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这是《联邦党人文集》中的一句话。易之于教育,那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个人而言,他能否真正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设计自己的教育历程,并使其臻于完美,还是他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特权来决定自己的教育历程。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思考的问题。由此看来,假使我们选错自己将要践行的成才理念,那就应当认为是整个人类智慧的不幸。
博雅教育来源于西方,希腊罗马时代有闲阶级在阳光下自由研习各种科目。后来成为贯通知识、羽化心性,养成博雅,造就高贵精神气质的必要手段。这体现了一种将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想。后来演变成为所谓的通识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各种门类和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能够获得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的运用,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尽管核心课程的学科内容是不同的,但从强调特定的思维方式的意义上讲,每个领域或分支学习计划中的核心课程是平等的。
如哈佛大学的八个向度:
1 美育与解释性的思维(Aesthetic and 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
2 文化与信念(Culture and Belief)
3 经验与数学思维(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4 伦理思维(Ethical Reasoning)
5 生命系统的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6 物理宇宙的科学(Science of Physical Universe)
7 世界诸社会(Societies of the World)
8 世界里的美国(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这八个向度真的是包罗万象,几乎把人类智慧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而且更重要的,各种向度之间并不孤立,而是渗透着种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行为理念。凌驾其上的是西方文明宏密的理论精神。试以第六第七向度分析:物理宇宙的科学要求精密的观测,适当的假设和如类比演绎之类的研究方法等等。对社会学研究而言,要求似乎并无矛盾。具体到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就更加缤纷多彩。相信每一个有求知欲的人看到下列的课程都会激动不已:(这只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极小的一部,已经如此丰富。)
一、外国文化
印度社会政治学、当代中东的思想与变迁、权力与宗教:西班牙语系文学中的人物冲突、从1923年至今法国的电影与文化
二、历史学
20世纪的科学与社会、1850年以来的现代非洲、墨西哥的民主、平等与发展、美国的医药与社会
三、文学与艺术
亚瑟王的故事、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乔叟、被文学毁坏的生命:小说的阅读主题
四、道德推理(伦理)(Moral Reasoning)
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公正、伦理学与国际关系、推理与评伦理问题
五、科学
光与物质的本质、大气、宇宙中的物质
六、社会分析
经济原则、美国社会与公共政策、儿童与他们的社会世界、人类本质的概念
类似的课程模式还有如斯坦福大学的CIV学程,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计中规定,必须在九个领域中选修十一门课(包括文化、观念、价值;世界文化;美国文化;数理科学;自然科学;科技及应用科学;文学美术;哲学及宗教;社会及行为科学……)其中“文化、观念及价值”领域简称CIV,被斯坦福视为核心中的核心。 CIV的课程表与哈佛的核心课程类似,共有以下七个主题:
文学及艺术学程
欧洲及美洲学程
神话与现代性学程
经典研读学程
由近古至今日的欧洲学程
文学家及观念史学程
哲学及人之存在学程
可以看到,这些课程中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类意识。从这些名校将自己的课程向全球开放也可看出其开放的心态;从教授的风度和气场更可窥见他们在教育上远远领先的原因。学习借鉴这些课程对个人智识之完善是大有裨益的。
我在高考前有一个读书计划:把人类所有学科门类列出来,找出每一学科最经典之著作或教材,学习之。当时只有一个总体的想法,且只是鼓励自己度过高考,还未及具体规划。高考后我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多方找寻有关人类智识之分划。因为要想读其经典著作,必须首先有精准的分类,有了分类则知识范围确定。谁知真正操作起来才知道繁芜庞杂,无从下手。同一种知识,不仅有多种归类,而且深究下去,归类本身就是一种学问。我只能怀着悲壮的心情面对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但人在悲壮下往往奋进,所以我就提笔来写这篇东西。
