的工资是多少;不管工人的生活所必须是多少;不管工人的工作时间是多少;不管物价怎样变化,剩余价值始终存在。

之所以马克思有这个观点,完全源于马克思对事物的认识。在《资本论》中,他闭口不谈成本;闭口不谈成本与出厂价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否认成本中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煤水电等等(不可变)资本和人工(可变)资本,这两项的成本在资本的增值中的基本因素中不可变资本也存在增值;只认为人工成本增值。马克思否认商品在流通当中的贱卖贵卖,强调剩余价值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在流通中的价格因素产生的利润。

也正是这个: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成本构成)又造成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又一谬误: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的所生产的产品包含工人工资项。而剩余劳动时间内不包含工人工资项。这也就是我说的:剩余价值不包括价值实体,或实体价值(指工人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4 13:02:45
qi509 发表于 2012-8-24 12:11
1楼和2楼都没错。

我觉得:一楼的帖子就如同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一篇的又一个举例的补充。
哈哈...。

剩余价值,说它是“虚拟的社会价值”吧,马克思说,它不是“虚拟的社会价值”而是在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中的剩余劳动时间内由工人阶级生产的;它是“实体的社会价值”吧,可是在“等价相交换的原则”这一条件下,它却没有实耗的对价物,它相当于劳动生产条件的私有权垄断的产物(消灭私有制!)。既然如此,在马克思看来,它实质近似于资本家藉以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的名义,从工人阶级身上抽取的“税赋”(无偿的)!

剩余产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剩余产品表现为其自然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二是剩余产品表现为其社会形式。剩余价值无非就是剩余产品的社会形式。剩余产品是整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既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那么,剩余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就与各种生产要素具有内在联系。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工人阶级也就必然会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即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这一点看,剩余价值的分配与工人阶级在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贡献具有内在联系,不能因为马克思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就断言其中的剩余劳动时间与工人阶级的经济权益无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4 17:11:44
以上各楼在理论上作了很好的解释。也可简单地解释如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特点是工人不能分享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带来的益处。其内在机制是:
按照没有通胀和假定,当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其价值下降到每kg大米0.5元时,工人起初的工资暂时还是10元,可购买20公斤大米,但这会引起产业后备大军就业的增长,从而使工人就业的竞争加剧,促使资本家压低工资,直至工资的购买力下降到大米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前的水平也就是变成用5元钱购买10kg大米的水平。
注意,这里工资虽然下降了一半,但货币的购买力却上升了1倍,因此,工资的购买力没有发生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4 23:41:22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8-24 17:11
以上各楼在理论上作了很好的解释。也可简单地解释如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特点 ...
嗯,“但这会引起产业后备大军就业的增长”,是说劳动的供给与工资水平成正比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