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align=left>树立生态世界观<o:p></o:p></P>
<P align=left><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align=left>云谷川 <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整个世界包括无机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信息世界和人类思维等多个领域。为什么要树立生态世界观呢?因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无论从人口数量,活动空间,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都是空前的。以至于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整个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生态学、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科学的发展,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生态性、系统性、信息性打开了眼界。唯物主义世界观只强调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把除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实在性都概括为物质范畴,没有正确区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界线,没有说明信息世界的存在,从而不能很好地说明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一、无机自然界<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大约在距今前150亿年产生了宇宙,45亿年产生了地球,32亿年在地球上产生了生命,二三百万年从类人猿群体进化到人类社会。也就是说,无机自然界(无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根源)和起点,在地球上还没有产生生命和人类的时候无机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宇宙中的总星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系等天体,地球上的阳光、空气、水、大地、山川、土壤、海洋等宏观物体,各种化学元素和微观世界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以及夸克等等。它们都是无生命的客观实在,都是在产生生命以前存在的,都遵循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规律。<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在各个星系当中,一般的天体都是围绕一个质量中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是一种机械运动,运动的原因是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引力是一种能量,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是能量交换,引力场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地球上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运动过程中必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具有中学物理知识就能理解这一点)。宏观物体一般都是由混合物和化合物构成的,化合物都是由原子化分和化合而成的,化分释放能量和物质、化合聚合能量和物质,这些都是化学运动。太阳等恒星表面一般都在进行核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光子和其它宇宙射线,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辐射,这些都是物理运动,这一过程就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电磁场、放射性物质、电子和基本粒子的运动也都是物理运动。<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一句话,无机物质都遵循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规律,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它们都具有反应特性而没有感觉和意识。<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二、生物界<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大约距今32亿年,在地球上具备了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气温,具备了构成生命的各种化学元素(碳、氢、氧、硫、磷、钾、钙、铁等),在这些物质不断运动(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过程中,经过漫长时间地演化逐步形成了有机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等)。在有机大分子的基础上形成了单细胞和多细胞的原生生物、植物、动物等生命系统。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由蛋白质、酶、核酸等有机大分子与矿物质、水、维生素等无机物质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主要以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形式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延续生命是由父母代的基因(DNA)这种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是由细胞和有机大分子的新陈代谢活动提供的。有机大分子最终又都是由碳、氢、氧、硫、磷、钾、钙、铁等化学元素组成的,所以,生命体都具有无机物质的基础性。<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然而,生命体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遵循着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的生命规律,原生生物和植物对周围环境具有刺激感应性,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已经具有了感觉和心里活动。在生命世界里,新陈代谢活动一旦停止,生物体就会死亡,生命也就不复存在。而无机物质没有生命不存在死亡问题,它只遵循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规律,只有反应特性而没有刺激感应性、感觉和心里活动。这是无机物质与生命的根本区别。换句话说,生命体与无机物质既有相同的无机物质的基础性,又有本质区别的生命活动,它们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所以,无机物质与生命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无机物质和生命通称为物质就混淆了物质与生命概念的区别。生物界是在无机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的,无机自然界决定和制约着生物界。<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三、人类社会<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大约距今二三百万年,在动物种群最高等的灵长类动物中形成了一支类人猿群体。由于它们是在生物群落中最高级生命,具有比其它生命更发达的大脑和身体感官,对客观外界具有感知性和适应能力,所以它们能够适应环境的变迁,采取杂食、特别是火的应用使熟食和肉食增多,吸收更全面的营养成份,使得大脑和四肢更加发达,能够思维、站立行走、发现客观规律、创造、发明、使用生产工具,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生存斗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中取得了优势,从而逐步进化到人类阶段。<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人类、社会和意识是同时出现的,社会和意识是专属于人类范畴的。人类除了遵循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命的运动规律以外,还遵循着社会的和思维意识的运动规律。人是在无机物质和生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高级生命,站在生物圈和食物链的最高端,具有发达的身体感官和完备的神经系统以及神经中枢----大脑。由一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所决定的人群就是社会。人的大脑具有思维功能,能够感知客观外界的存在,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能够根据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创造和发明出原来客观外界没有的新的客观事物。人类对客观外界的感知性、认知性和创造性就是意识。<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由于人类是在无机物质和生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高级生命,站在生物圈和食物链的最高端,人类的生存空间来自于无机自然界,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绝大部分来自于生物界,所以,人类社会必然要受到无机自然界和生物界的制约。<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四、信息世界<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信息通常是指音信、消息。