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困惑、迷茫、失望乃至绝望的时候,需要信心与鼓励。但是,人获得信心的鼓励来源是千差万别的,因为人的成长经历的具体情境是千差万别的,佛说无量无边也不过份。因此,鼓励别人重拾信心的法门也是千千万万的,这就是激励人的符号依赖性的意思。有多少符号就有多少法门。当然,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块根性,一些可以互相替代的符号是可以归为一类,类别是符号的归属划分。符号类别性与心理块根性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协同进化物。对符号类别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例如:长辈、领导、菩萨、神仙、各类地方巫祝和地方迷信等;例如:语言类、声音类、图像类、嗅觉类、行为类,等等。
例如,在我国6-70年代机关里走向中年的人比较信服领导的话语,在我国90后漫画世界里长大的年轻人就更相信漫画里的故事激励,旧社会和封闭环境下的农村大爷大娘有困难不是找警察而往往咨询当地的巫婆神汉。对留过洋的人你说“OK”比你说“中!”或者“好嘞!”可能更起打气加油的作用。例如,在获得精神力量上,有的人需要借助特定仪式行为、有的需要抚摸、有的要闻到香烛,有的要念咒语、有的要崇拜偶像,等等。
人重拾信心依赖各类符号,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人自己的智慧行为。所以,真正的智慧是不受符号限制的,符号是智慧的方便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