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什么是通识教育呢?通识教育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共同教育。通识教育不是让学生记住或知道多少事实,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评论,怎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识教育不是以专业化为主,不是以科和系为主,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能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上要想有创造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有“关联性”思维能力,从而可以跨越各领域的思维。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对于博弈论的突破,来源于他在学生俱乐部对于追求女生的关联性思考。此外,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对于科学创新点子的构思是很有裨益的。文学能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最好的作者的慧眼看到人生的可能性和规范。艺术能带来快乐、能陶冶情操、能提高悟性。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包括文学史、哲学史、音乐史和艺术史,文理学院的每个学生都要求学这些课程,这些非专业的核心课程占教学的40%时间。在大学阶段,受过这样全面的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举一个我所研究领域的人为例说明,加州大学的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是鸟类生态学家,但是,他对人类学方面有许多思考: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一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写成的专著《枪炮、病菌与钢铁》,获得了著名的普利策奖。他还写过另一部著名作品《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因此成为全球惟一两度荣获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家。要想写成这两部伟大著作,需要作者有生态学、遗传学以及人类学知识。如果他受的是专才教育,没有“人类学”等课外课程的视野,他可能一辈子只能在鸟类学专业方向有科学贡献。试想,在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是否有可能出这样的人才?有时候我们都感叹为什么我们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获普利策奖的人才?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鼓励生去阅读不同领域的书吗,比如学理工科的,去鼓励他去阅读人文社科方面的“闲书”吗?教育界上层没有一流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很难培育出一流的人才的。人才培养,是离不开适宜特殊人才的“土壤”的。
大家意识到中国现在的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必须得思变,得变革。美国现有的教育,也是经过一步步的变革的,早年学习英格兰式牛津、剑桥的“教学”功能,后来引进德国大学的“研究”功能。二战后,美国的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理论界就有争论“美国教育为什么差强人意?”“教育改革怎样进行?”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学生自由大学”实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Santa Cruz)的住宿学院式通识教育,布朗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等。其中我认为在通识教育史上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在二战刚刚结束,哈佛大学组织了12位教授,用3年时间思考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探讨通识教育的可行性,最终写成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使得通识教育从几所试点性的高校推广到全国。像麻省理工大学这样的理工科大学,也意识到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认为即使理工科的大学教育,必须具备广博而有系统的核心通识教育,使理工专业教育相得益彰。因此,除了加强写作和语文的坚实基础之外,麻省理工大学将人类文明的历史、社会、科学、工艺、伦理、政治等编成颇有连贯和完整的核心课程,这些科目是所有麻省理工学院大学部学生的必修课。美国已经在教育体制上探索了上百年,有过争论,有过教训,才了今天比较成熟的模式。中国的教育,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方面,可以避免自己探索所走的弯路。
就我个人来说,从我2008年攻读博士学位至今,才后知后觉地去主动阅读了大约150多本小说、历史、哲学、诗歌、传记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才去聆听音乐会,去美术馆欣赏美术和书法作品。我还算是幸运的,因为我虽然没有能够在大学期间就阅读这些人文社科书籍,但总算在不太晚的时候补回来了(幸运的还有我的导师没有反对我反而鼓励我们研究生去阅读“闲书”)。我是真真实实地感觉到受这些“通识教育”的好处,作为一名受益者,我特别期盼中国能够在大学实现“通识教育”。
当然,我不是排斥“专业教育”,也不能否认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有益于专业教育的,因为它提供广博的视野和观点,使个人成为更有效的工作者,提供多样的角度,使个人在工作中有多面的考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通识教育可以被比做一棵树的树干,而专业教育是树枝。专业帮你打开一个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后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判断力、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思想看法方面的、有关性格方面的品质,开始起作用,并且工作越重要,职位越高,这些品质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大学只有专业知识,那一个人在事业上的后劲就会不足,难以取得大的成就。要改变专业教育占主导的大学教育,改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结合。
中国的教育需要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体制改革。可以先选择5~10所大学进行试验,前两年主修“核心课程”,让学生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追求新方向的能力,后两年进行专业课的教育。关于核心课程的设置,可以参考美国后来修正的比较成熟的模式,在试点中根据中国的情况进行微调。核心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体包括六个领域:
(1) 科学
通识教育中的科学课程,是为那些非主修数理科学,不打算成为自然科学家的学生设计的;因此课程的目标是对科学进行一般性和广泛性的认识,比如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了解进化论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如何从上帝“造人说”到“自然选择”。
(2) 社会分析
要让学生“具备历史文献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以探知现代社会的问题”。比如我上面说的Jared Diamond对人类学的思考,为什么有些人类社会崩溃了?有些却成功存活下来?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成因是什么?
(3) 历史研究
历史学学习中,不能再是我们中国人从小受的历史知识的灌输式学习了,应该以现代世界的重要问题或争论作为开端,来探讨其历史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说明复杂性和各种可能性,以激发学生个人的灵感和见解。比如对“台湾问题”,不是简单地的“是”与“不是”的认识,还应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可以通过下面方法来讲授: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站在“台湾”、“大陆”、“美国”、“日本”四个角度,站在各自的立场来辩论,然后每个小组都轮流扮演一篇四个立场,经过这样的辩论,相信每个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就不是简单的是非了。
(4) 外国文化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各个国家打交道,需要了解他国的文化与文明,这样才能知己知彼。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应该有地方狭隘性而忽略其他地区的文化。
(5) 文学与艺术
应该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名著,比如以我个人阅读经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系列“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值得推荐,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约翰密尔《论自由》、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6)道德推理
核心课程中的道德思考的教学不是教导或宣扬某一种道德或哲学,那是不正确的,也将注定是灌输式的。目的应是“讨论人类经验中重要而且经常出现的有关价值和选择的问题”,比如让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然后一起讨论自杀问题、同性恋问题、与不同人群的和谐共处等问题,从而显示对正义、责任、忠诚、个人责任的理性思考与反省。
参考文献: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哈佛委员会著(194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国大学教育写真》,朱幸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黄坤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