信息论或通讯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信息的本质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的一种感知和表述。构成信息必须有个三条件:1、信息源(客观事物)。2、信息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信息通道等等)。3、信息接收终端(人体感官和大脑)。这三者缺一不可。信息不是作为信息源的物质本身,也不是信息传递媒介物质,更不是作为信息接收终端的人类和意识。它只不过是人类(信息接收终端)与客观事物(信息源)之间通过信息媒介传递的一种联系或关系罢了。如果没有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关系的感知和表述就没有信息的存在。<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信息源、信息媒介和信息接收终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1、如果没有信息源,即便是有媒介传递和接收终端也无济于事。例如,在太阳还没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有人想看太阳也是看不到的,因为太阳(信息源)没有升起;《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士兵没有看到荆州的烽火,是因为东吴将士偷袭了荆州的烽火台,切断了烽火报信的信息源。所以,没有信息源就构不成信息。<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2、如果没有信息媒介传递信息,即便是有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终端,那么,接收终端也接收不到信息。例如,白天人能看到的景物,在漆黑的夜晚就看不见,不是景物在白天存在而在黑天就不存在了,原因是白天在阳光的漫反射作用下,由光子把景物的形态传递到人的眼睛,而漆黑的夜晚没有阳光的漫反射作用,没有光子做信息传递载体,所以,人眼睛在漆黑的夜晚看不见景物;阴雨天有雷声,是因为空气分子被震动而传递雷声,如果在没有空气分子的真空中打雷,人就听不到雷声,原因是没有声音传递媒介。所以,没有信息媒介传递也是构不成信息的。<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3、如果没有人作为信息接收终端,即便是有信息源和信息传递载体也是构不成信息的。例如,有人点燃烽火,光子能把烽火的形态向空间传播,但是,没有人看到烽火(点燃烽火的人除外),就构不成由烽火与敌人的联系而知道成敌人来了的消息。也就是说,由烽火而联想到的敌人来了的情况,在没有人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这个信息是不成立的;同样道理,有人点燃烽火,光子也能把烽火的形态向空间传播,但是,没有人类(点燃烽火的人除外)作为信息终端接收这个信息,只有石头或山峰面对烽火,这个石头或山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敌人来了的信息。原因是它们不是人类、也没有身体感官和大脑作为信息终端来接收信息,更不能把烽火与敌情联系起来。低等动物和植物具有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具有感觉和心里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刺激能做出反映,但是,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反映只能是条件反射,或者是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信息是专属人类的,是指人类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所以,没有人体感官和大脑作为信息接收终端,光有信息源和信息传递媒介也是构不成信息的。构成信息必须得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五、人类意识<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人的生命体、大脑和思维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意识是最高级的生命现象,是人的生理机能和属性。意识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人体感官(眼、耳、鼻、舌、皮肤)接收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通过神经系统输送到人的大脑,然后由大脑对其进行接加工、处理、储存、记忆、创造所形成的主观信息。例如,我们白天看到的景物----太阳、天空、白云、大地、山川、花草、树木、动物、人类等等,他(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无机物质、生命和人类等。但是,他(它)们不是直接“移入”人的大脑里的,而是他(它)们的形态由光子作为传递媒介,以信息的形式向空间传播被人的眼睛接收,通过眼球的玻璃体和瞳孔在眼底的视网膜上留下了一个缩小的倒影(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然后,这个缩小的倒影(影像信息)由诸多视觉神经细胞通过视觉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传递到大脑,这时,大脑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储存、记忆、创造等思维活动。<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只能到眼底视网膜为止,它不能直接进入人的大脑里。然后是由神经递质作为视网膜神经细胞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载体,最终传递到人脑里的信息不是客观外界载体直接传递的信息,而是通过视觉神经系统转换了的信息。也就是说,客观外界的物质并没有直接“移入”人的头脑里。上面已经说过,信息是由信息源、信息传递媒介和信息接收终端(人体感官和大脑)三个条件共同决定的,更何况客观信息还不是意识而只是构成意识的原材料。客观信息只有通过人的大脑加工、处理、储存、记忆、创造后才能形成意识,也就是主观信息。意识或主观信息只能存在于人的大脑里,它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进行信息重组而产生新的意识。意识一旦输出外界就变成客观信息,客观信息都是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改变,如果改变也必须通过人脑思维过程,然后支配身体行为来重新输出才行。<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接收、储存、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感知阶段,对其并没有加工、处理和创造,只是保留了原样的信息,就像电脑保存影像资料一样。这一阶段是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反映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所谓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一反映能力不仅仅是人类能够做到,像类人猿等有些具备感觉和心里活动的高等动物也都拥有。<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思维过程的第二阶段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信息的认知阶段,既加工和处理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处理后的信息就不是原样的信息了,而是在原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想、重组和加工并形成了新的信息。这一新信息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甚至于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对客观外界信息的认知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其它生物和物质是做不到的。即便是像类人猿等高级动物有些简单的联想和利用工具的能力,但它们与人类的认知能力相比是远远不够的。<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思维过程的第三阶段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信息的创造阶段,既形成了客观外界原来所没有的信息资料。例如,人们设计新产品事先都有设计的蓝图,其新产品是客观外界原来所没有的,蓝图的设计是人脑思维过程根据客观外界的信息资料而创造的。新产品的发明和设计就不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了,而是人脑思维过程创造的结果。人脑对客观外界信息的创造性是其它生命和物质所做不到的。所以,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过程(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意识的关键!<o:p></o:p></P>
<P align=left><o:p> </o:p></P>
<P align=left>生态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无机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了生物界,在生物界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和意识是同时出现的,意识是人的生理机能和属性。在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信息世界,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决定了人类意识。无机自然界决定和制约着生物界,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社会。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以生物圈和食物链的形式构成了具有自我调节和平衡功能的地球生态系统,构成了绚丽多彩、无限多样和生机勃勃的生态世界。<o:p></o:p></P>