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47 3
2007-09-23

最近发现一篇文章,大家看看,讨论下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对未来前景乐观的情绪弥漫在学术界
中。著名经济评论家高辉清甚至开玩笑说“如果上帝也选举的话,那么现任上帝应该是中
国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长久以来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明朗化,一个又
一个反常现象浮现于人们的眼前:先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比较严重的通缩
,然后通缩突然消失,外汇储备短时间内不断刷高,流动性过剩问题凸现,接着大家开始
听到有人批评中国作为一个穷国为美国这样的富国融资的反常现象。
表面上的反常现象蕴含着深层次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最后纷
纷落到中国的过剩储蓄上。2005年美国经济学家豪斯曼就干脆直接在《金融时报》上大声
疾呼:中国必须降低其过剩储蓄率。
高储蓄历来是东亚国家的普遍现象,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一方面与东亚国家人民传统心
理文化有关系,另一方面,东亚国家(包括日本),都是后发型国家,需要高储蓄来促进
本国经济增长。
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储蓄没有有效地转化为投资,那么这种高储蓄反倒
容易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都是一定的,储蓄增加必然导致消
费的降低,如果再加上储蓄未有效地转化为投资,那么这样的高储蓄的结果必然是内需不
旺,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没有后劲的。
但是,现代经济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即使像朝鲜那样高呼“主体”的国家也得与世界经
济发生关系,起码接受援助也是要反映到资本账户上的),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经济体
就只能通过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了。历史上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西德,日
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国家等都是如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基本也是
这样的发展模式。
当然,除了这一基本模式的共性之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其自身特色。
中国的高储蓄的最大特色是以政府储蓄为主,而西德是以企业储蓄为主,同样实行法人资
本主义的日本也是相似情况,亚洲四小龙则主要是通过提高利率来刺激居民储蓄以转化为
投资。近年来,中国的居民储蓄近年来则逐渐下降,企业储蓄虽然增长,但是其增长的基
础并非生产率的提高,而是工资率的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的高储蓄率是以居民的消费水
平被动下降为前提的,而并非基于居民主动的谨慎性动机。
政府一方面提高税费,另一方面却花得却相对较少,从而形成过高的政府储蓄,由于政府
的税费使得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在劳动生产率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的前提下,企业只能靠
压低员工的薪酬来提高自身的储蓄,其结果是消费需求不足,由此引发投资需求不足,进
而导致工资率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进一步推动消费需求的下降,从而使国内经济进入
内需不足的恶性循环中。其结果就是2002年前后的通货紧缩。
平心而论,政府的高储蓄政策也有其苦衷: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还非常落后,利率市场化
尚未完成,监督机制也不健全,投融资体制也不完善,政府和国有企业仍然是国内投资需
求的主体,造成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下降。在“唯上”“唯GDP”的政绩观导引下,大量低
水平重复建设和“面子工程”上马,在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同时形成大量低效过剩的生产
力,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供求关系(据统计,2002年下半年在600种主要商
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伟72种,供过于求的商品伟528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而
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由此导致就业率和工资率的下降,进一步推动的通货
紧缩。
中国政府的积极的高储蓄政策使人们相信中国是铁定心要发展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了
。正如前文所述,作为一个开放经济体,为了保障经济发展的后劲,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
,只能依靠外需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
现代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开放经济体中,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即为贸易顺差,根据凯恩斯
的IS—LM模型,储蓄代表国内供给,投资则代表国内需求,所以贸易顺差表现形式为过剩
储蓄,就其本质来说则代表国内经济无法消化的过剩供给。中国高储蓄所带来的巨额过剩
储蓄(或者说巨量过剩供给)因国内需求萎缩无法为国内经济所消化,因此只能转向国际
市场,由此形成了的巨额贸易顺差。由于中国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增加幅度可以抵消
居民储蓄的下降幅度,所以中国的高储蓄在过剩的前提下仍然在不断增加,这也是中国的
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所在。到此,中国的高储蓄在造成内部失衡之后进而导致外
部失衡。
贸易顺差的增长必然一方面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压力提高,另一方面则导致外汇储备的
过快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短短的几年内就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为了对付突然增加的
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汇率压力,央行必须加大对冲操作,由此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
这些外汇占款是作为基础货币投放市场的,构成央行债务,并很快占据了基础货币投放量
的主体,造成流动性过剩,于是人们突然发觉中国进入通货膨胀阶段——外部失衡反过来
又导致内部失衡,当然这次内部失衡与过剩储蓄直接造成的内部失衡情况迥异。
此外,由于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地和贸易顺差来源,美元又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体。而
外汇储备来源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实际上又是过剩储蓄。因此,中美贸易就其本质而言
实际上是中国用其过剩储蓄为美国的赤字政策融资。
综上所述,过剩储蓄已经成为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内外失衡的主要原因,成为中国经
济的死结,有关方面应该效仿亚历山大砍断死结的传说,采取果断措施, 尽快消除经济发
展中的障碍。
建议措施:
1,完善社保机制,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消费;
2,改变“唯上”“唯GDP”的政绩观,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扩大舆论监督,提高广大公
民特别是相关利益群体在公共决策中的发言权(近年来兴起的听证会制度就是不错的实践
);
3,健全金融体系,改革投融资机制,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25 00:04:00
同意,过剩储蓄的原因在于分配不公 ,即指政府、企业、个人三层面之间,也指个人之间的分配不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5 14:43:00
过剩的储蓄是实现利率控制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5 16:37:00

过剩的储蓄说明人民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不能实现福利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