题目用了博雅教育这个词,无非是借用。一来,博雅教育是西方的概念,不管他们怎样的具有全球视野,总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审视人类文明。而我对于这种角度表示质疑。二来,我观念中的博雅扎根于中国文化,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对我信仰的文化气象的自信。我并非民族主义者,也不贬斥西方文化。但我们理应有对西方文明的优越感。此点观者自识,不需多言。因为我只是说我的信念,并非探讨博雅教育这个概念。
说到这里,插几句。现在很多人探讨大学教育的理想型态,翻来覆去折腾几个概念。为了解释这些概念,又找出另一些概念来。却不知既定一概念,也就同时被这个概念局限。正如学术上自立一门派,也就由于这一门派了。我整理这篇东西,无非是理清思路,要旨还在于行。我不是教育家,我是在设计自己的旅程啊。昨天看罗素人类的知识,有句话说,“我们越接近逻辑上的完全抽象,不同人在理解一个词的意义上所表现出来的无法避免的差别就越小”。这话很对,但我的本意是避免完全抽象,因为这只是我的。
一个人的博雅教育只能是对博雅概念的重构。
童稚之思考浅薄无须再提,高中的思索是现在的基础,大体谈一谈。在高中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根本没有完美的人,或者说没有一个人符合我心目中的完美的标准。这是一句废话,但确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试举几例。诗人余氏,诡谲豪纵,诗性充溢堪为一代名士,惜其学养不足而于社会亦鲜更大贡献。诸多高官,虽然能够调度社会资源,但德业,学问等等往往不值一提。当今众多学者,更有道德沦丧者,囿于象牙塔者,汲汲于名利者。古人未有现代科学之宏通,西人未有中华文化之精妙。孔子著春秋,对贤者苛责过甚,后世君子欲成人之美者无不有叹。随便吧,我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我的完美主义的惯性。
相应的我在高中认为完善的人格至少有以下标准:
一 有诗性;
二 有艺术性;
三 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完备;
四 知性的光芒。
高中我称得上有原创意味的也就有以下几点
一 对“感觉是不朽的”阐述。我相信人的功绩,思想都会湮灭,但只有感觉才是不朽的。相应的,真正的知音是感觉的相通。
二 对各种艺术(比如绘画、书法、京剧)的相通之处的思考。比如我相信所有艺术的最终指向都是宇宙本质。
三 对精神的诗性回归的理解和追求。
但高中我偏执于致虚守静之类的玄妙,越走越偏,等到明白过来,高考已经考完了。现在想来,人在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没经历,却想去追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根本就是不可能。不过那时候的偏也有好处,现在的我倒是比小时候清净淡定多了。当然,那时候的想法必然不全面,但已经有了雏形。只不过现在有了实现的可能,并在探索实现的方法。
开头说的“全面人格,完备学问”,不是泛泛之语。人格不是单纯指道德,而是精神、气质、心量等等的综合;学问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它是智识、实践、事功等等的综合。进入中大以来,我一直试图找出两者包含的所有因素,不是那么容易。到现在勉强说来大约有以下四项:
一 经世之文;
二 致用之学;
三 修身之道;
四 养性之术。
每类的具体含义大略说之,经世是关心人类社会,致用是实践和谋生的手段,修身是精神的升华,养性是意趣的修炼。当然含义不止这些,但我自己明白,就姑且只写这么多。
具体说来,又有以下四项:
一 社会科学支撑的现代精神.
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文学,伦理学,管理学等
这些侧重经世、致用,
二 自然科学支撑的理性精神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天文学,心理学等
侧重致用,但也有道的成分。
三 古典志趣支撑的学养性灵
书法,国画,儒,释,道,京剧,音韵,诗词歌赋,自省,修养等
养性之术,也是修身。
四 锻炼身体支撑的野蛮体魄
游泳,乒乓,跑步等
养性,反哺前三项。
从上面的两个纲领可以看到,分类是多么的困难。每类互相包含又自成体系。总体是国学为形而上的精神之本,西学作为知性,理性精神的填补。
不论哪种教育,若失去了文化精神的供养,就只剩下了知识的堆砌和技巧的浮夸。正如熊十力所言:
“兼综踏实与凌空二义。所谓踏实者,乃将论主之经验与思路,在自家脑中演过一番,始能一一得其实解。……所谓凌空者,乃掷下书无世间种种说,亦无己意可说,其唯于一切相,都无取著,托尔神解,机应自然,心无所得,而真理昭然现前。”
十力此语,深合我心。此间奥义,知者自知,我就不说了。
总之,以经史植其体,事功白其用,实践以淑其身,文章以扬之世,而又能有现代精神。以广泛之智识,造完整之人格,内外交养,一多并济。以博杂多方之学,融成精洁纯粹之知。有了这种核心竞争力,我不想在这里谈的问题(见附),会得不到解决吗?这才是大学应该做的。
最后以在南方周末上发现的一篇好文章结尾吧,他把我想说的说了:
在一个历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横行的社会里,面对令人沮丧的纷繁世相,经常可以听到切齿的诅咒和无奈的叹息,仿佛只要正视现实就不得不承认一切均不可为,仿佛社会进步课题中的“蛋鸡两难”永不可解,但梁氏三代的身教最雄辩地表明,困扰个人和历史的两难是有解的,而社会的实质进步不仅归因急风暴雨似的运动,更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个体的觉悟和决定:在沮丧和无奈的狂潮中,每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屹然挺立,有所作为,即使所愿未遂,也会留下正面的遗产,这遗产因凝聚崇高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终将战胜貌似法力无边的社会力量,传至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