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中国如何炼造“最好银行”和“金融成功”?
日前,被誉为“中国最好银行”——招行宣布换帅。执掌招商银行14年的马蔚华,将正式“退休”。谁来接任“中国最好银行”行长一职,备受业内关注。与其关注谁来接管招行,倒不如回望一下,招行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炼造成“最好银行”的?中国金融的成功之处又在何处?未来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教授在《危机中的中国思考》一书中,系统的梳理了中国金融发展的成败。
理论是概念体系的总和,是系统性的理性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抽象;而经验是人的感官接触客观世界后,对客观事物的表象的认识。如果对新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理论进行总结,我认为还没有独立的理论,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整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之下正一点一点向前走。因此,我只想从经验角度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一、经验与启示
第一,中国金融事业的成功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教科书。
中国的金融改革如果说是成功的,其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针对当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出发的,很多做法是针对解决当时经济中急需要解决的矛盾,而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教科书的概念与结论,也不是照搬世界金融最前沿、最时髦的技术与创新。因为金融本身是第二性的,经济是第一性的,而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因素始终混在-起,没法用成熟市场经济体抽象后的概念来指导复杂的经济运动。
第二,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必须是企业、市场、调控三者的协调关系。
1986年金融改革之初,学者们都在探讨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我当时认为,关键是处理好六个字“企业、市场、调控”,即实现专业银行企业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其实我们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讲银行的商业化,无非那时候用的是“企业化”一词而已,就是让银行变成真正的企业,银行也会破产,赚了钱可以分奖金,自负盈亏;“市场”就是要形成金融市场,这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调控”是讲实现对金融市场的调控,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最后成败的标志。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就是始终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
第三,中国金融事业的稳定发展需要与中国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取消了信贷规模限制,到了2003年“非典”之后,又逐步恢复对信贷规模的控制,最近又开始放松。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监管能力上升了,有了一系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银行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已有很大提高。所以我认为,中国金融事业能不能发展,包括金融创新能否加快,取决于金融监管能力能否与之相适应。现在我们的理财产品比较杂乱,银行、证券和保险都在抢这块蛋糕。鉴于过去信托公司的教训,主管部门明确规定不能承诺最高投资回报收益,不准在媒体上做宣传。但现在各类金融机构实际都在做宣传,人们的手机上也都有这类信息。
除了教训,如果说有什么启发的话,我认为,中国金融事业成功的标志,不要单纯看金融的指标,主要应该看金融是不是促进了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用这种思路看金融,金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作用的意义就明显了。改革中,不能简单地把我国的金融指标和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指标相比。金融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经济。
金融资产的增长,并不意味着金融事业发展得好,这是启示,不是经验。客观上讲,经济稳定增长是根本,美国的现状是经济不稳定,发展很快,泡沫吹得很大,是好事还是坏事?一看就很清楚了。过去谈到改革成果时,往往都把存款增长多少也作为成绩,存款增长快实际意味着货币供应快了,意味通货膨胀隐患大。这些东西现在慢慢认识到了,纠正过来了。我们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所延续的好与坏、是与非的概念,现在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第四,在总结中国金融发展经验的过程中,不要浅层次地总结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
现在很多报纸上讲,美国金融危机是因为高杠杆化,是因为华尔街金融高管的薪酬刺激。这虽然是其中的原因,但我认为都不是根本的原因,只是表层的原因。
所谓高杠杆化,从理论上抽象分析,在某一个相对独立经济体中,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基本控制住整个社会的信用,只是在某-个金融机构中,它的高杠杆比例很大,这个国家经济并不会出事,这是从纯理论上说。格林斯潘从2001年来不断降息,为什么不控制?是因为他认为金融市场是有弹性的,认为美国不会出事,不是监管不力,而是不愿意去监管。所以就主动不断降低利息,容忍信用的不断扩张,通过资产证券化、通过高杠杆化等,主动不断地去扩张信用。宏观上失控,是因为美国政府从整个国家利益出发,在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断提高,必须扩大消费。所以,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美国政府宏观决策的失误,是对这一轮全球化没做好准备。
二、未来怎么走?
联系中国的实际,我们接下来怎么办?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政府几乎是三头两天出政策。为什么?就是保增长、保就业,实质是保社会的稳定。2007年的GDP为11.9%,而2009年的压力很大,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是重点问题。
压力虽然大,但是我认为,我们遇到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如果把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分两段时间,1978年前的第一个30年,中国的金融由于搞计划经济,在世界金融体系中,我们是个几乎被遗弃的孤儿,没有人了解你;第二个30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应该说中国金融是世界金融棋盘中间的一个棋子,怎么下?其实我们很被动,是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的。但是人均GDP从100多美元增长到现在2000多美元,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30年里保持了GDP年均9.8%的连续增长,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我们成功了。现在不管什么人,对这个事实都回避不了。但我们的问题还很多,下一个30年怎么走?我始终认为,未来还应该更充分地开放。
面对当前的国际环境,我们要把眼光放长一点看,美国危机是经济全球化和美元现象的共同结果。最近20年,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发展,一方面是网络技术,生产力推动;另一方面,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约有30多亿人口,这些国家一下子进入全球化体系,意味着什么?通俗地说,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很多资本都转移到了穷国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穷国的便宜劳动力结合,必然产生生产分工格局和生产供应链的变化。
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一些国家更明确地认识到,要保持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要积累一定的外汇。那么美元状况如何呢?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往下走,美国政府一方面积极推动金融全球化,要求各国资本项下开放;另外一方面,本国降低利率,扩大信用,以催生房地产价格上升,带动财富效应,使老百姓有钱消费。而老百姓的消费增长,就能导致美国GDP中有70%的消费增长。
如果把美元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动态分析,1971年越南战争后,由于美国经济慢慢走下坡路,美元贬值,然后美国向全世界宣布美元不准兑黄金,全世界开始了浮动汇率,各国就相继出现了金融危机。历史数据表明:全球贸易在增长,容忍美元可以多发一些,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比例如果是2%,世界很太平。2006年达到了6%,世界经济必然不太平。美国降低利率,扩张信用,贷款给企业用于进口,进口大于出口,就是贸易赤字,赤字过大,就冲击世界经济。这就是这轮危机问题不断放大的机制。
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怎么办?中国人要冷静,要理性分析。随着亚洲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元相对地位会衰退,但在10年、20年内,美国还是第一大经济体。危机以后,美元还是主要国际货币。因此,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头脑要冷静。重点不在“体系内”,而是“体系外”。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复兴,需要外部的金融环境,首要的是汇率的环境稳定。经济复兴之路,到2025年或者2030年,和美国GDP完全并驾齐驱的时候,人民币肯定要出去。但现在还不成熟,要有个过程,需要慢慢探索。
更多分析敬请关注我的新书《危机中的中国思考》(国务院参事夏斌:华尔街金融危机与21世纪中国未来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